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1.C. Imbauel-Huart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北:臺灣銀行,民國47年。
2.J.W.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研究叢書第107種,臺北:臺灣銀行,民國61年。
3.John. Dodd著,陳政三譯,《北臺封鎖記》,原民文化,2002年7月。
4.W.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原民文化,2000年5月,二版。
5.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2年。
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委員會,《廈門的租界》,福建:鷺江出版社,1990年5月。
7.中國航海學會,《中國航海史 (近代航海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3月。
8.中國舊海關史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年。
9.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自刊,1974。
10.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11.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聯經出版社,1994。
12.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8年。
13.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14.池宗憲,《臺灣茶街》臺北:宇河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
15.吳錫璜,《同安縣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6.巫合懋、胡春田、熊秉元、霍德明,《經濟學2000-跨世紀新趨勢》上冊,臺北:雙葉書廊,2000年9月5版。
17.李圭,《環遊地球新錄》。
18.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1784-1894),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7年5月1日。
19.李金明,《廈門海外交通》,福建:鷺江出版社,1996年9月。
20.李黃臏,《臺灣第一思想家李春生》,聖環書局,1997年6月。
21.角山榮,《茶的世界史──文化和商品的東西交流》,臺北:玉山社,2004年2月。
22.卓克華,《清代臺灣商戰集團》,臺原出版社,1990年。
23.東亞同文會,《支那省別全誌 福建省》,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77年。
24.林子侯,《臺灣涉外關係史》,三民書局,1978年3月。
25.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26.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12月。
27.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97年。
28.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清代臺灣海運發展史》,博揚文化出版社,民國91年。
29.玲木明著,謝森展譯,《外國人眼中的臺灣真相》,創意力文化出版社,1992年1月。
30.范增平,《臺灣茶文化論》,碧山岩出版社,1992年。
31.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7年。
32.郝延平,《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東西間的橋樑》,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
33.張我軍等,《臺灣之茶》,臺北:臺灣銀行,民國38年。
34.張澤咸、郭松義著,《中國航運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
35.連橫,《臺灣通史》,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1年。
36.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37.陳慈玉,《近代中國茶葉的發展與世界市場》,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現代經濟探討叢書第6種,民國71年10月。
38.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39.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一卷,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40.曾汪洋,《臺灣交通史》,臺灣銀行研究叢刊37種,民國44年4月。
41.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Maritime Customs Annual Returns and Report of Taiwan 1867-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所籌備處,民國86年6月。
42.黃嘉謨,《美國與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
43.廈門金融志編委會,《廈門金融志》,福建:鷺江出版社,1989年8月。
44.葉振輝,《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臺北:著者,1985年。45.賈楨等修,《籌辦夷務始末 咸豐朝》,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9年。
46.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福建文史資料》(第十輯),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47.臺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編,《臺茶輸出百年簡史》,臺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1965年。
4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季外交史料選輯》,大通書局,民國73年。
4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外交史料選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6年6月30日。
5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臺灣洋務史料》,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6年6月30日。
5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海防檔》,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6年6月30日。
52.劉伯驥,《美國華僑史 續編》,黎明文化事業,民國70年11月。
53.劉伯驥,《美國華僑史》,黎明文化事業,民國65年6月。
54.劉照華編,《廈門交通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6月。
55.蔡蔚群,《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博揚文化,2000年。
56.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玉山社出版,2000年。
57.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師大史研所,民國73年。58.聶寶璋編,《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出版社,1983年。
59.顏義芳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殖產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三十五年)》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15殖產系列之金融,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91年。
60.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 同治朝》,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60年。
中文論文
1.John Mcevan著,馮國福譯,〈中國茶與英國貿易沿革史〉,《東方雜誌》,第10卷第3期,1913年。
2.卞鳳奎,〈日治時期大陸來臺之製茶工(1895-1918)〉,《臺北文獻》第138期,民國90年12月。
3.卞鳳奎編,〈南港茶葉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第104期,民國82年6月。
4.文瀾,〈從臺灣茶談到稻江外商〉,《臺北文物》第2卷3期,1953年。
5.王一剛,〈臺北三郊與臺灣的行郊〉,《臺北文物》第六卷第一期,1957年
6.王世慶,〈十九世紀中後期臺灣北中部銀錢比價變動續探(1839-1895)〉,《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輯,臺北:中研院人社所,民國91年5月。
7.吳文星,〈白手起家的稻江巨商──李春生〉,《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二冊,自立晚報,1988年5月。
8.吳逸生,〈艋舺古行號概述〉,《臺北文物》,第九卷第一期,民國49年。
9.李祖基,〈論外國商業資本對臺灣貿易的控制,1860-1894〉,《清代臺灣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年。
10.李騰獄,〈大稻埕茶葉的今昔〉,《臺北文物》第2卷3期,1953年。
11.沈育美,〈清代臺灣商業團體──郊〉,《師範大學史學會刊》,16期,民國65年。12.卓克華,〈臺灣行郊之組織功能及貢獻〉,《臺北文獻》,第71期,民國74年3月。13.卓克華,〈艋舺行郊初探〉,《臺北文獻》,29卷1期,民國67年3月。14.東嘉生著,周憲文譯,〈清代臺灣之貿易與外國商業資本〉,《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1960年。
15.東嘉生著,周憲文譯,〈清代臺灣貿易與外國商業資本〉,《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1954。
16.林子侯,〈四國天津條約與臺灣門戶之開放〉,《臺灣風物》第26卷第2期,1976年。
17.林子侯,〈臺灣開港後對外貿易的發展〉,《臺灣文獻》,第27卷第4期,1976年。
18.林仁川,〈晚清閩臺的商業貿易往來 (1860-1894)〉,《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88年5月。
19.林仁川,〈晚清閩臺的商業貿易往來〉,《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88年5月。
20.林仁川,〈清代福建通商口岸的開放及其對鄰近地區的正面影響〉,《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5月。
21.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討論〉,《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1期,1999年。22.林滿紅,〈印尼華商、臺商與日本政府之間:臺茶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拓展1895-1919〉,《中國海洋史論文集》第七集,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年。
23.林滿紅,〈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4卷2期,1994年。24.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6期,民國67年5月。
25.林滿紅,〈臺灣資本與兩岸經貿關係(1895-1945) ──臺商拓展外貿經驗之一重要篇章〉,宋光宇主編,《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東大,1993年。
26.林潮明,〈臺灣茶的出口貿易〉,《臺灣茶葉季刊》,第2期,1948年。
27.松浦章,〈臺灣海底通信線之創始〉,《臺北文獻》,第151期,民國94年3月。28.姜道章,〈臺灣茶葉貿易史〉,《大陸雜誌》第20卷第12期、第22卷第3第4期,1960年。
29.姜道章,〈臺灣茶葉簡史〉,《大陸雜誌》,第18卷第9期,1959年。
30.洪煥樁,〈明清蘇州地區的會館公所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31.胡玉雪,〈臺灣茶的貿易〉,《臺北文獻》,第38期,1976年。
32.徐方幹,〈臺灣茶史綴要〉,《臺灣茶葉季刊》,第4號,民國38年。
33.張明雄,〈清末以來臺灣茶葉政策的演變及其探討〉,《臺灣文獻》,第43卷第2期,1992年6月。34.許賢瑤,〈日治時代臺灣包種茶的生產與交易〉,《臺北文獻》,第151期,民國94年3月。35.許賢瑤,〈王添灯的臺灣茶葉經營事蹟〉,《臺北文獻》,第139期,民國91年3月。36.許賢瑤,〈北臺茶業的開展〉,《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2期,民國83年9月。37.許賢瑤,〈茶郊媽祖〉,《臺灣文獻》,第53卷第2期,民國91年6月。
38.陳國棟,〈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第1卷第1期,民國83年6月。39.陳國棟,〈清代中葉廈門的海上貿易(1727-1833)〉,《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集,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專書,民國80年3月。
40.陶德臣,〈近代中國茶商的經營情況〉,《近代中國》(第十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6月。
41.曾迺碩,〈清季大稻埕之茶葉〉,《臺北文物》第5卷4期,1957年。
42.黃得時,〈大稻程發展史〉,《臺北文物》第二卷第一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3年。
43.黃富三,〈清季臺灣外商的經營問題──以美利士洋行為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三民主義硏究所,民73年。〈清代臺灣外商的研究〉(上)(下)(續補),《臺灣風物》第32卷第4期、第33卷第1期、第34卷第1期,1982、1983、1984年。44.黃富三,〈臺灣開港前後怡和洋行對臺貿易體制的演變〉,《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9年5月。
45.黃富三,〈臺灣開港前後怡和洋行對臺貿易體制的轉變〉,《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5月。
46.楊溢農,〈明清兩代臺灣茶發展之史的研究〉,《財政經濟月刊》,第3卷第2期,1953年。
47.楊溢農,〈清代臺灣茶貿易之史的研究〉,《臺灣茶葉季刊》,第4號,民國38年5月。
48.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師大歷史學報》第6期,1978年。49.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國立臺灣是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6期,民國81年六月。50.葉振輝,〈臺海兩岸經貿財政關係 1865-1894〉,《臺灣文獻》,第50卷第4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8年12月。
51.劉素芬,〈日治初期臺灣的海運政策與對外貿易 (1895-1914)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集,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專書,民國88年3月。
52.劉渭平,〈德記洋行的盛衰〉,《傳記文學》,第二十六卷第五期,民國82年5月。53.劉廣京,〈中英輪船航運競爭 1872-1882〉,《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54.蔡彩秀,〈日本的海上經略與臺灣的對外貿易(1874-1945)〉,《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9年5月。
55.戴寶村,〈臺灣大陸間的戎克船交通與貿易〉,《臺灣史暨史料發掘研討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6年。
56.聶寶璋,〈從美商旗昌輪船公司的創辦與發展看買辦的作用〉,《歷史研究》,第4期,1962年。
論文
1.黃順進,《英國與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65年。
日文書籍
1.日本外務省編,《領事報告資料》,東京:外務省,明治14-大正2年(1881-1913)。
2.外務省通商局編纂,《通商彙纂》,東京都:不二出版,1988-1997。
3.東亞同文會,《支那省別全誌 福建省》,東京:東亞同文會,1918年。
4.河原林直人,《近代アジアと臺灣:臺灣茶業の歷史的展開》,京都市,世界思想社,2003年。
5.前田長太郎,《臺灣茶業の立地的考察》,臺北,1933年。
6.桂金太郎、安東不二雄 編,《臺灣實業地誌》,大阪市:吉岡寶文軒,明治29年(1896)。
7.淺香貞次郎,《臺灣海運史》,臺北市:臺灣海務協會,1941年。
8.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查課,《臺灣烏龍ノ茶概況竝同茶葉金融上ノ沿革》,臺北: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查課,明治45年(1912)。
9.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臺灣產業調查錄》,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明治29年(1896)。
10.臺灣總督府淡水稅關編,《臺灣稅關十年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淡水稅關,明治40年(1907)。
11.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茶葉一班》,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臺北,大正九年(1920)11月18日。
12.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茶葉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昭和12年(1937)。
13.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茶葉相關調查書》,熱帶產業調查會,昭和10年(1935)10月。
14.熱帶調查委員會,《茶葉ニ關スル調查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5年。
1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明治38年(1905年)
16.藤江勝太郎,《臺北外二縣下茶業》,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明治30年(1897年)。
日文論文
1.山田淳,〈臺灣茶業における臺灣人資本の發展--1910年代を中心に〉,《社會經濟學研究》,61卷6號,1996年。
2.內田直作,〈東洋におけるイギリス資本主義の發展方式──經營代理制と買辦制の比較考察〉,《アジア研究》第二卷第一號,1955年。
3.內田直作,〈在支英國商社怡和洋行の發展史的分析〉,《支那研究》,51﹑52號,1939年。
4.內田直作,〈在支英國經濟の構成〉,《一橋論叢》第七卷第三號,1941年。
英文書籍
1.E. J. Eitel ,Europe in China:The History of Hongkong ,Taipei:[reprintend by] Cheng Wen Pub. Co, 1968
2.Edwand H. House, The Japanese Expedition to Formosa, Tokio, 1875
3.Gardella, Robert, Harvesting Mountains : Fujian and the China Tea Trade.1757-1937 ,Ber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4.Irish Univ. Press Area Studies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 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the Earl of Elgin’s Special Mission to China and Japan, 1857-1859
5.Mui, Hoh-Chung & LORNA .The Commutation Act and the Tea Trade in Brita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16, No.2 , 1963
6.R. Dan Reid & Nada R. Sanders, Operations Management, Wiley, 2002
7.Stephen C .Lockwood ,Augustine Heard and Company 1858-62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