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23: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駿穎
研究生(外文):Chun-Ying, Chen
論文名稱:武裝衝突與國防財務負擔關係之實證研究-跨國資料
論文名稱(外文):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Armed Conflicts with Defense Finance Burden: Evidence from Cross Countries
指導教授:汪進揚汪進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Y.,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管理學院
系所名稱:國防財務資源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8
中文關鍵詞:武裝衝突國防財務負擔經濟成長政治民主
外文關鍵詞:Armed ConflictDefense Finance BudgetEconomic GrowthPolitics Democra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武裝衝突影響因素已被廣泛探討,然武裝衝突所導致結果之研究則付之闕如。本研究為瞭解武裝衝突國家之特性,以及所引發之國防財務負擔狀況,蒐集169個國家,1980 - 2004資料,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政治民主化程度較高之國家,發生武裝衝突機率較低;高武裝衝突國家有較高之國防財務負擔比率。此外,本研究亦發現經濟成長率與國防財務負擔呈些微正向關係,而民主化程度與國防財務負擔呈負向關係,顯示經濟成長較好之國家有較高國防投入意願,而民主化程度較高之國家對國防投入意願相對較低。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osition of economy and democracy of countries facing armed conflict and the impact of armed conflict on defense finance burden. Using data from 169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from 1980 to 2004, we rea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countries with higher level of democracy are less likely to have armed conflict while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is detected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rmed conflict. Second, degree of conflict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fense burden, showing that countries encountering higher conflict tend to have more defense budget. Third, level of democracy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fense finance burden, indicating that countries having higher degree of liberty are less defense driven. Finally, some evidence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economic growth leads to more defense input.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1.2研究目的………………………………………………………6
1.3研究流程與章節架構…………………………………………6
1.3.1研究流程…………………………………………………6
1.3.2章節架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2.1 戰爭與武裝衝突………………………………………………8
2.1.1戰爭與衝突之意義………………………………………8
2.1.2和平-衝突-戰爭之演進………………………………10
2.2 戰爭與衝突之因素……………………………………………12
2.3 戰爭與武裝衝突之分類………………………………………15
2.4 武裝衝突相關研究之發展……………………………………19
第三章 研究假說與研究方法…………………………………………23
3.1研究假說之發展…………………………………………………23
3.2研究架構…………………………………………………………26
3.3資料來源與研究樣本……………………………………………27
3.4變數操作性定義…………………………………………………28
3.5資料分析方法……………………………………………………31
第四章 實証結果與討論…………………………………………………32
4.1敘述性統計…………………………………………………………32
4.2相關分析……………………………………………………………35
4.3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對武裝衝突強度之影響……………………39
4.4武裝衝突對國防財務負擔之影響…………………………………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43
5.1結論…………………………………………………………………43
5.2建議…………………………………………………………………44
參考文獻……………………………………………………………………45
一、中文部份……………………………………………………………45
二、英文部分……………………………………………………………49
附錄…………………………………………………………………………52
附錄一 樣本國家…………………………………………………………52
附錄二 武裝衝突資料庫…………………………………………………57
作者簡介………………………………………………………………………5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官德(2005),共軍對臺進行「法律戰」的意圖、現況與發展趨向,國防雜誌,第廿卷第二期,頁30~39。
王俊南(2005),《武裝衝突法》介紹-兼論國軍應有的認知,國防雜誌,第廿卷第八期,頁89~103。
王榮明(1991),「國防支出與非國防支出之間抵換關係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汪學太(1991),「軍事研究發展預算動態模式之建構與管理政策分析」,國防管理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汪進揚、趙一鳴(2005),經濟發展與國防需求關係之研究,真理財經學報,第12期,頁23~52。
______、葉植菁(2005),冷戰與後冷戰時期國防需求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4期,頁151~172。
李蕭傳(1992),「不同戰略型態之國防預算分配政策」,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志忠、劉立倫(1996),「我國預算結構分析之研究」,國防部專題研究計畫。
林碧炤(1996),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頁1~28。
林胤豪(1999),「所得與政府教育及國防支出之長期關係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金榮勇(2001),印尼的族群衝突危機,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4期,頁65~80。
吳傳國(1996),戰爭的起因與禁止(上),國防雜誌,第十二卷第二期,頁71~79。
馬君梅、葉金成(1995),「我國國防預算估測模式」,四月,國防部專案研究。
紐先鍾(2001),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出版。
徐仁輝(2004),公共財務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梁蜀東(1991),「國防預算規模之決定」,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莫大華(1996),和平研究:另類思考的國際衝突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1期,頁61~80。
______(1997),國際衝突與危機研究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5期,頁13~32。
國防部(1992),中華民國81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陳漢文(1987),在國際舞台上,台北市,谷風出版社。
陳子平(2005),中共「法律戰」的意涵―以「武裝衝突法」實踐為例,國防雜誌,第廿卷第二期,頁40~51。
陳章仁(2002),威脅型態、軍事防禦能力、區域衝突與國防預算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未出版學術論文。
陳寶義(2005),中共「三戰」於軍事範疇之角色,國防雜誌,第廿卷第五期,頁17~26。
葉金成、張寶光(1993),「在「干擾-反應」環境下國防預算規模之規劃策略和模式」,國防管理學報,第十四卷,第二期,頁37-51。
______、陳美惠、盧斯駿(2002),「不同情境下國防預算短中期預測之研究:從國防部門角度」第10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頁339-356。
張台麟(2000),一九九四年盧安達種族互殘的緣由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9期,頁35~48。
張致文(2000),「從權變理論探討「境外決戰」構想與國防預算規模關係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彭懷恩(2005),國際關係與國際現勢Q&A,台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楊永明(2003),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楊恭茂(2004),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武裝衝突法之政治、軍事、外交意涵,國防政策評論,第五卷,第一期,頁94~110。
楊振宗(2005),準備未來的戰爭,國防雜誌,第廿卷第十期,頁15~24。
廖俊松(1998),經濟發展,國家能力與政治民主:理論與實證經驗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2期,頁155~172。
廖國鋒(1990),我國國防支出與國民所得因果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報(台北),第11卷第2期,頁15~25。
趙學淵(1979),國際法綱要,漢林出版社,台北。
劉立倫(2005),國防財力管理-PPB制度基礎的財務資源管理,初版,台北:華泰書局。
______、汪進揚、葉恒菁(2003),「軍事防禦能力、國家經濟能力與國防預算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報,第24卷,第一期,頁45-59。
______、______、陳章仁(2004),「地緣威脅、軍事防禦與國防預算關係之實證研究」,國防管理學報,第25卷,第一期,頁101-114。
闕興韶(1987),「國防預算需求預測模式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蘇彩足(1994),「政府預算決策模式之探討:從中央政府總預算之編製談起」,國立臺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12期,六月,頁229-244。
嚴震生(1999),90年代獅子山的衝突及內戰-國內因素及國際介入,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2期,頁29~54。
______(2003),賴比瑞亞的內戰、區域衝突、及國際介入,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4期,頁75~104。
______(2004),安哥拉的內戰與和平協議1975-2002年,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2期,頁31~61。

二、英文部分

Adams, F.G. and J.V. Ciprut(1995), The Demand for Defense in East Asia: Modeling Security Alternatives, Defense and Peace Economics, No.6, pp43~58.
Coser L. A.(1956), The Function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Free Press.
Dakurah, A.H., S.P. Davies, R.K. Sampath(2001), Defense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No.23, pp651~658.
Doyle, M.W.(1986), 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0, No.4, pp151~169.
Dougherty, J. & R.L. Pfaltzgraff(2001),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5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閻學通、陳寒溪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
Fearon J.D. & D.D. Laitin(2003), Ethnicity, Insurgency, and Civil Wa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7, No. 1, pp78~90.
Gupta S., B. Clement, R. Bhattacharya, S. Chakravarti(2004), Fiscal Consequences of Armed Conflict and Terrorism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20, pp403~421.
Holsti, K.J.(1988),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李偉成,譚溯澄譯,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台北市)
__________(1991), Peace and War: Armed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pp1648~198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Leloup, L.T.(1985), The Myth of Incrementalism: Analytic Choice in Budgetary Theory, Policy, 10(4), pp.488-509.
Lipow, J. and C. M. Antinori(1995), External Security Threats Defense Expenditures,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of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Vol.17, No.6, pp579~595.
Maizels, A. and M. K. Nissanke (1986), The Determinants of Military Expenditures in Development, 14(9), pp.1125-1140.
Maoz Z. & B. Russet(1993), Normative and Structural Causes of Democratic Peace, 1946~1986,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7, pp624~638.
Mikael E. & P. Wallensteen(2004), Armed Conflict, 1989–2003,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41, no.5, pp625~636.
Mohammed, D.(1996), What Determines Military Allocations in Africa, Defense and Peace Economics, No.7, pp203~231.
Norman, J.P. & G.A. Lincoln(1962), 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Rosh, R.M.(1988), Third World Miniaturization Security Webs and the States They Ensnar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32 No.4, pp671~698.
Rourke, J. T. & M. A. Boyer(2005),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 McGraw-Hill.(張明貴,賴明芝譯,風雲論壇有限公司,台北市。)
Rubin, I. S.(1990), The Politics Of Public Budgeting : Getting and Spending, Borrowing And Balance, Chstham, New Jersey: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Strand, H., L. Wilhelmsen, N.P. Gleditsch(2005), Armed Conflict Dataset Codebook, http://www.prio.no/cwp/armedconflict/
Vasquez, J.A.(2002), What Do We Know about War?,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Ltd.
Waltz K.W.(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rd, M.D.(1985), Simulating the Arms Race, Byte, Vol.10, No.10, pp213~22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蘭、林慧宜、晏涵文(1998):預防國中生嚼檳榔之教育效果。醫學教育,2(1),49-63。
2. 李蘭、潘怜燕、陳秀熙(2001):成年人嚼食檳榔與戒檳榔的相關因子。醫學教育,5(4),312-323。
3. 李蘭、林慧宜、晏涵文(1998):預防國中生嚼檳榔之教育效果。醫學教育,1,49-64。
4. 李景美、張鳳琴、賴香如、李碧霞、陳雯昭(2002):台北縣市高職一年級學生成癮物質濫用之危險與保護因子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7,73-88。
5. 朱則剛(1992):教育科技派典初探(一)。教學科技與媒體,5,40-43。
6. 朱錦鳳(1994):超文件(Hypertext)於教學上應用的特性分析。資訊與教育,40,31-36。
7.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雙月刊,30,24-33。
8.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7,36-47。
9. 王建堯(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提昇學生學習動機的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0-125。
10. 吳明隆、林義雄(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1(43卷)P11-25。
11. 何榮桂(1995):練習式CAI選題策略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40,P77-110。
12. 林辰雄(1996):檳榔對國內環境的影響及對策。農政與農情,54(291),22-25。
13. 林麗娟(1994):互動式教學環境與科學性知識的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16,74-78。
14.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15-22。
15. 高新發(2002)網際學習之理論基礎。設計研究,2,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