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8:5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黃瓊慧
論文名稱:
張愛玲及其小說中母親形象研究
指導教授:
王年双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2
中文關鍵詞:
張愛玲
、
母親形象
、
惡母
、
人性弱點
、
心理分析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6
點閱:1702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5
張愛玲小說中的「邪惡母親」改寫了中國文學慈愛母親的刻板印象。
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緒論,先提出本文的「研究動機、方法及研究範圍」,就「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回顧檢討,最後略述「研究架構」。
第二章整理介紹張愛玲。介紹她的時代背景及當時文學環境,內容題材受到當時鴛鴦蝴蝶派影響,與上海現代派相呼應的是她西方小說技巧的熟稔運用,她是海派的集大成者。並著手整理張愛玲家世、人格特質,以及張愛玲的感情世界──親情、友情、愛情。最後歸納張愛玲的寫作觀,有寫小人物、寫人性、寫女性意識、寫婚姻戀愛、寫蒼涼人生,寫舊世家的凋落等等。
第三章分析歸納張愛玲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分為四類:惡毒母親形象、功利母親形象、模糊母親形象、傳統母親形象。
第四章探討張愛玲寫母親的形象的內在意涵,以現實母親和文本母親做對照探究早期寫惡母的原因,再由張愛玲小說看當時母親的處境,再由小說中疏離的母子(女)關係探討人性的弱點。。
第五章說明母親形象繼承《紅樓夢》的部分,再探究張愛玲描寫母親形象所使用的人物刻畫技巧及藝術手法。
第六章結論:張愛玲小說中由惡母到慈母的書寫,可說是張愛玲成長的橫剖面,藝術手法也由華麗轉為平淡中見真味,最後,以張愛玲小說中惡母形象的描寫影響台灣八0女性作家寫母親形象做結。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9
第四節 研究架構………………………………………………12
第二章 張愛玲檔案
第一節 張愛玲的創作背景
一、時代背景………………………………………………. 15
二、文學環境 ……………………………………………… 18
第二節 張愛玲小傳
一、張愛玲家世……………………………………………. 23
二、張愛玲的人格特質…………………………………… 27
三、張愛玲的感情世界……………………………………. 29
第三節 張愛玲的寫作觀
一、寫小人物……………………………………………….55
二、寫人性………………………………………………….58
三、寫女性意識…………………………………………….62
四、寫婚姻戀愛…………………………………………….65
五、寫蒼涼人生………………………………………….…66
六、寫舊世家的凋落……………………………………….67
第三章 張愛玲小說中的母親形象
第一節 惡毒母親形象………………………………………….73
第二節 功利母親形象………………………………………….82
第三節 模糊母親形象………………………………………….92
第四節 傳統母親形象………………………………………….95
第四章 張愛玲寫母親形象的內在意涵
第一節 張愛玲小說中呈現多元母親的原因………………….111
第二節 由張愛玲小說看當時母親的處境…………………….121
第三節 由張愛玲小說中疏離的母女(子)關係探討人性
的弱點………………………………………………….139
第五章 張愛玲小說中描寫母親形象的藝術技巧
第一節 描寫母親形象的技巧繼承……………………………..151
第二節 張愛玲小說中母親形象的主要刻畫技巧………….….157
第三節 張愛玲小說中母親形象的次要刻畫技巧………….….178
第四節 張愛玲小說中母親形象的藝術手法…………………..184
第六章 結論…………………………………………………………..197
參考書目………………………………………………………….203-212
參考書目
凡例:本論文除張愛玲著作及學位論文以「出版年代」先後為編排次序外,其餘皆以「作者姓氏筆劃」為編排次序。
壹、張愛玲著作書目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4月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6月
張愛玲:《秧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3月
張愛玲:《續集》(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月
張愛玲:《傾城之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張愛玲:《餘韻》(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張愛玲:《對照記》(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
張愛玲:《第一爐香》(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6月
貳、專書
一、 有關張愛玲的書籍
丁玲等著:《鬼吻--當代女性書系,五四以來女性作品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 年7月
子通 亦清:《張愛玲評說60年》(北京:新華書店),2001年8月
于青:《張愛玲傳》(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
于青 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1月
止庵 、萬燕:《張愛玲畫話》(天津:天津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78年11月
水晶:《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12月
水晶:《拋磚記》(台北:三民出版社),1969年7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
王拓:《張愛玲與宋江》(台中:藍燈出版社),1978年10月
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5月
任茹文、王豔:《張愛玲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年3月。
余斌: 《張愛玲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吳祖緗:《宿草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呂啟祥:《紅樓夢尋味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
金宏達:《平視張愛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7月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2000年1月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性-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1》(大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林幸謙:《女性主體的奠祭-張愛玲女性主義批2》(大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9年2月
周芬伶:《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9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11月
佛斯特著 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3月
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大陸:二十一世紀出版社),1995年9月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三三書坊),1990年9月
唐文標:《張愛玲卷》(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1月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4月
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台北:志文出版社),1977年 8月
高全之:《當代中國小說論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
夏志清著 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5年11月
張健主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7月
張健:《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1月
張子靜資料提供,季季整理撰寫:《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出版社),1999年9月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1999年
萬燕:《海上花開又花落-讀解張愛玲》(大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8月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書局),1993年,1月
楊國樞、李亦園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書局),1998年,3月
趙孝萱:《鴛鴦蝴蝶派新論》(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台北:;天下遠見文化),2004年1月
蔡振念編著:《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6月
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1月
劉鋒杰:《想像張愛玲──關於張愛玲的閱讀研究》(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4月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
陳思和、揚揚:《上海五十年文學批評叢書 評論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11月
陳子善:《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5月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6月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4月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
蕭南選編:《貴族才女張愛玲--名家經典紀懷散文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 年5月
羅瑪:《凝視張愛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11月
二、「小說評論、小說理論」專書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
平路:《愛情女人》(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年11月
西蒙•波娃著 歐陽子譯:《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9月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 年5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9月。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
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6月
李曉東:《中國封建家禮》(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松浪信三郎著 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1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圖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佛洛姆:《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10月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8月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12月
佛洛伊德著 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12月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5 月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7月
張素貞:《續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3月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授權),1997年7月
楊美惠編譯:《婦女問題新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2 月
楊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台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7月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7年5月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鄭至慧:《她鄉女紀》(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9月
鄭明娳:《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6 月
蔡鳳儀編輯:《華麗與蒼涼》(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3月
劉世劍:《小說敘事藝術》(大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劉世劍:《小說概說》(大陸:東北師範大學),1994年11月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4月
陳少華:《閹割、篡弒與理想化──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父與子》(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8月
鍾慧玲主編 東海大學中文系審訂:《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Albert Mordell 著 鄭秋水譯 :《心理分析與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2月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與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出版社),1998年1月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
參、期刊、單篇論文及報紙
丁旭輝:<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意象設計>,《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專刊》第4期(1996年12月)
古慧芬:<華麗緣──談張愛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4卷4期(2003 年12月)
王淼龍、朱伯英:<試論張愛玲及其淪陷時期的傳奇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8年12月)
王劍叢:<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創作述評>,《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8年9月)
王美秀:< 張愛玲小說中的宿命論>,《通識教育年刊》創刊號 (1999 年4月)
成寒:<像一張揉掉的稿紙──張愛玲紀念圖書館>,《明道文藝》第335期(2004 年2月)
何璧人:<蒼涼的手勢 蒼涼的歌──談張愛玲秧歌>,《幼獅文藝》第487期(1994 年7月)
李軍:<讀者接受與張愛玲小說>,《柳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1期(2005年3月)
李桂芳:<凋傷印痕、蒼涼流眄──從「敘述話語」論張愛玲小說世界的存有情境>,《問學集》第8期(1998年9月)
江寶釵:<論張愛玲小說的通俗性>,《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
周筱華:<活躍心靈的創造物--泛論張愛玲傳奇的意象藝術>,《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8年9月)
周芬伶:<愛之憂鬱──張愛玲半生緣的文學價值>《中華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年5月)
林幸謙:<論張愛玲的「無父文本」和女性家長的主體建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999年1月)
風信子:<從秧歌看張愛玲小說世界>,《古今藝文》第23卷第4期(1997 年8月)
馬森:<誰為張愛玲定位?──評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中外文學》第24卷第10期(1996年3月)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詹姆士•萊昂:<善隱士的張愛玲與不知情的美國客>、江寶釵:<歎惜張愛玲> 《聯合文學》第150期(1997 年4月)
高全之:<赤地之戀的外緣困擾與女性論述>,《書評》第132期(1998年8月)
高全之:<閻王與小鬼──後殖民張論引起的省思>,《當代》第177期(2002年5
月)
高全之:<怨女的藝術距離及其調適>,《當代》第159期(2002年11月)
高全之:<張愛玲的兩種時間旅行──浪花浮蕊的一種閱讀角度>,《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8期(1996年12月)
徐志平:<鬼意象在張愛玲小說中的運用>,《嘉義農專學報》第44期(1996年2月)
莊宜文:<論《秧歌》中的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專刊》第9期(1998年3月)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專刊》第14期(1999年6月)
范伯群 季進:<論張愛玲的前期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期(1998年6月)
彭筠蓁:<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環境、人物及心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3期(1999年3月)
黃雅莉:<談張愛玲的愛的蒼涼與無奈>、翁靚芠:<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男性主體的失落>、石曉楓:<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試析>、.吳鈞堯:<論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四在效果」>、《國文天地》第20卷7期(2004 年12月)
黃碧端:<張愛玲的冷眼與熱情>、朱西甯:<點播與造就>.、莊信正:<「舊事淒涼不可聽」──張愛玲與紅樓夢>、陳芳明:<亂世文章與亂世佳人──張愛玲筆下的戰爭>、袁瓊瓊:<張愛玲記>、劉叔慧:<清堅決絕──試探張愛玲的愛情>、曾偉禛:<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陳輝龍:<筆記張愛玲>、施叔青:<兩情>、周嘉川專訪<想當年──李麗華眼中的張愛玲>、魏可風專訪:<高看張愛玲──高信疆答客問>,《聯合文學》第132期(1995年10月)
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張子靜:<少女張愛玲──成長與創傷>,《聯合文學》第12卷第3期 (1996 年1月)
張子靜:<張愛玲的天才夢>,《明道文藝》第238期 (1996 年1月)
張素貞:<張愛玲的半生緣──危城之下美人幸運的愛情>,《中國語文》第440期(1994年2月)
詹悟:<張愛玲夢魘>,《書評》第55期(2001年12月)
詹悟:<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中國女子>,《書評》第36期(1998年10月)
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第11卷第5期(1995年10月)
趙秀芹:<張愛玲小說中的母親形象分析>,《岱宗學刊》第8卷第3期(2004年9 月)。
陳紅玲:<蘇青與張愛玲的女性意識>,《求索》(2005年3月)
陳岸峰:<亂世、「大話」與「小」說──論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使上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2期(1998年12月)
蔣翔華:< 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年5月)
蘇偉貞:<張愛玲與名詞荒──一個關於文革的結束及知青下放的故事>,
《INK雜誌》第11期(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4年7月)
鄭仁佳:<細說張愛玲>,《傳記文學》第69卷第4期(1996年10月)
陳淑滿:<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女性地位>,《中國語文》第531期(2001年9月)
陳淑滿:<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鏡子」淺析>,《中國語文》第504期(1999年8月)
鍾正道:<張愛玲的散文創作歷程>,《明道文藝》第275期(1999年2月)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對照筆法淺析>,《中國文化月刊》第227期(1999年2月)
鍾正道:<從譬喻與示現論張愛玲流言裡的想像>,《古今藝文》第22卷第4期(1996年8月)
嚴紀華:<一篇小說的構成──以張愛玲的色•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七期(2002 年3月)
嚴紀華:<張愛玲傾城之戀裡的愛欲世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0 年3月)
肆、碩博士論文
林綉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吳玉芳:《張愛玲小說 的情愛世界》(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雅莉:《怨女中人物對自我認識的追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母女關係的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0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玉緞:《張愛玲小說受紅樓夢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管理者之人格特質、工作滿足及組織承諾相關性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管理者為例
2.
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
3.
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
4.
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
5.
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
6.
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
7.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
8.
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
9.
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
10.
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
11.
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
12.
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
13.
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
14.
張愛玲小說受《紅樓夢》影響之研究
15.
民宿品牌定位之研究—以南投清境民宿為例
1.
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第11卷第5期(1995年10月)
2.
詹悟:<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中國女子>,《書評》第36期(1998年10月)
3.
張素貞:<張愛玲的半生緣──危城之下美人幸運的愛情>,《中國語文》第440期(1994年2月)
4.
張子靜:<張愛玲的天才夢>,《明道文藝》第238期 (1996 年1月)
5.
張子靜:<少女張愛玲──成長與創傷>,《聯合文學》第12卷第3期 (1996 年1月)
6.
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7.
黃碧端:<張愛玲的冷眼與熱情>、朱西甯:<點播與造就>.、莊信正:<「舊事淒涼不可聽」──張愛玲與紅樓夢>、陳芳明:<亂世文章與亂世佳人──張愛玲筆下的戰爭>、袁瓊瓊:<張愛玲記>、劉叔慧:<清堅決絕──試探張愛玲的愛情>、曾偉禛:<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陳輝龍:<筆記張愛玲>、施叔青:<兩情>、周嘉川專訪<想當年──李麗華眼中的張愛玲>、魏可風專訪:<高看張愛玲──高信疆答客問>,《聯合文學》第132期(1995年10月)
8.
黃雅莉:<談張愛玲的愛的蒼涼與無奈>、翁靚芠:<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男性主體的失落>、石曉楓:<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試析>、.吳鈞堯:<論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四在效果」>、《國文天地》第20卷7期(2004 年12月)
9.
彭筠蓁:<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環境、人物及心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3期(1999年3月)
10.
范伯群 季進:<論張愛玲的前期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期(1998年6月)
11.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專刊》第14期(1999年6月)
12.
莊宜文:<論《秧歌》中的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專刊》第9期(1998年3月)
13.
徐志平:<鬼意象在張愛玲小說中的運用>,《嘉義農專學報》第44期(1996年2月)
14.
高全之:<張愛玲的兩種時間旅行──浪花浮蕊的一種閱讀角度>,《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8期(1996年12月)
15.
高全之:<怨女的藝術距離及其調適>,《當代》第159期(2002年11月)
1.
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
2.
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
3.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
4.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5.
荒涼中的悲劇性--讀解張愛玲作品
6.
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
7.
張愛玲小說中雙親形象研究
8.
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
9.
蒼涼與孤獨--以張愛玲小說中之女性人物為研究對象
10.
張愛玲小說的敘事策略
11.
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
12.
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
13.
張愛玲小說男性書寫研究
14.
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
15.
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