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1: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仁廣
研究生(外文):Jen-Kuang Huang
論文名稱:我國實施擴大募兵制度之研究-以國防人力資源管理觀點評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enlarge enlistment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defen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指導教授:朱鎮明朱鎮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Ming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0
中文關鍵詞:徵募並行制人力資源管理募兵制徵兵制兵役制度
外文關鍵詞:Military service systemConscription SystemEnlistment SystemCombination of the enlistment system and the conscription syste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6
  • 點閱點閱:27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摘 要
近年國內、外環境變化甚鉅,國軍因應國家整體政經情勢的轉變,在國防人力政策上,積極規劃組織再造、戰略構想調整及武器裝備更新等作為,適切檢討精簡可用人力,提升人員素質,以建立一支「量少」、「質精」、「戰力強」的現代化軍隊。我國現階段國防政策係以「預防戰爭」、「國土防衛」、「反恐制變」為基本目標,當前國防軍事戰略在建軍構想基本理念,以「資電先導、遏制超限、聯合制空、制海,確保地面安全,擊滅犯敵」為指導,建立「小而精、反應快、效率高」之精準打擊戰力,以達成有效嚇阻之目標。未來戰爭將更倚賴高素質人力已是不爭的事實,提高專業軍人的比例將是打贏未來戰爭的關鍵,我國未來究竟適宜採取何種制度,才能適合國情需要,並符合兵役公平、公正、公用等原則,本研究藉相關制度的探討,來瞭解如何達到國軍「選任、培育、運用、維持」的目的,進而推演擴大募兵制度的適切性。
本研究循制度研究途徑,以文獻分析及個案研究法,就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探討現階段實施募兵制度的適切性與未來發展方向。研究發現採行募兵制已是時勢所趨,而面對中共登陸戰爭的威脅陰影,具有儲備大量地區守備後備兵員的徵兵制,現階段仍不可廢。均衡人力資源管理各個面向的發展,兼顧未來戰爭的需求,未來應朝高混合兵役制度發展,高技術之專業兵員可逐步擴大募兵與高素質人力晉用的比例,針對制空、制海及地面快速反應部隊等的高技術之專業部隊為主,以滿足高科技的戰爭需求;一般義務兵員則逐漸朝向一般事務性以及低技術性功能演化,以擔任地面防衛之守備兵力、緊急救援及國防勤務為主,另一方面亦可保有龐大的後備動員制度,以應戰需,有利於提升未來高科技武器裝備的使用效能與整體戰力的發揮。
因此,本研究建議:一、兵力結構必權衡軍事戰略,兵力目標向下修訂為三十二萬人,並依據人員素質及國家財力狀況,逐步調整增加志願役人員之比例;二、建立多元化的績效指標、評鑑標準與動態均衡的考績制度使考績評鑑的公平、公正,人事作業透明化; 三、改善工作環境,強化留營意願;四、提升軍人待遇,增加招募誘因;五、建構多元兵役選擇方案,使任務導向之國軍部隊能夠各司其職,發揮整體效能。

關鍵字:兵役制度、徵兵制、募兵制、徵募並行制、人力資源管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normous changes were everywhere in domestic and global environment. Armed Forces fa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overal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t endeavoring plans to rebuilt organization, adjust strategic conception, and renew weapon equipment in national defense human policies, appropriate adjust to simplify manpower and improving overall personnel quality to build a Modern military force with less quantity, fine quality, and sharp combat ability.
The current national defense policies are "preventing war," "defending the homeland," and "countering terrorism and responding to contingencies." The military strategic concept of armed forces construction are IO/EW (Information Operation/Electronic Warfare) superiority, neutralizing unrestricted warfare, joint air defense, joint sea control, and ensure ground safety, Terminate enemy’s attack. Establishing a small scale, agile, and efficient precision attack force can reach the goal of effective deterrence. It is no doubt that future warfare will depend more on high-quality personnel. Increasing the percentage of professional military personnel is crucial to the result of the future warfare.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system for military personnel selection is necessary for future trend. This study based on discussion of relative institutions to find out how the military armed force selects, trains and educates assigns, and maintains its personnel. Finally, try to assume the Appropriate of enlarge enlistment.
This study follows institutional study approach and use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study method, from concept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nlistment in present stage.The study found out that the enlistment is a trend. Facing the threat of attack from PRC, the enlistment system of reserved military personnel can not be completely abolished. Balanced each development that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considered the future requirements of future warfare, Should develop towards the high system of military service of mixing in the future. 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of high technology can expand the proportion of enlisting persons for service in the armed forces and employing with high-quality manpower progressively in high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armed forces of counter air, counter sea and rapid response ground force, etc. In order to meet the war demands for Hi-Tech. The general obligation soldier moves towards the general affairs and low technical function gradually to take on garrison troops, rescue promptly and national defense duty defended in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huge reserve mobilizations system be preserved as well. Help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Hi-Tech weaponry of future and overall joint-warfare capability develop.
Therefore, my study suggests:
1.Forces structure should depends on military strategy. The goal of military personnel number is 320,000. Based on personnel quality and 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try to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voluntary personnel gradually.
2.Establish various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procedure. Make evaluation process and human assignment operation transparent, straight, and fair.
3.Improve working environment to strengthen the will of staying in the military.
4.Upgrade military personnel welfare and payment to increase enlistment factors.
5.Establish various enlistment selection projects to make national troops concentrate on the missions and operations for better efficiency.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8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人力資源管理 13
第二節 國防人力資源管理 35
第三節 兵制理論 45
第四節 小 結 70
第三章 我國兵役制度分析 71
第一節 我國兵役制度沿革與發展 72
第二節 國軍現行兵役制度內涵 79
第三節 兵役制度改革 93
第四節 我國兵役制度問題探討 107
第五節 小 結 113
第四章 國防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育 117
第一節 國防人力資源規劃 117
第二節 國防人力資源的選任 143
第三節 國防人力資源的培育 167
第四節 小 結 187
第五章 國防人力資源的運用與維持 193
第一節 國防人力資源運用 193
第二節 績效考核 213
第三節 薪資福利 231
第四節 留營意願 251
第五節 小 結 267
第六章 結 論 27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74
第二節 政策建議 287
參考書目 295
附 錄 311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三軍大學主編(1984),《軍制學》。台北:國防部編印。
方世榮編譯(2001)Gary Dessler著,《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文化公司。
石 銳(2003),《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涯發展》。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江大樹、呂育誠、陳志瑋譯(2004),Donald E. Klingner, and John Nalbandian著,《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何永福、楊國安(2001),《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初版五刷)。台北:三民書局。
吳 定(2003a),《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 定(2003b),《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秉恩(2002),《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程序與實務》(修訂二版)。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吳美連、林俊毅(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吳淑華譯(2001),Susan E. Jackson, and Randall S. Schuler著,《人力資源管理-合作的觀點》。台中:滄海書局。
吳復新(1996),《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復新(200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應用》。台北:華泰文化公司。
吳瓊恩、李允傑與陳銘薰編著(2001),《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扶台興(1996),「資訊時代的兵力規劃理論與實務」,收錄於:蘇進強等著,《國軍兵力結構與台海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頁161-213。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李文忠等(2003),《兵力規模白皮書:台灣兵力規模研究報告》。台北:立法院。
李正綱、黃金印(2001),《人力資源管理-新世紀觀點》。台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李長貴(2000),《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台北:華泰文化公司。
李嵩賢(2001),《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台北:商鼎文化公司。
李誠主編(2000),《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台北:天下遠見。
李漢雄(2000),《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林 敏等譯(1998),《戰略與兵力規劃(上)》。台北:國防部軍務局。
林欽榮(2000),《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胡政源(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大揚出版社。
孫金銘(1969),《中國兵制史》。台北:國防研究院。
翁明賢(2002),《國防政策探討、兵力目標設計及分析》。台北:國防部編印,國防部委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高一中譯(2005a), Stuart E. Johnson, Martin C. Libicki, and Gregory F. Treverton編《國防決策的新挑戰與新工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2004)《九三年度國防施政滿意度調查分析報告》。台北:國防部編印。國防部九三年十二月十日委託聯合行銷研究股份公司,委託研究報告
國防部主編(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國防部主編(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國防部主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國防部主編(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國防部主編(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2a),《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2b),《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張火燦(1998),《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張玉法(1992),《中國現代法》。台北:東華書局。
張建邦(1998),《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張添洲(1999),《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緯良(2003),《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雙葉書廊公司。
張緯良、呂紀嘉、林上民、葉中桂、陳心田(1997),「國軍整體人力資源規劃之研究」,收錄於:張緯良編著《國防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集》(增訂版)。台北:華泰書局,頁1-24。
張緯良、羅新興(1997a),「以公平理論架構探討薪資公平性:軍官與公務員、景觀薪資比較之研究」,收錄於:張緯良編著《國防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集》(增訂版)。台北:華泰書局,頁201-215。
張緯良、羅新興(1997b),「國防人力結構與財力供需互動關係之探討」,收錄於:張緯良編著《國防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集》(增訂版)。台北:華泰書局,頁167-177。
張緯良、羅新興(1997c),「國軍基礎院校學生就軍校動機之研究」,收錄於:張緯良編著《國防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集》(增訂版)。台北:華泰書局,頁189-199。
張緯良編著(1997),《國防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集》(增訂版)。台北:華泰書局。
陳聰勝(2002),《人力資源開發運用的理念與實施-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鈕先鍾(1999),《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文化公司。
楊 蔚(1957),《兵役制度研究》。台北:內政部編印。
楊紫函譯(1995)Martin Binkin著,《軍事科技與國防人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溫源興(1987),《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論(上冊)》。台北:內政部編印。
溫源興(1992),《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論(下冊)》。台北:內政部編印。
趙其文(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策略、方法、例證》。台北:華泰文化公司。
劉毓玲譯(2000),Peter F. Drucker著,《21世紀的管理挑戰》。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蔡良文(2003),《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萬助(1998),《軍事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蔡萬助(2000),《21世紀軍事管理知識體系之研究》。台北:華泰文化公司。
賴文珍譯(2002),Dave Ulrich, Michael R. Losey, and Gerry Lake著,《人力資源管理的未來》。台北:商周出版社。
鍾國雄、郭致平譯(2001),Lloyd L. Byars, and Leslie W. Rue著,《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麥格羅希爾公司。
譚傳毅(1998a),《戰爭與國防》。台北:時英出版社。
蘇進強(2003),《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蘇進強等(1996),《國軍兵力結構與台海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
顧崇廉(2003),《國防買單知多少》。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顧傳型(1982),《兵役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顧儀文(1990),《國防兵役論叢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二、學位論文
丁昌文(2000),《以資源基礎觀點探討國防人力資源的策略性資產》。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繁文(2001),《環境變遷下國軍志願役軍官生涯發展系統之研究》。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潤強(2004),《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士官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研究》。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世福(2005),《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相關性之研究-以國軍徵募士兵為例》。台中: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景舜(2005),《社會大眾對於徵兵制與募兵制之偏好比較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進財(2004),《從公務人力資源的觀點論行政機關績效管理制度之強化—以考績及待遇為例》。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志堯(2003),《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杰(2004),《組織生涯管理、員工個人生涯規劃、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珊珊(2001),《招募方法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明(2003),《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及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國軍憲兵幹部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樹軍(2003),《影響我國軍訓教官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相關因素研究》。高雄: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岳瑞鳴(2005),《我國現行兵役制度之研究》。高雄:佛光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德(2005),《人格特質、組織形象與職業特性認知對高中生職業軍人生涯選擇意願之影響》。台北: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冠琦(2005),《我國兵役制度興革之探討》。高雄: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敏光(2003),《空軍志願役技勤基層軍官生涯規劃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黎珠(2004),《我國施行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國平(1998),《中華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秀梅(2000),《我國採行募兵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嘉駿(2001),《國軍考績績序彙整模式之探討》,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立良(2004),《國軍實施募兵制成本效益評估之研究》。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馬可(2005b)《兩岸兵役制度對國家安全之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俤(2003),《從人力資源管理之觀點探討國軍募兵制》。新竹: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國棟(1998),《企業內部之主管人才昇遷評估模式-以我國資訊電子業為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文(2001),《主管領導風格、員工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以營建業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進福(2003),《募兵政策行銷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賢良(2001),《我國兵役替代役政策執行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耀宗(2004),《國軍志願役士兵與義務役士兵服役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滿意關聯性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慶永(2001),《從財務資源觀點探討國軍擴大募兵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恆垣(2000),《海峽兩岸兵役制度及其比較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爾榮(2004),《國軍志願役士兵投考因素對人力招募策略之研究--以海軍志願役士兵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鴻池(2004),《我國實施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從經濟面向分析探討》。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士華(2005),《審慎思辯式民意調查在政策規劃之應用--政大學生對募兵制態度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育民(2000),《軍官人格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金玉(2001),《公務人員績效考核公平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所屬警察、醫療、稅務人員為對象》,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敬富(2003),《我國志願役軍人福利制度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明正(2002),《國軍兵力規劃與結構之研究─以目標規劃法探討兵力需求》。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金棟(2002),《國軍精實案的組織再造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王世勇(2004)「常、後分立─精進新兵訓練」,《後備動員軍事雜誌半年刊》,第70期,頁56-67,網址:http://past_journal.mnd.gov.tw/後備部學術季刊/mag70/html/e.htm。
王傳照(2006),「論全民國防的兵役制度」,《國防雜誌雙月刊》,第21卷第1期,頁100-109。
立法院(2001),「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44期,頁359-366。
朱美珍(1998),「現代青年軍旅生涯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1期,頁153-174。
朱傳枝(2003),「我國兵役制度發展與現行兵役問題之研究」,《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第4卷第1期,頁325-460。
江茂廣、劉書瑋(2004)「兵役制度之比較與分析」,《後備動員軍事雜誌半年刊》,第70期,網址:http://past_journal.mnd.gov.tw/後備部學術季刊/mag70/html/h.htm
吳秉恩、游淑萍、蔣其霖(2002),「台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運作及其關係之初探」,《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2卷第2期,頁37-64。
吳傳國(2003),「面對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趨勢-國軍組織之變革與作為」,《國防雜誌》,第18卷第12期,頁52-69。
李育慈譯(2004),Carla Tighe Murray著,「美軍的待遇議題」,《國防譯粹》,第31卷第10期,頁90-99。
李昊陞(1995),「世界各主要國家兵役制度之比較」,《役政特刊》,第5期,頁91-112。
沈有忠(2004),「兵役制度中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頁68-76。
沈明室、蔡政廷(2003),「影響我國軍事組織與兵力結構規劃因素分析」,《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2期,頁106-149。
汪增智(1994),「我國未來仍繼續實施徵兵制與志願兵並行制度—不宜改採單一募兵制之理由」,《役政特刊》,第4期,頁37-47。
周建宏、張中勇(2004)「由民轉軍角色之調適」,《後備動員軍事雜誌半年刊》,第70期,網址:http://past_journal.mnd.gov.tw/後備部學術季刊/mag70/html/b.htm
林中偉譯(1994),Maurice Schmitt著,「募兵制、混合兵制孰優?」,《國防譯粹》,第21卷第6期,頁63-70。
林吉郎(2002),「我國軍事改革與兵役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國防雜誌》,第18卷第3期,頁3-20。
林基源(2000),「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趨勢」,《公務人員月刊》,第44 期,頁38-41。
南方朔(1997),「數饅頭等退伍兵制不改意外不斷」,《新新聞周刊》,第543期,頁12。
施正鋒(2002),「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當代政治分析》,第3期,頁241-48。
施能傑(2005),「文官體系能力與政府競爭力:策略性人力資源觀點」,《強化文官核心能力,再造政府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中國行政學會主辦,(民國94年9月19日),頁2.2.1-2.2.16。
施惠華、曾麗娟(2003),「工作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職業軍官為例」,《復興崗學報》,第79期,頁37-54。
洪光遠(1998),「新新人類部隊生活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1期,頁131-151。
倪岱峰(1997),「我國採行募兵制的歷史教訓」,《役政特刊》,第7期,頁47-62。
孫克難(1992),「徵兵制與募兵制之經濟分析」,《經濟前瞻》,第27期,頁123-126。
孫敏華(1995),「軍中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8卷第2期,59-74。
孫敏華(1999),「役男服役認知與軍中適應問題之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第5期,131-161。
孫敏華(2000),「役男壓力來源、因應方式與軍中適應關係之研究」,《第三屆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7-187。
紐先鍾(1987),「經濟動員與戰爭」,《國防雜誌》,第2卷第12期,頁14-23。
袁祖惇(2001),「我國兵役制度與未來發展趨勢」,《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第2卷第4期,頁175-203。
馬士元(2004),「海軍陸戰隊實施募兵制之展望—以兵役改革與國軍組織轉型為基礎之構想」,《海軍陸戰隊隊刊》,第47卷第2期,頁6-22。
高一中譯(2005b),Teresa Z. Taylor著,「兵力維持與風險管理」,《國防譯粹》,第32卷第8期,頁88-100。
張 傑(2005),「實施全面募兵之可行性論現行兵役制度趨勢」,《後備動員半年刊》,第71期,頁30-45。
張恕仁(1996),「國軍兵役制度之研探」,《國防雜誌》,第12卷第2期,頁50-57。
張恕仁(1997),「兵力目標規劃理論與實務」,《陸軍學術月刊》,第33卷第382期,頁4-11。
張馬可(2004),「募兵制與徵兵制比較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第6期,頁23-36。
張馬可(2005a),「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演進之研究」,《空軍學術月刊》,第582 期,頁58-74。
張國光(2001),「軍事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66期,頁7-13。
梁成明、羅新興(2001),「國軍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之研究」,《國防管理學報》,第22卷第2期,頁1-13。
莊旭英、蔣德煊(2004),「國防人力資源開發之探討-從校級軍官觀點分析」,《復興崗學報》,第81期,頁23-54。
陳銘祥(2005),「建構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強化文官核心能力,再造政府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中國行政學會主辦,(民國94年9月19日),頁2.2.1-2.2.16。
陳鍾秀(1997)、「對我國現行兵役制度之探討」,《役政特刊》,第7期,頁75-84。
陸 洛、高淑芳(1999),「主管工作壓力的族群差異:個人背景、工作與職業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2卷第2期,頁23-65。
彭火樹、廖國鋒、丁昌文(2001),「以資源基礎觀點探討國防人力資源策略性資產」,《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1卷第2期,頁95-111。
曾麗娟(2003),「國軍基層幹部工作壓力、因應方法與工作滿意、身心健康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7期,頁107-122。
黃 霈(1998),「認知與適應部隊生活—做個快樂的大兵」,《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2期,頁41-82。
楊錦洲、陳穆瑢(2001),「我國高科技公司實施人力資源之狀況與成效分析」,《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61 期,頁1-9。。
溫源興(1996),「革新兵役制度的考量因素」,《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3期,頁10-11。
葉光輝等(1992),「軍官生涯規劃初探」,《復興崗學報》,第47期,頁257-278。
廖國鋒、朱豔芳、李惠湘(1998),「國軍軍官生涯規劃與工作滿意度變遷之研究」,《第六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防管理學院主辦,(民國87年5月15日),頁329-348。
廖國鋒、梁成明(2000),「國軍女性軍官特質、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期,頁18-29。
劉治本、羅新興(2003),「執業報償認知、職業地位評價與職業選擇傾向之研究—以高中(職)生選擇軍人職業為例」,《第十一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主辦,(民國92年7月25日),頁H100-H114。
潘東豫(2001),「空軍兵力規劃數量化模式與流程建立之研究」,《民國一百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
滕昕雲(1999),「中華民國兵制之探討」,《尖端科技》,第178期,頁88-95。
蔡文佩、李選、盧成皆(1996),「入伍新兵壓力感受與其身心困擾之探討」,《長庚護理》,第7卷第3期,頁57-68。
鄭其麟(1995),「我國兵役制度執行現況」,《役政特刊》,第5期,頁67-72。
盧智芳(2004),「哪個產業薪資最高?成長最快?」,《Cheers》,第39期,頁80-83。
盧智芳(2004),「應屆畢業生『薪』是全都露」,《Cheers》,第39期,頁88-89。
蕭光霈譯(2003),John M. Fawcett Jr.著,「美國空軍航太武力轉型的基礎—訓練」,《國防譯粹》,第30卷第12期,頁61-73。
賴岳謙(2004),「台灣需要何種兵役制度?」,《軍事家》,第236期,頁10-13。
戴政龍(1998),「美國國民兵組織與運作之探討-兼論對我國兵役制度與政策之啟示」,《役政特刊》,第8期,頁105-128。
韓榮姿、韓慧林(2004),「資訊科技衝擊下談國防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空軍學術月刊》,第573期,頁68-78。
韓慧林、趙繼綸(2004),「由美軍兵力規劃思維談國軍兵力結構規劃之方法」,《空軍學術月刊》,第568 期,頁45-56。
韓慧林、鄭鉅卿(1997),「談國軍人力資源管理」,《空軍學術月刊》,第486期,頁67-74。
羅炳雄(2003),「軍事人事政策探討」,《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2期,頁260-283。
羅清俊、王輝煌、葉俊秀(2001),「我國國防組織再造」,《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1期,頁137-154。
譚傳毅(1998b),「我國現行兵役制度對國防思想之影響」,《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2期,頁109-139。
譚傳毅(1998c),「從兵役制度看軍隊國家化的問題」,《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3期,頁135-174。
四、報紙
鄭曉時(1999),《中國時報》,民國88年4月17日,第15版。
帥化民(2001)「檢視國家兵役制度發展方向」,《中央日報》,民國90年7月8日,第11版。
任建誠(2002),《中國時報》,民國91年5月7日,第15版。
張永健(2001),《中國時報》,民國91年5月8日,第15版。
簡子祥(2003)《中華日報》,民國92年9月1日。網址:http://www.cdnnews.com.tw/,95.04.26下載。
高泉錫(2004),《民生報》,民國93年6月8日,第A4版。
林興禮(2005)「訓練方式決定官兵戰場心理」,《青年日報》,民國94年1月16日,第3版。
吳明杰(2006),《中國時報》,民國95年3月27日,第A4版。
《青年日報》,民國91年7月26日,第3版。
《青年日報》,民國90年2月27日,第3版。
《青年日報》,民國95年3月28日,社論,第2版。
立法院(2001),《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44期,頁364-366。
立法院(2002),《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44期,頁93-132。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Anthony, William P., Pamela L. Perrewé, and Michele K. Kacmar(1996).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nd ed.). Fort Worth, TX:Harcourt Brace & Company.
Beach, Dale S.(1980).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2nd ed.). NY:MacMillan Book Co.
Bozeman, Barry, and Jeffrey D. Straussman(1990). Public Managemen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Dessler, Gary(2000).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Inc.
French, W. L. (1998).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Y:Houghton Mifflin Co.
Hall, Dauglas T.(1976). Career in Organizations. Santa Monica, CA:Goodyear Pub.
Heneman Ⅲ, Herbert G. and Timothy A. Judge(2003).Staffing Organizations,(4th ed). NY:McGraw-Hill.
Jackson, Susan E., and Randall S. Schuler(2003).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Through Strategic Partnerships, (8th ed.). Mason, OH:Thomson.
Jones, Gareth R. , Jennifer M. George, and Charles W. L. Hill(2000).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2nd ed.). NY:McGraw-Hill.
Jucius, M. J.(1976). Personnel Management, (8nd ed.). Illinois:Richard D. Irwin.
Mabey, Christopher and Graeme Salaman(1995).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ambridge, MA:Blackwell Publishers.
Milkovich George T., and Jerry M. Newman(2002). Compensation,(7th ed). NY:McGraw-Hill.
Mondy, Wayne R., Robert M. Noe, and Shane R. Premeaux(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Inc.
Naisbitt, John, and Patricia Aburdene (1985). Re-inventing the Corporation: Transforming Your Job and Your Company for the New Information Society. NY:Warner Books, Inc.
Robbins, S. P.(1994).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pplications. (7th ed.), NJ:Prentice-Hall Inc. International Editions.
Schneider, B.(1976). Staffing Organizations.CA:Goodyear.
Schuler, Randall S.(1987).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Y:West Publishing, Co.
Sherman, Arthur W. Jr., and George W. Bohlander(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11th ed.). Cincinnati OH:South-Western.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2003).The Military Balance 2003-2004.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ffler, A., and Toffler , H.(1990). Powershift: Knowledge, wealth, and violence at the edge of the 21st century. NY:Bantam Books.
Werther Jr, William B., and Keith Davis(1995).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2nd ed.). NY:McGraw-Hill.
Wilson, J. P.(1999).“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Learning and Training for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s, J. P. Wilson, ed. London: Kogan Page.
Yates, J. E. (1979). Management stress. N Y: AMACOM.
Yorks, Lyle(2005).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Mason, OH:Thomson.
二、期刊論文
Bartlett, H. C. (1985).“Approaches to Force Planning”,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38, No.3, pp 37-48.
Bernhard, Harry B., and Cynthia A. Ingols(1988). ”Six Lessons for the corporate classroo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6,No.5, pp: 40-48.
Christensen, R.(1997). ” Where is H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36, No.3, pp: 81-84.
Kelly, Terrence(2001). ”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Homeland Defense” , Parameters, Vol.31,No.3, pp 105-116.
Mueller, F.(1996). ”Human Resources as Strategic Assets: An Evolutionary Resource-Based Theo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33,No.6, pp: 757-785.
O’Hanlon, Michael(2004). ”The Need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Deployable Army”, Parameters, Vol.34,No.3, pp: 4-17.
Parker, D. F. & DeCotiis, T. A. (1983),”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job str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32, pp: 160-177.
Prahalad, C. K.(1999). “Control Uncertainly Future” , Common Wealth (November), pp 244-245.
Williams, Cindy (2005).”From Conscripts to Volunteers NATO’s Transitions to All-Volunteer Forces”,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58, No.1, pp 35-62. http://www.nwc.navy.mil/press/Review/2005/Winter, 2005.10.17. Download.

三、網站
內政部役政署,網址:http://www.nca.gov.tw/。
台灣電力公司,網址:http://www.taipower.com.tw
行政院主計處,網址:http://www.stat.gov.tw
奇摩新聞網,網址:http://tw.news.yahoo.com
國防部,網址:http://www.mnd.gov.tw/。
國防部人才招募中心,網址:http://210.69.230.66/rdrc/index.html。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網址:http://afrc.mnd.gov.tw/。
逢甲大學兵役室,網址:http://knight.fcu.edu.tw/~rgliang/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清俊、王輝煌、葉俊秀(2001),「我國國防組織再造」,《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1期,頁137-154。
2. 羅炳雄(2003),「軍事人事政策探討」,《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2期,頁260-283。
3. 韓慧林、鄭鉅卿(1997),「談國軍人力資源管理」,《空軍學術月刊》,第486期,頁67-74。
4. 韓慧林、趙繼綸(2004),「由美軍兵力規劃思維談國軍兵力結構規劃之方法」,《空軍學術月刊》,第568 期,頁45-56。
5. 韓榮姿、韓慧林(2004),「資訊科技衝擊下談國防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空軍學術月刊》,第573期,頁68-78。
6. 戴政龍(1998),「美國國民兵組織與運作之探討-兼論對我國兵役制度與政策之啟示」,《役政特刊》,第8期,頁105-128。
7. 鄭其麟(1995),「我國兵役制度執行現況」,《役政特刊》,第5期,頁67-72。
8. 蔡文佩、李選、盧成皆(1996),「入伍新兵壓力感受與其身心困擾之探討」,《長庚護理》,第7卷第3期,頁57-68。
9. 滕昕雲(1999),「中華民國兵制之探討」,《尖端科技》,第178期,頁88-95。
10. 廖國鋒、梁成明(2000),「國軍女性軍官特質、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期,頁18-29。
11. 溫源興(1996),「革新兵役制度的考量因素」,《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3期,頁10-11。
12. 楊錦洲、陳穆瑢(2001),「我國高科技公司實施人力資源之狀況與成效分析」,《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61 期,頁1-9。。
13. 曾麗娟(2003),「國軍基層幹部工作壓力、因應方法與工作滿意、身心健康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7期,頁107-122。
14. 彭火樹、廖國鋒、丁昌文(2001),「以資源基礎觀點探討國防人力資源策略性資產」,《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1卷第2期,頁95-111。
15. 陳鍾秀(1997)、「對我國現行兵役制度之探討」,《役政特刊》,第7期,頁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