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3:4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莊鎮遠
研究生(外文):
Chen-Yuan chuang
論文名稱:
高關懷學生安置措施之研究
指導教授:
梁忠銘
指導教授(外文):
Chung-Ming 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
教育研究所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中輟安置
、
中輟生
、
高關懷學生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6
點閱:1208
評分:
下載:243
書目收藏:13
由於近年來教育部利用全國網路通報作業系統追蹤管控中輟業務執行狀況,本縣因學生人數過低導致比例偏高,中輟業務執行成效持續受到關切;縣府因應問題規劃多項改善措施,其實質執行成效為何;妥善安置是降低中輟生複輟導引回歸正統教育體系的關鍵。本研究主要目的包括:1.探討國中曾中輟學生造成中輟之原因。2.了解國中中輟負學生安置狀況及其成效。3.探討今後中輟復學生合宜的安置方式。並依據這些目的論述今後預防中輟可行性的方案。
本研究為期達成研究目的,以縣府教育局與財團法人東區職業訓練中心合作辦理之合作式中途班為研究場域,以文獻探討、文件分析及預設題問訪談學生及老師等質性研究方法。
以安置於東區職訓高關懷班之學生之基本資料及訪談資料、原生學校教師呈報資料等概略分析歸結中輟原因,學生於高關懷班中學習狀況與原薦輔學校教師訪談紀錄比較高關懷班之成效。期研擬今後較合宜的復學安置輔導方案。分析歸類相關處理模式再對近似情境的學生進行預防性的輔導策略。最後彙整研究結果經由該班相關資料的蒐集、分析,評估今後中輟復學學生安置之參考。
本研究改善中輟整體問題的結論:異動更換輟學學生之學習環境及高度關懷面向的高關懷學生輔導策略。由於學生本身學習效果及能力的區別,由鑑安輔委員會評估或為中途或為安置於不同的學習環境,是避免輟學行為的蔓延與惡化,集中同質化的同儕進行資源的充分及有效的利用;高關懷的輔導面向則是淡化制式的學習效率,考量學生適性發展與潛能開發的需求,著重學習過程的自我成長、自我認同,輔以正向同儕維繫、良善師生互動的社會凝聚鍵,讓孩子重新審視「學習」與「人際互動」的意涵,進而回歸規律生活作息、導正其價值判斷、拾回自我展望及規劃未來。
Becau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utilizes the national network to notify the operating system in supervising the dropping out of school problems, the execution in Taitung is deeply concerned by its proportion to be on the high side cause the low student numbers. Taitung county planned many approaches to improve to this issue and desire to know the outcomes. Also, the proper placement is the key to reduce these students to re-drop out of school and lead to return to the orthodox educational system.
The main purpose includes:
1. To probe the reason why to cause those who once dropped out in junior high school.
2. To understand the placement and achievement when these students return to school.
3. To probe into suitable placement in the future.
Then, according to these purpose to find out the feasibility to prevent from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this study held the halfway class which was provided by the Bureau of Education in Taitung and the Eastern District Professional Training Centre as the research field, also used literature exploration, documents analysis, to question thes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terview etc.
To place these high-care students, the data base ,interview information will be analyzed which were provided by their original school teachers and to sum up the reasons why they dropping out, also intend to realize their learning condition in this class and compare the high-care class achievement with their interview records made by the original school teachers. Then hope to make some appropriate placement function and further sorting out the analysis with the relevant modes to make some previous strategies for those similar students. At last, gathering all the information which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f this class to access the placemen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as following:
1. To remove and chang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high-care dimension consulting strategies of these dropping out of school students. When they were accessed to put into different learning environments or the half-way class, it is in order to avoid their bad behavior being spreading out and being worse because of the diversities of thei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resources can be also effective used in the same generation of homogeneity.
2. The high-care consulting dimension. It’s to lighten the rigid learning efficiency, to access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the potential demands, also to emphasis the self-developing and self-identity. Add to the positive peer connection and well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se social interdynamic key will let them to reflect the meaning “learning” and “interaction”, therefore to have a well regular daily life, lead to a right value judgment, find self-expectation and know to plan their own future.
謝辭………………………………………………………………………………Ⅰ
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圖次………………………………………………………………………………Ⅵ
表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中途輟學形成原因的相關研究………………………………………9
第二節 與高關懷理論相關之探討…………………………………………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43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49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51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程序……………………………………………………52
第四章 高關懷班學生安置分析.………………………………………………55
第一節 中輟問題……………………………………………………………55
第二節 復學安置狀況及成效………………………………………………61
第三節 合宜的復學安置………………………………………………………78
第四節 預防中輟可行方案……………………………………………………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10
參考文獻…………………………………………………………………………114
中文書目…………………………………………………………………………114
西文書目…………………………………………………………………………118
網路資料…………………………………………………………………………119
附錄一:中輟法律彙編…………………………………………………………120
附錄二:中介教育設施數據……………………………………………………122
附錄三:訪談大綱………………………………………………………………123
附錄四:臺東縣高關懷學生個案管理方案作業要點…………………………124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市:弘志文化。
王寶墉譯(1998)。新新人類五大危機。台北:心理。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頁171-202。
朱輝章(1996)。中途輟學國中生的輔導。高市文教,56,頁56-60。
江文雄(1996)。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增訂二版,台北:師範出版社。
吳秀碧(1995)。輔導教師如何決定處理策略協助高危險群個案。學生輔導,41,頁70-79。
吳芝儀(1999a)。危機中學生教育之另類選擇-美國選替性教育之發展與現況。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案。
吳芝儀(1999b)。國中階段中輟學生問題與輔導之研究。台灣省諮議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吳芝儀(2000a)。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五期,文摘,38(1),頁113-134。
吳芝儀(2000b)。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1a)。危機學生選替教育課程之我見。全國中輟防治通訊,第二期。嘉義:中正大學。
吳芝儀(2001b)。不同類型犯罪者思考型態之研究。2001年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清江(1998)。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法務部(1997)。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法務部(1998)。青少年暴力犯罪刑事政策之探討。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法務部(1999)。暴力犯罪青少年的學校經驗回顧。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凌文輇(1991)。中國人的領導與行為。見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
秦夢群(1989)。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翁慧圓(1995a)。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3,頁63-72。
翁慧圓(1995b)。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四冊,第一章,生命的軌跡。(2004)。康軒文教。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10,頁261-322。
張梅禎(2000)。中輟復學生與一般生在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然(2001)。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市:巨流。
張鈿富(1995)。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及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資料,教育部全國國民中小學中輟生通報及復學系統。
連廷嘉(2005)。學生中輟因素及高關懷學生篩選。預防學生中輟。台東縣93學年度第2學期中輟通報及復學輔導宣導暨中輟經驗傳承研討會,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郭昭佑(1995)。台灣省各級學校中途輟學演變趨勢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書(1988)。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倬民(1989)。台灣省國民教育現況、難題與展望。研考月刊,145期,頁9-20。
陳嘉彌(2004)。93年青少年訓練方案成果報告。中輟學生輔導經驗分享。台東縣93學年度第2學期中輟通報及復學輔導宣導暨中輟經驗傳承研討會,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章勝傑(2004)。中輟成因分析及因應對策。中輟學生家庭訪視經驗談。台東縣93學年度第2學期中輟通報及復學輔導宣導暨中輟經驗傳承研討會,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彭駕騂(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手冊。輔導計畫叢書。教育部。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台北:亞太出版社。
善牧學園工作手冊(2005)。善牧學園工作手冊-為中輟生的努力與服務觀點。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善牧叢書17。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振隆(1994)。國民中學中途離校學生之生活狀況及教育問題調查研究。彰師大特殊教育學報,9,頁33-76。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5)。國中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6,頁2-8。
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38(2),頁16-33。
楊士隆(2002)。國民中學學生輟學因素、復學因素及再輟學因素之研究。中輟學園之輔導工作與志工管理研討會。
楊宗憲(2001)。心理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國中生中途輟學犯罪行為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宗憲(2001)。心理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國中生中途輟學犯罪行為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論文。頁1。
楊淑秀(2001)。宜蘭善牧學園手記。未出版。
楊瑞珠(1997)。偏差行為之初期徵候與輔導。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印行。
楊瑩(1998)。當前臺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討。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揚智,頁1-28。
溫怡雯(2000)。台東縣原住民國中中輟復學生之歸因歷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學生問題及資源系統之研究。訓育研究,38(2),頁63-80。
歐用生(2001)。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主編),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德輝(1998)。犯罪學-犯罪學理論與犯罪防治。台北:五南。
蔡德輝、高金桂、林瑞欽、楊士隆、鄭瑞隆、吳芝儀(1999)。青少年暴力犯罪成因與矯正處遇對策之研究(Ι)。
蔡德輝、楊士隆(主編)(2000)。青少年暴力行為。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鄭世仁(1994)。談見克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創刊號,頁31-36。
鄭崇趁(1994)。國民中小學中輟生的成因與對策。教育研究雙月刊,36,頁27-31。
鄭崇趁(1999)。中途學校與中輟生輔導。訓育研究,138(2),頁48-56。
鄭瑞隆(2000)。暴力犯罪少年家庭特徵與家庭生活經驗。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學前青少年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頁 233-276。
鄧煌發(2002)。國中生中輟學行為拔河理論。北投區少輔組中輟學生研討會專題報告。
蕭文(1999)。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156,頁3249-3253。
蕭文(1996)。白毫學園中輟學生輔導成效研究報告。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西文書目:
Bandura,A.(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
Brofenbrener,U.(2000).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In A. Kazdin(Ed.),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Washington,DC,and New York:American.
Capuzzi,D&Gross,D.R(Eds)(1989).Youth at Risk.Va: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Drfoos,G.D.(1990).Adolescents at risk: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New York:Oxford.
McWhirter,J.J.(1998).At-risk youth:A comprehensive response.New Yourk: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Wigtil,J.V.(1995).Exceptional children:Counseling at-risk student. In J.Yang(Ed.).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a on Couseling and Guidance in Taiwan and U.S.A.,p19-24.
網路資料:
李家同(2004.12.13)。我國教育上的重大問題。高雄師範大學(2004.12.15)。取自http://www.nknu.edu.tw/~chin/nknu/data/931213.doc
馬信行(2004.06.02)。影響學生中輟之個人因素。中學生相關研究之後設分析。台東縣教育局(2004.12.15)。取自http://210.240.125.200/dropout/CaseManager/download/statement/stat3.doc
張瑞村(2004)。倡導行為與關懷行為層面。領導理論。朝陽科技大學(2004.12.15)。取自http://www.cyut.edu.tw/~rtchang/lead-2.doc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5)。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publicFun
陳慈幸(2002)。教育法規:青少年法治教育。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04.12.15)。取自http://www.cte.ccu.edu.tw/temp/040312/2.ppt
齊力(2004)。標籤理論。犯罪學理論大綱。台北市立教育大學(2004.12.15)。取自http://tmue.edu.tw/~chiag/curriculum/criminology.htm
鄭世仁(1994)。貝克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青少年工作資源中心(2004.12.15)。取自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e000766.htm
鄭瑞隆(2001)。青少年中輟問題現況與問題概念,學校社會工作處理學生中輟問題之探討。向陽公益基金會(2004.12.15)。取自http://www.tosun.org.tw/Database/900307/socil/socil.htm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
2.
中輟復學生與一般生在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3.
在生命樂章中播種希望種子〜潘寶英老師之創意生命故事
4.
中輟之虞學生相關輔導人員之角色與協同合作經驗—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
5.
中輟生復學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中輟生為例
6.
國中中介教育方案之個案研究-以臺北縣高關懷班為例
7.
青少年心理健康篩選量表之編製研究
8.
大學生心理健康篩選量表之編製研究
9.
ㄧ個中輟復學生之個案研究
10.
冒險課程對高關懷班學生自我概念、學校依附及出勤率之影響
11.
不要再「輟」了-高雄市中輟復學彈性課程實施現況與成效探討
12.
精進工坊:社區與學校教育結合之個案研究-以國中預防中輟高關懷輔導方案為例
13.
國中導師對高關懷學生態度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
14.
合作式中途班復學輔導就讀措施與困境之研究
1.
【22】 梁樾,曾仁杰,營建產業電子資料交換標準,工程,2003年,8月,頁48-57。
2.
吳芝儀(2000a)。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五期,文摘,38(1),頁113-134。
3.
吳秀碧(1995)。輔導教師如何決定處理策略協助高危險群個案。學生輔導,41,頁70-79。
4.
朱輝章(1996)。中途輟學國中生的輔導。高市文教,56,頁56-60。
5.
蕭文(1999)。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156,頁3249-3253。
6.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頁 233-276。
7.
鄭崇趁(1999)。中途學校與中輟生輔導。訓育研究,138(2),頁48-56。
8.
鄭崇趁(1994)。國民中小學中輟生的成因與對策。教育研究雙月刊,36,頁27-31。
9.
劉秀汶(1999)。國民中學中輟學生問題及資源系統之研究。訓育研究,38(2),頁63-80。
10.
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38(2),頁16-33。
11.
黃德祥(1995)。國中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6,頁2-8。
12.
黃振隆(1994)。國民中學中途離校學生之生活狀況及教育問題調查研究。彰師大特殊教育學報,9,頁33-76。
13.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10,頁261-322。
14.
翁慧圓(1995a)。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3,頁63-72。
15.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頁171-202。
1.
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應用於建立國中高關懷學生自尊心成效之行動研究-以臺中市某國中為例
2.
體驗學習團體對高關懷學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3.
運用藝術治療提升國中高關懷學生幸福感與自尊之研究
4.
高關懷學生的義氣信念與行動
5.
國中導師對高關懷學生態度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
6.
國中中輟高關懷學生中輟危險因子影響模式與中輟保護因子調節效果研究
7.
對高關懷學生實施服務學習課程之探究-以東部某國中為例
8.
高關懷學生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 敘說探究-以獨輪車學習為例
9.
冒險課程對高關懷班學生自我概念、學校依附及出勤率之影響
10.
國小中輟高關懷學生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之研究
11.
人際關係輔導方案對高關懷學生其社交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
12.
高關懷學生之家庭功能與憂鬱心情之關係:以壓力因應為中介變項
13.
新北市立國民中學辦理高關懷班方案之研究
14.
國中高關懷學生輔導策略之研究-以L國中為例
15.
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參與高關懷班對學校適應影響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