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王念騏(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之工作壓力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王振鴻(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鴻彰(2002)。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一些想法。師友,422,27-31。
石明卿(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改革理念、特色與作法。花師院刊,37期,47-51。
吳明隆(1999)。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電腦圖書。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城數位。
吳清山(1999)。「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教育資料研究,7(1),4-21。
呂百理(2001)。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李宜臻(2002)。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李宛芳(2001)。國小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態度之研究-以臺灣東區試辦學校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錫津(2001)。教師專業發展與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師友,406,54-55。
林清山(1974)。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
林傑斌、劉明德(2002)。SPSS與統計模式建構。臺北:文魁資訊。
林清江(1999)。與教師一起進行教育改革。中等教育,50(1),10-11。
易丕修(2002)。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許朝信(1999)。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邱義烜(2001)。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高博銓(2003)。教師如何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師說,171,12-15。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世育(2002)。高職特殊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3)。統計分析-分等統計與高等統計。臺北:松崗電腦圖書。
張淑雲(2001)。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張雅雯(2001)。國民中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情況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文琪(2003)。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困擾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伯璋(200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2(1),1-13。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師大書苑。
陳振綱(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教育部(1998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實施策略。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教育部九十一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實務研討會。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理念與內涵。南一新講堂,1,6-11。
黃光國等(2003)。教改萬言書。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漢文。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顏進博(2003)。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歐用生(2000)。從「課程統整」的觀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1-32。貳、西文部分
Beane, J. A.(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Dawson R. H.(1999). Encouraging teschers to remain in the profession: A model for stress reaction. The Education Forum, 63(2), 166-172.
Dussault, M.(1997). Professional isolation stress in teach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ED407384)
Fullin, M. G.(1991).The new w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
Moracco, J. C., & Mcfadden, H.(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May,549-552.
Henderson, J. G.,&Hawthrone, R. D.(1995).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N.J:Prentice Hall.
Kyle, W. C.(199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growth and learning of teacher as professionals over tim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2(7), 679-681
Lazarus, R. S.(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McGraw-Hill.
Perlberg, & Kremer. Hayon(1998).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
Pervin(1983).Characterristics of staff burnout in mental health setting.
Russell, D. W.(1987). Job-related stress,social support,and burnout among classroom teacher.Journal of Appiled Psychology,72(2),269-274.
Salo, K.(1995). Teacher-stress process: How can they be explained ?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39(3). 205-222
Selye, H.(1956).The stress of life.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