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王孝仙(1991)。單親婦女的支持系統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美芬(1993)。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王釗文(2001)。單親家庭成年子女手足關係之互動情形及其互動意義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王佩琳(1988)。母親離婚後生活調適對其學齡子女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基豐(1988)。貧困單親家庭之孩童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社會適應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慧琦(1992)。離婚者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容(1994)。臺灣地區婦女福利需求評估報告。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王麗容(1995)。家庭結構變遷與兒童照顧政策。參見王明仁等主編,二十一世紀兒童福利政策(225-253頁)。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印行。
王麗容、林顯宗、薛承泰(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歸劃與整合婦女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方慧民(1985)。離婚因素、親子關係及學童之適應。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內政部(1996)。台灣省單親家庭社會福利需求調查報告。
中華民國紅心字會(2003)。台北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91年度評鑑成果報告。台北:中華民國紅心字會。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6)。個案研究報告第五輯—單親家庭輔導。
甘玉慈(2001)個案管理實務運作之相關因素探討—以兒童保護工作人員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朱貽莊(1998)。低年級單親兒童性別角色之差異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所碩士論文。江孟蓉(1991)。八0年代美國黑人單親家庭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江素芬(2000)。喪偶母親之教養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文英(1989)。當前社會中離婚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玉齡(2001)。低收入互女性單親家庭的困境與突破之探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實驗方案參與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李安妮(1989)。家庭與少年不良行為。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247-274頁)。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李淑容(2001)。單親家庭福利政策。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李淑容(1996)。女性單親家庭經濟安全及其因應對策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
李雯雯(1998)。單親家長的社會適應與支持網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李瑞金、郭玲惠(1995)。婦女福利政策研究。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李瑞華(2001)。九二一震災後單親家庭服務需求個案管理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李雅惠(2000)。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李嘉莉(2001)。高雄縣市離婚婦女生活適應及其復原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慧強(1989)。台北市完整家庭與破碎家庭子女失調行為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麗玉(1998)。個案管理之內涵與工作模式—兼論個案管理模式在臺灣社會工作領域之運用。南投: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27-156。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洪葉。
余巧芸(1995)。日本單親家庭福利政策與措施。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一期,125-156頁。呂民璿、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東海學報,33, 247-284頁。何斐綾(2001)。疏離也是一種危機?!--單親父子家庭兒童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水噹噹關懷協會(2004)。92年度屏東縣單親家庭充電站成果報告書。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斐霜(2002)。中年喪偶婦女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慧華(2000)。離婚女性單親家庭兒童對父親主觀經驗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林萬億、秦文力(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林萬億、吳季芳(1995)。單親家庭的兒童福利政策。收錄於彭淑華等著,二十一世紀兒童福利政策。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林瓊怡(2001)。單親家庭的福利需求分析—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林綺雲(1993)。《組織變遷與轉型:社會變遷中組織興衰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碧惠(1992)。台北都會區老人福利組織整合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孟香(1989)。離婚家庭關係與學齡子女行為困擾相關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及其相關社會政策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Patton, M.Q.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吳琬慧(2000)。三代情—以父母支持離婚女兒為例探究代間協助。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范書菁(1999)。低收入戶單親家長的問題與社會支持網絡—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侯南隆(2000)。我不是壞小孩—喪親少年的生命故事與偏差行為。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迪理(1990)。個案管理:一個新興的專業社會工作概念。個案管理,96-129。
高迪理(1992)。個案管理在兒童保護工作中運用。社會福利,102,33-37。高迪理(1994)。個案管理:新名稱或是新方法?。社會工作學刊,3,145-159。徐學陶(1983)。社會福利的發展方向。社會學與社會工作,5,107-149。
祝健芳(2002)。婚姻暴力防治網絡中地方政府社工人員角色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施教裕(1995)。兒童福利機構的行政重組和服務整合。二十一世紀兒童福利政策研討會論文集,313-356。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與中華民國兒童福利基金會。
施教裕(1997)。福利社區化的理念與實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7,41-49。施教裕(2003)。社會福利政策執行上的困難與挑戰。理論與政策,122-137。施教裕、賴建仲(1998)。老人居家服務現況及整合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3,74-91。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秋月(1987)。單親婦女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麗芬(1994)。低收入戶女性單親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低收入戶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唐育瑜(2001)。同理心團體訓練對父母離異兒童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第八期。
徐良熙、張英陣(1987)。台灣的單親家庭:問題與展望。中國社會學刊,第十一期,121-153頁。徐達光(1999)。家庭結構與物質主義—從單親子女物質擁有的意義及物質主義行程的原因談起。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2003)。台北縣單親家庭服務中心92年度評鑑報告。
許淑琴(1991)。單親兒童性別角色、學業性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師天地,56-59頁。許智玲(1998)。民間慈善團體的角色轉型與服務整合之探討—以高雄地區為
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臨高(1991)。個案管理理念與實務。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231,263-288。
郭至豪(1996)。台北市單親家庭青少年生活壓力、福利服務介入與其心理健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父女及其子女心裡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晃(2003)。中華民國九十年台閩地區單親家庭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郭靜晃(2002)。高雄市單親家庭生活狀況之調查。高雄市政府。
莊淑晴(1991)。女性戶長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張貝萍(2000)。單親家庭青少年自我分化、情緒穩定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佩韻(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英陣(1994)。低收入戶的儲蓄管道。社會工作學刊,第三期,19-46頁。張英陣、彭淑華(1998)。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案例,第八十四期,12-30頁。張英陣(1999)。高雄縣八十七年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鳳山市實施計畫執行成果報告。內政部。
張美麗(1992)。父母離異對子女影響之探討。幼教年刊,第五期。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清富等(1998)。單親家庭現狀及因應對策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
張清富等(1998)。各國單親家庭福利政策比較。社會福利期刊,第136期,51-57頁。張清富、薛承泰、周月清(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案研究。
張清富等(1998)。各國單親家庭福利政策比較。社會福利,136期,51-57頁。張清富等(1998)。單親家庭經濟扶助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張齡友(1994)。父權體制下女性單親家庭致貧因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麗芬(1996)。低收入女性單親家庭的形成過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怡芬(2002)。台北市少年外展社會工作實務模式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明賢(2000)。早期療育整合服務實施方案評估--以高雄市發展遲緩兒童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圭如(1996)。單親家庭子女的自我概念、角色行為與教育期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若喬(2001)。單親小孩上大學—以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的生活歷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冰(1991)。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束(2002)。高危險群少年之服務過程與結果評估-以台北市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瑛吟(1999)。低收入戶喪父家庭對青少年期子女自我分化之影響。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惠君(1999)。單親父母之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情緒適應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縣婦幼館向日葵聯誼會成員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揚智出版。
黃淑貞(1989)。自我與他者—晚情協會離婚婦女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娟(1996)。父權社會,家庭意識型態與單親人際困境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黃惠如(2002)。影響單親家庭生活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斐莉(1993)。台北市的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馨嬅(2001)。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德祥(1982)。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概念、焦慮反應、學習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怡芳(2001)。家庭寄養服務之社會工作處遇模式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揚宇彥(2001)。離婚女性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葉玉如等(1992)。南港區低受入戶單親家庭問題與需求之探討。台北:南港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葉燕如(2000)。台中市單親國中少女教養需求與社會支持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萬育維(1994)。長期以來被忽略的問題—談學齡前兒童早期療育的規劃。南投:社會福利月刊,115,18-26。
萬育維(1996)。從發現到安置—談發展遲緩兒童基本權益的保障。社會建設, 94,66-73。單亞麗(1994)。台南市單親家長生活現況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68期。彭淑華、張英陣(1995)。單親家庭的正面功能。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彭淑華(2003)。建構單親家庭支持系統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童小珠(1992)。台灣省女性單親家庭經濟困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管貴貞(1992)。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松珍(1990)。單親家庭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晴晴(2002)。單親家庭貧窮歷程之研究—以台中縣家扶中心受扶助家庭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蔡麗芳(2001)。喪親兒童諮商中悲傷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鄭玉矞(1991)。家庭結構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研究—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鄭清榮、湛悠文(1997)。另類家庭—多樣的親情面貌。台北:天下文化。
鄭夙甯(2002)。父母離異兒童在沙戲治療中改變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鄭惠修(1999)。台北市女單親家庭社會網絡與福利使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善如(2002)。從家庭生命週期談屏東縣單親家庭之生活需求。屏東縣政府。
趙善如(2004)。高雄市單親家庭之家庭資源研究(期中報告)高雄市政府(尚未出版)。
鄭麗珍(1988)。低收入單親女性家長的角色負荷和社會支持網絡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麗珍、謝秀芬(1997)。女性單親家庭世代效應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民國86年。
鄭麗珍(1999)。單親家庭與反貧窮策略。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
鄭麗珍(2002)。女性單親家庭的暫時性住宅服務計畫評估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慧心家園婦女中途之家為例。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美惠(2000)。台灣的單親家庭與其貧窮原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祉(1988)。台北市完整家庭與破碎家庭子女失調行為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惕君(2001)。國小單親學童對父母離異經驗之敘說—現實與繪本之間。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滿珍(1998)。生涯發展團體對單親國中學生之輔導效果暨個案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瓊(1997)。依賴與對抗---論福利服務契約委託下政府與民間受託單位間的關係。社區發展季刊八十期,113-129頁。劉淑娜(1984)。寡婦家庭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建仲(1998)。老人居家服務相關組織服務整合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盧嫦瑜(1992)。台北市國小學童單親家長對親職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藍采風(1982)。生活的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秀芬、馬宗潔(1989)。臺北市離婚喪偶婦女福利需求之研究。臺北市社會局委託之專案研究。
謝秀芬(1995)。婦女福利服務中心及婦女福利機構設置標準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謝美娥(1996)。女性單親家庭之比較分析。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
薛承泰(1992)。再論單親家庭。社區發展季刊,第58期。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單親戶的數量、分佈與特性:以1990年普查為例。人口學刊,第17期,1-30頁。薛承泰(1999)。單親家庭的變遷—兼論中美之比較。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薛承泰(2000)。臺北市單親家庭之數量、分布與特性。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研究。
薛承泰(2000)。單親家庭的變遷—兼論中美之比較。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民國89年。薛承泰(2002)。台灣地區單親戶的變遷—1990與2000年普查的比較。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六期,1-33頁。簡怡君(1999)。志願服務者對低收入單親家庭之兒童服務的影響—以台北家扶中心「大哥姊」方案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羅聿廷(2002)。影響單親青少年疏離感與生活形態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繆敏志(1992)。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研究所博士論文。顏碧慧(1994)。家庭系統取向訓練方案對單親母親親職效能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妙玉(2001)。國小高年級一般與單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蕭舒云(1996)。台北市單親家庭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與雙親家庭做比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夙娟(1996)。國小啟智班實施專業整合之意見調查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紅心字會。台北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90-92年度成果報告。暨
續約計畫書,92年。
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台閩地區現住人口婚姻狀況,民國90年。
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行政院主計處。八十九年戶口及住宅普查,民國91年。
http://www.dgbas.gov.tw/census%7En/six/lue5/census_p&h.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1)。八十九年戶口及住宅普查網路資料。Web address:
http://ww.dgbas.gov.tw/census~n/six/lue5/cen8904.rtf
南投縣政府法制室(2001a)。921震災失依兒童少年暨中低受入單親家庭子女生活扶助申請程。Web address:http://www.nthg.gov.tw/law/index.htm
南投縣政府法制室(2001b)。桃芝颱風失依兒童少年暨中低收入單庭家庭子女生活扶助申請程。Web address:http://www.nthg.gov.tw/law/index.htm
高雄市政府法規委員會(2001)。高雄市單親扶助自治條例。Web address: http://www.kcg.gov.tw/~rsrcokcg/data.htm
高雄市政府法規委員會(2001)。高雄市單親家庭扶助自治條例。Web address: http://www.kcg.gov.tw/~rsrcokcg/data.htm
(二)、英文部分
Aseltine, R.H.(1996). Pathways linking parental divorce with adolescent depress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7, pp.133-148.
Chang, Y.C.(張英陣)(1993)Asset accumulation among low-income households in Taiwan. Ph.D. dissertation. Mandel School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leveland, Ohio.
Demo, D.H. & Acock, A.C. (1988). The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pp.619-648.
Kissman, K., & Allen, J. A. (1993). Single-parent families. Newbury Park, CA:Sage.
Millar, J.(1988) The cost of marital breakdown. In R. Walker and G. Parker (Eds.). Money matter: Income, wealth and financial welfare. London: Sage.
Millar, J. (1989). Poverty and the lone-parent: Thechallenge to social policy. Aldershot: Avebury.
Millar, J. & Rowlingson, K. (Eds.). (2001). Lone parents, employment and social policy: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UK:The Policy Press.
Mason, J.(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CA:Sage.
Ritchie, J. & Spencer, L.(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for Applied Policy Research, in Burgress, R.G.(eds.)Analyzing Qualitative Data.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