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3: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明生
研究生(外文):Ming-Sheng Liu
論文名稱: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的「pasafa」
指導教授:吳天泰吳天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entai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民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0
中文關鍵詞:太巴塱部落祭儀年齡組織成年禮pasafailisinmisaoradmifahfahmisacidalmiwatidsitel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4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主要是針對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的「pasafa」為研究主軸,pasafa是一種儀式,同時是一種過程,若以儀式或過程而言,勢必從部落現有的祭典活動來探觸,但現存的祭典儀式,大多不再舉行,只能從ilisin(現稱的「豐年祭」)或misalalawcan(簡稱「捕魚祭」)這兩祭典觀察。
筆者本身是當地的阿美族人,參與部落的ilisin也只有兩年,對於部落所知有限,因從小生長在部落,對於部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以實際參與與部落長者進行訪談,雖無法得知傳統的pasafa概念,從老人家的言談間,與現行的祭典儀式來了解pasafa相關的事務,藉由親身參與部落儀典,以及部落長者所言的傳統祭儀,交叉比對並將記錄,建構太巴塱部落pasafa的概念。
全文分為五章:第一章 緒論,內容,前言、問題意識研究限制、研究方法與呈現、
研究目的與架構;第二章 太巴塱部落,是本論文的田野背景,有部落現況、部落的遷移史、太巴塱部落傳統領域內的聚落;第三章 太巴塱部落傳統的祭儀,探討欲pasasfa的青年接觸的部落祭儀,edaw直譯為「竹占」、部落祭儀有ilisin、misaorad、mifahfah、misacidal、miwatid、sitelis等;第四章以現行尚在舉行的部落大型祭典儀式活動,分別為「ilisin」與「misalalawcan」兩大項祭儀活動,做為本章的主要論述內容;第五章是結論。
本論文的研究發現,現行的「pasafa」雖不及傳統的「pasafa」,但可看出部落延續的活力依然持續著,pasafa就儀式而言是一小「點」,對於青年個人而言是「線」段,部落整體而言,它是「面」,由「點」至「線」再到「面」它是一連串的活動。對於部落男性,pasafa是在部落學習的開始,也為日後部落事務的基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2
第三節 研究限制……………………………………………………………………………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呈現……………………………………………………………………………8
第五節 研究目的與架構……………………………………………………………………………14


第二章 太巴塱部落

第一節 部落現況……………………………………………………………………………16
地理位置………………………………………………………………………………16
人口結構……………………………………………………………………………17
經濟…………………………………………………………………………………19
教育…………………………………………………………………………………19
宗教………………………………………………………………………………20
第二節 部落遷移史…………………………………………………………………………21
masafafoy……………………………………………………………………………22
cisak'sak'ay……………………………………………………………………………22
cifagian………………………………………………………………………………23
afalong………………………………………………………………………………24
tafalong………………………………………………………………………………24
太巴塱本部落的十個區域地名………………………………………25
第三節 太巴塱部落傳統領域內的聚落……………………………………………………28
fahol(馬佛)聚落……………………………………………………………………29
sado(砂荖)聚落……………………………………………………………………30
atomo(阿多母)聚落………………………………………………………………33
cidawasan(奇拉瓦山)聚落………………………………………………………34
kalotongan(加禮洞)聚落…………………………………………………………35
第四節 小結…………………………………………………………………………………37



第三章 太巴塱部落傳統的祭儀

第一節 edaw………………………………………………………………………………39
第二節 ilisin…………………………………………………………………………………42
第三節 misaorad………………………………………………………………………………43
第四節 mifahfah……………………………………………………………………………49
第五節 misacidal…………………………………………………………………………53
第六節 miwatid…………………………………………………………………………55
第七節 sitelis………………………………………………………………………………59
第八節 小結……………………………………………………………………………61


第四章 現存的祭儀

第一節 misaslalay…………………………………………………………………………62
slal…………………………………………………………………………………62
slal內的階層(級、組、群)……………………………………………………67
tomok………………………………………………………………………………… 68
sapalagaw……………………………………………………………………………70
第二節 misalalawcan…………………………………………………………………………72
「現代的」isalalwcan…………………………………………………………………72
第三節 太巴塱部落落的豐年舞祭(一)…………………………………………………75
第四節 太巴塱部部落的豐年舞祭(二)…………………………………………………102
第五節 進入pasafa…………………………………………………………………………124
第六節 小結…………………………………………………………………………………141


第五章 結論
結論…………………………………………………………………………………………144
Gerard Cuerq Louis Pourrias
2002 O CITIG NO AMIS阿美族—漢語字典

Margaret Mead(瑪格麗特•米德)
1975 Growing Up in New Guinea(新幾內亞人的成長)。臺北:遠流

Tudor O.Bompa,PhD
2003 運動訓練法PERIODIZ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of Training 4th edition(林正常 總校閱 蔡崇濱 劉立宇 林政東 吳忠芳編譯)。臺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上河文化
2003 全台灣道路地圖,臺北: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太巴塱青年讀書會書面資料
花蓮縣光復鄉北富村建國路上的茅草屋。

方敏英
1986 阿美族辭典。臺北: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古野清人(原著)葉婉奇譯
2000 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原民文化。

田哲益
2001 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2003 阿美族—神話與傳說。臺北:晨星出版。

任先民
1958 花蓮縣太巴塱阿美族的祖祠。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六期,頁79-10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壬癸
1994 對於原住民母語教學應有一些認識。刊於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度全國文
藝季系列活動—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會。

李亦園
1940 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2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

李來旺
1994 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阿美族神話故事。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共同主持)
1992牽源—東海岸風景特定區阿美族民俗風情。台東市: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李景崇、廖守臣編著
1998 阿美族歷史。臺北:師大書苑。

邱韻芳
2000 田野經驗、民族誌書寫,與人類學知識的建構─文本的比較分析,刊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6:77-9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阮昌銳
1969 港口的阿美族(上、下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八。,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淳毅
2001 阿美族傳說—邦查的山海故事,後山的美麗傳奇,臺北:晨星出版。

林清盛
2001 太巴塱Sikawasay的歷史軌跡—阿美族歷史與文化研討會(9/29~30)論文集。花蓮:花蓮縣原住民健康暨文化研究會(主辦單位)。

林衡道
台灣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北:眾文圖書

明立國
1990 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臺北:臺原出版社。

胡台麗
2003 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

夏獻綸
1879 台灣輿圖,台灣大通書局印行,臺灣:臺灣文南史料叢刊第九輯。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主編
1984、1992 體育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
2001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木柱
1987 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七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第九章 阿美族。刊於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同胄篇,第二冊,頁703-83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宣衛
1989 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階序性,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7期,頁75-10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7 歷史建構與異族想像:以三個村落領袖為例初探阿美族的文化認同。刊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葉春榮主編,頁167-204。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8 區域歷史、族群關係與文化變異—從文獻資料初探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刊於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出版: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2005 語言、社會生活與田野工作:評介Maurice Bloch有關認知人類學的一些觀點。刊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頁122-13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

黃貴潮原著、黃宣衛編譯
1967 宜灣阿美族三個儀式活動的記錄。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丙種之二,頁17-10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奇祿
1986 台灣土著的年齡階級與會所制度。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141-162。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振岳
1994 台灣後山風土誌,臺北:臺原出版。

張慧端
1995 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刊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54-6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鈴木質原著,林川夫審訂
1994 台灣蕃人風俗誌,臺北:武凌出版。

鈴木質原著,王美晶翻譯
1999 台灣原住民風俗。臺北:原民文化。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
1965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八,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社。

蘇裕玲
2000 民族誌、多重詮釋、與當代台灣的族群研究,刊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100-12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宜澤
1998 祭儀行動下的神話思維—花蓮縣東昌村阿美族喪禮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美
2005 花蓮縣里漏社阿美族傳統醫療儀式社會心理功能之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究碩士論文。

楊仁煌
1978 變遷中的薄薄阿美族社區。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