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風月》第1~44號,台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年6月。
《風月報》第45~132期,台北風月俱樂部,台北:南天出版社復刻,2001年6月。
《三六九小報》創刊號~479號,三六九小報社,台北:成文出版社復刻。
《台灣日日新報》1898年5月到1942年3月,台北:五南出版社重印本,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台南新報》1925年5月到1937年1月,微捲資料。
《新高新報》1929年5月到1938年2月,基隆:新高新報社,1916年微捲資料。
《台灣婦人界》1938年~1939年,微捲資料。
Clifford Geertz《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Basic Books New Ededition,January 2000。
Jean Corbertt《Representing Femininity:Middle-Class Subjectivity in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Women’s Autobiograph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年。
John L. 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Secon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19,2005。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台北:前衛,1997年。
中山馨、片山清夫《躍進高雄の全貌》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尤卡•格羅瑙(Jukka Gronow)著、向建華譯《趣味社會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片岡巌《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1990年。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艋舺歲時記—台灣風土民俗》台北:海峽學術,2003年。
王瑋等專文撰述著,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台北:文建會,2005年。
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等人著《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尼格爾•多德著,陶傳進譯《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布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台北市史—昭和六年》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年。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1月。
安妮霍蘭德(Annie•Hollander)著、魏如明等譯《性別與服飾—現代服裝的演變》北京:東方出版,2000年。
安倍靖吉《臺南州觀光案內》台南州:台南州觀光案內社,1942年。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灣的日本女性生活史》東京都:田畑書店,2001年。
西美爾著、林榮選編譯《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西美爾著、費勇等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西美爾著、劉小楓編、顧仁明等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12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1989年。
吳漫沙《大地之春》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吳漫沙《韭菜花》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吳漫沙《黎明之歌》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吳贏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1992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年。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秀蓮《中國化妝史概說》台北:揚智文化,1996。
亞瑟高登《一個藝妓の回憶》台北:希代,2001年6月。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
林煇焜《命運難違》台北:前衛,1998年8月。
林獻堂《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遺著.追思錄》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編,台北:文海,1974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2002年。
邱旭伶《台灣藝旦風華》台北:玉山社,1999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柯瑞明《台灣風月》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1年。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1年。
約翰•斯道雷著、楊竹山等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約翰•費斯克著《理解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2003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東京:研文,1983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2000年。
徐坤泉《可愛的仇人》台北:前衛,1998年8月。
徐坤泉《靈肉之道》台北:前衛,1998年8月。
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2002年5月。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1年。
張文環《張文環全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年。
許丙丁編《蓮心集》嘉義:蘭記書局,1930年。
連雅堂《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連橫《台灣詩薈》上、下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1995年7月。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2005年。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年。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文化,1999年。
麥克•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傅柯(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著,郜元寶等譯《時髦的身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曾郁雯《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1991年。
黃武忠編《美人心事》台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台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台北縣:台灣都市史研究室,2000年。
黃武達《追尋都市史之足跡—台北「近代都市」之構成》台北:北市文獻會,2000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化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1993年。
葉立誠《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2001年。
葉肅科《日落台北城》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 半壁書齋隨筆》台北:晨星,2000年。
葉龍彥《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博揚文化,2001年。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維爾納•桑巴特著,王燕平、侯小河譯《奢侈與資本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鄭恆隆、郭麗娟《台灣歌謠臉譜》台北:玉山社,2002年
薛理勇《上海妓女史》香港:海峰出版社,1996年。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台北:自由時代,1988年。
羅鋼、王中忱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學位論文】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統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江昆峰《《三六九小報》之研究》銘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吳品賢《日治時期台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梁秋虹《社會的下半身 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莊于寬《從《三六九小報》看1930年代前期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台大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之通俗性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陳文婷《上海舞女:以休閒報刊與小說為中心(1927~1949)》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86年。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94年。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期刊論文】
日高洪椿〈台灣人的藝妲和舞蹈—我的體驗談〉《台灣藝術新報》第1期,1935年。
向麗頻〈《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所呈現的台灣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第261期,頁48~76,2001年12月。朱德蘭〈日治時期台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27期,頁99~174,1993年6月。
江寶釵《日治台灣藝旦的教育書寫及其文化視野──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場域》晚清─四零年代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2年11月7、8日。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1978年9月15日。吳品賢〈無端惹得多情淚,彼是瀟湘一後身—王香禪及其詩淺探〉《台北文獻》第136期,頁121~159,2001年6月。
吳瀛濤〈江山樓•台灣菜•藝妲〉《台北文物》第7卷2期,頁88~93,1958年7月30日。
吳瀛濤〈煙花界雜談〉《台北文物》第8卷2期,頁96~98,1959年6月30。
呂明純〈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日據時期台灣藝旦的文化傾向及其影響〉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2004年12月18、19日。
怡〈台灣女詩人王香禪〉《中央日報》1956年8月25日,第6版。
林文月〈連雅堂與王香禪〉《中外文學》第4卷2期,後收入《山水與古典》,1975年。
林弘勳〈日據時期台灣煙花史話〉《思與言》第33卷第3期,頁77~123,1995年9月。林麗美〈兩種女性生活及其文學實踐――蔡碧吟與王香禪的比較〉《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年10月4~5日。
柳書琴〈《風月報》中的同文論述: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年11月。
柳書琴〈通俗做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一九三○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7期,頁19~55,2004年12月。唐五〈台灣藝妲滄桑史話〉《台灣風物》第17卷3期,頁69~76,1967年。
師古〈連雅堂與王香禪〉《台北文物》第4卷4期,頁21~23,1956年2月。
徐亞湘〈試論台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台北市淡水戲館、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民俗曲藝》146期,2004年12月。張文薰〈評論家/小說家的雙面張文環—以藝旦•媳婦仔問題為中心〉《台灣文學學報》第三冊,政治大學中文系,頁209~229,2002年12月。
許丙丁〈台南教坊記〉《臺南文化》第3卷第4期,1954年。
陳君玉〈日據時期台語流行歌概略〉《台北文物》4卷2期,1955年8月。
陳芳明〈現代性與日據台灣第一代作家〉晚清─四零年代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2年11月7、8日。
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家台灣文學館、靜宜台灣文學系主辦,2004年6月。
陳華民〈詩妓王香禪〉《台灣野史小札》,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頁140~143,1998年9月。
陳運棟〈談藝旦王罔市到詩人王香嬋〉《台灣人物叢譚》苗栗縣:七燈出版社,頁5~24,1978年4月。
陳慧珍〈日治時期台灣藝妲之演出及其相關問題探討〉《民俗曲藝》146期,2004年12月。黃武忠整理〈美人心事—「文人與藝旦」座談會〉《聯合文學》第3卷,頁62~93,1985年1月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娼妓問題初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頁6~9,1998年8月。
鈴木則子〈鏡中美女—從江戶時代的化妝書看美容意識的變遷〉《新史學》11卷2期,頁41~65,2000年6月。謝水森〈昔時的聲色歡場文化〉《竹塹文獻》第23期,頁8~17,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