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8: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虹雯
研究生(外文):Hung-Wen Chen
論文名稱:道與地方文化:一位道長的成長歷程
指導教授:喬健喬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n Ci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民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中介角色邊緣社會制度型與擴散型宗教大傳統與小傳統文化演法道士圈伙居台南道火居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3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 要
「火居」是台灣道教的主要特色。而道士,尤其是經過大法傳承體制所產生的道長,在火居的形式下,居住於村子裡,能夠將道教內涵透過實際的演法呈現在村民眼前。所以,這篇論文以一位道長的成長、學習歷程作為主要敘述內容,描述他如何在地方上、和村民的互動裡,詮釋道教的文化。而台灣道教的制度又是怎樣的一個形式?我試著透過「台南道」的傳承制度,希望呈現南台灣道教的一項道教體制。由一位道長的觀點出發,來看體制裡的樣貌、圈內人的想法與從道心得。在道法的大、小演法中,從村民與道長互動過程裡,呈現出台灣道教混合制度與擴散兩形式宗教,成為台灣道教的特色。
為了描寫出以上道教與地方文化的關聯性,這本論文的主角兼具道長與田野地在地人的兩項身分特點。具有搭配在地人觀點,將道教大傳統文化融會成地方上的所見的道教文化現象的火居特色。道教大傳統的文化,由宗教的制度化傳承支持著。地方社會生活的小傳統文化,由於道長的火居因素,促成道教具有擴散型宗教特質。大小傳統文化、制度與擴散宗教,在火居道裡呈顯出彼此的交互關係。道長就是作為此兩兩交互關係的中介角色。在這篇論文的第二章,討論了道長這個中介角色的養成歷程,描述出主角如何因為制度化的道教而接觸道家思想。並在第三、四兩章引出伙居在村落裡的火居道長和村民互動的現象:道長與村民如何相互依存;道教如何透過道長的演法與詮釋而表現在地方上。
伙居,意味著道長必須符合村民生命禮俗的需求以及維持與他人良好的往來關係,火居道才能在地方上生存。火居道能延續在地方上的生命力,表示大傳統文化能藉由道長這一管道散播、融會入其道士圈所及的地方社會生活。所以,在第五章部份,我藉由道長的道士圈裡拜師、演法網絡、日常生活等行為,從這些看似自然形成的關係又有助於道士圈擴展的關聯性,來勾勒出火居道的「伙居」關係。這部份討論的範圍以這篇論文的主角為主,所以在討論到個人特質及其行為上,並不代表每位道長都是如此。但不可否認的,這樣的個人特質下的行事與網絡,有助於一位道長的道士圈經營,是影響其演法地域擴展的因素。
另外,在道士網絡裡,值得一提的是「引事」關係。「引事」是道長的道士圈網絡裡重要的連結人,通常以各地的一般道士為主。受社會生活禮俗需求的影響,地方上的「引事」們與村民有一定的往來關係。而台南道擁有兼行紅、白喜事的道務演法專業性,所以在涉及「喪」工作上,道長的引事關係還會與「土公仔」這類非道士職業的「引事」有所關聯。在現今社會裡,「土公仔」是負責村民喪禮的專業人員,但在早期的台灣社會裡,卻具有邊緣社會的特性。農村富裕後,道長的功德儀式演法的機會增加了,喪葬專家「土公仔」就成為道長在地方上重要的工作夥伴。這些引事的網絡關係,及建立的方式,在第五章的行事與網絡裡將藉由邊緣社會理論來探討。
目 錄
第一章 研究緣起---------------------------------------------------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相關理論-------------------------------------5
(一) 文獻探討-----------------------------------------------5
(二) 相關理論與問題討論-------------------------------------8
第四節 研究方法的省思與研究限制------------------------------13
第五節 田野概況----------------------------------------------15
第二章 「出師」與刀梯上的證書------------------------------------17
第一節 家庭環境與家傳基礎------------------------------------17
(一) 家庭環境----------------------------------------------17
(二) 家傳基礎----------------------------------------------22
(三) 道法與族譜裡錯綜複雜的關係----------------------------26
第二節 「出師」:拜師歷程與大法學習---------------------------30
第三節 刀梯儀式與天師授職------------------------------------38
第四節 師公頭與道士團----------------------------------------47
第五節 小結--------------------------------------------------53
第三章 「行壇」與伙居--------------------------------------------55
第一節 拜天公的唸經儀式--------------------------------------56
第二節 添神主------------------------------------------------64
第三節 擇日、符與收驚、看風水--------------------------------66
(一) 擇日--------------------------------------------------66
(二) 符與收驚----------------------------------------------68
(三) 看風水------------------------------------------------76
第四節 小結:伙居裡的行壇現況分析----------------------------81
第四章 大法科儀--------------------------------------------------84
第一節 謝土慶成醮--------------------------------------------84
第二節 廟宇的「做醮」----------------------------------------86
第三節 去「做事」─ 喪家的「做功德」儀式--------------------110
第四節 小結-------------------------------------------------121
第五章 行事與網絡-----------------------------------------------127
第一節 拜帖-------------------------------------------------127
第二節 演法裡的網絡-----------------------------------------132
第三節 外剛內柔師徒情與道士團成員---------------------------145
第四節 日常行為下的網絡-------------------------------------150
(一)「海派」作風下的人際關係------------------------------150
(二)來喝茶與牌桌上----------------------------------------152
(三)政教態度與個人地方上的聲望----------------------------153
第五節 小結--------------------------------------------------155
第六章 總結與研究建議--------------------------------------------158
第一節 總結--------------------------------------------------158
第二節 研究建議----------------------------------------------160


圖 錄
圖一:永安鄉地理位置圖--------------------------------------------162
圖二:高雄縣永安鄉內各村分布圖(共六村)-----------------------------163
圖三:家族傳承圖(小法)---------------------------------------------164
圖四:師徒傳承圖(大法)---------------------------------------------165
圖五(1):杜氏文檢:摘錄自丸山宏,〈論台南道教的功德文檢〉一文-------166
圖五(2):杜道長的道務學習歷程一覽表--------------------------------168
圖六:師傳大法手抄本之一(咒法)-------------------------------------169
圖七:行壇執照-----------------------------------------------------169
圖八:爬刀梯儀式---------------------------------------------------169
圖九:嗣漢天師府入會申請書-----------------------------------------169
圖十:永安鄉拜天公現場---------------------------------------------170
圖十一:添神主現場-------------------------------------------------170
圖十二:神主牌位---------------------------------------------------170
圖十三:謝土慶成醮現場---------------------------------------------170
圖十四:收煞現場---------------------------------------------------170
圖十五:建醮儀式現場-----------------------------------------------170
圖十六:做功德儀式現場---------------------------------------------171
圖十七:打城儀式現場-----------------------------------------------171

參 考 書 目
參考書目----------------------------------------------------------172

附 錄
訪談同意書--------------------------------------------------------178
訪談問卷(一)------------------------------------------------------179
訪談問卷(二)------------------------------------------------------180
參考文獻
(一)書籍
丸山宏
2004 《道教儀禮文書の歷史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內政部
2001 《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政部編印。
任繼愈 主編
1991 《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
李豐楙、謝聰輝
2001 《台灣齋教》。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李豐楙、朱榮貴 主編
1996 《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研院文
哲所。
林美容
1997a 《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鳳山市:高雄縣政府。
1997b 《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胡幼慧 主編
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大潮 編著
2001 《中國道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

卿希泰 主編
1992 《宗教學研究》。成都:四川大學。
Anna, S. 索安
2002《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呂鵬志、陳平等譯。北京:中華書局。
高雄縣永安鄉公所 編
 1984 《永安鄉志》。高雄縣:高雄縣永安鄉公所。
許地山
1987 《道教史》。台北:九大文化。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國強
2002 《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
張澤洪
2003《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台北:文津。
鈴木清一郎
1989《增訂 台灣舊慣習俗信仰》,馮作民譯。台北:眾文。
葉永文
  2000 《宗教政治論》。台北:揚智文化。
新文豊編審部編輯
1997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
齊力、林本炫 編
2003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喬健、劉貫文、李天生
2001 《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台北:唐山。
楊慶堃
1994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Taipei, Taiwan: SMC Publishing.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編
1983 《台灣省南瀛文獻(一)》。臺北市: 成文。
劉仲宇
2003 《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台北:東大。
鄭志明 主編
2000 《道教文化的傳播》。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宗教中心。
黎志添
2003 《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
賴宗賢
1999 《台灣道教源流》。台北:中華道統。
蕭登福
2002 《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
戴康生、彭耀 主編
2000 《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瞿海源
1997 《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Redfield, Robert
1960The Little Community 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期刊文章
丁煌
1990 〈台南世業道士陳、曾二家初探〉。《道教學探索》,第3號。台南市:成大歷史系道教研究室,中華民國道教會台南市支會。
丸山宏
  1999 〈論台灣南部的功德儀禮〉。《宗教學研究》,總第24期。
田芳華
1998 〈自傳記憶與事件─生命史調查之應用與前瞻〉。《調查研究》,第六期。
呂理政
1994 〈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第90期。
李豐楙
1999〈煞: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第132期。
2002〈制度與擴散:戰後台灣火居道的兩個宗教面向─以台灣中部的道壇道
士為例〉。《台灣宗教研究》。台北:台灣宗教學會。
林富士
2000〈台灣地區的「道教研究」概述(1945-1995)〉。《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
五期。
吳新榮等
1955〈南部農村俚諺集〉。《南瀛文獻》,第三卷第一二期。
卿希泰
1996 〈道教在台灣的傳播與發展〉。《中華道教簡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
喬健
2002 〈底邊階級與底邊社會:一些概念、方法與理論說明〉。《石璋如院士百
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宋文薰、李亦園、張光直主編
。台北:南天書局。
楊慶堃
1977 〈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段
昌國、劉紉尼、張永堂合譯。台北市:聯經。
瞿海源
1993 〈台灣與中國大陸宗教變遷的比較研究〉。《宗教與社會變遷》。臺北:
巨流。


(三)研究論文
李憲彰
2003 《台灣民間道壇咒語之研究》。國立花蓮師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香嬅
2003《戰後茄定居民的經濟生活與宗教活動》。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
邱健原
2003《永安鄉新厝仔地區媽祖信仰與聚落內人群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青
2003《高雄縣路竹鄉安太歲文化研究與鄉土教學上的應用》。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鈺佩
1998《道教儀式放赦之音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宇菁
2003《高雄縣路竹鄉頂寮村與新達村居民生活方式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譽薰
2001《道教「午夜」拔度儀式之研究-以高雄縣大寮鄉西公厝道士團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田野資料
永安照顯府委員編
2004《永安照顯府甲申年羅天大醮及禳湟、禳熒大典手冊》。永安:永安照顯府。

(五)網路資料
李亦園

1998〈中國文明的民間文化基礎〉。《中國讀書報》。網路資源,http://www.gmw.cn/01ds/1998-08/05/GB/210%5EDS605.htm ,2005年12月09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