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 書 籍 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古小說鉤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楚辭補註》 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漢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
《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少室山房筆叢》胡應麟 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太平廣記》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述異記》 古小說鉤沉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
《墨子閒詁》 孫詒讓,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75年。
《荀子》 台北:臺灣學生,1981年。
《春秋繁露》 董仲舒,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繹史》 馬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莊子集釋》 郭慶藩輯,中國學術名著叢刊:。
《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葛洪著,陳飛龍註譯,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
《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葛洪著,陳飛龍註譯,台北:台灣商務,2002年。
《楚辭補注》 洪興祖,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漢書》 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1年。
《後漢書》 台北:台灣印書館,1976年。
《後漢記校注》 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文心雕龍譯注》周振甫,台北:五南書局,1992年。
《新編論衡》, 王充撰,蕭登福校注,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3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西諦:《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白靜川:《中國古代民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林辰: 《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惠祥:《人類文化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台北板橋:北縣文化出版,1995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及其時代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金春峰:《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91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孫遜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袁行霈、褚杰斌:《中國文學史》,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
錢穆: 《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楊義: 《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6年初版。
魯迅: 《漢文學史綱》,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0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的批評理論與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郭慶藩、謝皓祥輯:《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出版,199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新華書局,1985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劉苑如等選注:《歷代短篇小說選注》,台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恩斯特•卡西爾著:《人論》(An Essay on Man),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鄭曉江:《生死智慧:中國人對人生觀及死亡觀的看法》,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
鄭志明:《臺灣的宗教與祕密教派》,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 年。
泰瑞•伊果頓(Eagleton Terry)著 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佛斯特(Forster, E.M.)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
M•耶律亞德(Eliade Mircea )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文化,1991年。
A. Mucchielli著,張龍雄譯:《群體心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前野 直彬著•洪順隆譯:《中國文學概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路先•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1995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8月。
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
榮格:《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
賈文昭、徐召勛著:《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貳、期 刊 論 文
劉苑如:<鑑照幽明:六朝志怪的揭露模式與其文類關係──兼論六朝志怪的評價標準>,收錄於《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中文系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1998年。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收錄於《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集刊,1996年3月》,第八期。
洪順隆:<漢魏六朝文學叢考一、「六朝」詞義考>,收錄於《瑞安林景伊教授八十冥誕紀念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葉慶炳:<有關太平廣記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古典小說論評: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錄於《余英時文集第二卷•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蕭登福:<先秦冥界思想探述>《先秦兩漢冥界及神先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
版社,1990年。
Arthur P. Wolf著,張珣譯:<神•鬼和祖先>,《思與言》第35卷第3期1997年9月。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洪順隆:<六朝異類戀愛小說芻論>,《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1993年2月。
鄭曉江:<恐懼之方法——論中國傳統死亡智慧與「生死互滲」觀>《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7卷第3期,2000年3月。簡齊儒:<六朝小說關於孩童死後世界之想像詮釋——以「小兒推車」為主線之考察>,《中國文學研究》第16期(2002年6月),前野 直彬著、前田一惠譯:<冥界遊行>《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4月。
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古典小說論評: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徐志強:<原型批評與中國文學批評>收錄於《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鄭志明:<搜神記的神話思維>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李豐楙:<神女傳說與道教神女降真傳說>收錄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趙林:<商代宗教信仰的對象及其崇拜體系>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5月。張素卿:<六朝志怪的靈異形象——關於「原始思維」的考察之一>,《中國文學研究》,第七期,1991年。徐志強:<原型批評與中國文學批評>收錄於《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Jung, Carl Gustav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4年。
康韻梅:<漢魏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動機>,《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陳炳良:<中國古代神話新釋兩則>,收於《神話•禮儀•文學》,台北:聯經
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賴芳伶:<試論六朝志怪的幾個主題>,《幼獅學誌》,第17卷第1期。龔鵬程:<若有人兮山之阿>,《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
龔鵬程:<中國文學裡神話與幻想的世界>收於龔鵬程、張火慶著:《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6月。
龔鵬程:<傳統天命思想在中國小說裡的運用>,收於龔鵬程、張火慶著《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6月。
參、學 位 論 文
全寅初:《六朝小說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5月。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初版。
劉苑如:《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政大中文所碩論,1990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政大中文所博
1996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文化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文化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賴雅靜:《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