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9: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志樺
研究生(外文):Chih-hua Chang
論文名稱: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為探討文本
論文名稱(外文):The Cultur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 of the Consumption of Desire Under the Japanese Colonial Regime──A Case Study of Fong Yueh and 369 tabloid
指導教授:游勝冠游勝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kuan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3
中文關鍵詞:藝旦書寫藝旦時尚情慾消費文化資本殖民現代性《三六九小報》《風月》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capitalColonial modernityFong Yueh369 tabloidthe writing of GeishaGeishafashionthe Consumption of Desi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17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日治時期的台灣由於殖民者所刻意導入的殖民現代性使得當時的整體社會與文化表現上呈顯出多元而複雜的歷史進程結構。在殖民現代文明與本土傳統保守兩相刺激與衝擊之下,此時的台灣不僅開始出現具有資本主義雛形的都市規模以及消費現象,在文學上更是因為傳統文人與新式知識份子兩方之間的相互辯證,進而展演出相當精彩且豐富的創作與論述。是故本論文在這樣一個殖民統治的特定都市社會空間裡,以當時所發行的《三六九小報》以及《風月》兩小報為文本基礎,並藉由和當時的殖民者與知識份子(不論是傳統或新式知識份子)都有所接觸的藝旦作為觀察切入點,嘗試分析權力者如何以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本,經由對藝旦的情慾消費策略,進行再生產與塑造對自身有利之文學場域與社會地位的過程。
因此本論文以外部社會環境和內部文學現象作為論述的主要分析架構。
就外部社會環境而言,嘗試重現當時台灣各大都市與消費行為的興起與發展,並鎖定以男性為主,並且必須累積一定程度的消費能力才能產生的情慾消費場所,諸如提供藝旦服務的酒樓茶館等進行檢視。並且這樣的資本消費環境之下,女性意義開始出現轉變,藉由當時情慾消費刺激與衍伸出來台灣藝旦獨特的時尚展演形象,來觀看殖民者∕男性如何透過實際的物質性進行權力操弄。
就內部文學現象而言,由知識份子所組成的文學場域與上述的社會空間形成一種特定的結構性同源關係,是故當文人們開始將上述對藝旦的情慾消費化為文字書寫與創作時,整個文學場域的機制便得以開始啟動。因此藉由對當時有關藝旦的報刊資料、小說、詩集甚至社會活動(如音樂、戲劇、舞蹈等)進行詳盡的文本分析,進一步理解殖民者∕男性如何將實際的物質性轉化為更抽象隱微的文化資本,並且不斷生產與再生產其文學關係與社會地位,亦即透過藝旦書寫策略,來觀看殖民者∕男性如何透過潛在的象徵性進行權力掌控。
是故本論文意欲藉由對三○年代台灣殖民現代性社會中,外部社會文本與內部文學文本相互參照,並以情慾消費為框架對殖民∕男性,特別是在政治、經濟、文學上的權力統治進行微觀的展演與分析,透過對於藝旦這樣一個介於情色與才藝之間的特殊社會地位作為深入觀察的視角,以期為三○年代的文學視野打開另一扇可能的窗口,望見更為綺麗豐富的女性樣貌。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due to the colonial modernity purposely implemented by the colonizer,diverse and complicated historical process structure has emerged both socially and culturally.Under the stimulation and impact of both colonial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local traditional conservatism, at the time in Taiwan not only did city size and phenomenon on consumption with the prototye of capitalism started to appear, literarily abundant and spectacular work and discourse were also presented from the dialectic between traditional scholar and modern interllectuals.In such a specific urban society under colonial rule. Based on two tabloids "Fong Yueh" and "369 tabloid" published at that time and Geishas with whom colonizers and interllectuals (modern or traditional) have both contacted. In this thesis, we try to analyze how power holders reproduce and form new literature field and social status which were favorable for themselves by utilizing the cultural capital possessed by these power holders through the strategy of the consumption of desire toward Geishas.
Therefore, the main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exterior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nterior literary phenomenon.
As for the exterior social environment, we try to reconstruct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s main cities and male-based consumer behaviors. We also survey places such as teahouses and taverns in which Geisha services were provieded, these places can only exist due to accumulated consuming ability to certain degree.Under this capital-consuming environment, the signification of femininity started to transform by the stimulation of the consumption of desire and the unique fashion image derived by Taiwanese Geisha while colonizer and males were manipulating power through actural materiality.
As for the interior literary phenomenon, a specific structual co-sourse relation was formed by the literature field and social space composed of above-mentioned interllectuals, therefore, when scholoars started to transform the consumption of desire toward Geishas mentioned above into character writing and works, the whole mechanism of literature field can begin to take place.Hence by commencing detailed text-analysis of newspapers, periodicals, novels, poetry and even social activities (such as music, drame and danc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can be obtained as how colonizers and males transform actual materility into cultural capital which is more abstract and vague, then continuously produce and reproduce their literary relations and social status.In other word, through the strategy of Geisha writing, we can observe how colonizer and males manupulate power utilizing a hidden sybbolism.
Therefore, in this thesis, we intend to give a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literary power governance by colonizers and mal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umption of desire and referenced by exterior social texts and interior literature texts in the colonial modernity society in Taiwan during 1930s.By taking Geisha who bears a special social status between eroticism and skill as a viewpoint for deep observation, we hope to open a new perspective for literature in 1930s and then reveal a more gorgeous and rich female figure.
第一節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情形與文獻回顧…………………………………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15
第四節 章節架構及內容安排……………………………………….19

第二章 殖民體制下的都市發展與消費概念的成形
第一節 都市興起與現代化發展……………………………….23
第二節 殖民地下消費概念的形成與轉變…………………….....25
第三節 空間的消費與想像………………………………………….35
第四節 跨越與流動的情慾消費…………………………………….40

第三章 消費社會下女性意義轉變與藝旦形象展演
第一節 殖民統治與仕紳階級對女性的影響………………….……61
第二節 傳統婦德崩解與女性消費的興起…………………….……67
第三節 藝旦的奢侈消費與男性情色消費…………………….……76
第四節 情慾消費下的身體∕時尚∕社會階級………………….…81


第四章 書寫藝旦/藝旦書寫呈顯之文化意涵
第一節 台灣男性知識份子與消費情色的關係………………..….91
第二節 傳統知識份子對藝旦的書寫策略…………………….95
第三節 新式知識份子對藝旦的書寫策略…………… …...112
第四節 藝旦自身創作與主題特質………………… ……...119
第五節 藝旦才藝與社會的互動………………… ……….. 132
第五章 結論………………………………………………………. 146
參考書目……………………………………………… ……………150
附錄…………………………………………………… ……………158
圖一 台北籍藝旦比率比較圖……………………………………..158
圖二 女給比率比較圖……………………………………………..158
圖三 《三六九小報》藝旦年齡分布圖…………………………..159
圖四 《風月》藝旦年齡分布圖…………………………………..159
圖五 《三六九小報》藝旦樹幟地分布圖………………………..160
圖六 《風月》藝旦樹幟地分布圖………………………………..160
圖七 藝旦專長分布圖……………………………………………..161
圖八 藝旦容貌特色分布圖………………………………………..161
表一《三六九小報》藝旦資料…………………… ………………162
表二《風月》藝旦資料…………………………… ………………190
【專書】
《風月》第1~44號,台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年6月。
《風月報》第45~132期,台北風月俱樂部,台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年6月。
《三六九小報》創刊號~479號,三六九小報社,台北:成文出版社復刻。
《台灣日日新報》1898年5月到1942年3月,台北:五南出版社重印本,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台南新報》1925年5月到1937年1月,微捲資料。
《新高新報》1929年5月到1938年2月,基隆:新高新報社,1916年微捲資料。
《台灣婦人界》1938年~1939年,微捲資料。
Clifford Geertz《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Basic Books New Ededition,January 2000。
Jean Corbertt《Representing Femininity:Middle-Class Subjectivity in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Women’s Autobiograph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年。
John L. 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Secon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19,2005。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台北:前衛,1997年。
中山馨、片山清夫《躍進高雄の全貌》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尤卡•格羅瑙(Jukka Gronow)著、向建華譯《趣味社會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片岡巌《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1990年。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艋舺歲時記—台灣風土民俗》台北:海峽學術,2003年。
王瑋等專文撰述著,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台北:文建會,2005年。
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等人著《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尼格爾•多德著,陶傳進譯《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布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台北市史—昭和六年》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年。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1月。
安妮霍蘭德(Annie•Hollander)著、魏如明等譯《性別與服飾—現代服裝的演變》北京:東方出版,2000年。
安倍靖吉《臺南州觀光案內》台南州:台南州觀光案內社,1942年。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灣的日本女性生活史》東京都:田畑書店,2001年。
西美爾著、林榮選編譯《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西美爾著、費勇等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西美爾著、劉小楓編、顧仁明等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12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1989年。
吳漫沙《大地之春》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吳漫沙《韭菜花》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吳漫沙《黎明之歌》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吳贏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1992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年。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秀蓮《中國化妝史概說》台北:揚智文化,1996。
亞瑟高登《一個藝妓の回憶》台北:希代,2001年6月。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
林煇焜《命運難違》台北:前衛,1998年8月。
林獻堂《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遺著.追思錄》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編,台北:文海,1974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2002年。
邱旭伶《台灣藝旦風華》台北:玉山社,1999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柯瑞明《台灣風月》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1年。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1年。
約翰•斯道雷著、楊竹山等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約翰•費斯克著《理解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2003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東京:研文,1983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2000年。
徐坤泉《可愛的仇人》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徐坤泉《靈肉之道》台北:前衛,1998年8月。
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2002年5月。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1年。
張文環《張文環全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年。
許丙丁編《蓮心集》嘉義:蘭記書局,1930年。
連雅堂《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連橫《台灣詩薈》上、下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1995年7月。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2005年。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年。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文化,1999年。
麥克•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傅柯(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著,郜元寶等譯《時髦的身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曾郁雯《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1991年。
黃武忠編《美人心事》台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台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台北縣:台灣都市史研究室,2000年。
黃武達《追尋都市史之足跡—台北「近代都市」之構成》台北:北市文獻會,2000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化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1993年。
葉立誠《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2001年。
葉肅科《日落台北城》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 半壁書齋隨筆》台北:晨星,2000年。
葉龍彥《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博揚文化,2001年。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維爾納•桑巴特著,王燕平、侯小河譯《奢侈與資本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鄭恆隆、郭麗娟《台灣歌謠臉譜》台北:玉山社,2002年
薛理勇《上海妓女史》香港:海峰出版社,1996年。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台北:自由時代,1988年。
羅鋼、王中忱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學位論文】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統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銘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品賢《日治時期台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
梁秋虹《社會的下半身 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莊于寬《從《三六九小報》看1930年代前期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台大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之通俗性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陳文婷《上海舞女:以休閒報刊與小說為中心(1927~1949)》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86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94年。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期刊論文】
日高洪椿〈台灣人的藝妲和舞蹈—我的體驗談〉《台灣藝術新報》第1期,1935年。
向麗頻〈《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所呈現的台灣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第261期,頁48~76,2001年12月。
朱德蘭〈日治時期台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27期,頁99~174,1993年6月。
江寶釵《日治台灣藝旦的教育書寫及其文化視野──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場域》晚清─四零年代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2年11月7、8日。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1978年9月15日。
吳品賢〈無端惹得多情淚,彼是瀟湘一後身—王香禪及其詩淺探〉《台北文獻》第136期,頁121~159,2001年6月。
吳瀛濤〈江山樓•台灣菜•藝妲〉《台北文物》第7卷2期,頁88~93,1958年7月30日。
吳瀛濤〈煙花界雜談〉《台北文物》第8卷2期,頁96~98,1959年6月30。
呂明純〈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日據時期台灣藝旦的文化傾向及其影響〉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2004年12月18、19日。
怡〈台灣女詩人王香禪〉《中央日報》1956年8月25日,第6版。
林文月〈連雅堂與王香禪〉《中外文學》第4卷2期,後收入《山水與古典》,1975年。
林弘勳〈日據時期台灣煙花史話〉《思與言》第33卷第3期,頁77~123,1995年9月。
林麗美〈兩種女性生活及其文學實踐――蔡碧吟與王香禪的比較〉《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年10月4~5日。
柳書琴〈《風月報》中的同文論述: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年11月。
柳書琴〈通俗做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一九三○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7期,頁19~55,2004年12月。
唐五〈台灣藝妲滄桑史話〉《台灣風物》第17卷3期,頁69~76,1967年。
師古〈連雅堂與王香禪〉《台北文物》第4卷4期,頁21~23,1956年2月。
徐亞湘〈試論台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台北市淡水戲館、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民俗曲藝》146期,2004年12月。
張文薰〈評論家/小說家的雙面張文環—以藝旦•媳婦仔問題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三冊,政治大學中文系,頁209~229,2002年12月。
許丙丁〈台南教坊記〉《臺南文化》第3卷第4期,1954年。
陳君玉〈日據時期台語流行歌概略〉《台北文物》4卷2期,1955年8月。
陳芳明〈現代性與日據台灣第一代作家〉晚清─四零年代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2年11月7、8日。
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家台灣文學館、靜宜台灣文學系主辦,2004年6月。
陳華民〈詩妓王香禪〉《台灣野史小札》,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頁140~143,1998年9月。
陳運棟〈談藝旦王罔市到詩人王香嬋〉《台灣人物叢譚》苗栗縣:七燈出版社,頁5~24,1978年4月。
陳慧珍〈日治時期台灣藝妲之演出及其相關問題探討〉《民俗曲藝》146期,2004年12月。
黃武忠整理〈美人心事—「文人與藝旦」座談會〉《聯合文學》第3卷,頁62~93,1985年1月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娼妓問題初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頁6~9,1998年8月。
鈴木則子〈鏡中美女—從江戶時代的化妝書看美容意識的變遷〉《新史學》11卷2期,頁41~65,2000年6月。
謝水森〈昔時的聲色歡場文化〉《竹塹文獻》第23期,頁8~17,2002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