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10: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靚歆
研究生(外文):Ching-Hsin Chuang
論文名稱:我國全國教師會組織運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Teachers’ Association R.O.C
指導教授:翁福元翁福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wu-Yuan W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0
中文關鍵詞:教師組織教師專業組織全國教師會組織運作
外文關鍵詞:teachers organizationteachers associationNational Teachers'' Associationorganization oper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全國教師會組織運作的現況,藉由研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於全國教師會組織運作的知覺程度及其差異分析,瞭解受試者對全國教師會運作現況的知覺情形。本研究將全國教師會運作內容,劃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提升教師專業層面」、「提供教師福利與爭取教師權益層面」、「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層面」,及「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層面」,若各運作層面及題項平均得分愈高,表受試者認為全國教師會運作成效愈高。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包括全教會組織幹部、全教會會員大會代表、地方教師會幹部、專家學者,及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人員。本研究共寄發出976份,共回收502份,其中有效樣本478份,回收率為48.97%。
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在背景變項上,以不同身份職稱之受試者,在各運作層面的看法差異最大。其中,以全教會組織幹部、會員代表與地方教師會幹部之平均得分最高,看法也和專家學者與教育行政人員達顯著差異;(二)全體樣本對於全教會運作成效的知覺依序為,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提供教師福利與爭取教師權益、提升教師專業、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而全教會組織幹部、會員代表,與地方教師會幹部的看法則與全體樣本排序相同,但後者較前者的認同度高;(三)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全教會組織幹部、會員代表、地方教師會幹部,及專家學者皆認同全國教師會定期舉辦活動能提升教師專業;在經費上,全體受試者對於全教會是否有足夠經費發展教師專業方面,認同度都偏低;在全教會幹部是否重視教師專業發展上,教師會成員是採取認同的態度,而專家學者是保持中立態度,但教育行政人員之認同度偏低;(四)在提供教師福利與爭取教師權益層面,教師會成員及專家學者對全國教師會提供教師選聘相關資訊的看法,採認同的態度;在全國教師會能接受會員委託,提起團體訴訟方面,獲得教師會員最高度的認同(五)在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層面,專家學者及教育行政人員,對全教會協助處理不適任教師的成效上,認同度偏低,教師會員則是採取中立態度;在與家長組織溝通交流的題項,教師會員及專家學者皆採認同態度,教育行政人員為中立,但在與全國家長組織合作上,全體受試者的認同度皆相對偏低;(六)在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層面中,教師會員及專家學者對於全教會能否扮演壓力團體角色,影響教育決策上,教育行政人員為中立態度,但教師會員及專家學者,皆為認同的態度。
綜合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之建議如下:(一)尋求其他團體支持,並與國內學術團體採合作關係;(二)重視教師權益的維護外,兼重專業與自律功能的發揮;(三)加強與教育行政單位之溝通與交流;(四)全教會在各項運作上,宜加強東部離島的發展。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aiming to investigate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Teachers' Association (NTA) R.O.C. in Taiwan. After
exploring different kinds of testee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an evaluation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will be provided to illustrate how the testees understand about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NTA by analyzing various characters of testee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the operational content of NTA i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 this study shown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level of promo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secondly, the level of raising teachers' welfare and rights; thirdly, the
level of loc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with diplomatic organizations; and
fourthly,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business and policies. The higher
score of each level and question is marked, the more approval about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NTA supported from the testees will be.

In this thesi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re the major methods
utilizing for investigation. The testees are including five types: the senior members of
NTA organization, the representatives of NTA members' council, the senior members
of local teachers'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relative
field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s o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total numbers of the delivered and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are 976 and 502,
respectively, where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478 and its percentage is reached
to 48.97%.

The results which have been accomplished of this research ar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A. The testees' opinions on four levels are very different depending upon their personal positions. The senior members of NTA and local teachers'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NTA members' council have the highest score in five types of testees, and the opinions between two groups are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 The performance degree of NTA on four levels for whole testees could be arranged in order from high to low given as: Level four, level two, level one, and level three. Moreover, the scores of the local teachers' association members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TA members and council representatives.
C. On the first level, the testees all agree that NTA could progress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through holding some promotion activities periodically except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s. However, all testees agree that NTA do not have sufficient fu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oint. The other relative point is that if NTA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on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All member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agree the effort identically, on the contrary,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s do not think so.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keep the attitude neutral.
D. On the second level, whole member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experts, and scholars all agree that NTA could provide good information for teachers' employment efficiently. Furthermore, the members also agree that NTA is able to take the commitment to group litigation for their benefits.
E. On the third level, the experts, schola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do not agree that NTA assisting schools in dealing with unsuitable teachers is proper. The members keep the attitude neutral on this point. The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with diplomatic organizations, such as national parents associations, is regarded by the members,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s keep the attitude neutral. But, the cooperation performance with parents associations is tending to inadequate.
F. On the fourth level, the members, experts, and scholars agree that NTA could play a role of pressure groups to concern with the education policies as a superintendent. However,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s still keep the attitude neutral.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conclusions, we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NTA would try to do their best for obtaining more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academia and other relative organizations. Secondly, based on the effort for
raising teachers' rights, NTA w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ism and self-respect functions. Thirdly, NTA would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s with administrative an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lastly, NTA
would put more effort on the overall operation performance in east Taiwan and
offshore island distric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教師專業組織之相關學理分析 9
第二節 我國教師專業組織之源起與發展 15
第三節 主要國家全國性教師組織運作概況與相關議題 18
第四節 我國全國教師會組織及運作 44
第五節 教師專業組織之相關研究 6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7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0
第五節 研究樣本 8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全體樣本特性與看法分析 9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全教會提升教師專業運作之看法差異分析 9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全教會提供教師福利及爭取教師權益運作之看法差異分析 111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全教會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運作之看法差異分析 125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全教會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運作之看法差異分析 140
第六節 研究發現與綜合討論 1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結論 167
第二節 建議 172
參考文獻 176
附錄 183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 183
附錄二 「全國教師會組織運作之研究」調查專家效度問卷 184
附錄三 「全國教師會組織運作之研究」調查問卷 192
附錄四 教師法對教師組織之規定 198
附錄五 全國國教師會九十三年度收入一覽表 199



表 次

表2.1. 國內學者論專業特徵及標準 11
表2.2. 我國教師專業組織之演進表 18
表2.3. 香港教協會爭取教育改革的運動 35
表2.4. 香港教協會歷年社會大事 35
表2.5. 香港教協會與教聯會組織任務比較表 37
表2.6. 全教會教師任務分類表 48
表2.7. 全國教師會各部門職權表 53
表2.8. 各地方教師會成立時間及會員現況表 56
表2.9. 全教會九十二年度與九十三年度收入支出比較表 58
表2.10. 全國教師會九十三年十二月份收支決算表 59
表2.11. 全國教師會組織運作向度分類表 66
表2.12. 教師會博碩士論文檢索結果次數概況 68
表2.13. 國內教師組織運作相關研究整理表 73
表3.1. 專家學者名單(依姓氏筆畫排列) 81
表3.2. 專家意見統整表 82
表3.3. 正式問卷修改對照表 86
表3.4. 全國教師會運作層面信度分析摘要表 87
表3.5. 全國教師會會員大會代表席次 89
表3.6. 正式問卷寄發與回收情形 90
表4.1. 全體樣本基本資料分佈情形 92
表4.2. 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得分表 94
表4.3. 提供教師福利及爭取教師權益層面得分表 96
表4.4. 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層面得分表 97
表4.5. 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層面得分表 98
表4.6. 全體樣本各層面平均得分表 99
表4.7.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對於提升教師專業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00
表4.8.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對於提升教師專業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01
表4.9. 不同教育程度之受試者對於提升教師專業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03
表4.10. 不同身份職務之受試者對於提升教師專業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05
表4.11. 不同服務地區之受試者對於提升教師專業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07
表4.12. 不同入會年資之受試者對於提升教師專業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10
表4.13.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對於提供教師福利及爭取教師權益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12
表4.14.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對於提供教師福利及爭取教師權益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13
表4.15. 不同教育程度之受試者對於提供教師福利及爭取教師權益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16

表4.16. 不同身份職務之受試者對於提供教師福利及爭取教師權益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18
表4.17. 不同服務地區之受試者對於提供教師福利及爭取教師權益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20
表4.18. 不同入會年資之受試者對於提供教師福利及爭取教師權益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23
表4.19.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對於全國教師會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26
表4.20.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對於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27
表4.21. 不同教育程度之受試者對於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30
表4.22. 不同身份職務之受試者對於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33
表4.23. 不同服務區域之受試者對於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35
表4.24. 不同入會年資之受試者對於地方協作與對外交流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38
表4.25. 不同性別之受試者對於全國教師會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41
表4.26.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對於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42
表4.27. 不同教育程度之受試者對於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45
表4.28. 不同身份職務之受試者對於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48
表4.29. 不同服務地區之受試者對於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51
表4.30. 不同入會年資之受試者對於教育事務及政策參與運作層面之差異分析 154





圖 次

圖2.1.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組織架構圖 33
圖2.2. 全國教師會組織架構圖 50
圖3.1. 研究架構圖 75
圖3.2. 研究流程圖 7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彩鳳(2002)。中小學教師會集體協商制度規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全教會(2005a)。電子報。2005年10月1日,擷取自http://www.nta.org.tw/maillist/mailing_list/admin.htm
全教會(2005b)。中華民國教師會簡介。2005年10月1日,擷取自http://www.nta.org.tw/info.htm
全教會(2005c)。教育法令資訊網。2005年10月1日,擷取自http://tpctc.tpc.edu.tw/law/view_top.asp?messageid=1595
全教會(2005d)。全國教師會章程總則第五條。2005年10月1日,擷取自http://www.nta.org.tw/w130/cadre/orgine/940625a.doc
全教會(2005e)。章程第三章組織及職權。2005年10月1日,擷取自http://www.nta.org.tw/w130/cadre/meeting.asp
全教會(2005f)。會員統計。2005年10月1日,擷取自http://www.nta.org.tw/94member.htm
全教會(2005g)。過往會刊。2005年11月8日,擷取自http://www.nta.org.tw/epaper/
全教會(2006a)。財務報表。2006年3月15日,擷取自 http://www.nta.org.tw/money/board.asp
全教會(2006b)。全教會2005年為您作了什麼。2006年3月15日,擷取自http://www.nta.org.tw/94ntaforyou.mht
何福田、羅瑞玉(1996)。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沈春生(1998)。中美日三國教師組織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春生(2005)。美日兩國教師組織工會化發展與運作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 斌(2003)。教師會發展模式之探討─工會主義與專業主義。教育資料與研究,51,62-67。
林 斌(2004)。教師會集體協商制度之規劃研究─衝突管理途徑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志成(2002)。行塑專業取向的教師組織文化。竹縣文教,28,52-55。
林松柏(2005)。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香蘭(2004)。台中縣一所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的組織與運作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淑華(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教師會的功能需求、運作策略與組織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宛真(2005)。教育政策制訂過程中壓力團體運作策略探討─以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侯楨塘(1996)。英國教師組織的發展與特性。教師天地,80,70-73。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創刊號,1-24。
姜添輝(2004)。各國教師專業組織發展取向與教師專業發展。現代教育論壇,10,498-522。
柯素月(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翁福元(2003)。香港教師專業組織及其專業權之運用。輯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涂慶隆(1999)。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集體協商功能及其運作歷程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秀賢(1998)。教育行政學。台北:高點。
張容雪(1998)。學校教師會運作情形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學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鈿富(1986)。我國教師專業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弘勳(2004)。教育組織集體協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協會(2005a)。教協會歷史。2005年12月18日,擷取自http://www.hkptu.org/
教協會(2005b)。第十六屆理事會。2005年12月18日,擷取自http://www.hkptu.org/
教協會(2005c)。教協刊物。2005年12月18日,擷取自http://www.hkptu.org/
教聯會(2005a)。教聯會簡介。2005年12月19日,擷取自http://www.hkfew.org.hk/main.htm
教聯會(2005b)。教聯會任務。2005年12月19日,擷取自http://www.hkfew.org.hk/main.htm
教聯會(2005c)。教聯會各中心。2005年12月19日,擷取自http://www.hkfew.org.hk/main.htm
教聯會(2006a)。委員會。2006年1月20日,擷取自http://www.hkfew.org.hk/main.htm
教聯會(2006b)。組織活動。2006年1月20日,擷取自http://www.hkfew.org.hk/main.htm
梁忠銘(2003)。日本教育組織型態發展之探討。輯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連學淵(2002)。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對教師會組織功能之認知與期望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大世紀。
陳文燦(1997)。我國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會組織之態度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志力(2002)。教師會績效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金玲(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教師會組織定位意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奎憙(1993)。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彭富源(1996)。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坤錦(1995)。從教師專業論教師評鑑。輯於中國教育學會(編),教育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雅鳳(2000)。穩定與躍進─全國教師會的現況與發展。師友,394,15-18。
黃嘉莉(2003)。教師專業及其制度化之歷史發展。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德祥、薛秀宜(2004)。世界各國教師會的問題與展望。現代教育論壇,10,572-578。
舒緒緯(2003)。台灣地區教師會教育專業權運作之探討。輯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詹鍾松(2004)。一個地方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功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趙一葦(譯)(J. S. Brubacher著)(1983)。現代教育哲學。台北:正中。
趙怡婷(2004)。學校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義勇(2005)。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與運作策略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蔣興儀(1997)。權力、溝通與責任─教師會組織運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英文部分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 (2005a). About AFT . Retrived December23,2005,from http://www.aft.org/about/index.htm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 (2005b). Professnal development . Retrived December23,2005,from http://www.aft.org/teacher/index.htm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 (2005c). Education. Retrived December23,2005,from http://www.aft.org/aftplus/index.htm
Durkheim, E. (1933).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NY: The Free Press.
Education Week. (2005). A chorology of merger. Retrived December28,2005,from http://www.edweek.org/tm/index.html
Etzioni, A. (1969). Preface. In A. Etzioni (Ed.), The semi-professions and their organization: Teachers, nurses, social workers (pp.5-18).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oyle, E. (1980).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deprofess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In E. Hoyle & J. Megarry (Ed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1980 (pp. 42-53). London: Kogan Page.
Jessup, D. K. (1988). Teacher, unions, and change: A comparative study. NY: Praeger publishers.
John P. Synott (2002). Teacher Unions,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in Asia. Burlington: Ashgate.
Lortie, D. C. (1975).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5a). Who's eligible to become a member of NEA. Retrived December 16,2005,from http://www.nea.org/aboutnea/index.html#join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5b).NEA's mission. Retrived December 16,2005,from http://www.nea.org/aboutnea/index.html#mission
Sokett, H. T. (1987). Has Shulman got the strategy right ?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208-21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