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6: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文元
論文名稱: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研究
指導教授:黃忠慎黃忠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六朝志怪志怪小說他界鬼神信仰人鬼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21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論 文 摘 要
六朝志怪雖處於中國小說之雛形期,敘事雖常語涉荒誕、形式簡短、內容又多所精略,但是卻蘊涵古神話、傳說、信仰、哲學、宗教與祭祀間相互交融積累的精神部份,以及鬼神形象的原創塑造以及時間、空間的奇幻意象。而六朝志怪中取材於人形鬼神的故事多描繪生動且形象與人類最為接近,敘事裡往往藉鬼神或獵奇述異、或寄寓胸懷、或宣揚宗教,從逐筆記載的形式中有著豐富佚麗的文學想像。在人物的敘寫刻劃上,也有六朝獨特的時代面貌,而其新創的特殊概念更是後代鬼怪故事闡發的基礎。茲將本論文之章節架構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揭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前賢研究成果檢討,以及確立研究範圍、研究方法以及論述的步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章分成「信仰的觀照」、「鬼神世界的營構」以及「題材的溯源」三節來探究六朝鬼神故事的形成之因。從初民「萬物皆有靈」之信仰及尚鬼原於祀祖開始,究原六朝志怪小說裡鬼神敘事的形成之因,並析論出本文鬼神主題的理論架構,以作為分析六朝鬼神故事形成遞累面貌的基礎。
第三章分成「鬼神故事的類型」、「鬼神故事的特質分析」二節。就鬼神故事敘寫同類與對比之型類,以表格方式呈現篇章中具人鬼形貌及具陰神形貌者,歸納出相同主題及其中關聯的部份,並就其形象特質予以分析撰述者創作鬼神形象的意圖及撰述思想。
第四章分成「敘事的寫作技巧」、「敘事的情節結構」二節。將鬼神故事裡的敘事視為一種文本與思維模式,就敘事寫作技巧來看六朝志怪在史傳傳統筆法上的突破以及鬼神形象敘寫的創新;就結構情節來看六朝志怪的敘事角度、謀篇佈局、情節摹寫,並就其背景特色來看鬼神志怪的時空觀,及顏色與鬼神形象間的繫聯關係。
第五章分成「鬼神故事所顯現的社會現象」、「理性與非理性思維的互滲」以及「文化在鬼神志怪上的傳遞」三節。所採取的理論基礎,是認定文學的產生終究離不開它所屬的思想環境與文化背景,而任何一個時代的思維與行為體系,也都是依其社會的生活經驗與整體文化所結構而成。本章以第三章所分析歸納的鬼神敘事為基礎,探討其中所顯現的社會現象,或傳統理性思維在非理性鬼神信仰的衝擊下,如何相互滲透和同質共感,以及文化表現在六朝志怪鬼神故事裡的語境與意涵。
第六章為結論,總述整體研究成果。認定六朝志怪中的鬼神敘事、鬼神形象可以說是人類「集體潛意識」思維的產物,也是一種文化遞累的結果,鬼神怪異世界的建構與信仰或死亡題材是互為表裡關係。每一個志怪故事裡所營構出的鬼神世界是作為溝通了幽明兩境域的媒介,其中也涉及個體生命與心物、形神以至於與天地宇宙間的繫聯。而在筆法與鬼神形象上有著屬於自己時代的創新與突破,闡發了後代傳奇、戲曲相同主題的文類。在時人類生死幽明境界以及生命現象的關懷來說,也可以說是進入了文學自覺的時代,在內蘊含著豐厚的文化積沉,在外六朝人在爭戰變遷的生存問題裡,政治、軍事以及疾疫變難中,承擔著來自文化、宗教以及思想的變遷壓力。因此六朝的文人方士藉著六朝志怪鬼神故事,寄望現世以及來世的幸福,形成六朝志怪在「張皇鬼神,稱道靈異」之外真正的精神共相。
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前賢研究成果檢討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論述步驟
第二章 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的形成
第一節 信仰的觀照
第二節 鬼神世界的營構
第三節 鬼神題材的塑造因素
第三章 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的風貌
第一節 鬼神故事的類型
第二節 鬼神故事的特質分析
第四章 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的敘事特色
第一節 敘事的寫作技
第二節 敘事的結構情節
第五章 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的文化意涵
第一節 鬼神故事所顯現的社會現象
第二節 理性與非理性思維的互滲
第三節 文化在鬼神志怪上的傳遞
第六章 結 論
參 考 書 目
參考書目
壹、 書 籍 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楚辭補註》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漢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
《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少室山房筆叢》胡應麟 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太平廣記》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述異記》 古小說鉤沉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墨子閒詁》 孫詒讓,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75年。
《荀子》 台北:臺灣學生,1981年。
《春秋繁露》 董仲舒,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繹史》 馬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莊子集釋》 郭慶藩輯,中國學術名著叢刊:。
《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葛洪著,陳飛龍註譯,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
《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葛洪著,陳飛龍註譯,台北:台灣商務,2002年。
《楚辭補注》 洪興祖,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書》 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1年。
《後漢書》 台北:台灣印書館,1976年。
《後漢記校注》 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文心雕龍譯注》周振甫,台北:五南書局,1992年。
《新編論衡》, 王充撰,蕭登福校注,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3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西諦:《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白靜川:《中國古代民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林辰: 《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惠祥:《人類文化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台北板橋:北縣文化出版,1995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及其時代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金春峰:《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91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孫遜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袁行霈、褚杰斌:《中國文學史》,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
錢穆: 《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楊義: 《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6年初版。
魯迅: 《漢文學史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0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的批評理論與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郭慶藩、謝皓祥輯:《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出版,199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新華書局,1985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劉苑如等選注:《歷代短篇小說選注》,台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恩斯特•卡西爾著:《人論》(An Essay on Man),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鄭曉江:《生死智慧:中國人對人生觀及死亡觀的看法》,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
鄭志明:《臺灣的宗教與祕密教派》,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 年。
泰瑞•伊果頓(Eagleton Terry)著 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佛斯特(Forster, E.M.)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M•耶律亞德(Eliade Mircea )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文化,1991年。
A. Mucchielli著,張龍雄譯:《群體心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前野 直彬著•洪順隆譯:《中國文學概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路先•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1995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8月。
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
榮格:《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
賈文昭、徐召勛著:《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貳、期 刊 論 文
劉苑如:<鑑照幽明:六朝志怪的揭露模式與其文類關係──兼論六朝志怪的評價標準>,收錄於《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中文系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1998年。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收錄於《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集刊,1996年3月》,第八期。
洪順隆:<漢魏六朝文學叢考一、「六朝」詞義考>,收錄於《瑞安林景伊教授八十冥誕紀念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葉慶炳:<有關太平廣記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古典小說論評: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錄於《余英時文集第二卷•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蕭登福:<先秦冥界思想探述>《先秦兩漢冥界及神先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
版社,1990年。
Arthur P. Wolf著,張珣譯:<神•鬼和祖先>,《思與言》第35卷第3期1997年9月。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洪順隆:<六朝異類戀愛小說芻論>,《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1993年2月。
鄭曉江:<恐懼之方法——論中國傳統死亡智慧與「生死互滲」觀>《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7卷第3期,2000年3月。
簡齊儒:<六朝小說關於孩童死後世界之想像詮釋——以「小兒推車」為主線之考察>,《中國文學研究》第16期(2002年6月),
前野 直彬著、前田一惠譯:<冥界遊行>《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4月。
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古典小說論評: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徐志強:<原型批評與中國文學批評>收錄於《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鄭志明:<搜神記的神話思維>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李豐楙:<神女傳說與道教神女降真傳說>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趙林:<商代宗教信仰的對象及其崇拜體系>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5月。
張素卿:<六朝志怪的靈異形象——關於「原始思維」的考察之一>,《中國文學研究》,第七期,1991年。
徐志強:<原型批評與中國文學批評>收錄於《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Jung, Carl Gustav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4年。
康韻梅:<漢魏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動機>,《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陳炳良:<中國古代神話新釋兩則>,收於《神話•禮儀•文學》,台北:聯經
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賴芳伶:<試論六朝志怪的幾個主題>,《幼獅學誌》,第17卷第1期。
龔鵬程:<若有人兮山之阿>,《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
龔鵬程:<中國文學裡神話與幻想的世界>收於龔鵬程、張火慶著:《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6月。
龔鵬程:<傳統天命思想在中國小說裡的運用>,收於龔鵬程、張火慶著《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6月。

參、學 位 論 文
全寅初:《六朝小說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5月。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初版。
劉苑如:《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政大中文所碩論,1990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政大中文所博
1996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文化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文化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賴雅靜:《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