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7: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杰紘
論文名稱:科學教師實施探究教學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張惠博張惠博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探究教學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Inquiry InstructionCase Stu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5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國中自然科教師對於探究教學的設計理念與實際實施的情形。研究設計主要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方式,資料來源包括探究會議紀錄、課室觀察資料、教師訪談資料、學生回饋單、探究教學之學習感受問卷以及學生晤談資料等。研究發現,個案教師經由實際設計探究教學模組實作以及與研究團隊的合作,對於探究教學可行性的看法由原來認為不可行,轉變為肯定的態度,並且,進一步針對本身所設計的探究教學活動,做了適度修正與改進。至於,在設計與實施探究教學活動中,個案教師實施探究教學的方式主要是在學生理解單元概念前,提供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的機會,並且經由探索、討論以及發表的方式歸納出單元概念,教師則是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整體而言,學生對於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顯示出正面的學習興趣,且認為科學探究活動對於科學概念的理解、探究能力的培養亦有相當大的助益。同時,科學探究活動亦提供一個與同學溝通合作的平台,對於提高學習成效以及表達能力等亦有很大的成效。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quiry instruction by one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er. The blend of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were used in the study. Data were gathered by records of inquiry conference,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s, students' assignments and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case teacher changed his view that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instruction from being impossible to possible after the practice of designing inquiry instructional modules and collaborating with research teammates, and then improving his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the science inquiry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case teacher provided students with an opportunity of designing experiments before they were taught about relevant conceptions. Consequently,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he interest of learning. In addition, students thought it was useful for them to understand science and enhance their inquiry abilities. Science inquiry activity also provided students with an environment for communicating with peers, and it could also promote students’ achievement as well as their communication ability.
目 次
摘要……………………………………………………………………………………I
目次…………………………………………………………………………………I I I
表次 …………………………………………………………………………………IV
圖次 …………………………………………………………………………………V
附錄次 ………………………………………………………………………………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2
第三節 名詞釋義………………………………………………………………2
第四節 研究限制………………………………………………………………3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探究教學的起源與發展………………………………………………4
第二節 探究教學的意涵………………………………………………………6
第三節 探究教學的模式 ……………………………………………………12
第四節 探究教學實徵性研究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情境 ……………………………………………………………24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收集 ………………………………………………29
第四節 資料分析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3
第一節 個案教師對於探究教學的設計理念 ………………………………33
第二節 個案教師實施探究教學情形 ………………………………………52
第三節 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學習感受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0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0
第二節 建議…………………………………………………………………104
參考文獻……………………………………………………………………………106
中文部分……………………………………………………………………………106
西文部份……………………………………………………………………………109

表 次
表2-2-1 傳統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的比較 ………………………………………9
表2-2-2 探究教學中教師的十個新角色…………………………………………10
表2-3-1 科學探究的四個層次……………………………………………………13
表3-3-1 研究工具與待答問題對照表……………………………………………31
表3-4-1 質性資料範例對照表……………………………………………………32
表4-1-1 探究教學六項成分所對應的教學活動…………………………………35
表4-3-1 喜歡老師上自然課的方式之次數及百分比……………………………66
表4-3-2 老師上課的方式很有趣之次數及百分比………………………………67
表4-3-3 比較喜歡上自然課之次數及百分比……………………………………67
表4-3-4 自然老師上課的方式跟別的科目比起來很不一樣之次數及百分比…68
表4-3-5 學生私下也會和同學討論自然課的上課內容之次數及百分比………69
表4-3-6 老師上課的方式能提昇自然科學習興趣之次數及百分比……………69
表4-3-7 學習自然科對於人生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結果…………………70
表4-3-8 上自然課的時間過的很快之次數及百分比……………………………71
表4-3-9 上自然課很高興之次數及百分比………………………………………71
表4-3-10 上自然課比上別的科目還要無聊之次數及百分 ……………………72
表4-3-11 老師上課的方式對科學概念理解澄清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73
表4-3-12 老師上課的方式能讓科學概念更容易融會貫通之次數及百分比 …73
表4-3-13 老師上課的方式對於學習科學知識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74
表4-3-14 老師上課的方式對糾正科學錯誤觀念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75
表4-3-15 老師上課的方式可以加深對科學概念的印象之次數及百分比 ……75
表4-3-16 老師上課的方式對於日常生活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76
表4-3-17 老師上課的方式可以引導科學知識的獲得之次數及百分比 ………76
表4-3-18 老師上課的方式可以增進科學理論方面的理解之次數及百分比 …77
表4-3-19 老師上課的方式有助於對課本內容的整理之次數及百分比 ………78
表4-3-20 老師上課的內容及觀念是抽象難以理解之次數及百分比 …………78
表4-3-21 上課的內容對於理解事物的能力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79
表4-3-22 上課的內容對於分析現象的能力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80
表4-3-23 上課的內容對於設計實驗的能力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80
表4-3-24 上課的內容對於紀錄數據的能力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81
表4-3-25 上課的內容對於作圖的能力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82
表4-3-26 上課的內容對於收集資料的能力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82
表4-3-27 上課的內容對於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83
表4-3-28 上課的內容對於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83
表4-3-29 認為自己像是一位科學家在進行研究之次數及百分比 ……………84
表4-3-30 上自然課對於學習能力沒有太大的幫助之次數及百分比 …………85
表4-3-31 與同學分組合作與討論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識之次數及百分比 ……85
表4-3-32 和同學分組合作討論可以增加和同學之間的情感之次數及百分比..86
表4-3-33 與同學分組合作與討論可以了解團隊合作重要性之次數及百分比..87
表4-3-34 與同學分組合作與討論可以較容易掌握上課重點之次數及百分比..87
表4-3-35 與同學分組合作與討論可以學會與人相處和溝通之次數及百分比..88
表4-3-36 與同學分組合作與討論可以增加課堂多方面思考之次數及百分比..89
表4-3-37 與同學分組合作與討論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之次數及百分比 ………89
表4-3-38 喜歡和同學一起討論之次數及百分比 ………………………………90
表4-3-39 常常參與小組討論之次數及百分比 …………………………………90
表4-3-40 參與討論對於學習自然的幫助不大之次數及百分比 ………………91
表4-3-41 學生對於科學探究教學活動的學習興趣以及動機問卷統計表 ……92
表4-3-42 科學探究教學活動對於科學概念理解問卷統計表 …………………95
表4-3-43 科學探究教學活動對於探究能力培養問卷統計表 …………………96
表4-3-44 科學探究教學活動對於與同儕間的溝通與合作問卷統計 …………98

圖 次

圖3-2-1 研究流程圖………………………………………………………………28
圖4-2-1 「電流」單元中第三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路圖………………………54
圖4-2-2 「電流」單元中第二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路圖………………………55
圖4-2-3 「電流」單元中第一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路圖………………………55
圖4-2-4 「電流」單元中第六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路圖………………………55
圖4-2-5 「電流」單元中第五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路圖………………………56
圖4-2-6 「電流」單元中第四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路圖………………………56
圖4-2-7 「電流磁效應」單元中第五組成員所設計出的構造圖………………58
圖4-2-8 「電流磁效應」單元中第六組成員所設計出的構造圖………………59
圖4-2-9 「電流磁效應」單元中第一組成員所設計出的構造圖………………59
圖4-2-10 「電流磁效應」單元中第二組成員所設計出的構造圖 ……………59
圖4-2-11 「電流磁效應」單元中第四組成員所設計出的構造圖 ……………60
圖4-2-12 「電流磁效應」單元中第三組成員所設計出的構造圖 ……………60
圖4-2-13 「電動機」單元中第三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動機 …………………63
圖4-2-14 「電動機」單元中第六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動機 …………………63
圖4-2-15 「電動機」單元中第五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動機 …………………63
圖4-2-16 「電動機」單元中第二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動機 …………………64
圖4-2-17 「電動機」單元中第一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動機 …………………64
圖4-2-18 「電動機」單元中第四組成員所設計出的電動機 …………………64

附 錄 次
附錄一 自然科課後學習單………………………………………………………112
附錄二 電動機比賽學習單………………………………………………………113
附錄三 電流磁效應學習單………………………………………………………114
附錄四 電流與電子流學習單……………………………………………………115
附錄五 電流與電燈學習單………………………………………………………116
附錄六 探究教學之學習感受問卷………………………………………………117
附錄七 探究教學活動設計………………………………………………………11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松霖、張菊秀(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對於國中學生地球科學-氣象單元學習成效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5(4),461-497。
王文科(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敏祝(2004):以探究導向教學提昇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光學」單  元為例。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燕鳳(1999):化工科學生對於實驗課的興趣及意外傷害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9,56-61。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6):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治平(2003):科學史的學習對國中學生歷史的科學本質觀影響之探討。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明堂、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學科-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
何俊彥(2002):合作學習的探究式實驗對實驗室氣氛的影響。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佘曉清(1999):生物教師的教學信念、教學、與師生互動--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35-47。
吳雪菁(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在電化電池概念改變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1994):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段曉林(1994):職前化學教師教學思考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2),115-141。
陳忠志(1998):國中教師科學本質及科學教學信念對理化教室環境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6(4),383-402。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15,641-662。
侯政宏(1995):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太陽視運動」  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國詩(1995):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星象」單元中  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惠君(2004):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物理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19。
張菊秀(1996):「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氣象」  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比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5,45-49。
張靜儀(1995):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1,36-45。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陳雅芬(2004):台中縣國小學童實驗態度與科學學習態度之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2):全國第一次科學教育會議資料。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b):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個案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卿(2004):利用探究教學提昇國一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之行動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煜程、段曉林(2002):國中理化教師之教學變化對其學生成就動機的影響—個案研究。科學教育,12,95-110。
楊榮祥(1983):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二)舒華布的探討科學模式。科學教育月刊,64,2-12。
楊榮祥(1994):由國際數理教育評鑑談我國科學教育。科學月刊,25(6),410-425。
楊榮祥(1999):多元化教學模式:營造正向的學習環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
楊秀停(2004):以合作式行動研究協助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探究式教學。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熊召弟(1996):建構者觀的自然科教學。科學教育與發展,3,3-11。
蔡執仲、段曉林(2003) :探究式教學對理化學習環境之影響。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劉佳育、黃芳裕(2001):教師專業成長:在不同領導類型下個案科學教師成長分析。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宏文(2001):高中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宏文(2002):簡介探究導向的自然科教學。中二中學報,5,79-97。
謝甫佩、洪振方(2004):國小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課程設計及實施成果之個案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2),61-86。
韓順興(2005):創造性探究教學對國中生理化科學習動機、創造力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弘志(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6,1-14。
顏瓊芬、黃世傑(1999):職前生物教師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過程之研究。科學教育,10,46-61。
顏瓊芬、黃世傑(2003):學生在開放式科學探究過程中互動模式之研究。科學教育,11,141-169。
蘇懿生、黃台珠(1999):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4),393-410。
蘇麗涼(2002):國中理化實施探究導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西文部份
Anderson, R. D. (2002). Reforming science teaching: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inquiry.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3, 1-12.
Bruner, J.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burn, A., & Bianchini, J. A. (2000). Teach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inquiry to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 A tale of resear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 177-209.
Costenson, K., & Lawson, A. E. (1986). Why isn’t inquiry used in more classrooms?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48, 150-158.
Crawford, B. A. (2000). Embracing the essence of inquiry: New roles of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 916-937.
Edelson, D. C., Gordin, D. N., & Pea, R. D. (1999).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through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design.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8, 391-450.
Gagné, R. M. (1965).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science– A process approach. Washington, DC: AAAS.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Gunstone, R. F., Loughran, J. J., Berry, A., & Mulhall, P. (1999, April). Inquiry in science classes - do we know "how, when and wh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Hayes, M. T. (2002). Elementary preservice teachers’ struggles of define inquiry-based science teaching.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3, 147-165.
Herron, M. D. (1971).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quiry. School Review, 79(2), 171-212.
Hurd, P. D., Bybee, R. W., Kahle, J. B., & Yager, R. E. (1980). Biology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42(7), 388.
Karplus, R., & Their, H. (1968). A new look a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hicago: Rand McNally.
Keys, C. W. (1998). A study of grade six students generating questions and plans for open-ended science investigation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8(3), 301-316
Lawson, A. E., Abraham, M. R., & Renner, J. W. (1989).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s and thinking skills. Manhattan, K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Mao, S. L. & Chang, C. Y. (1998). Impacts of an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on earth scienc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nd attitudes at the secondary school leve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D, 8, 93-10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Raghubir, K. P. (1979). The laboratory investigative approach to science instruc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6, 13-17.
Ricci, R. W., & Ditzler, M. A. (1991). Discovery chemistry: A laboratory-centered approach to teaching gener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8, 228-231.
Richardson, V., & Renner, J. W. (1970). A study of the inquiry-discovery method of laboratory instruc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47, 77-79.
Robinson, S. (1996). Summary of the scientific inquiry model.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5, from http://faculty.valencia.cc.fl.us/srobinson/papers/inquiry.htm
Roth, W. M., & Roychouhury, A.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rocess skills in authentic contex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 127-152.
Saunders, W. L., & Shepardson, D. (1987). A comparison of concrete and formal science instruction upon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reasoning ability of sixth 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4, 39-51.
Schwab, J. J. (1962).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pears, J., & Zollman, D. (1977).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es versus unstructured laboratory 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4, 33-38.
Wallace, J., & Louden, W. (1998). Curriculum change in science: Riding the waves of reform. In B. J. Fraser & K. G. Tobin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pp. 471-485).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Yin, R.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榮祥(1983):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二)舒華布的探討科學模式。科學教育月刊,64,2-12。
2. 黃煜程、段曉林(2002):國中理化教師之教學變化對其學生成就動機的影響—個案研究。科學教育,12,95-110。
3. 張靜儀(1995):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1,36-45。
4.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19。
5. 劉宏文(2002):簡介探究導向的自然科教學。中二中學報,5,79-97。
6. 楊榮祥(1994):由國際數理教育評鑑談我國科學教育。科學月刊,25(6),410-425。
7.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15,641-662。
8. 段曉林(1994):職前化學教師教學思考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2),115-141。
9. 佘曉清(1999):生物教師的教學信念、教學、與師生互動--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35-47。
10. 李明堂、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學科-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
11. 毛松霖、張菊秀(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對於國中學生地球科學-氣象單元學習成效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5(4),461-497。
12. 顏弘志(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6,1-14。
13. 顏瓊芬、黃世傑(1999):職前生物教師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過程之研究。科學教育,10,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