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2: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尉榕
研究生(外文):Wei-Jung Peng
論文名稱: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分析
指導教授:謝若蘭謝若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lan hsi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民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6
中文關鍵詞:族群邊界原客通婚族群位階族群認同雙族裔
外文關鍵詞:ethnic boundaryHakka-indigenous marriageethnic hierarchybiethnicethnic ident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11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花蓮地區原客族群邊界/位階與原客通婚的交互影響。依時間脈絡,研究者將原客族群通婚分為:通婚的成因、婚姻的適應及族群認同的維持與轉變三大部分展開。原客族群關係的特殊性在於邊界與位階的相似性,如地理邊界的相近、社經地位的接近,因此,原客族群關係,有其特殊性。通婚是族群深度接觸的指標之一,由原客族群通婚作為原客族群關係的切入點,更得以使抽象的族群關係藉由具體的事件呈現,所以原客通婚有其研究的價值。

本研究以24位原客通婚者作為研究對象,並以世代、地域作為設計變項。由於「客男原女」與「原男客女」的婚姻組合有不同的意義,限於篇幅,本研究以通婚比例高出兩倍的「客男原女」作為原客通婚模式,其中客家男性,包含客籍的原客雙族裔者,原住民女性包含阿美族、太魯閣族女性。由受訪者的親屬關係、成長背景與學歷,研究者以1945年作為世代的區隔。1945年以前出生者,為原客通婚第一代,多受過日式教育,學歷多為小學。1945年以後出生者,為原客通婚的第二代,均受到國民政府教育,學歷多為高職,且部份通婚者的上一代,即為本研究的原客通婚第一代。地域方面則以族群的混居程度分為「聚居型」與「混居型」,聚居型代表原客各自於不同村莊群居的居住型態,混居型代表原客相互混居於同一村莊的居住型態。藉由世代與地域的區隔,更得以掌握歷史、地理等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族群關係對族群通婚的影響性。

本研究發現,影響原客族群通婚的成因主要在於族群間相互的意象,於是族群婚者必須突破結構性的限制,才得以跨越族群的鴻溝。婚後的適應則是嫁入的原住民婦女必須面臨的問題,如語言溝通、宗教信仰、性別分工的差異性,以及婆媳的問題。族群身分的認定與認同的轉變,則與政治法令、優惠政策以及族群意象的轉變息息相關,並具體呈現於原住民婦女、原客雙族裔身分維持與轉變的動態過程上。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erarchy and boundary in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genous and Hakka people. The research unfolds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mporal context of marriage: the cause of marriage, adoption of a new identity after marriage, and the transition or maintenance of ethnic identity.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indigenous relationship lie in the similarity of both boundary and hierarchy. The proximity of both geographical boundar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hierarchy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found in combinations of other ethnicities. Therefore, there is value in looking into the realm of Hakka-indigenous marriage. Further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marriage, we can observe the depth of the interaction and render these abstract concepts concrete.

The research shows, firstly, that the main influence on ethnic intermarriage between indigenous and Hakka is determined by the ethnic images they have of each other. Thus, both sides have to break through a basic, constructivist limitation and then cross the gap between them. Secondly, adoption after marriage highlights the problems of differences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religious belief, gender roles, and also problems with the mother-in-law. Finally, the transition or maintenance of ethnic ident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al laws and decrees, prominent policies, and the transition of ethnic images, which are shown specificall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or maintenance of ethnic identity by indigenous women and biethnic people.
目 錄
圖次.......................................................................................v
表次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研究背景 ……………………………………………………9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及探討.....................................15
第一節 族群的內涵.....................................15
第二節 族群認同.....................................18
第三節 族群意象.....................................22
第四節 族群邊界與位階.....................................23
第五節 擇偶與婚姻.....................................29
第六節 現有研究成果.....................................32
第七節 本章小結.....................................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37
第二節 我的立場與位置.....................................41
第三節 研究地點.....................................43
第四節 研究對象.....................................45

第四章 跨越族群的界限.....................................52
第一節 族群意象與通婚:通婚者以及重要關係人的作用.....................................52
第二節 婚姻市場的機會結構.....................................83
第三節 通婚者個人對於對象的偏好.....................................90
第四節 本章小結....................................102

第五章 通婚後的族群邊界與位階....................................105
第一節 族群界線:生活之差異....................................105
第二節 夫妻的位階差序....................................110
第三節 原客通婚經驗之種種....................................129
第四節 族群邊界的移動....................................142
第五節 本章小結....................................164

第六章 結論:研究貢獻與限制....................................167
第一節 族群邊界/位階與原客通婚的可能性....................................167
第二節 「弱勢族群」與「中間少數者」的通婚處境....................................172
第三節 原客通婚與族群邊界/位階重組的可能性....................................176
第四節 研究貢獻與限制....................................180

附錄一:田野筆記節錄....................................189
附錄二: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表....................................194
附錄三:訪談同意函....................................196
附錄四:訪談大綱....................................197
參考文獻..............................199

圖 次
【圖 1】研究架構圖.....................................8
【圖 2】族群認同諸理論概念圖....................................20
【圖 3-1】受訪者關係圖....................................51
【圖 3-2】受訪者夫婦關係圖 ...................................51

表 次
【表 1】編碼概念表...................................183
【表 2】本研究24位原客通婚受訪者相關資料對照表...................................187
參 考 文 獻
中文文獻
王明珂
1994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頁249-274,收錄於《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甫昌
1993a <族群通婚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6(1):231-267。
1993b <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頁53-100,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3c <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成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 研究所集刊》76: 43-96。
2002a <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11-74。
2002b <台灣族群關係研究>。頁233-274,收錄於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2003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蘭君
2002 《責任與家庭-東部地區原住民婦女婚姻維繫探討》。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雯君
2005a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b <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56。
王慧群
1996 《歷史變遷中泰雅人兩性關係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鏡玲
2003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神」信仰現象初探>,《真理大學人文學報》創刊號。台北:真理大學。
王志弘
2000 《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內政部統計處
2002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臺閔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台北:內政部。
2006 《九十五年第五周內政部統計通報-94年底原住民人口結構概況》。網路資源,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內政部資訊服務網 2006/2/3)(最近上網日2006/3/5)。
內政部戶政司
2006 《內政部戶政司戶籍人口統計月報》。網路資源,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3.xls(最近上網日2006/3/5)。
台灣原住民網路特區
2006 《八十七年台灣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結果摘要》。網路資源,http://www.pts.org.tw/~abori/new_data/data04.htm (最近上網日2006/4/18)。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外籍勞工人口統計資料》。網路資源,http://www.evta.gov.tw/stat/9502/7210.pdf(最近上網日2006/3/5)。
行政院勞工保險局全球資訊網
2005 《原住民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暫行條例》。網路資源,http://www.bli.gov.tw/sub.asp?a=0004354 (最近上網日期2006/4/2)
朱真一
2000 <客家台灣人的血緣-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3:36-41。
朱岑樓
1991 《婚姻研究》。台北:東大出版。
伊慶春、熊瑞梅
1994 <擇偶過程之網絡與婚姻關係:對介紹人、婚姻配對和婚姻滿意度之分析>。頁135-177,收錄於《台灣社會的民眾意象:社會科學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台灣省民政廳
1973 《山地婚姻狀況研究》。台北:臺灣省民政廳。
江文瑜
1996 <口述史法>。頁249-270,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余文儀
1993 《續修台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余光弘
1979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兩性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31-53。
1981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91-110。
邱莉雯
2004 《東部原漢雙族裔成人認同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彥貴、吳中杰
2001 《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
沈明仁
1998 《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台北:海翁。
李喬
1987 <自大的鶴佬人,自卑的客家人,自棄的原住民>,《台灣新文化》15:5-12。
李廣均
1999 <什麼是族群身份?---三種不同取徑的提出和討論>,《中大社會文化學報》9:67-94。
李亦園
1982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李季樺
1989 《台灣史關係文獻書目》,張炎憲、李季樺、王靜霏編。台北:台灣風物。
巫麗雪
2003 《跨越教育與族群的籓籬:台灣跨越界限之婚姻配對分析》。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來美
1993 <細妹兒-大地女兒>,《客家》33:52-55。
利格拉樂.阿女烏
1996 《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北:星晨。
阮昌銳
1969 《大港口的阿美族》(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東森電視
2005 《公益關懷與社會責任》。網路資源,http://www.ettv.com.tw/et_tv/article/20-555.htm(最近上網日 2006/05/11)。
阿美建設協會
1994 《花蓮縣南勢阿美族成年禮(Masaselar)年齡階級制度文化資料》。花蓮:阿美建設協會。
林鴻達
1989 《台灣都市山地青年擇偶態度、行為與問題之研究—以北部都市山地教會未婚青年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顯宗
1985 《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本炫
2004 <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電腦軟體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教育社會學通訊》57:3-14。
林忠正、林鶴玲
1993<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頁101-160,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林鶴玲、李香潔
1999 <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475-528。
林修澈
1999 《原住民身份認定的研究》。台北:原民會。
林江義
2003 <台灣原住民官方認定的回顧與展望>。頁165-190,收錄於潘朝成等編《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
房學嘉
1994 《客家源流探奧》。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鐘瑄
1993 《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乃德
2002 <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吳明燁、伊慶春
2003 <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95。
孟祥瀚
2002 <日治時期花蓮客家移民的分布>。頁129-158,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胡幼慧
1996 <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頁159-172,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
1996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頁141-58,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傳
1960 《臺東州采訪冊》。臺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正鋒
1998 《少數族群與國家-概念架構的探索與建構》。台北:前衛。
2000 《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2003a《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2003b <平埔身份認同>。頁43-60,收錄於潘朝成等編《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
2004 《台灣客家族群與政治》。台北:翰蘆。
2005 《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
夏瑞澤
2003 《生活在他方-外地媳婦在一個太魯閣(Truku)社區的生活調適》。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
1995 <外籍新娘在美濃>,刊於《中時晚報》(1995/10/17)。
1997 <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2002 <資本主義國際化下婦女人權的新戰場-以「外籍新娘」為例>。發表於「台灣婦女人權發展與弱勢婦女關懷國際會議」,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2/3/8。
2003 <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夏林清
1996 <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頁99-120,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怡萍
2000 <客家族群意識與歷史的文化建構:客家社區在原鄕與移民地之比較研究>,收錄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3:50-72。
俆正光、蕭新煌
1995 <客家族群的「語言問題」:台北地區的調查分析>,收錄於《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1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陳信木
2003 《臺灣地區客家人口之婚配模式:世代、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比較分析》。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陳板
2000 <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陳向眀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端容、陳東升
2000 “Ethnicity and Personal Network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Taiwan-Israel Sociology Workshop.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1 <跨族群的社會連結:工具理性行動邏輯與社會結構的辯證>,《台灣社會學刊》25:1-54。
陳國強
2002 陳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
莊英章
2002 <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4(4):40-43。
章英華、黃毅志
1999 <婚配與朋友網絡的變遷:1970與1990年代的比較>。宣讀於「臺灣社會的個人網絡:第三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黃河、陳信木
2002 《全國客家認同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宣範
1995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宣衛
1980 <傳統社會與西洋宗教:三個台灣高山族的例子>,《思與言》18(1): 101-115。
1998 <阿美族>。頁95-124,收錄於國立編譯館主編《台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黃熾霖
2003 《發現豐田:一個日本移民村的誕生與發展》。台北:文建會。
許木柱
1987 《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9 《太魯閣群泰雅人的文化與習俗》。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曾振名
1995 《太魯閣群泰雅人之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傅仰止
1987 <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11: 55-79。
1994 <台灣東部的族群位階特色>,《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3:143-90。
1996 <人口比例與族群意象:東部原漢關係的結構性與社會心理基礎>,《台灣社會學刊》20:125-161。
2001 <台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原漢立場>,《台灣社會學刊》25:55-110。
張維安
2000 <台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客家文化研究通訊》3:42-49。
2001 <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分析>。頁79-109,收錄於曾彩金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研究》。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張維安、王雯君
2005 <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43(2):43-76。
張福群
2000 《族群通婚的婚姻適應---以阿美族和泰雅族女性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素玢
2001 《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台北:國史館。
張振岳
1994 《台灣後山風土誌》。台北:臺原出版。
張思嘉
2001a <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的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
2001b <擇偶歷程與婚前關係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4):1-29。
賴錦慧
1998 《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長鎮
1997 <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詹素娟
1997 <族群關係中的女性—以平埔族為例>,《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2: 3-7。
廖守成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收錄於《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原住民研究室專刊》。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為社會學院。
赫恪
2003 《一個村落的誕生:大和志》。台北:客委會。
畢恆達
1998 <社會科學研究者與倫理>。頁31-91,收錄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謝若蘭
2003 <原住民/族與認同政治>。頁213-54,收錄於潘朝成等編《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
2006 <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平埔族觀點>。「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座談會與談稿,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3/10。
謝雨生、黃毅志
1999 <社會階層化>。頁157-198,收錄於王振寰等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駱香林
1974 《花蓮縣志卷一 大事記》。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劉阿榮
2002 <從解脫與救贖的宗教觀論民族關係與民族發展>,《社會文化學報》15:23-42。
劉還月
1991 <台灣的客家風俗>,收錄於俆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正中。
1998 《處處為客處處家-花東縱谷中的客家文化與歷史》。花蓮:鳳林鎮公所。
鍾肇政
1998 <硬頸子弟,邁步向前>,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的客家人》。台北:台原。
羅香林
1992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藍鼎元
1997 《東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蔣炳釗
2000 <客家文化是畲、漢兩族文化互動的產物>。頁339-364,收錄於俆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教與族群關係》。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蔡淑鈴
1994 <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335-371。
2001 <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台灣社會學》1:65-111。
鄭仰恩
1997 <由宗教和意識形態的糾葛談談灣的族群關係-兼論1970年待以後的台灣基督教會>。頁139-159,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蕭新煌、黃世明
1998 <台灣地方社會與客家政治力:客家族群派系的類型、發展及限制>。宣讀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11/4-7。
嚴祥鸞
1996 <參與觀察法>。頁195-222,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中譯文獻
正村俊之
2004 《秘密與恥辱:日本社會的交流結構》(周維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運貴
1996 《客家與台灣》(俆漢彬譯)。台北:常民文化。
高木桂藏
1992 《客家:中國內部造成的異鄉人》(關屋牧譯)。台北:關屋牧。
許烺光
2002 《徹底個人主義的省思:心理人類學論文集》(許木柱譯)。台北:南天。
Anderson,Benedict.
2003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itonlism )(吳叡人譯)。台北:時報。
Bourdieu, Peirre
2003 《實踐感》( Practice Logic )(蔣梓驊譯)。上海:澤文。
Clough, Patricia T.
1998 《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 Feminist Thought: Desire, Power and Academic Discourse.)(夏傳位譯)。台北:巨流。
Hobsbawn,Eric J.
1997 《民族與民族主義》(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李金梅譯)。台北:麥田。
Isaacs, Harold R
2004 《族群》( Idols of the Tribe)(劉伯宸譯)。台北:立緒。
Jorgensen, Danny L.
1999 《參與觀察法》( Participant Observation)(王昭正、朱瑞淵譯)。台北:弘智文化。
Kymlicka,Will
2004 《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鄧紅風譯)。台北:左岸。
Light, Donald J. and Suzanne Keller
1995 《社會學》( Sociology)(林義男譯)。台北:巨流。
Zimbardo, Philip G. and Richard J. Gerrig
1999 《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游恆山、李素卿譯)。台北:五南。

外文文獻
Allport, Gordon Willard
1986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Alba, Ricard D.& Michell B. Chamlin
1983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Ethnic Identification among Whit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Aprill ): 240-47.
Anzaldúa, Gloria
1990 Making face, Making soul - Creative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by Women of Color. San Francisco: Aunt Lute Foundation Books.
Barth, Fredrik (ed.)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London: Allen and Unwin.
Berger, Rosemary & Rosanna Hill (eds.)
1998 Cross-Cultural Marriage: Identity and Choice. New York: Oxford.
Blau, Peter Michael
1977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A Primitive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 New York: Free Press.
Blight, David W.
l994 “ W. E. B. Du Bois and the Struggle for American History Memory,” Pp.45-71 in Geneviève Fabre amd Robert O'Meally (eds.) History and Memory in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lding, Kenneth Ewart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ourdieu, Peirre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ttell, Maria G. & Jacob J. Climo
2002 “ Introduction: Meaning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Pp.1-36. in Climo, Jacob J. and Maria G. Cattell (eds.).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Connerton, Paul
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shleman, J. Ross
1993 The Family: an Introdu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orden, Milton 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bwachs, Maurice (ed)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Translated by Lewis A. Cos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ndler, Richard
1994 “ Is ‘Idnetity’ a Useful Cross-Cultural Concept?” Pp.27-40 in John R.Gillis(ed.) Commemorations: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sieh, Jolan
2006 Collectiv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dentity-Based Movement of Plain Indigenous in Taiwan. New York: Routledge.
Jorgensen, Stephen R.
1986 Marrriage and the Famil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Lieberson, Stanley
1980 A Piece of Pie: Blacks and White Immigrants Since 188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wenthal, David
1994 “ Identity, Heritage, and History,” Pp.41-54. in John R. Gillis(ed.) Commemorations: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each, Edmund Ronald
1977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London: Athlone Press.
Merrill, John C.
1962 “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203-209.
Murstein, Bernard I.
1986 Paths to Marriage.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Okamura, Jonathan Y.
1981 “ Situational ethnicity,”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4(4): 452-465.
Root, Maria P.P.
1996 The Multiracial Experience: Racial Borders as the New Frontier. London: Sage.
Stephan, Cookie White & Walter G. Stephan
1989 “After Intermarriage: Ethnic Identity among Mixed-Heritage Japanese-Americans and Hispan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 May ): 507-519.
Verbrugge, Harmen
1977 “ The Structure of Adult Friendship Choices,” Social Forces 6(2): 576-597.
Weber, Max.
1969 “ Ethnic Group,” Pp.385-98 in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oung, Iris Marion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