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Glynn, S. M.;Yeany, R. H. & Britton, B. K. (1991/1996).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Science. 王美芬、熊召弟、段曉林、熊同鑫 (譯)。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Skemp, Richard R. (1971/1995).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陳澤民 (譯)。數學學習心理學。台北:九章出版社。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編 (1989)。中學生解數學題常犯的錯誤分析---錯在哪裡?台北:九章出版社。
王靜如 (1997)。科學概念形成之教學改革。國教天地,121,20-24。江愛華 (2002)。國小五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秋萱 (2004)。Flash融入五階段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對國中生遺傳概念改變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碩士論文。李虎雄、陳昭地、黃登源、李政貴、林礽堂、儲啟政 (2000)。教育部審定高級中學科用書-數學第二冊-教師手冊。台中:大同資訊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美虹 (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呂溪木譯 (1984)。關係性的瞭解與機械性的瞭解。科學教育月刊,67,9-17。
余酈惠 (2003)。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GSP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周芬美 (2001)。提升輔育院學生理化科的自我效能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盈蘭 (1995)。五專生的三角函數學習現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郭重吉 (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郭重吉、董正玲(1992)。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學童運動與力概念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3,93-123。柯嘉甄 (2002)。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玉玲 (1999)。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對地球運動概念之教學效果--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忠雄 (2003)。高中學生三角函數概念學習錯誤類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陳建蒼 (2000)。高一學生對數函數概念層次教學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許琇雅 (2003)。運用認知衝突策略建構小數概念線上複習系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川木 (199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I)。科學教育月刊,185,21-27。張川木 (1996)。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II)。科學教育月刊,186,10-18。張美珠 (2002)。動態環境中廣義角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張靜儀 (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屏師科學教育,16,49-56。黃幸美 (1997)。兒童的概念學習、解題思考與迷思概念。教育研究雙月刊,55,55-60。黃純杏 (2001)。高中生廣義角的三角函數運算錯誤概念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鄭世興 (2001)。國小學童物質氧化概念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鄭麗玉 (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28-36。劉俊庚 (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潔芳 (2004)。二階段評量應用在高中生三角函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歐用生 (1988)。俗民誌及其在教學研究上的意義。教育方法的新取回-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謝青龍 (1995)。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180,23-29。鍾啟暘 (2003)。探索教育活動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失敗容忍力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聖校 (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鍾靜 (1997)。低年級數學教室文化的轉變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0,501-532。
簡志明 (2004)。高一學生銳角及廣義角三角函數基本概念應用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Abimbola, I. O. (1988).The problem of terminology in the study of student conceptions in science.Science Education, 72, 175-184.
Dreyfus, A., Jungwirth, E., &Eliovitch, R.(1990).Applying the "cognitive conflict" strategy for conceptual change-Some implications,difficulties,and problem.Science Education,74(5),555-569.
Driver, R., Asoko, H.,Leach, J.,Mortimer, E., &Scoti, P. (1994).Construc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Educational Researcher, 23(7),5-12.
Kang, S.; Scharmann, L. C.; Noh, T. & Koh, H. (2005).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respect of cognitive conflict and conceptual chan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7(9),1037-1058.
Lee, G. & Kwon, J. (2001).What Do We Know about Students' Cognitive Conflict in Science Classroom: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ognitive Conflict Process.ERIC Online教育資源網。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Gertzog, W. A. (1982).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66(2),211-227.
Zohar, A.& Kravetsky, S. A. (2003).Cognitive conflict,direct teaching and student’s academic level. ERIC Online教育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