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小島由道、安原信三(1915-1922)。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臺北。
方有水、印莉敏(1995)。布農。內政部營建署玉山管理處,南投縣。p.80-105。
王俊秀(1999)。「原」味重現:生態智慧的文化基調與社會脤落。生物多樣性保育訓練論文集(林曜松編)。內政部營建署。p.258-266。
王相華、鄭漢文、潘富義(2000)。蘭嶼雅美族之植物使用方式。國家公園學報10:228-248。
王嵩山(2000)。台灣文化多樣性的結構。2000年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研討會論文集(周延鑫、謝豐國、吳聲華、周文豪編)。p.491-508。
田哲益(1992)。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臺原出版社,台北市。p.14-46。
田哲益(2000)。阿美族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6:18-27。田哲益(2001)。台灣的原住民族-泰雅族。臺源出版社,台北市。287pp.。
田哲益(2002)。邵族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8:38-42。行政院農委會台灣省林業試驗所(1995)。民俗植物-恆春社頂部落。林業叢刊63。79pp.。
行政院農委會台灣省林業試驗所(2001)。民俗植物之調查與研究(1/5)。自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試驗計劃實施報告。P.70-93。
何秀蘭(1998)。台灣原住民之民族植物學概說。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文化驛站6:18-21。何秀蘭、徐國士(2000)。阿美族太巴塱社染料植物之研究。自:東台灣研究叢刊之四: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論文集(劉炯錫编)。P.31-52。
余錦虎、歐陽玉(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晨星出版,台中市。p.14-17。
吳月雪(2000)。台灣新野菜主義:阿美族的野菜世界。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89 pp.。
吳榮順(1993)。布農族音樂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與結構。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南投縣。35pp.。
吳榮順(1995)。布農音樂。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南投縣。p.189-193。
吳憶萍(2001)。台灣民俗植物認識二十四節氣。田野影像出版社,台北市。178pp.。
呂福原、歐辰雄、呂金誠(1999)。台灣樹木解說(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市。214pp.。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常民文化出版,台北市。p.18-54。
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 語言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南投市。p.42-43。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1964)。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專刊之五,台北市。p.313-712。
李瑞宗(1995)。台灣芒屬植物的分類與民俗植物學。台灣大學植物研究所博士論文。189pp.。
李瑞宗(1998)。錐麓古道沿線農業墾殖暨植物利用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處,花蓮縣。198pp.。
沈明仁(1998)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台灣的店有限公司,台北市。P.17-38。
阮昌銳(1996)。台灣的原住民。台灣省立博物館,台北市。p.1-49。
林仁瀚(2005)。南投縣布農族卡社群植物之利用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學位論文。p.21-43。林得次、劉炯錫(1998)。達魯瑪克的植物文化,台東永續發展學會,台東市。57pp.。
南投縣政府(1998)。南投縣志。卷一:自然志:博物篇、氣候篇。p.1-2。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系(2001)。魯凱族的農業生活-傳統智慧資訊庫之建立期中報告。共生生態環之研究:居住空間組子題(二)。35pp.。
洪英聖(1993)。台灣先住民腳印。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台北市。184pp.。
紀駿傑(1999)。生物多樣性與原住民文化。自: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報告書評論研討會論文集(林享能發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市。P.74-82。
徐源泰、江敏、張承晉(1997)。民族植物學現況及其在生產產業之應用。生物產業8:18-23。高淵源(1977)。台灣高山族。香草山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市。30pp.。
張永勳(2000)。臺灣原住民藥用植物彙編。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台北市。490pp.。
張汶肇(2003)。南投縣泰雅族賽德克亞族民族植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p.1-7。張良澤、戴嘉玲(2000)。〔寫真集〕原住民圖錄&解說集。前衛出版社,台北市。p.64-67。
莊效光(2002)。魯凱族taromak部落傳統領域內植群生態與植物利用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碩士論文。191pp.。許君玫(1957)。台灣先住民之藥用植物。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北市。168pp.。
郭城孟(1998)。民俗植物資源利用。自:原住民植物資源及利用研討會專刊(林俊義、蕭吉雄、沈百奎主編)。台灣農業試驗所編印,台中縣。p.9-16。
陳茂泰(1999)。泰雅族。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合輯。P.123-142。
陳郁秀(2001)。福爾摩沙的生命力-台灣的食用植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67pp.。
陳康(1992)。台灣高山族語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北京。1pp.。
彭國棟主編(1994)。南投縣植物資源。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北市。162pp.
斯陸曼.伐伐(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稻鄉出版社,台北縣。p.159-164。
曾瑞琳(1997)。泰雅賽德克族人食物及其典故(一),唐山出版社,台北市。36pp.。
曾瑞琳(2000)泰雅賽德克傳統織布文化。采宸社稷有限公司,台中市。163pp.。
湯淺浩史(2000)。瀨川孝吉台灣原住民影像誌,鄒族篇。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台北市。235pp.。
黃啟瑞(2000)。原味與市場-另一種Amis*植物文化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65 pp.。黃詩硯(2003)。民族植物與其生育環境相關性之研究-以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研究所碩士論文。106pp.。
黃韶顏(2000)。阿里山特富野鄒族原住民飲食生活與營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78pp.。黑帶巴彥(2001)。泰雅族的主要食物。新竹文獻6:103-116。楊政川(2000)。民俗植物-從先民的生活中認識台灣本土植物。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印行,台北市。31pp.。
楊盛涂(2001)。德路固的傳統美食。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內容彙編,花蓮縣。P.98-113。
葉茂生(1999)。台灣山地作物資源彩色圖鑑。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市。264pp.。
葉家寧(2002)。台灣原住民史 布農族史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南投市。p.27-153。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花蓮市。256pp.。
裴盛基、龍春林(1998)。應用民族植物學。雲南科技出版社,昆明。315pp.。
劉炯錫、林得次(2000)。魯凱族達魯馬克部落的食用野生植物。自:東台灣研究叢刊之四: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論文集(劉炯錫编)。P.91-99。
劉炯錫、潘世珍(1996)。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排灣族野生植物詞彙與用途之調查研究。台東師院學報7:113-126。
劉愛忠、龍春林(1999)。民俗植物學發展。植物科學發展2:166-173。
毆辰雄、劉思謙(1998)。雪霸國家公園民俗植物之研究:泰雅族及賽夏族民俗植物紀要。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62pp.。
潘世珍、劉炯錫(2000)。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排灣族居家植物之調查。東台灣研究叢刊之四: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論文集。P.101-112。
蔡中涵(2000)。人體基因、智慧財產權與世界貿易組織-二十一世紀台灣原住民族的新挑戰。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族發展研討會,台北市。p.1-13。
鄭惠英(1985)。雅美族大船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7:95-155。鄭漢文(1996)。雅美族的民俗植物。東台灣研究1:67-104。
鄭漢文、(2000)。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68pp.。
盧道杰(2001)。參與式自然資源管理與部落地圖。自: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葉世文發行)。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員工消費合作社,花蓮縣。p.102-120。
鮑克蘭(1958)。蘭嶼雅美族武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191-276。
鴻義章、林清盛、黃啟瑞(2000a)。原住民的傳統醫療及其生藥學的調查研究-以南勢阿美族Lidaw(東昌村)為例。自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族發展研討會(蔡中涵編)。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P.129-149。
鴻義章、劉炯錫、吳敏鳳、帝瓦伊.撒耘、廖守臣(2000b)。阿美族生藥植物的初步調查。自:東台灣研究叢刊之四: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論文集(劉炯錫编)。東台灣研究會,台東市。P.81-90。
簡扶育(2003)。祖靈昂首出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p.77-98。
嚴新富(2001a)。植物誌。自:阿里山鄉誌(王嵩山總編)。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P.73-144。
嚴新富(2001b)。台灣原住民對於決類的利用。自:臺灣蕨類植物學術研討會。P.16-17。
英文部分
Anderson, A. B. and D. A. Posey(1989). Management of a tropical scrub savanna by the Gorotire Kayapo、of Brazil. Adv. Econ. Bot. 7: 159-173.
Anderson, A. B.(1991). For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rural inhabitants in the Amazonia estuary. In: Gomez-Pompa, A., T. C. Whitmore, and M. Hadley(eds),Rain Forest Regeneration and Management. UNESCO, Paris. p.351-360.
Balee, W. and A. Gely (1989). Managed forest succession in Amazonia: The Ka‵apor case. Adv. Econ. Bot. 7:129-158.
Balick, M. J. and P. A. Cox (1996). Plant, People and Culture: The Science of Ethnobotany. Scientific American Library Press, New York. p.1-21.
Boom, B. M.(1990). Useful Plants of the Panare Indians of the Venezuelan Guayana. Adv. Econ. Bot. 8: 57-76.
Chazdon, R. L. and F. G. Coe(1999). Ethnobotany of woody species in second-growth, old-growth, and selectively logged forests of Northeastern Costa Rica. Conserv. Biol. 13: 1312-1322.
Cotton, C. M.(1996). Ethnobotan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Ltd, Engand. p.1-18.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Flora of Taiwan, Second Edition(2000). Flora of Taiwan, 2nd ed., vol. 6.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Taiwan, ROC. 343pp.
Hsieh, C. F.(2003). Composition, endemism and phytogeographical affinities of the Taiwan. Flora of Taiwan, Second Edition(ed).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Taiwan, ROC. p.1-14.
Joyal, E. (1996). The Palm has its time: An ethnoecology of Sabal uresana in Sonora, Mexico Economic Botany 50(4): 446-462.
Martin, G. J. (1995). Ethnobotany: A Method Maual. Chapman & Hall, London. 268pp.
Minnis, P. E. (2000). Ethnobotany: A Reader.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 p.3-10.
Oter, R., R. Fonnegra, S. L. Jimenez, V. Nunez, N. Evans, S. P. Alzate, M. E. Garcia, M. Saldarriaga, G. D. Valle, R. G. Osorio, A. Diaz, R. Vaiderrama, A. Duque, and H. N. Velez(2000a). Snakebites and ethnobotany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olombia, PartⅠ: Traditional use of plants. J. Ethnopharmacol. 71: 493-504.
Oter, R., R. Fonnegra, S. L. Jimenez, V. Nunez, N. Evans, S. P. Alzate, M. E. Garcia, M. Saldarriaga, G. D. Valle, R. G. Osorio, A. Diaz, R. Vaiderrama, A. Duque, and H. N. Velez(2000b). Snakebites and ethnobotany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olombia, PartⅡ: Neutralization of lethal and enzymatic effects of Bothrops atrox venom. J. Ethnopharmacol. 71: 505-511.
Phillips, O. and A. H. Gentry(1993a). The useful plants of Tambopata, Peru:Ⅰ.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with a new quantitative technique. Econ. Bot. 47: 15-32.
Phillips, O. and A. H. Gentry(1993b). The useful plants of Tambopata, Peru:Ⅱ. Additional hypothesis testing in quantitative ethnobotany. Econ. Bot. 47: 33-43.
Phillips, O.(1996). Som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Analyzing Ethnobotanical Knowledge. In: Slected Guidelines for Ethnobotanical Research: A Field manual, M. N. Alexiades(ed). The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 New York. p.171-179.
Phillips, O., Gentry, A. H. Reynel, C. Wilkin, P. and Galvez-Durand, B. C. (1994). Quantitative ethnobotany and Amazonian conservation. Conserv. Biol. 8: 225-248.
Prance,G. T., W. Balle, B. M. Boom, and R. L. Carneiro(1987). Quantitative ethnobotany and the case for conservation in Amazonia. Conserv. Biol. 1:296-310.
Rao, R. R. and P. K. Hajra(1987). Methods of research in ethnobotany. In: A Manual of Ethnobotany, S. K. Jain(ed). Rajasthan Law Weekly Press, India. p.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