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3: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惠敏
研究生(外文):Hwei-Ming Hu
論文名稱:書寫自己部落的歷史:布拉旦的過去、現在、未來
指導教授:喬健喬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 Chi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民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太魯閣族太魯閣族正名家族史文化變遷族群認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7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傳統的人類學多研究異民族文化為主,以參與觀察研究的方式,學習了解、觀察其研究對象的生活文化,以便深入分析當地人的文化知識。
原住民族群是一口述的民族,原住民的歷史早期皆為其他民族所書寫,我本身為太魯閣族人,嘗試研究自身的族群文化,以自己的觀察角度、運用人類學民族誌的方法紀錄,其中以Siyat家族的家族史為例,探討太魯閣族部落的社會文化變遷與認同問題。
從社會組織、宗教、經濟生活等面向來看部落的變遷:
1.部落社會組織除以親族團體的力量之外,也受官僚體制、教會組織而動員。
2.以族群婚姻、居住區域來看,族群發展仍呈現高度的穩定性,但從年輕族人來看也有愈趨分散的現象。
3.部落的宗教信仰,以基督信仰為主,教會也提供了教育及社會功能,而傳統的祖靈信仰則體現在生活行事,家內祭祀、家族活動當中。
從太魯閣族群正名過程、部落及家族活動、個人生命史探討部落變遷、太魯閣族群認同問題。
書寫自己部落的歷史:布拉旦的過去、現在、未來
第一章 緒論……………………………………………………………6
第一節 目的 ……………………………………………………………………6
第二節 緣起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11
第四節 文獻與相關理論回顧…………………………………………………13
第二章 太魯閣族群概說 ……………………………………………18
第一節 源起與遷徙 ……………………………………………………………18
第二節 文化研究(前人的太魯閣族研究) ……………………………………25
第三節 正名運動 ………………………………………………………………31
第三章 布拉旦部落 ………………………………………………37
第一節 遷徙史 …………………………………………………………………37
第二節 社會組織與經濟生活 …………………………………………………42
第三節 宗教生活 ………………………………………………………………45
第四節 社區營造計畫………………………………………………………… 52
第四章 Siyat家族史 ………………………………………………58
第一節 Halon Siyat家…………………………………………………………59
第二節 Dosan Siyat家…………………………………………………………69
第三節 Dumun Siyat家…………………………………………………………81
第四節 Liha Siyat家 ……………………………………………………… 90
第五節 小結 …………………………………………………………………… 96
第五章 分析詮釋與結論……………………………………………101
第一節 家族史分析與部落發展………………………………………………101
第二節 個人史分析與認同 ………………………………………………104
第三節 結論與後續研究 …………………………………………………114

附錄 …………………………………………………………………118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2003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
瓦歷斯.諾幹 余光弘
2002《台灣原住民史 泰雅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司馬嘯青
2005《台灣日本總督》。台北,玉山社。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5《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1998 《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台北,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出版。
佐山融吉
1917 《蕃族調查報告書 紗績族後篇》。大正6年。東京。
余光弘
1980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91-10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淑儀
2003 《原夢.圓夢 ─ 原住民研究生自我實現歷程之探討》。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季順
2003 《走過彩虹》。花蓮,太魯閣族文化工作坊。
李宜憲
2000<從蕃政到民政:討論太魯閣事件下的花蓮變遷>,《太魯閣事件一○四年紀念論文集》:1-38。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邱韻芳
2004 《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
1998《生蕃行腳》。台北,遠流。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雅雪
2000 《族群認同與生命的交織 ~四位原住民青年族群認同之生命經驗與民族誌電影》。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
高琇瑩
2000 <「太魯閣事件」對太魯閣族群的影響>,《太魯閣事件一○四年紀念論文集》:65-77。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
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
許木柱
1789《太魯閣群泰雅人的文化與習俗》。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曹秋琴
2000《Gaya:祭祀分時與太魯閣族人的親屬關係》。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
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野原正彰
2005 <對台灣原住民文學之期待>,《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山海文學。
張國賓
1998 《從紡織與獵首探討太魯閣人的兩性意象與性別邏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雯
2001《一位卑南婦女的生命經驗—教育人類學觀點》。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剛、許莉青著
2005 《頭目哈谷》。台北,聯經。
廖守臣
1977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德部落遷徙與分布(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61-20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8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德部落遷徙與分布(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5:81-21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4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新。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慈濟大學。
蔡迪清
1999 《集團移住與宗教變遷對部落環境行動之影響-以太魯閣族三棧部落為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文桂
2002《偕萬來生命史與Kavalan文化復振》。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
劉韶偉
2004《找回太魯閣》。台北:翰蘆。
駱香林
1974 《花蓮縣志卷一大事記》。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謝世忠
2001<少年婚、文化、與傳統力量-一個花蓮太魯閣部落的例子>,《考古人類學刊》,57:35-5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藤井志津枝撰稿 臺灣省文獻會編
2003《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省文獻會。
藤井志津枝
1997 《理蕃》。台北,文英堂。
羅大春
1972 《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台北,台灣銀行。
Friedman, Lawrence J.,廣梅芳譯
2001 《自我認同的建構者-艾瑞克森》。台北,張老師文化。
愛德華.薩伊德 (Edward W.Said)著,彭淮棟譯
1999 《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2000 《鄉關何處》。台北,立緒。
裘伊.瑪姬西絲(Joy Magezls)著,何穎怡譯
2000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
二、英文部分
Barth,Fredrick.
1969“Introduction”In Fredrik Barth ed.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pp.9-38.
Geertz,Clifford.
1973【1963】“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Primordial Sentimens and civil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 In Clifford Geertz e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 pp225-279.New York:Basic Books.
Leach,Edmund
1982 “My kind of anthropology”In Social anthropology, pp.124-p.129.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資料
1.中國作物種植資源信息網路(CGRIS)農業科普知識
http://ic.gr.caas.net.cn/kp
2.陳永龍,「觀光發展與台灣原住民」
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tourism.htm
3.郭孟佳(2004),泰雅四十 典藏尖石 延伸專題
http://www.tiencf.org.tw/yagi_new/monograph_02.html#05#0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志強,「我國現行道路交通違規記點制度之探討」,警政學報第十一期,第445-468頁。
2. 蔡中志、黃建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罰制度之研究」,警學叢刊第三十二期,第197-224頁。
3. 廖怡貞(2002),<限制欠稅人出境制度合憲性之檢討>,《月旦法學雜誌》,頁72-88。
4. 呂青霖,「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之立法特色之探討」,警政學報第十二期,第431-458頁。
5. 蔡茂寅(2002),<比例原則的界限與問題性>,《月旦法學教室公法學篇》,頁116-117。
6. 葛克昌(2002),<租稅債務不履行與限制出境>,《月旦法學雜誌第70期》,頁26-27。
7. 蔡中志、黃建樂(2002),<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罰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2卷第5期》,頁197-224。
8. 陳怡如(2002),<司法院大法官基本權審查機能之實證探析(上)(下)>,《法律評論雜誌第68卷第10-12期、第69卷第1-3期》,頁16~31、頁13~27。
9. 城仲模(2002),<法律保留之現代意涵>,《月旦法學雜誌》,頁10-13頁。
10. 李惠宗(2002),<言行乖張的老師>,《月旦法學教室公法學篇》,頁42-43。
11. 李建良(2005),「行政法律關係序說」,月旦法學教室第三十期,第53-54頁。
12. 李建良(2002),<行政處分附款之基本概念>,《月旦法學教室公法學篇》,頁170-173。
13. 李建良(2002),<行政法上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82期,頁62-69頁。
14. 江嘉琪(2002),<公私法混合棄約之合法要件及暇疵之法律效果>,《中原財經法學》,頁1-37。
15. 方文宗(2002),<交通違規取締程序與限制>,《律師雜誌第297期》,頁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