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13: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彥翬
研究生(外文):Yen-Hui YU
論文名稱:大學教師對我國留學政策態度與意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ademic's Research of the Attitude and Suggestion to the Policy ofStudying Abroad of R.O.C
指導教授:翁福元翁福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wu-Yuan W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大學教師留學政策態度意見
外文關鍵詞:academic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attitudesugges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針對我國留學政策進行相關研究。首先利用文獻探討留學政策的
演變、各種思潮對於留學政策的影響、近年來影響影響我國留學政策之相關因
素、我國當前留學政策產生之相關議題,以及相關之文獻研究。其次,利用問卷
調查的方式,調查目前在我國大專院校,有留學經驗之教師,以了解大學教師對
於我國留學政策之態度及意見。本研究共計發出920 份問卷,回收之有效問卷共
計319 份,回收率達34.67%。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1)探討國內留學政策之發展軌跡。
(2)探討影響近年來留學政策的相關因素。
(3)探討現今留學政策產生的議題。
(4)探討我國目前留學政策的相關意見。
(5)提出改善我國留學政策之意見。
綜合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對現行之留學政策以及後續研究提出
之建議如下:
一、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之建議
(一)相關審查委員應該遴選較中立人士,以增進評選公正性。
(二)核發之生活費應該比照當地物價、貨幣換算比例調整。
(三)固定基本學術領域及因應國家社會需要而彈性擴增公費留學考試學門,以
兼顧考生之便利及國家政策之考量。
(四)持續補助弱勢團體(原住民考生、身心障礙考生)優待方案。
(五)錄取名額之流用,宜訂立明確辦法。
(六)公費留學考試學生就業管道應加以設計,有效運用人才。
二、教育部留學獎學金之建議
(一)教育部留學獎學金應該分領域給予不同獎助金額。
(二)留學獎學金補助期限,碩、博士學位應該給予不同期限限制。
(三)留學獎學金申請條件是否該區分成甲、乙兩類,可以再深入研究。
三、菁英計畫專案擴增留學獎學金(攻讀學位部分)之建議
(一)攻讀碩士學位部分維持一年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部分建議延長獎學金期
限。
(二)適度放寬申請年齡限制。
(三)申請資格宜將碩、博士名額分開。
四、留學貸款之建議
(一)適度放寬申請資格限制。
(二)適度放寬申請貸款額度。
(三)留學貸款維持以碩士、博士學位為主。
五、有關中國大陸的留學政策
(一)中國大陸地區仍不宜列入留學政策獎助區域,但應該考慮規劃納入。
(二)中國大陸學歷應透過認證機制予以承認。
六、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多元化。
(二)研究各項留學政策可以更加深入。
(三)訪問有關留學政策制定與研究之相關單位
This research carries on relevant research to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of our country mainly. To utilize documents to prob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at first, Influence on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of various kinds of
ideological trends, influencing the relevant factor of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of R.O.C, relevant topic that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produce at present of R.O.C in recent years, and relevant document research. Secondly, the way to utiliz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vestigate the teachers who have experiences to study
abroad in our country'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t present, in order to find out attitude and suggestions of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This research sends out 920 questionnaires altogether,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retrieved adds up to 319, the rate of recovery is up to 34.67%.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rbit of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2)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in recent years;
(3) To explore the topic that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is produced now;
(4)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suggestion of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at present;
(5) To propose the suggestion of improving the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Comprehensive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Suggestion to the program of studying abroad subsidies(PSAS) sponsored by Taiwans’s Ministry of Education(MOE).
(1) The Committee members of the PSAS must have no relation to the candidat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airness;
(2) The living fee should cover the locally living cost and the change of currency change;
(3)To regular the basic sphere and elastically increase the division of PSAS for nation or society, in order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the examinee's convenient and national policies;
(4) Subsidize th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scheme of minority groups (the aboriginal examine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obstacle examinee ) continuously;
(5) The inter-item transfer of the number of enrollees should be concluded the clear method;
(6) The channel of employment about PSAS should be designed , use talents effectively.
2. Suggestion of the scholarship for studying abroad of MoE
(1) The scholarship for studying abroad of MoE should divide the field and give the different amount of money;
(2) Scholarship for studying abroad should be different period limit between the master and doctor;
(3) The applied condition for the scholarship for studying abroad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two ways, and it can further investigate again.
3. Suggestion of the Taiwan Merit Scholarships (TMS) Program
(1) People who study the master's degree should maintain the scholarship for one year; people who study the doctorate should propose lengthening the time limit of scholarships;
(2) To relax the age limit of applying for appropriatly ;
(3) The application qualification should be separated planned numbers of master and doctor.
4. Study abroad on the suggestion of the loan
(1) Relax the limit of application qualification appropriately;
(2) Relax the loan of the amount appropriately ;
(3) The loan keep mainly on master , doctorate.
5.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about China's Mainland
(1) The area of China's Mainland is still unsuitable to list in the award of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but it should be considerd to include in ;
(2) The academic credentials of China's Mainland should be admitted through the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6. Suggestion of follow-up study
(1) Target of studying pluralism;
(2) It can be deeper studied every policy of studying abroad;
(3) To visit the relevant unit about making and studying policies of studying abroa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我國留學政策之歷史演進……………………………………… 13
第二節 各種思潮對於我國留學政策的影響…………………………… 35
第三節 近年影響我國留學政策之相關因素…………………………… 44
第四節 我國當前留學政策之現況分析………………………………… 51
第五節 我國留學政策之相關研究……………………………………… 6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研究樣本………………………………………………………… 78
第五節 統計資料與分析………………………………………………… 8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全體受試者對留學政策之態度與意見分析……….……………85
第二節 不同樣本變項對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部分看法之分析……… 109
第三節 不同樣本變項對教育部留學獎學金部分看法之分析………… 119
第四節 不同樣本變項對菁英留學計畫留學獎學金部分看法之分析… 129
第五節 不同樣本變項對留學貸款部分看法之分析…………………… 1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5
參考文獻………………………………………………………………………160
中文部分………………………………………………………… 160
西文部分………………………………………………………… 166
附錄……………………………………………………………………………167
附錄一 專家問卷推薦函………………………………...……………… 167
附錄二 大學教師對我國留學政策之意見調查問卷(專家問卷)…………168
附錄三 正式問卷推薦含…………………………………………………… 179
附錄四 大學教師對我國留學政策之意見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80
中文部分

中時電子報(2004)。公費留學考試報考,七年來新低。2006年2月1日擷取自
http://www.royaledu.net/News15.htm
中國時報(2005年,9月5日)。國防役有賺頭,學生不留學,C8。
中國學習在線(2005)。中國留學生逐漸回國效勞。2006年2月1日,擷取自http://www.cnxuexi.com/chuguoliuxue/liuxuezhengce/15042.html
王煥琛(1980)。留學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史料,第二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王煥琛(1984)。民國以來之留學教育。教育資料期刊,9,89-192。
內政部(2001)。役男出境處理辦法。台北市:作者。
台南市政府兵役服務站(2006)。國防工業訓儲為預備軍(士)官實施規定。2006年1月22日,擷錄自http://tnda.tncg.gov.tw/army/law_content.asp?num=5&con_num=1
行政院(2004)。補助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人員赴國外研究作業要點。2005年12月26日,擷取自http://www.nsc.gov.tw/int/4_funding/index_14.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05)。94學年度專院校學生數─初步統計(94年12月6日)。2006年2月15日,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4/fast.xls
吳耀庭(1985)。現行考試制度與留學生考用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永基(1984)。中共留學政策與制度之研究。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炎(1984)。我國留學教育之演進。教育資料期刊,9,1-20。
李雪莉(2005)。在自己的舞台發光。2005年12月29擷取自http://www.cwk.com.tw/cw/search/preview1.asp?articleID=200506101208294703822135
周弘慶(1993)。我國留學政策發展研究。現代教育,31,3-32。
林子勛(1976)。中國留學教育史1847-1975。台北市:華岡。
林孟儀(2001)。四大留學熱門國家。2006年2月1日,擷取自http://www.cwk.com.tw/cw/search/preview1.asp?articleID=200408121220208211162686
林怡煖(1999)。前往東瀛之路─台灣留日制度與留學生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中國出版社(1973)。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巿:作者。
段宏俊(1970)。留學生與留學問題。台北市:雲天出版社。
胡勁草、錢剛(2003)。大清留美幼童記。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翁政義(1997)。台灣科技教育及產業之發展與挑戰(華府國建會聯誼會一九九七年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稿)。2006年2月28日擷取自http://www.ncku.edu.tw/~publish/chinese/new183/n183c2/n183c2a.htm
國防部(2005a)。國防工業訓儲預備軍官預備士官甄選作業要點。2006年1月22日,擷取自http://rondi2.mnd.gov.tw/MND/upload/SelectOperationPoint94.doc
國防部(2005b)。九十四年國防工業訓儲預備軍(士)官錄取名冊。2006年1月22日,擷取自http://rondi2.mnd.gov.tw/MND/upload/ENROLL94_940701.xls
國防部(2006)。95年員額核配結果公告 (2006/01/18)。2006年1月22日,擷取自http://rondi2.mnd.gov.tw
國科會(2005a)。第二梯次擇優錄取共75名。2006年2月18日,擷取自http://nscnt66.nsc.gov.tw/WTMS/studyabroad/index.jsp

國科會(2005b)。專案擴增留學獎學金94年度第二梯次攻讀學位人員甄試簡章。台北市:作者。
國科會(2005c)。94年度第一梯次「專案擴增留學獎學金」錄取名單公布。2006年1月5日,擷取自http://nscnt66.nsc.gov.tw/WTMS/studyabroad/index.jsp
國科會(2005d)。94年度第一、二梯次簡章主要差異?。2006年2月15日,擷取自http://nscnt66.nsc.gov.tw/WTMS/studyabroad/index.jsp
國科會(2006)。專案擴增留學獎學金95年度攻讀學位人員甄試簡章。2006年3月1日,擷取自http://nscnt66.nsc.gov.tw/WTMS/studyabroad/index.jsp
康國瑞(1982)。人力資源發展及運用與退休。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張丕繼(1990)。中華民國人力政策之形成。經建會人力規劃研究報告,9,1~15。
張芳全(1983)。我國與留學地主國間留學互動模式之探索暨我國未來留學人數之預測。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台北市:五南。
張芳全(2004)。教育政策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珍瑋(2000)。全球化對台灣、中國大陸及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之影響。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之「新世紀亞洲教育的願景」學術研討會,台北。
張添洲(1999)。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1957)。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8)。國語辭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a)。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簡介。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b)。教育部新聞稿。2006年2月18日擷取自http://140.111.1.192/bicer/aa/92/92examnews.htm
教育部(2003c)。九十三年公費留考博士生短期研究人員改併案。2006年2月5日擷取自http://140.111.1.192/bicer/importance/921105-1.htm
教育部(2003d)。教育部學生就學貸款問與答。2005年12月25日,擷取自http://wwwsrv.cc.cycu.edu.tw/studentcare/b4-7.htm
教育部(2004a)。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b)。2003-2004學年在美國之外國留學生人數統計資料。2006年2月18日,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BICER/EDU4146001/c23/c23g/2003-2004.htm
教育部(2004c)。鼓勵公費留學,教育部預算幅度成長1.5倍。2006年2月18日,擷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BICER/EDU0000001/importance/930909-1.htm
教育部(2004d)。教育部補助留學生貸款辦法。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5a)。海外留學契約範本。2006年2月1日,擷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BICER/EDU9566001/study_abroad/contract_sample.htm
教育部(2005b)。教育部94年公費留學簡章。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c)。教育部補助留學生貸款辦法。2006年2月25日,擷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BICER/EDU6859001/importance/930319-1.htm
教育部(2005d)。85年至94年我國學生主要留學國家簽證人數統計表。2006年2 月18日,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BICER/EDU7954001/1990-2005.htm
教育部(2006)。教育部九十五年留學獎學金甄試簡章。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1998)。政府公費留學改進方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2005)。教育部之「留學獎學金」公費甄試,自本(94)年起與跨部會之「專案擴增留學獎學金」合併辦理。2006年2月5日,擷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40425/940425b.htm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2006)。2005年我國申請赴主要國家留學簽證人數持續成長。2006年3月3日,擷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50302/950302c.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大專院校名錄。2006年2月22日,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chool/u1.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6)。大專學校概況。2006年6月6日,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u.xls?open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大世紀出版事業公司。
郭崑謨(1984)。企業管理。台北市:華泰。
陳宗賢(1990)。認識人力資源架構。管理雜誌,192,40-43。
陳維昭(2002)。大學治理之新發展:內外在治理機制之探討。發表於台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辦之第三屆大學理念資源分配與社會實踐學術研討會,
台北。
陳聰憲(1976)。我國輔導留學生回國服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瓊瑩(1989)。清季留學初探。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曹春隆(2001)。專科學生升學與選擇校系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彭錦鵬(1989)。如何運用退休公務人力資源之研究。台灣省:臺灣省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曾玉娟(1997)。教育部公費留學返國人員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舒新城(1973)。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中國出版社。


新台灣新聞週刊(2003)。公費留學大轉變,採多元方式獎助。2006年2月7日,擷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92&bulletinid=15188
楊朝祥(2001)。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隱憂與因應。2006年2月28,擷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C-090-069.htm
經濟日報(2004,12月5日)。菁英留學計畫需要更深層的思考,A2。
經濟日報(2005,6月17日)。出國留學要有雄心決心,B12。
經濟日報(2005年,5月17日)。國防役改革,科技業徵才添變數,C6。
經濟日報(2006年,2月23日)。國防役變革,小留學生解套,A9。
葉傅昇(2003)。人才戰爭─影響二十一世紀最深遠的議題。台北市:才庫人力資源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廖季清、唐明月(1984)。回國學人及留學生服務狀況之研究分析。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臧聲遠(2005)。到大陸留學,您動心嗎?。2006年1月5日,擷取自http://media.career.com.tw/survey/survey_main.asp?no=354p074&no2=112
戴曉霞(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台北市:高等教育。
聯合報(2004年,11月8日)。大學建議:出國拿博士,再服國防役,A3。
聯合報(2005年,10月14日)。公費留學考明天舉行。C7
聯合報(2006,2月6日)。申請就學貸款,10年飆17倍,A7。
瞿立鶴(1973)。清末留學教育。台北市:三民出版社。
蘇怡怡(1979)。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市:龍田出版社。





西文部份

Ajzen, I. (1988).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 Dorsey Press.
European Commision (2004). Erasmus mundus。Retrieved February 5, 2006 from
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index_en.html
Haver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Head, D., 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Laesvirta, M. K. (1994). Exercises in social rhetoric? A study of four universities’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in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
Trow, M. (1973).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OECD, Pari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