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24.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0 16: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玉鳳
研究生(外文):Yu-Feng Yang
論文名稱: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igion in Yuan Zaju─secularization of religion
指導教授:萬金川萬金川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元雜劇宗教世俗化
外文關鍵詞:ZajuYuan Dynastysecularization of relig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5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 要

元朝是個對宗教甚為寬容的朝代,為了政治統治與社會控制的考量,元朝統治者對於宗教可以說是非常的禮遇(尤其是佛、道二教),因此,許多宗教都在元朝得到了廣大的發展。除了統治者的扶持外,元朝尖銳的社會現實也是造成各式宗教大行其道的主因。元朝初年雖呈現大一統的氣象,但漸漸的,吏治的混濁、權豪勢要的橫行、賦稅的沉重以及天災人禍的紛起都使得一般百姓痛苦不已。因著如此困苦的生活環境所致,人們的內心自然會變得脆弱而須要依靠,而宗教的功能之一便是給予人們在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廣大的元朝百姓們便借由對宗教的崇拜以及宗教儀式的舉行來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國人的宗教意識本就有重功利、實用的一面,特別是對當時生活困苦的百姓而言,較之於對教義的理解,他們更重視的是現證的利益;比起長時間的修行,他們更希望能快速的解脫。這樣的宗教需求便是造成宗教世俗化的原因之一。為了迎合世俗的權力,神聖的宗教必須世俗化,同時為了在競爭中求生存,為了能吸引廣大的信眾,宗教也不得不向世俗社會妥協,並做出符合民眾需要的調整。
雜劇是元朝的代表文學之一,它不僅受到上層貴族的喜愛,更廣泛地在民間傳播著。雜劇作家多為不得志的文人,他們的社會地位不高,為了謀生,他們不得不混跡市井,以寫作雜劇為業。由於他們能深入民間,因此對於百姓們的生活自是較之從前的文人來得更深入了解,而他們所寫的雜劇自然也更能反映出下層百姓的生活與社會現實。透過了對元雜劇的解讀,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元代文學的發展,同時也能從中窺知元朝的社會現實、民間風俗以及宗教信仰,並借此以分析元朝宗教世俗化的表現以及造成宗教世俗化的成因。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history, Yuan Dynasty was a dynasty in which different religions thrived for its liberal attitude towards people’s spiritual beliefs. For the sake of political domination as well as social control, the ruler of Yuan Dynasty literally welcomed all kinds of religions, especially Buddhism and Taoism. This makes the dynasty become the golden age for many religions and their believers. Other than the support from the authority, the harsh social reality offered a perfect breeding ground for a variety of religious sects. Although the Mongol initiated a new age for the people, the follow-up chaos brought much pain for them. Civilians were suffered for the tens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powerful’s bullies, the over-loaded levies, not to mention the ever-arising disturbances out of natural or man-made causes. For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such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it’s only natural for them to seek emotional support. The religions thus came to their rescue. People turn to them and ask for a moment of relief. People chose to escape from the painful daily life, and found their shelter under the sacred life. The general population regains their peace by worshipping the deities and performing rites and ceremonies. Yet, the compatriots, especially those who lived in poverty, emphasized the utility and practical side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In stead of learning the real essence of the religious context, they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realistic sides. Rather than devoting themselves to the long-term asceticism, they sought for quick extrication. This is the reason why religious beliefs in that period of times, which should stay untainted and neutral, tended to be secularized in order to pamper the general public. Besides, in order to survive the competition and to attract believers, the religious communions had to compromise and make adjustments according to the crowd’s needs.
Zaju, a unique literary form which combines drama with poetry and music, represents the literature of Yuan Dynasty. Not only was it popular in the upper classes but also widely prevalent among the lower class. The authors of Zaju are mostly unsuccessful writers and most of them belong to lower social status. They were forced to live in the base of the social hierarchy and wrote Zaju to make a living. Owing to their humble background, they could grasp people’s common lives better than their forefather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Their works reflected the lives of lower strata of society and Yuan’s social reality more precisely. From reading Zaju, we can not mere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Yuan Dynasty, but also perceive the social reality, the contemporary custom, and the religious beliefs in those days. Furthermore, we can analyze how and why secularization of religion was formed in Yuan Dynast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2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11
第二章 元雜劇中的世俗化宗教……………………………………………………14
第一節 佛、道的衝突、調合與混同…………………………………………….14
一 佛、道的衝突………………………………………………………………..14
二 元劇中所表現出的三教融合………………………………………………15
三 思想上的融合………………………………………………………………18
第二節 宗教的世俗化─以商品化、道德化為主………………………………19
一 商品化的宗教行為…………………………………………………………20
二 宗教的道德化………………………………………………………………21
第三節 中國民眾實用與功利的宗教性格………………………………………26
一 祈願與還願…………………………………………………………………26
二 看經禮佛的功利性…………………………………………………………31
第四節 結語……………………………………………………………………..140
第三章 雜劇中的鬼神精怪…………………………………………………………34
第一節 各司其職,充滿人性的眾神仙們………………………………………..34
一 人性化………………………………………………………………………34
二 各有所掌……………………………………………………………………37
三 自然神………………………………………………………………………39
四 由人而神……………………………………………………………………40
五 多神信仰的原因……………………………………………………………42
第二節 死後的世界─鬼話連篇…………………………………………………43
一 靈魂不滅……………………………………………………………………43
二 對祭祀的看重………………………………………………………………44
三鬼魂的特徵…………………………………………………………………..46
四 冥府與死後生活的想像……………………………………………………47
第三節 自然中的靈異精怪………………………………………………………51
一 對精怪的想像………………………………………………………………51
二 位格不高……………………………………………………………………51
三 負面形象……………………………………………………………………53
第四節 結語………………………………………………………………………54
第四章 元雜劇中的宗教意識………………………………………………………57
第一節前世今生與天定宿命……………………………………………………..57
一 前世今生─天定的姻緣觀…………………………………………………57
二 債務的償還…………………………………………………………………59
三 宿命論……………………………………………………………………...60
第二節 因果報應…………………………………………………………………83
一自作自受的因果觀…………………………………………………………..62
二 行善造惡的監督者…………………………………………………………63
三 得以改變的命運……………………………………………………………64
四 儒、釋混合的因果觀……………………………………………………….66
五 因果觀的社會與心理作用…………………………………………………66
六 偏狹的報應論………………………………………………………………68
第三節 民間信仰…………………………………………………………………69
一 卜卦…………………………………………………………………………70
二 算命與面相…………………………………………………………………72
三 占夢與預兆…………………………………………………………………73
四 擲珓…………………………………………………………………………76
五 盛行的原因…………………………………………………………………76
第四節 結語………………………………………………………………………78
第五章 度脫劇的剖析…………………………………………………....................80
第一節 為數眾多的度脫劇………………………………………………………80
一 數量甚多的道教度脫劇……………………………………………………80
二 全真教的色彩………………………………………………………………81
第二節 雷同的度脫手法…………………………………………………………83
一神通…………………………………………………………………………..83
二 夢中省悟……………………………………………………………………84
三 誘惑的勸說與元代社會現實………………………………………………86
第三節 度脫者的形象研究………………………………………………………91
一 瘋僧狂道……………………………………………………………………91
二 佛、道的度脫者……………………………………………………………..93
三 彌勒信仰……………………………………………………………………94
第四節 沉淪苦海的被度者………………………………………………………96
一 多為下層百姓………………………………………………………………96
二 共通點………………………………………………………………………98
第五節 結語……………………………………………………………………..101
第六章 元雜劇中的修行者與修行場所…………………………………………..103
第一節 高僧與名道……………………………………………………………..103
一 神通的施展………………………………………………………………..104
二 護法神的有無……………………………………………………………..106
三 名道與高僧的相異處…………………………………………………………..106
第二節 不像修行者的修行者…………………………………………………..107
一 無法控制的情慾…………………………………………………………..108
二 飲食方面的規定…………………………………………………………..111
三 與世俗事務牽扯不清……………………………………………………..113
四 史實的反映………………………………………………………………..116
第三節 道觀與寺院……………………………………………………………..118
一 庇護所……………………………………………………………………..118
二 寺觀幫助落魄書生的用意………………………………………………..120
三 情侶幽會處………………………………………………………………..121
四 宗教場所的世俗化………………………………………………………..121
第四節 結語……………………………………………………………………..123
第七章 結語…………………………………………………………………….….126
參考文獻……………………………………………………………………………129
參考資料(按照編寫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博碩士論文
朴三洙《馬致遠雜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吳秀卿《元代文人故事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李哲洙《關漢卿現存雜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
李順翼《元代士人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張瑞成《元朝衰亡文化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7年。
鄭素春《全真教與元代帝室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譚美玲《元代仕隱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二、單篇論文
孔又專〈略論宗教世俗化對其社會功能的影響〉,《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1期。
王永會〈宗教的社會地位與功能簡論〉,《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2期
王江武〈元代全真教的儒化〉,《哲學與文化》民國92年6月,頁157-169。
王啟龍〈藏傳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與影響〉,《西藏研究》2001年04期。
〈藏傳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普門學報》民國91年3月,頁91-139。
〈藏傳佛教對元代經濟的影響〉,《中國藏學》2002年01期。
王漢民〈全真教與元代的神仙道化戲〉,《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01期。
王薇〈出世與入世─淺論中國人的宗教觀〉,《新疆藝術》1995年第2 期,頁7-10。
冉昌光〈論宗教與社會穩定〉,《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12月第6期。
史禮心〈論中國小說中〝陰曹地府〞的描寫〉,《北方工業大學學報》,1996年6月第8卷,第2期,頁19-25。
左浩坤、杜波〈生命的執著與死亡的否定─從中國傳統葬俗看中國人的生死觀〉,《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0月20卷。
申友良、周玉茹〈基督教與元朝的社會生活〉,《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總第26期。
申喜萍〈元代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特徵研究〉,《宗教哲學》1999年12月。
石衍豐〈試析中國傳統神學的三大宗教意識〉,《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
伏漫戈〈論元雜劇中命運悲劇的宗教精神和現實意義〉,《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年第12卷第3期,頁40-42。
朱來常〈人文傳統與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江淮論談》,1995年第3期。
朱麗霞〈論元代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02期。
吳承忠、楊永忠〈論中國山岳崇拜觀念的物化〉,《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4月第2期。
吳凌〈宗教社會作用兩重性探析〉,《福建學刊》,1994年5月。
吳彩霞〈一個群體的時代悲劇--元曲中反映的元代士人邊緣人心態〉,《歷史月刊》2002年4月,頁90-94。
宋廣文〈宗教心理功能初探〉,《求是學刊》1996年第4期。
李友松等〈淺談宗教的作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7月第55卷第2期。
李正民、曹凌燕〈完整的夢幻系統──元代鬼魂戲新論〉,《藝術百家》1997年04期。
李申〈中國古代的人神〉,《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4期。
李珍梅〈元代寺院、道觀所屬田地〉,《道教學探索》民國80年10月。
李修生〈元雜劇與蒙元文化〉,《雁北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李惠綿〈論析元代佛教度脫劇--以佛教「度」與「解脫」概念為詮釋觀點〉,《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1年7月。
李楓〈宗教的道德功能當議─以道教與基督宗教為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沈衛榮〈神通、妖術和賊髡:論元代文人筆下的番僧形象〉,《漢學研究》2003年12月。
辛世俊〈論宗教的調適功能〉,《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
周建平〈宗教崇拜的認識根源〉,《長沙電力學會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3卷第3期。
阿忠榮〈關於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礎及心理特點考查〉,《攀登》,2005年8月第4期第24卷
段庸生〈元代戲曲理論述評〉,《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胡淑芳〈元雜劇情節模式與元代社會〉,《藝術百家》2000年04期。
范長華〈淺探元代報冤類雜劇的心理背景〉,《中師語文》民國84年1月,頁15-24。
苟波〈神仙道化劇”中的仙蹤道影〉,《宗教學研究》1998年04期。
孫悟湖〈元代宗教文化的特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袁銀傳〈小生產者宗教心理分析〉,《求是學刊》,1996年第6期。
張敬懸、翁正、劉桂花〈宗教文化與心理衛生〉,《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曹旅寧〈元代寺院僧尼的賦役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03期。
〈元代的寺產官營問題〉,《佛學研究》,1996年。
莫小菲〈淺論元雜劇繁榮的原因〉,《廣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許祥麟〈漫議宗教對中國鬼魂戲曲的影響〉,《廊坊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郭怡君〈元人編劇理論之體系研究〉,《東方文人學誌》民國93年12月。
陳忠〈中國的神話、宗教與神〉,《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3期。
陳高華〈元代的巫覡與巫術〉,《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陳潔〈論道教文化對元代神仙道化劇的影響〉,《青海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陶思炎、何燕生〈迷信與俗信〉,《開放時代》,1998年第3期。
曾維加〈試論宗教的社會控制作用〉,《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4期。
童瀟〈宗教的功能性本質及其場域表現─以社會學功能論視角所進行的分析〉,《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3年3月第5卷第1期。
馮愛文〈馬致遠神仙道化劇新論〉,《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4年05期。
黃明理〈宗教的道德信仰資源探析─由宗教道德擢升為道德宗教〉,《學術月刊》,2004年第9期
楊宜音〈略論宗教崇拜的社會心理功能〉,《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楊淑琴〈儒釋道精神與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北方論叢》2004年第2期。
葉愛欣〈元初雜劇作家思想的重新建構〉,《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10月第15卷第4期。
詹石窗〈元代道教戲劇的象徵性〉,《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01期。
鄒鵬志〈元代神仙道化劇盛因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年03期。
廖勇〈試論民間迷信活動及對策〉,《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2期,頁122-126。
翟滿桂〈關漢卿創作述評〉,《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04期。
趙政〈論宗教的社會基礎和歷史作用〉,《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4月第2期。
趙洪偉〈中國宗教精神:世俗化、現實化〉,《濟寧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趙豔豔〈元雜劇繁榮之內因〉,《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5卷第3期。
劉海燕〈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傳播與接受〉,《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蔣玉斌〈〈元代下層文人選擇雜劇的心態試探〉,《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蔣孝萱〈由元人文集探討元代媽祖信奉情形〉,《道教學探索》1991年10月。
蔣遠柏〈元代宗教政策寬容性成因淺析〉,《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鄧子美〈巫術與邪教關係的宗教社會學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
盧淑玲〈元雜劇的產生及其社會意義〉,《甲公學報》1993年5月。
錢小虎〈淺析宗教的世俗化傾向〉,《民族與宗教》,2006年第39期。
閻天靈、張樹青〈試論宗教的世俗化及其發生機制問題〉,《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薛學仁〈元代宗教政策的演變及其特點〉,《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羅永忠著〈試論元雜劇佛道劇中對佛教、道教的批判〉,《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03年第3期,總第73期
羅建平〈論古代解夢的幾種方法及運用〉,《華東理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3期。
羅思寧〈元雜劇的鬼魂戲和元代的祭祀習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羅映光〈試論宗教心理調節功能的現代社會價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第24卷第5期。
寶貴貞〈元代蒙古人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問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龔鵬程〈從元人文集看元代全真教之發展〉,《道教文化》1991年3月。

三、專書部分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11月第3次印刷。
﹝明﹞葉子奇《草木子》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11月第3次印刷。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華書局。
﹝日﹞池田大作、﹝英﹞B.威爾遜著,梁鴻飛、王健譯《社會與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2003年4月第3次印刷。
﹝日﹞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一﹞》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9月初版,1998年9月初版2刷。
﹝美﹞克里斯蒂安.喬基姆著、王平等譯《中國的宗教精神》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第1版。
﹝義﹞馬可波羅著、大陸橋翻譯社譯《馬可波羅遊記》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德﹞格奧爾格•西美爾著,曹衛東譯《宗教社會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刷。
《都市中的游牧民 : 元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1版。
王世禎《迷信在中國》台北:星光出版社,1981年第1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1-8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1999年2月第2刷。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96年第1版。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2001年8月第1刷。
王熹《中國元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年第1版。
北京師范大學古籍所編《元代文化研究.第一輯 : 國際元代文化學朮研討會專輯》
史仲文、胡曉林編《新編中國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2刷。
任宜敏《元代佛教史》南投:南林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任繼愈《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刷。
但丁著,王維克譯《神曲的故事•地獄篇》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年元月再

吳國欽、李靜、張筱梅編《元雜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3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12月。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戲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5刷。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1版3刷。
李富華《中國古代僧人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8年初版。
杜繼文《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1刷。
那木吉拉著,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中國元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周良霄、顧菊英《中國斷代史系列•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2刷。
門巋《粉墨功名 : 元代曲家的文化精神與人生意趣》濟南:濟南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刷。
侯杰、范麗珠《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修訂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刷。
查洪德、李軍《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范長華《元代報冤類雜劇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社,1995年第1版。
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1992年6月第2刷。
奚梅《元雜劇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孫正寬《元代道教之發展 : 宋元道教之發展下冊》台中:東海大學,1968年。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第1版。
時光、王嵐編寫《宗教學引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4刷。
袁國藩《元代蒙古文化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4年2版。
袁冀《元史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高有嚴著,黃現璠譯《元代農民之生活》出版地不詳:蓓蕾學社,1934年。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1版1刷。
商韜《論元代雜劇》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第1版。
張毅著 董乃斌主編《中華文學通覽•元代卷•大漠來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1刷。
許祥麟《中國鬼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
郭英德《元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
陳安仁《中國近世文化史》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5月1版。
陳建森《戲曲與娛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刷。
陳高華、史衛民《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刷。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1月初版。
勞思光著、梁美儀編《中國文化要義新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8年第1版。
費鴻年《迷信》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第4版。
馮川《文學與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刷。
黃正旭《喇嘛教對元代政治的影響》台北,1984年第1版。
新文豐出版社編輯部編輯《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第1版。
業露華、董群著,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教義、人物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000年12月第1刷。
葛兆光《古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十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刷。
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1版1刷。
廖奔、劉彥君編著《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麼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1997年9月第1刷。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1刷。
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歷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000年12月第1刷。
潘桂明著,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宗派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000年12月第1刷。
蔣榮昌《消費社會的文學文體》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刷。
燕仁《中國民間俗神》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月2版。
戴康生、彭耀主編《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刷。
鍾濤《元雜劇藝術生產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4年1月第2次印刷。
顏天佑《元雜劇八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初版。
《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出版社,1984年第1版。
羅竹風、陳澤民主編《宗教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3刷
譚達先《民間文學與元雜劇》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初版。
蘇魯格、宋長紅著,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中國元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四、電子與線上資料庫
CBETA電子佛典(大正版)。
佛光大辭典(光碟版)。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全文檢索服務。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