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2: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昱翰
論文名稱:TFT-LCD上、中游生產規劃模式之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Construct a Production Planning Model of the Up-stream and Mid-stream of the TFT-LCD Industry
指導教授:許鉅秉許鉅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交通運輸研究所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運輸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TFT-LCD產業關鍵零組件生產規劃多階製程多廠區
外文關鍵詞:TFT-LCD IndustryKey ComponentProduction PlanningMulti-Stage Manufacturing ProcessMulti-Pla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年來國內積極推動國家級的科技政策「兩兆雙星」,其中的一兆指的便是平面顯示器產業,尤其是TFT-LCD產業更是台灣目前的主力,國內民間企業近幾年積極投入TFT-LCD的上下游產業,一同建構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TFT-LCD中游面板製造商在製造面板的過程中,需要上游關鍵零組件供應商提供在各製程段中所需要的關鍵零組件,而各世代廠區為具有多階製程段的生產環境,且多廠區內各製程段具有不同的生產限制與特性,因此在進行生產規劃時,必須考量多廠區之間生產資源的整合及廠區內上下游製程供給的平衡,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各廠區的產能利用率,以達到最小化生產規劃成本為目標。因此本研究以TFT-LCD產業上、中游為規劃範圍,利用線性規劃法建構TFT-LCD產業上、中游生產規劃模式,模式中考量各廠區各製程段最大產能、各種產品生產上限、上下游製程間半成品供給、生產良率、最終成品分級率及對上游關鍵零組件的採購瑕疵率等限制,將最終成品需求分配至各廠區進行生產,並求得最佳之生產計畫。
最後,透過實例及敏感度分析檢驗本研究之生產規劃模式的可行性,在最小生產規劃成本總和下,取得最佳的生產計劃。所求得的結果可提供企業管理者進行規劃決策判斷及各廠區生產管理人員進行物料作業處理的依據。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4
1.3 研究目的 6
1.4 研究範圍與對象 7
1.4.1 研究範圍 7
1.4.2 研究對象 8
1.4 研究架構 9
1.5 研究流程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4
2.1 供應鏈 14
2.1.1 供應鏈管理 14
2.1.2 供應鏈整合模式 15
2.1.3 供應鏈模式之績效衡量 17
2.1.4 供應鏈求解 18
2.2 多廠區規劃 19
2.2.1 多廠區規劃的特性 19
2.2.2 多廠區生產規劃架構 20
2.2.3 多廠區生產規劃方式 21
2.3 心得 23
第三章 TFT-LCD產業現況分析 25
3.1 TFT-LCD產業發展沿革 25
3.2 TFT-LCD面板供需情況 26
3.3 TFT-LCD之上、中、下游產業結構 27
3.4 TFT-LCD製程 28
3.5 TFT-LCD成本結構 29
3.6 TFT-LCD景氣循環 32
3.7 TFT-LCD未來趨勢 36
3.8 TFT-LCD產業特性 38
3.9 第三章小結 39
第四章 TFT-LCD上中游生產規劃模式之建構 40
4.1 問題定義與已知條件 41
4.2 研究範圍 44
4.3 問題限制與假設條件 46
4.4 問題模式之參數與變數設定 48
4.5 問題架構與模式建構 50
4.5.1 問題架構 50
4.5.2 模式的目標函數 51
4.5.3 模式的限制條件 53
第五章 模式應用-案例驗證與敏感度分析 58
5.1 參數成本之估算 58
5.1.1 材料成本估算 58
5.1.2 製程段成本估算 59
5.2 案例假設說明 59
5.3 案例探討 61
5.3.1 案例一 61
5.3.2 案例二 71
5.3.3 案例結果分析 80
5.4 敏感度分析 81
5.4.1 兩廠區生產投入量的限制改變 82
5.4.2 兩廠區兩製程段的生產良率改變 83
5.4.3 關鍵零組件採購瑕疵率的改變 90
5.4.4 敏感度分析小結 91
5.5 第五章小結 9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2
6.1 結論 92
6.2 後續研究發展與建議 94
參考文獻目錄 96
簡歷 98
1. 秦正宇,我國促進TFT-LCD產業研發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2. 周信成, 臺灣筆記型電腦產業垂直整合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3. 黃俊其,光電產業的垂直整合分析 : 以臺灣TFT-LCD產業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企業經營組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4. 黃琮斌,臺灣TFT-LCD產業供應商評估選擇之應用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生產管理組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5. 陳凌焜,多目標供應鏈生產規劃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6. 蔣漢旗,臺、韓TFT-LCD製造發展策略比較分析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7. Min, H. and Zhou, G. (2002), “Supply chain modeling: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43, 231-249.
8. Zhang, G. P. (2003),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using a hybrid ARIMA and neural network model,” Neurocomputing , 50, 159-175.
9. Li G. , etc. (2005),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in a supply chain:a simulation study,” Computer & Operation Research , 32, 707-725.
10. Thomas, D. J. and Griffin, P. M. (1996), “Coordin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94, 1-15.
11. Beamon, B. M. (1998),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 55, 281-294.
12. Beamon, Benita M. and Chen, Victoria C.P. (2001),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onjoined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 Vol. 39, No. 14, pp.3195-3218.
13. Zeleny, M. ,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cGrew-Hill, New York, 1982.
14. Nozick, L. K. and Turnquist, M. A. (2001), “Inventory, transportation,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location distribution center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129, 362-371
15. Huang, G. Q. , etc. (2005), “Towards integrated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platform product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supply chai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 25, 267-290.
16. Zhou, Z., etc. (2000),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of continuous process industries with sustainability considerations,” 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24, 1151-1158.
17. Chen, Y. C. and Teng, C. C. (1995), “A model reference control structure using a fuzzy neural network,” Fuzzy Sets and Systems , 73, 291-312.
18. Sen, W. etc. (2004), “Supply chain positioning strategy integration, evaluation,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46, 781-792.
19. Guinet, A. (2001), “Multi-Site Planning: A Transshipment Probl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 74, 21-32.
20. Jayaraman, V. and H. Pirkul (2001),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Facilities for Multi Commodi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133, 394-408.
21. Jeong, B. etc. (2002), ”An Available-to-Promise System for TFT LCD Manufacturing in Supply Chain,”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43, 191-212.
22. Bhatnagar, etc. (1993), “Models for Multi-Plant Coordin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67, 140-160.
23. Leachman, etc. (1996), “IMPReSS: An Automated Production-Planning and Delivery-Quotation System at Harris Corporation—Semiconductor Sector,” Interfaces, 26, 6-37.
24. Thierry, etc. (1995), “Multi-Site Planning: Non Flexible Production Units and Set-Up Time Treatment,” Proceedings of ETFA ’95, Paris, France, 3, 261-269.
25. Bruce, etc. (1995),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t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Interfaces, Vol. 25:1, pp.69-93.
26. Morris A. Cohen, Hau L. Lee (1988),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egrate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Systems: Model and Method,” Operation Research, Vol.36, No.2, pp.216-21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蕭全政(1991)。國民主義:臺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二期。
2. 鄭喜夫(1972)。日據時期臺灣之警察。自由青年第四十七卷第四期。
3. 蔣基萍(1997)。以「結構功能」的觀點析論臺灣地區警察派出所之功能。警學叢刊第二十八卷第三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4. 蔣基萍(1996)。臺灣地區警察執法行為之分析(1953〜1994)。警學叢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5. 程大學(1984)。日據前期臺灣北部警察行政紀要。史聯雜誌第五期。
6. 章光明(2004)。警察與人權-一條流動其間的界線。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四十一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7. 章光明(1999)。德、英二國警察升職教育現況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三十五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8. 陳添壽(2002)。政經轉型與警察角色變遷之研究。警學叢刊第三十三卷第二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9. 陳純瑩(1989)。日據時期臺灣的警察制度。警專學報第二期。臺北: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10. 陳立中(1991)。中華民國的警察制度。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六卷三期。
11. 陳壬癸(1984)。日據末期臺胞抵制「皇民化」運動之探討。臺灣文獻,第三十五卷第一期。
12.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第十六卷第四期,臺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13. 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第三十二期,臺北:政治大學。
14. 孫煒(2003)。比較政策研究的新制度研究途徑: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初步比較。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一期,臺北:問題與研究雜誌社。
15.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臺灣社會學刊第五期,臺北:臺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