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18: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厚匡
研究生(外文):Hou-Kuang Wang
論文名稱:中國古代的戰爭經濟─戰國至秦漢期間的政治經濟擴張政策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cient China war-economy ─Political economy: Early Qin dynasty, Qin and Han dynasties.
指導教授:王健文王健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wen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經濟史戰爭經濟先秦秦漢
外文關鍵詞:history of economywar-economyEarly Qin dynastyQin and Han dynast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0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戰國時代原有的周代城邦在「農戰」思想的提倡之下,中原地區及其周邊的華夏國家持續的進行相互兼併與向外開拓擴張其版圖,配合激勵政策的實施,中國古代歷史在秦代完成「兼併天下」之壯舉,進入了大帝國的歷史階段。漢族農耕地區之擴充,尤其在北疆延線,已經遠遠的超過了農業經濟生活的範圍。戰國時代諸國修建軍事防禦的長城,到秦漢時代已經發展成為「城障列亭」的萬里長城,配合「馳道」交通網絡的建立,架構起中原農業民族的國防安全屏障,使北方草原遊牧民族不再能夠輕易的南下牧馬;劫掠人員與物資,奠定了中華文明與經濟組織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本文立足於將古代典籍、歷史文獻與考古報告相結合的基礎,試圖從戰爭與經濟的原始意涵為出發,對於戰國時代至秦漢時代政治經濟發展與擴張的過程中,所曾經發生的重要歷史事實及其相對應採取的國家政策與經營策略嚐試作探討。在這個中國古代戰爭經濟的研究過程中,並且加入了以經濟史與經濟理論的分析觀點。在軍事防衛的看法上,提出了以「前進防衛」與「先發制人」的策略,以解釋秦朝對「河南地」的軍事行動,以及漢代對「河西地」、「西域」的開拓與經營。最後則是對於漢朝在財政政策方面作探討,以探究當時是如何的進行制度上的調整,以支持這個廣土眾民的國家在經濟上得以運作,進而動員支持戰爭經濟的發展。然而,這一連串的發展與變革,無論在當時的利、弊、得、失或者此後的中國歷代,都帶來了許多深遠的影響。
  Under the concept of “farming for war” from the previous principalities of the Zhou dynasty, the kingdoms in the central Chinese plain and its surrounding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re extending their boundaries and conquering one another. Combined with the inciting policies, this led to the achievement of “merging all territories” in the Qin dynasty, allowing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to enter into a great empire era. The extended area for the Han people, in particular towards the northern territories, by far exceeded what’s required for an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defensive walls built by kingdom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re developed into the Great Wall in the Qin dynasty. This, together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using “carriage ways”, formed strong defence for the agriculture of the Han people in the central Chinese plain. It prevented the northern people from invading and robbing the Chinese territory and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economical structure.

  Based on ancient scripts,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report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ddress important events for the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and expans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terms of the basic meanings of war and economy. In this study of the war-economy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the viewpoint of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economy is introduced. On the issue of defence, the strategies of “advance defence” and “preemption” are used to explain the military action in the River South Area (河南地) by the Qin dynas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ver West Area (河西地) and the West Territory (西域) by the Han dynasty. Finally, a discussion is given of how the financial polices were used in the Han dynasty to adjust the system to support the economy of the nation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territory and to further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war-economy. The series of developments and reforms, regardless of their benefits and disadvantages at that time or later times, have many deep influences on the Chinese history.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議題的時代背景……1
第二節 中國「經濟」思想研究的發展與回顧……6
第三節 研究史回顧……11
第二章 農戰與擴張
第一節 初期國家的經營與發展……18
第二節 農戰的建構與兼併擴張……25
第三節 邊塞戰爭經濟問題……37
第四節 漢代的重農主張與政策轉變……41
第三章 外部防禦與內部的激勵 ─ 長城及保甲網絡
第一節 長城防衛架構……44
第二節 長城防衛的點、線、面……49
第三節 保甲化社會組織的架構……58
第四節 保甲式的外部防禦─城障列亭……68
第四章 財政經濟與貨幣政策
第一節 農戰經濟與國家財政……74
第二節 邊防與帝國經濟……89
第五章 結論與餘論……97
參考文獻【史料、考古報告、專書、專論、學位論文、工具書、地圖】……101
【附件】……108
一、史料
馬融,鄭玄注,王應麟撰集、孫星衍補集,《古文尚書》,北京:中華,1991年。
﹝清﹞皮錫瑞撰、盛冬鈴,陳抗點校,《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1989年。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譯、傅武光校閱,《新譯左傳讀本(上、中、下)》,臺北:三民,2002年。
左丘明撰、朱宏達,李南暉直解,《左傳直解》,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發行,2000年。
﹝周﹞左丘明編撰、高振鋒,劉乾先譯注,《國語》,臺北:錦繡,1992年。
戴德撰、盧辯注,《大戴禮記》,北京:中華,1985年。
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出版,1987年。
趙士林,《荀子》,台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
貝遠辰注譯,《新譯商君書》,臺北:三民,1996年。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劉向;王守謙等譯注,《戰國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6年。
劉建國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越絕書》,臺北:三民,1997年。
朱永嘉,蕭木注譯,《新譯呂氏春秋》,臺北:三民,1995年。
﹝漢﹞劉向 著、王天海 譯注,《說苑》,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6年。
﹝漢﹞司馬遷著、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司馬遷著、王利器,張烈等譯注書,《史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7年。
盧烈紅,《新譯鹽鐵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5年。
陳弘治校注,《新編鹽鐵論》,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漢﹞班固撰、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1983年。
﹝漢﹞劉安,許匡一譯注,《淮南子(上、下)》,臺北:臺灣古籍,1996年。
水渭松注譯,《新譯尸子讀本》,臺北:三民出版,1997年。
桓譚,《新論》,台北:中華,1992年。
彭丙成 注譯,《新譯潛夫論》,臺北:三民出版,1998年。
﹝漢﹞王充著、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論衡》,台北:台灣古籍,1997年。
陳蒲清,梅季注譯,《論衡譯注》,臺北:建安出版,2002年。
﹝東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
﹝東漢﹞應劭,《漢官儀》,臺北:臺灣商務,1981年。
﹝東漢﹞劉熙撰,《釋名》,北京:中華,1985年。
﹝宋﹞劉攽撰,《漢官儀,三卷,》,江蘇:古籍出版,1988年。
﹝明﹞朱健 撰,《古今治平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清﹞海忠,《承德府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沈家本,《漢律摭遺》,臺北:新文豐,1996年。
二、考古報告:
文物編輯委員會,《中國長城遺跡調查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李久昌,〈虢國墓地車馬坑出土的車及其相關問題〉,收入;《中原文物》,鄭州:河南博物院,2005年8月第4期。
李天虹,《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宋(余又)五,《西漢貨幣史初稿》,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1年。
勞榦編,居延漢簡》,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1960。
岳邦湖,鍾聖祖 著,甘肅省文物局 編,《疏勒河流域漢代長城考察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文物研究所編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出版,1997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發行,1990年。
鄭紹宗,〈戰國秦漢時期古長城的發現與研究〉,收入;《東北亞研究北方考古研究(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趙曉軍、刁淑琴,〈洛陽宜陽發現秦銅鍪及其相關問題〉,收入;《文物》第59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臨潼縣文化館,〈陜西發現武王征商簋〉,收入;《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八期。
《考古學集刊》〈第13集〉,北京: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
三、專書: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1995。
中國錢幣學會編,《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發行,1998。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1996年。
池田溫撰,《中國古代籍帳研究》,臺北:弘文館,1985年。
朱伯康,施正康,《中國經濟史(上、下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1979年,1998年4月初版第四次印刷。
杜正勝,《編户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1990年3月初版,1992年5月第二次印行。
李祖德,劉精誠著,《中國貨幣史》,臺北:文津出版,1995年。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2005年。
李零著,《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2002年。
帛書出版社編輯部,《雲夢秦簡研究》,台北:帛書出版,1986年。
周書燦,《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侯家駒,《中國財經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1988年12月初版。
侯家駒,《中國經濟史(上、下冊)》,臺北:聯經,2005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79初版 1989年第三次印刷。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1983。
張維迎著,劉楚俊編校,《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臺北:茂昌,2000年。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台北:聯經出版,1991年。
馬雍著,《西域史地文物叢考》,北京:文物出版,1990年。
葉世昌,《中國古代經濟管理思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葉世昌,《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廖明春,《荀子新探》,台北:文經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楊師群,《東周秦漢社會轉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楊寬,《戰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97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1999年。
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趙岡,陳鍾毅,《中國經濟制度史》,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
黎東方 著,《中國上古史八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
黎東方 著,《先秦史》,臺北:臺灣商務,1995年。
劉厚琴,《儒學與漢代社會》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40年初版,1987年5月修訂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1977年初版。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初版。
賴建誠,《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8月。
賴建誠,《布勞代爾的史學解析》,臺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6月。
駢宇騫,《簡帛文獻概述》,臺北:萬卷樓,2005年。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饒宗頤,曾憲通著,《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1982年。
Adam Smith著,謝宗林、李華夏譯,《國富論》(原書名:The Wealth of Nations) ,台北:先覺出版,2003年11月。
Denis Twitchett, John K. Fairbank 主編;韓復智主譯,《劍橋中國史》,臺北:南天,1996年。
Jonathan B. Wight強納森‧懷特著、江麗美譯,《發現亞當斯密:一個關於財富、轉型與道德的故事》,台北:經濟新潮社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4年。
Murray N. Rothbard莫瑞‧羅斯巴德著、陳正芬譯,《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譯自: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 (台北:經濟新潮社出版 家庭傳媒發行,2004年。
Roger A. McCain著、陳建良 譯,《賽局理論》,臺北:智勝,2006年。
凱倫‧阿姆斯壯著,王國璋譯,《為神而戰:基本教義派的興起與發展》,台北:究竟出版, 2003年。
﹝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日﹞西嶋定生,《中國經濟史研究》,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66年。
﹝日﹞西嶋定生,《中國古代の社會と經濟》,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81年。
﹝日﹞桑田幸三 著,沈佩林、葉坦、孫新 譯,《中國經濟思想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初版。
﹝日﹞鹽澤君夫、近藤哲生,黃紹恆 譯,《經濟史入門:馬克思經濟學歷史理論概述》,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四、專論:
方維規,〈經濟譯名溯源考─是政治還是經濟〉,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北京:2003年第3期。
朱鳳瀚,〈《召誥》、《洛誥》、何尊與成周〉,收入;《歷史研究》299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歷史研究編輯部,2006年2月。
安忠義,〈漢代馬種的引進與改良〉,收入;《中國農史》第93期,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2005年5月。
辛德勇,〈張家山漢簡所示漢初西北隅邊境解析 ─ 附論秦昭襄王長城北端走向與九原雲中兩郡戰略地位〉,收入;《歷史研究》299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編輯部,2006年2月。
何天明,〈對匈奴創建政權若干問題的探討 ─ 匈奴政權始自冒頓單于說質疑〉,收入;《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55期,呼和浩特:內蒙古社會科學院,2006年1月。
李大龍,《兩漢時期的邊政與邊吏》,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民、王建,〈夏代域限探討縱述〉,收入;《中國史研究動態》月刊327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史研究動態編輯部,2006年第三期。
李并成,〈河西走廊中部漢長城遺跡考〉,收入;《敦煌學籍刊》,總第25期,1994年第1期。
李根蟠,〈從秦漢家庭論及家庭結構的動態變化〉,收入;《中國史研究》季刊總第109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中國史研究雜誌社,2006年第1期。
何清谷〈秦幣探索〉,收入;《陜西師範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一期,1996年3月。
吳礽驤,〈對河西漢塞的幾點認識〉,收入;《秦漢史論叢》〈第9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三秦出版社,2004年。
吳耀利,〈從考古與歷史的整合看中原文明起源的方式〉,收入;《中原文物》,鄭州:河南博物院,中原文物編輯部,2006年第2期。
俞允海,〈論中國錢幣形制的幾次重大改革〉,收入;《湖州師專學報》,浙江:湖州師範專科學校,1994年第4期。
孫斌來,〈秦統一六國原因的再探討〉,收入;《人文雜誌》,西安:陜西省社會科學院,2003年第1期。
紹望平,〈禹貢九州的考古學研究〉,收入;《考古學文化論集》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陳彥良,〈先秦黃金與國際貨幣系統的形成─黃金的使用與先秦國際市場〉,收入;《新史學》第十五卷第4期(台北:新史學雜誌社,2004年12月。
葉坦,〈『中國經濟學』尋根〉,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第4期。
晉文,〈桑弘羊生年考〉,收入;《中國農史》第94期(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 南京農業大學,2005年8月。
陳國棟,〈春秋戰國與秦漢時代的賤商反商思想〉,收入;《世變群體與個人─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6年6月。
張維迎、鄭峰,〈信息、激勵與連帶責任 ─ 對中國古代連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經濟學解釋〉,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第3期。
賈衣肯,〈蒙恬所築長城位置考〉,收入;《中國史研究》季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史研究雜誌社,2006年第1期。
羅慶康,〈居延新簡所記的西漢物價研究〉,收入;《安徽史學》,1994年第2期。
〈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第十屆年會綜述〉,收入;《中國史研究動態》月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3年第6期。
五、學位論文
吳昌廉,《漢代邊郡障燧組織》,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蔡宜靜,《秦漢戶政制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4年。
鐵鍇,《美國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的理論透析》,陜西師範大學政治學理論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六、工具書
中國思想寶庫編委會編,《中國思想寶庫》,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台北:建弘出版社,1998年初版。
七、地圖
陳正祥,《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圖冊》,東京:原書房,1982年。
譚其驤 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1996年6月河北第3次印刷。
譚其驤 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1996年6月河北第3次印刷。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