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5: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雲浩
論文名稱:國小四年級學生「長方體展開圖」之學習表現研究
指導教授:姚如芬姚如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長方體展開圖展開圖分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8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運用國小「長方體展開圖」補充教學模組對一個有33位學童的班級進行補充教學,並探究在補充教學前、中、後學童的學習表現。在研究過程之初,研究者根據課程標準,以具體操作與遊戲教學的方式融入 van Hiele 的幾何教學模式中,自行發展「長方體展開圖」補充教學模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自行發展之試題測驗,分析學童在接受完課本教材後、補充教學前,在「長方體展開圖」方面的學習表現與錯誤類型,據以修訂補充教學模組內容,再透過實施補充教學,去了解學童同在「長方體展開圖」學習表現的改變情形。研究發現:
模組教學前,學童對於「長方體展開圖」中,因缺乏系統性的歸類與認知、對圖形定義不清、平面與立體轉換思考不靈活等因素,分別導致在「展開圖正確性的判斷」、「視圖、透視圖與展開圖的辨認」、「頂點與頂點、邊與邊、面與面等組成要素間關係的判斷」表現不佳;且解題時易受要素間距離、展開圖長寬比例的干擾,亦分別導致在「要素間關係的判斷」、「展開圖正確性判斷」等方面表現不理想。
在模組補充教學過程中發現,對「長方體展開圖」做樣式的歸納與分類,能夠協助學生熟悉「長方體展開圖」的正確排列方式,大多數學生能夠將長方體展開圖加以類型化,將長方體展開圖分成「1-4-1」、「1-3-2」、「3-3」與「2-2-2」等四類,對各類型長方體展開圖的排列探討其可能性,並據此知識進行解題;而學童對「長方體展開圖」錯誤因素的歸納與統整,能夠協助學生判斷展開圖的正確性;在延伸複合形體展開圖的嘗試與製作活動,能夠讓學童更熟悉「長方體展開圖」的概念與知識,並提升對展開圖幾何知識的興趣與信心。過程中亦發現,學童能經由具體物的操作經驗,逐漸轉到心象運思;但有時在熟練心象運思後,遇到困難的題目,學童會有不願意再依靠具體物操作輔助而導致思考停頓的現象。在解題模式的建立方面,發現在學習完長方體展開圖相關知識後,學童不依靠他人,能經由嘗試錯誤再修正的過程,逐步完成長方體以外立體形體展開圖的繪製。
經過模組補充教學後實施測驗發現,除「展開圖對稱、旋轉圖圖形的繪製」、「頂點與頂點、邊與邊相接合」的問題,仍有部分學童表現仍不理想外,學童在其餘各題目的表現均有明顯的提升。
目 次

中文摘要…………………………………………………… i

應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長方體展開圖」教學模組教材之相關立論……………… 6
第二節 「長方體展開圖」教學模組教學之相關立論………………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6
第三節 「長方體展開圖」教學模組之介紹……………………… 28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 3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模組實施前第一次測驗學生之錯誤類型與模組之修訂………………………………………………………………
43
第二節 模組實施時學生之解題表現   ………………………… 79
第三節 兩次測驗中學生的解題表現比教與教學建…………………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133
外文部分……………………………………………………………… 137
附錄
附錄一 「長方體展開圖」教學模組 (活動一∼活動六)………… 138
附錄二 「長方體展開圖」教學模組 (活動七∼活動十二) … 144
附錄三 第一次測驗與第二次測驗試卷試題 ……………… 150


表 次

表2-1-1 民國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立體幾何教材綱要………………… 8
表2-1-2 九年一貫暫行綱要中國小立體幾何能力指標………………… 9
表2-1-3 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教學領域與長方體展開圖相關之分段能力指標及分年細目(94年版)……………………………
11
表3-3-1 長方體展開圖教學模組活動摘要表…………………………… 30
表3-3-2 「幫我找到家!」教學活動設計表……………………………… 33
表3-4-1 前(第一次)、後(第二次)測驗試卷試題說明表…………… 37
表3-4-2 各種原案資料編碼的意義……………………………………… 38
表4-1-1:第一次測驗試題一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44
表4-1-2:第一次測驗試題二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46
表4-1-3:第一次測驗試題三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48
表4-1-4:第一次測驗試題四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49
表4-1-5A:第一次測驗試題五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繪圖部分)………….51
表4-1-5B:第一次測驗試題五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選擇題部分)………....51
表4-1-6A:第一次測驗試題六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繪圖部分)………..,,,,,,,53
表4-1-6B:第一次測驗試題六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選擇題部分)…………54
表4-1-7:第一次測驗試題七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55
表4-1-8:第一次測驗試題八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57
表4-1-9A:第一次測驗試題九之(一)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59
表4-1-9B:第一次測驗試題九之(二)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59
表4-1-10:第一次測驗試題十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61
表4-1-11:第一次測驗試題十一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63
表4-1-12:第一次測驗試題十二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64
表4-1-13:第一次測驗試題十三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65
表4-1-14A:第一次測驗試題十四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展開圖部分)………66
表4-1-14B:第一次測驗試題十四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視圖部分)………….67
表4-1-15:修訂後「長方體展開圖」教學模組活動摘要表-………………….............74
表4-1-16:修訂後長方體展開圖教學模組實施程序示意表…………….............76
表 4-1-17:前(第一次)、後(第二次)測驗試卷
試題說明表(增訂活動七至活動十二)……………...... ....... ........78
表4-2-1:長方體展開圖的分類…………………………………………………… 105
表4-3-1:兩次測驗試題一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 111
表4-3-2:兩次測驗試題二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112
表4-3-3:兩次測驗試題三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 …113
表4-3-4:兩次測驗試題四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114
表4-3-5A:兩次測驗試題五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繪圖部分)…………. ……115
表4-3-5B:兩次測驗試題五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選擇題部分)……………115
表4-3-6A:兩次測驗試題六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繪圖部分)………. …………116
表4-3-6B:兩次測驗試題六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選擇題部分)…………… 117
表4-3-7:兩次測驗試題七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118
表4-3-8:第二次測驗試題八學生答題表現統計表……………………………….118
表4-3-9A:兩次測驗試題九之(一)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 ………119
表4-3-9B:兩次測驗試題九之(二)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120
表4-3-10:兩次測驗試題十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120
表4-3-11:兩次測驗試題十一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121
表4-3-12:兩次測驗試題十二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 122
表4-3-13:兩次測驗試題十三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 123
表4-3-14A:兩次測驗試題十四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展開圖部分)……… 124
表4-3-14B:兩次測驗試題十四學生答題表現比較表(視圖部分)………… 124
圖 次

圖2-2-1 「長方體展開圖」教學模組之教學模式流程圖…………… 18
圖2-2-2 「長方體展開圖」模組主要教學模式……………………… 2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26
圖3-3-1 教學模組活動實施程序圖……………………………………… 32
圖3-5-1 研究流程圖………………………………………………………. 40
圖4-2-1:拆開的面紙盒有幾個面………………………………………………..…80
圖4-2-2:學生從長方體複製展開圖的過程示意圖……………………………..…82
圖4-2-3:三角飯糰屋的製作示意圖……………………………………………….83
圖4-2-4:學生寫下展開圖錯誤的原因…………………………………………….86
圖:4-2-5:教堂尖塔與藏寶箱的展開圖……………………………………………90
圖:4-2-6:學生所製作的立體模型 ……………………………………………….104
圖4-2-7:各類型長方體展開圖的分類與性質示意圖…………………………….10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John Locke(1936) /傅任敢譯(1990)。教育漫話。台北:五南。
Max A. Sobel, Evan M. Maletsky(1988)/張靜嚳、念家興譯(1996)。數學教學方法。台北:九章出版社。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慧勤(1995)。遊戲教學法。師友月刊,331,48-51。
朱建正(1998)。立體圖形教材的處理。載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六學年度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23-32頁)。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編印。
吳德邦(1995)。范析理(van Hiele)模式對我國師範學院學生在非歐幾何學的學習成就與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英文撰寫、中文摘要)。台中師院學報,9,443-474。
吳德邦(1999)。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范析理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筆試部分。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吳德邦(1999)。簡介范析理幾何思考理論。進修學訊年刊,5,47-86。台中師院進修推廣部主編。
吳德邦、戴五騰、謝翠玲(2001)。使用五階段學習模式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學習幾何概念之研究。文章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會年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民國90年12月7-8日。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 -25 11-S142-011。
呂廷和(1977)。教育研究法。台北:台灣書店。
李毓佩(2001)。幾何的寶藏。台北:國際村。
沈明勳(2003)。實踐比例教學模組之研究-以放大/縮小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木明(2004)。發展「立體幾何」教學模組進行補救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社。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姚如芬(2001)。從學校本位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2001年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5-208。高雄:復文書局。
國北師(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補充說明(草稿)。台北:國北師。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8-2001)。國民小學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一冊至第十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英傑(2001)。發展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之省思,國民教育,41(6),29-38。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學小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郭生玉(198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于倩(2003)。運用學校本位數學教學模組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幾何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典(2001)。「生活課程」的特質、功能與設計。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示例,23-34。台北:教育部。
陳彥廷、陳于倩(2002)。發展數學教學模組之理論與省思。屏師科學教育,15,30-40。
陳美玲、徐定華(2001)。字彙遊戲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190-197。
黃瑞琴(1989)。質的幼兒教育研究-省思與舉隅。國民教育,30(3、4),10-20。
黃瑞琴(2003)。質的教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鴻博(2000)。從國教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中小學數理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彰化師大科學教育所舉辦之中小學教師研習工作坊(一)。
甯自強(1993)。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與改革動向。載於台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編印,82年國語、社會、特教、自然、數學教材教法研習資料(上)(頁16-23)。南投:台灣省教育廳
楊德清(2000)。數學教具與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47-52。
葛曉冬(2000)。花蓮地區國小泰雅族學童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調查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董媛卿(1995)。如何在學校裡進行「遊戲治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好(1985)。台中師專輔導區國民小學終年及數學幾何教材實施情況調查與學習成效研究。台中師專學報,14,385-440。
劉好(1994)。國小數學科新課程中幾何教材的設計,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69~79。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劉好(1995)。國小數學新課程「立體幾何」之教材教法設計理念。國教輔導,35(1),5-12。
劉好(1998)。平面教材的處理。八十六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33-50。國立嘉義師範學院主編。
數學南一版課程編輯小組(主編)(2002)。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9-12冊。台南:南一。
數學康軒版課程編輯小組(主編)(2001)。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9-12冊。台北:康軒。
數學翰林版課程編輯小組(主編)(2002)。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9-12冊。台南:翰林。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蔣聲、陳瑞琛(2002)。趣味幾何考腦筋。香港:智能教育。
賴慶三(2001)。台北縣廣福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統整」工作坊(三)專題演講。
賴慶三、楊繼正(2001)。國小自然資源教學模組的發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673-704。
譚寧君(1993)。兒童的幾何觀-從van Hiele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談起。國民教育,33(5/6),12-17。
饒見維(1998):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九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
饒見維(2002)。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rownell, W. A. (1935). 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learn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rithmetic. In Reeve (Ed.), The Teaching of Arithmetic (pp.19-51).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Mathematics.
Comenius, J. A. (1953). The Analytical Didactic of Comeniu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owley, M. L. (1987).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thought. In M. Lindquist & A. P. Shulte (Eds.),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pp.1-16). Reston, VA: NCTM.
Dienes, Z. (1960). Building Up Mathematics. London: Hutchison Education.
Goldschmid, B., & Goldschmid, M. L. (1972). Modular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61 158)
NCTM. (1989). Curricui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ston, VA: NCTM.
NCTM. (2000).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SF. (1998). Mathematics in Context. U.S. Encyclopaedia Britanica Education Corporation.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Russell, J. D. (1974). Modular instruction: A guide to the design, selection, uti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odular material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s Service No. ED 089 343)
Van Hiele, P. M. (1984). A child’s thought and geometry. In D. Fuys, D. Geddes, & R. Tischler (Eds. & Tran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elected writings of Dina van Hiele (pp.243-252). Columbus, OH: ERIC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7 697)
Van Hiele, P. M. (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t: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Warwick, D. (1987). The modular curriculu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