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史料(依筆畫順序)
官方與一般史料
(宋)鄭樵,《通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明)李景隆等撰,《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4年。
(明)楊士奇等撰,《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4年。
(明)陳文等撰,《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4年。
(明)劉吉等撰,《明憲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6年。
(明)張居正等撰,《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4年。
(明)張鹵校刊,《大明令》,收於《皇明制書》,第1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明)溫體仁等撰,《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6年。
(明)顧秉謙等修,《明熹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6年。
(明)李東陽撰,申時行修,《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7月初版。
(明)張廷玉,《明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
(清)崑岡等修、吳樹梅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趙爾巽、柯劭忞等編,《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收藏整理,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揚州: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李若愚編,《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第一輯、第二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張海鵬等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年。
地方志
宋代
羅愿撰,《新安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年。
明代
何東序、汪尚寧纂修,嘉靖《徽州府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史部•地理類29冊,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彭澤、汪舜民纂修,弘治《徽州府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8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程三省修、李登纂,《上元縣志》,萬曆二十一年刊本,縮影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1961年。
程敏政纂修、歐陽旦增修,弘治《休寧志》,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第2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清代
丁廷楗修,趙吉士纂,康熙《徽州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23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王逢源、李寶泰同輯,嘉慶《江都續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39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王讓纂修,道光《祁門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63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伊會一、程夢星等纂修,雍正《揚州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14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1970年。
江登雲纂,光緒《橙陽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7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何應松、方崇鼎修,嘉慶《休寧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62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吳吉祜纂,《豐南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輯第17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吳甸華等原修,呂子等續修,道光《黟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72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呂子玨修,詹錫齡纂,《黟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志輯第56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衛總纂,《敕修兩浙鹽法志》,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第44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汪正元、吳鴞等纂修,光緒《婺源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680號,台北: 成文出版社,1985年。
佘華瑞纂,雍正《岩鎮志草》,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7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周溶修、韻珊纂,同治《祁門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志輯第55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俞雲耕等修,道光《婺源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67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道光六年刊本尊經閣刊二十二年改正定本)。
倪望重纂,光緒《祁門縣志補》,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55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馬步蟾修、夏鑾纂,道光《徽州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23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張佩芳、劉大櫆纂修,乾隆《歙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23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許顯祖纂,雍正《休寧孚潭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7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錫修,乾隆《績溪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72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勞逢源纂修,道光《歙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71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彭家桂等纂修,乾隆《婺源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67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程文翰編,雍正祁門《善和鄉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7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舒懋官修, 王崇熙等纂,嘉慶《新安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17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黃崇惺撰,道光《徽州府志辨證》,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71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黃應昀、朱元理等纂修,道光《婺源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67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楊樹本纂,乾隆《濮院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21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董鍾琪修,光緒《婺源縣鄉土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681,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靳治荊等纂修,康熙《歙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71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廖騰煃修,汪普徵續修,乾隆《休寧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9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蔣燦等纂修,康熙《婺源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67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趙弘恩等監修,黃之雋等編纂,《江南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謝永泰等修,程鴻詔等纂,同治《黟縣三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8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謝開寵總纂,《兩淮鹽法志》,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第42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民國
石國柱、樓文釗修,許承堯纂,民國《歙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51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律令、文集、筆記小說
明代
(明)黃汴、(清)憺子漪、(明)李晉德,楊正泰校注,《天下水陸路程、天下路程圖引、客商一覽醒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天然癡叟,《石點頭》,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方弘靜,《素園存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21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方承訓,《復初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87冊、188冊台北:莊嚴出版社,1995年。
王士性,《廣志繹》,中華書局,191年。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萬曆間刊本,收於《明代論著叢刊》,台北:偉文圖書,1976年。
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伍袁萃,《林居漫錄.別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江天一,《江止庵遺集》,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六輯第28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7年。
余繼登,《典故紀聞》,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
吳子玉,《吳瑞穀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1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吳文奎,《蓀堂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89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李東陽等撰、申明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5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沈垚,《落帆樓文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95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崇禎間刻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3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47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汪道昆,《太函副墨》,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1961年。
汪道昆,《太函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17、11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太祖,《大明律》,出自懷校鋒點校,遼陽:遼瀋書社,1989年。
明太祖,《御製大誥續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金聲,《金太史集》,光緒七年刊本,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529冊,台北:故宮博物院,2001年。
金聲,《金正希先生文集輯略》,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末邵鵬程刻本影印,《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俞弁,《山樵暇語》,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152冊,台北:莊嚴出版社,1995年。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桂冠圖書,1994年。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桂冠圖書,1994年。
張岱,《陶庵夢憶》,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64輯,藝文出版,1966年。
張瀚著、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許國,《許文穆公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4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湯賓尹,《睡庵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63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
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81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程大藩編,《程氏家乘》,明萬曆庚子刊本,國家圖書館微片,不分卷。
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嘉靖三十年刊本,縮影資料,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1961年。
程春宇,《士商類要》(明天啟六年文林閣唐錦池原刻,新校本),收入楊正泰編,《明代驛站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程敏正,《新安文獻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程敏政,《篁墩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桂冠圖書,1994年。
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桂冠圖書,1994年。
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桂冠圖書,1994年。
黃瑜,《雙槐歲鈔》,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93輯,藝文出版,1966。
葉權,《賢博篇》,收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董其昌,《容臺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年
潘之恒,《鸞嘯集》(明萬曆辛卯刻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微捲)
蔡羽,《遼陽海神傳》,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謝肇淛,《五雜俎》,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年。
顧起元,《客座贅語》,收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顧起元,《嫩真草堂集》,臺北市:新文豐,1989年。
清代
方濬頤,《二知軒文存》,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81號,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李斗,《揚州畫舫錄》,收於《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阮元,《淮海英靈集》,收入王雲五編,《叢書集成簡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屈萬里、劉兆祐主編,《明清未刊稿彙編》,台北:聯經,1976年。
洪玉圖,《歙問》,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224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89年。
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43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唐英,《唐英集》,遼瀋書社,1991年。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馬曰琯,《沙河逸老小稿》,收入王雲五編,《叢書集成簡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高廷瑤,《宦游記略》,收錄於《官箴書集成》第六冊,黃山書社,1997年。
許承堯,《歙事閑譚》,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
許楚,《清岩詩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2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陳去病,《五石脂》,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楊鐘羲,《意園文略》,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葉夢珠,《閱世編》,收錄於《明清筆記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葉燮,《已畦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24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康熙三十五年刊本,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年。
劉汝驥,《陶甓公牘》,收於《官箴書集成》第十冊,黃山書社,1997年。
厲鴞,《樊謝山房詩文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六十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潘錫恩,《乾坤正氣集》,清道光二十八(戊申)年(1848)潘氏袁江節署求是齋刊光緒七年(1881)印本,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
錢泳,《履園叢話》,收錄於《清代史料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3-86號,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收於《四部叢刊》第22-24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顧炎武,《肇域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587-5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出版社,1974年。
家譜
余攀榮,《環山余氏宗譜》,民國七年(1918)活字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吳子玉,《休寧茗洲吳氏家記》,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年,1997年。
吳津,《休寧縣市吳氏本宗譜》,明嘉靖七年(1528)休寧吳氏刊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97年。
吳騫,《休寧厚田吳氏家譜》,清乾隆52年(1787)原刊本 ,台北市:國家圖書館館藏。
汪立正,《休寧西門汪氏大公房揮僉分支譜》,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汪道昆,《靈山院汪氏十六族譜》,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刻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汪嘉祺,《汪氏通宗世譜》,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周之屏,《績溪城西周氏家譜》,光緒三十一年(1905)敬愛堂活字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查慶曾,《婺源查氏族譜》,清光緒十八年(1892)活字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范淶,《休寧范氏族譜》,明萬曆間刊本,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1961年。
許道宣纂,《績溪縣南關許氏惇敘堂宗譜》,據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攝製,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程士培,《新安程氏統宗補正圖纂》,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1986年。
程元翰,《善和程氏支譜》,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收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早期稀見家譜叢刊》第59冊,北京市 : 裝書局, 2002
程弘賓,《歙西岩鎮百忍程氏宗信譜》,明萬曆十八年(1590)刻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1986年。
程良錫,《率東程氏家譜》,明隆慶間刻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程時用,《休寧率口程氏續編本宗譜》,明隆慶程氏祠堂刊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程敏政,《新安程氏統宗世譜》,清樹本堂鈔本,國家圖書館微卷。
程萱芳,《休寧蓀浯二溪程氏宗譜》,收於《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史部13,北京:商務印書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程頊,《新安程氏統宗遷陟注腳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抄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1986年。
程衡,《善和程氏仁山門支譜》,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馮景坊,《績溪東關馮氏家譜》,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黃白山,《潭渡黃氏族譜》,據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攝製,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黃尚志,《績溪西關章氏族譜》,民國五年(1916)活字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黃槐,《績溪東關黃氏家譜》,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216e4a}倫堂活字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二)專書
Ho,Ping-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Lawrence Stone著,刁筱華譯,《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上下冊,台北:麥田,2000年
T’ien, Ju-K’ang (田汝康). Male Anxiety and Female Chast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Ethical Values in Ming-Ch’ing Times. Leiden: Brill, 1988.
中島樂章,《明代鄉村の紛爭と秩序》,東京:汲古書院,2002年。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王國斌著,李伯重、連玲玲譯,《轉變中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China Transformed: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鈺欣等編,《徽州文書類目》,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王磊,《徽州朝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白凱,《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年》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安德烈˙比爾基埃等主編,袁樹仁等譯,《家庭史》,北京:三聯書店,1998。
寺田隆信著,張正明、道豐、孫耀、閻守誠等譯,《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吳仁安,《明清江南望族與社會經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新店市:谷風出版社,1987)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新店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琳琦,《徽商與明清徽州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汪效倚,《潘之恒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8。
林美惠,《明代江南地區的婦女》,台中:中興大碩士論文,2002年。姚邦藻主編、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徽州文化研究所編,《徽州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禹成華主編,闞華副主編,《徽州名族志》,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复制中心, 2003年。
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唐力行,《商人與文化的雙重變奏—徽商與宗族社會的歷史考察》,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馬克斯•韋伯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馬克斯•韋伯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高壽仙,《徽州文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張研、毛立平,《19世紀中期中國家庭的社會經濟透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徽商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海鵬等大陸相關領域學者共同撰述,《中國十大商幫》,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399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智超,《明代徽州方氏親友手札七百通考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寬強,《清代捐納制度》,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68年。章有義,《明清徽州土地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章有義,《近代徽州租佃關係案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傅衣凌,《明清經濟社會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彭慕蘭著,邱澎生等譯,(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China,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台北:巨流出版社,2004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黃彰健校勘,《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黃彰健編,《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
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顯恩,《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葉顯恩,《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趙華富,《兩驛集》,黃山書社,1999年。
趙華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淼輯譯,《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 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三)期刊論文
(荷)宋漢理(Harriet T. Zurndorfer),〈《新安大族志》與中國士紳階層的發展(800-1600)〉,載於《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荷)宋漢理著,譚棣華譯,〈徽州地區的發展與當地宗族—徽州休寧范氏宗族的個案研究〉,載於《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19-75。
Hsiang-kwang Liu, “Education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in Hui-chou, 960-1800”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1996), pp.163-179.
卜永堅,〈天啟黃山大獄中的徽州鹽商〉,《大陸雜誌》,104:4(台北市:大陸雜誌社,2002.4),頁18-37。中島樂章著、李見云譯,〈圍繞明代徽州—宗族的糾紛與同族統合〉,載於《江淮論壇》,2000:3(合肥,江淮論壇雜誌社,2003),頁103-111。
方劍新,〈宋代婚姻論財〉,《歷史研究》,1986: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頁80-84。
王云,〈明清時期山東運河區域的徽商〉,載於《安徽史學》,2004:3(合肥:安徽社會科學院,2004),頁12-19。
王業鍵,〈明清經濟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3(廈門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83),頁30-54。
伊懋可、邁克爾.詹姆斯、約瑟芬.福克斯,〈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婺源縣的婚內節育〉,收錄於《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頁299-346。
多賀秋五郎著、劉淼譯,〈關於《新安名族志》〉,收錄於劉淼輯譯,《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96-124。
朴元熇,〈明清時代徽州真應廟之統宗祠轉化與宗族組織—以歙縣柳山方氏為心〉,《中國史研究》1998:3(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頁106。
朴元熇,〈從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組織的擴大〉,《歷史研究》1991:1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頁33-45。
臼井佐知子,〈徽州文書與徽學研究〉,《杭州徽州學研究會十週年紀念文集》,杭州徽州學研究會編,1997年。
臼井佐知子,〈徽州汪氏家族的遷徙與商業活動〉,《江淮論壇》,1995:1(合肥,江淮論壇雜誌社,1995),頁68-75;1995:2,頁60-67。
臼井佐知子,〈徽州汪氏家族的遷徙與商業活動〉,《江淮論壇》1995:1(合肥,江淮論壇雜誌社,1995),頁68-75。
臼井佐知子,〈徽州家族的「承繼」問題〉,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74-85。
臼井佐知子,〈徽商及其網絡〉,《安徽史學》1991:4(合肥:安徽社會科學院,1991)。
何炳棣著、巫仁恕譯,〈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載於《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2(廈門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92),頁59-76。
佐伯富,〈清代におけゐ山西商人鹽業資本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1卷1-2期(京都:同朋社,1950-1951)。佐伯富,〈清代塞外におけゐ山西商人〉,《中國史研究》,第三輯(京都:東洋史學會,1971),頁53-69。佐伯富,〈清朝の興起と山西商人〉,《中國史研究》,第三輯(京都:東洋史學會,1971),頁263-322。
吳仁安,〈明清徽州著姓望族述論〉,《2000年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頁16-37。
吳承明,〈現代化與中國十六、十七世紀的現代化因素〉,《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4(廈門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98)。
宋漢理著、譚棣華譯,〈徽州地區的發展與當地的宗族----徽州休寧范氏宗族的個案研究〉,載於《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19-75。
周紹泉,〈透過明初徽州一樁訟案窺探三個家庭的內部結構及其相互關係〉,《2000年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 96-115。
周紹泉、落合惠美子、侯楊方,〈明代黃冊底籍中的人口與家庭—以萬曆徽州黃冊底 籍為中心〉,收錄於《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頁218-261。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台北,1998.8),頁5-29。松浦章著、趙中男譯,〈清代徽州商人與海上貿易〉,載於《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457-472。
牧野巽著、劉淼譯,〈明代同族的社祭之一例----關於《休寧茗州吳氏家記.社會記》〉,載於《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125-140。
邱澎生,〈18世紀中國商業法律中的負債與過失論述〉,《古代中國—傳統與變革》,第一輯(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頁211-248。
邱澎生,〈也是「商法」問題:試圖十七世紀中國的法律批判與法律推理〉,《法制史研究》,2005:8(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主編,2005),頁75-122。邱澎生,〈由日用類書到商業手冊:明清中國商業知識的建構〉,作者於2004.12在中研院近史所「近代中國的財經變遷與企業文化研討會」發表。
阿風,〈80年代以來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回顧〉,《中國史學》,1998:8(東京:中國史學會,1991)。
阿風,〈明清時期徽州婦女在土地買賣上的權利與地位〉,《歷史研究》,2000: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頁73-85。
阿風,〈徽州文書研究十年回顧〉,《中國史研究動態》,1998:2(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層社會的非常態婚姻及其特點〉,《安徽史學》,2001:
3(合肥:安徽社會科學院,2001),頁5-12。
重田德著、劉淼譯,〈徽州商人之一面〉,載於《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417-456。
唐力行,〈明清徽州的家庭與宗族結構〉,《歷史研究》1991:1(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唐力行,〈論商人婦與明清徽州社會〉,《社會學研究》1992:4(北京市:社會學研究雜誌社,1992),頁110-118。
唐力行,〈徽州方氏與宗族變遷—兼論地域社會與傳統中國〉,《歷史研究》1995:
1(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徐泓,〈明代中期食鹽運銷制度的變遷〉,載於《臺大歷史學報》,1975:2(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編輯委員會,1975),頁139-164。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大陸雜誌》,第78卷第1、2期(台北市:大陸雜誌社,1989),頁26~36、68~82。徐泓,〈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仁歷史學報》,1993:5(台北:輔仁大學,1993),頁168~202。
曹永憲,〈明代徽州鹽商的移居與商籍〉,《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1(廈門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2002),頁32-38。
許周鶼,〈論明清吳地婦女的經濟地位〉,《蘇州大學學報(社哲版)》1993:3 (蘇州市 : 蘇州大學學報編輯部,1993),頁98-103。
許周鶼,〈論明清吳地婦女的經濟地位〉,《蘇州大學學報(社哲版)》1993:3 ,(蘇州市:蘇州大學學報編輯部,1993),頁98-103。
許敏,〈明代商人戶籍問題初探〉,《中國史研究》1998: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陳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職業觀與儒家倫理〉,《江淮論壇》,1992:2(合肥:江淮論壇雜誌社,1992),頁51-62。陳瑞,〈論明清徽州望族的衡量標準及其類型〉,《安徽史學》,2001:3(合肥:安徽社會科學院,2001),頁13-17。
斯波義信著,劉淼譯,〈宋代徽州地域的開發〉,載於《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1-18。
賀杰著、陳春聲譯,〈明清徽州的宗族與社會流動性〉,載於《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76-95。
馮爾康,〈明清時期揚州的徽商及其後裔述略〉,《徽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75-181。
黃克武,〈清季重商思想與商紳階層的興起〉,《思與言》,21:5(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4),p486。溝口雄三,〈徽州研究與徽州文書〉,《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
葉顯恩,〈明清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度比較研究〉,《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19。
葉顯恩,〈試論徽州商人資本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史研究》1980: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葛劍雄,〈從歷史地理看徽商的興衰〉,載於《安徽史學》,2004:5(合肥:安徽社會科學院,2004),頁84-86。
鈴木博之,〈徽州商人の一系譜-溪南吳氏をめぐって-〉,《東方學》,第九十八輯(東京都:東方學會,1998),頁1-15。
熊秉真,〈中國近世士人筆下的兒童健康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台北:1994.6),頁3-29。臧健,〈宋代家法的特點及其對家族中男女性別角色的認定〉,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頁275-300。
劉和惠,〈明季徽州市民暴動與黃山大獄案〉,《安徽史學》,1985:2(合肥市: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5)。
劉和惠,〈徽商始於何時〉,《江淮論壇》,1982:4(合肥:江淮論壇雜誌社,1982),頁26-29。
劉祥光,〈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8(台北,1997),頁5-45。劉淼,〈從徽州明清建築看徽商利潤的轉移〉,《江淮論壇》,1982:6(合肥:江淮論壇雜誌社,1982),頁21-29。
劉翠溶,〈明清家族的婚姻型態與生育率〉,《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6月,頁315~331。
藤井宏著,傅衣凌、黃煥宗譯,〈新安商人的研究〉,收入《徽商研究論文集》,《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13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