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丁嘉琦(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科學本質觀點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靜如(2001) :小學教師科學本質概念及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2),197-217。沈中偉(1994):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23-31。李玉貞(2000):光學史融入教學對高中學生科學本質觀及光概念的改變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昭憲(2003):國小實驗課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國海(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和科學態度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巫俊明(2002):運用科學史增進學生對於科學本質的瞭解。國教天地,199。
邱美虹(1994):科學課程革新---評介Project 2061, SS&C, 和 STS 理念。科學教育月刊,174,2-14。
邱明富(2003):科學史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俊彥(2002) :合作學習的探究式實驗對實驗氣氛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紀蓉(2003):偏遠小學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以蝴蝶養殖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余俊樑(2003):二階段專題導向探究模式對國小科研社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悅美(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沈慧芬(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科學本質相關問卷之內容分析。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世娟(2001):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 ~ 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志彥(2002):科學教育月刊 。246。
林伯彥(2003):國小六年級資優與一般學生的科學本質觀與科學成就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林清山(198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陳涌(1996a):「了解科學本質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學刊,4(1),31-58。林陳涌(1996b):從經驗證據和科學理論之間的關係來探討自然科實驗教學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84,2-15。林樹聲(1999):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月刊,222,16-23頁。林顯輝(1990):我國國小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活動之層次分析。省立屏東師範學
院初等教育研究, 2, 85-112。
林顯輝(1991):我國中小地球科學及國小自然科教科書科學本質含量之分析。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主編:台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數理教育,33-255。
金葉葦(2002):高中化學教學實施「開放性探究實驗」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侯香伶(2002):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科學本質面貌對國一生科學本質觀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妲娥(1984):實驗室在科學教學上的功能。中等教育,35(6),25-27。
洪蓉宜(2002):合作學習策略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范麗玉(1998):國中物理建構式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物理學系。施瀛欽(2003):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翁秀玉(1997):國小自然科教師傳達科學本質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翁秀玉、段曉林(1997):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上的啟示與做法。科學教育月刊,210,2-15。徐敏榮(2002):國小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活動層次與符合STS 概念之分析─以國立編譯館版本第十二冊為例。科學教育月刊,255,25-36。高博銓(2003):建構教學的理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 8,91-103。高慧蓮、蘇明洲(2000):科學的本質與科學哲學觀的演進。屏師科學教育,第12期,3-13頁。高慧蓮(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與學習材
料之研究與發展──提昇中小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Ι)。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RC 90-2511-S-153-009-X3。
郭文禎(1999):國小學生投入實驗活動的方式與其對實驗看法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郭文禎、張文華(2000):六年級學生投入實驗活動的方式。科學教育,226,2-14。張世忠(1997):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202,16-23。張再炎(2003):引導式教學對學生學習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395,45-49。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 62, 12-20。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編印。
陳映辛(2004):探究式實驗對高中生科學本質觀變化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意升(2004):以互動式科學小故事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淑媛(1997):融入科學史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雅芬(2004):台中縣國小學童實驗態度與科學學習態度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美(2004):提昇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於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敏雄(2002):建置教室科學平檯輔助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雪芳、鄭湧涇(2002):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科學教育學刊,10(1),1-20。莊嘉坤 (1995):國小學生對科學態度之探討。八十四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
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二輯),1-28。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莊嘉坤(1999):從認同的觀點分析學童對科學本質的瞭解與科學生涯的知覺。科學教育學刊,4,343-366。莊蕙元(2002):科學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以提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榮富和趙金祁(1987):科學實驗在科學教育中的本質之分析研究:(一)科學實驗教學目標之確認及客觀性評量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許榮富、趙金祁(1989):科學實驗在科學教育中的本質之分析研究(二)。中、小學科學教師對科學實驗教學目標之確認及其科學本質理解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NSC770111S003023。
許德發(2000):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的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表徵、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黃俊偉(2004):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本質觀與科學家形象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窄龍、席家玉(2000):二年級學生以分組方式探究科學的行動研究。台中師
院自然科學教育系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善美(2001):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瓊瑱(1997):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第一集,201-228。溫存儒(2002):探究國一學生科學探究活動之參與內涵及其參與動機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榮祥(1992):國際數學及科學評鑑(IAEP)計畫實驗測驗研究報告。台灣師大科教中心。
楊燕玉(2001):科學故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影
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熊召弟(1991):科學實驗活動之「學習」探討。國民教育,31(11)2-5。
鄭子善(2000):科學故事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 以燃燒現象發展史
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可偉(2002):STS 教學對國民小學學生科學本質觀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可偉、黃萬居(2001):STS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本質觀與學習動機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1專刊,29-53。
鄭旭泰(2003):創造思考教學舉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淑妃(1999):國小自然科教師科學本質觀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湧涇、楊坤原(1995):對生物學的態度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學刊,3(2),189-211。鄭湧涇、楊坤源(1998):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師大學報,43(2),37-54。
鄭麗華(2002):以探究式實驗活動提升國二學生參與實驗活動及過程技能之行動研。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潘永祥(1993):自然科學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宏文、張惠博(1997):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與概念改變的教學。中華民國
第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515-522。
劉宏文、張惠博(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問題的形成與解決。科學教育學刊,9(2),169-196。劉振中(2001):國小教師科學本質觀及其教學實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德明(1999):小學自然的科學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83-119。劉錫忠(2002):提昇國中生對科學本質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錫麒(1991):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蔡佩穎(1998):國一學生參與生物實驗活動之過程分析與成效探討。彰化市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瑞琴(1998):高中生物建構取向教學與學生參與情形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鍾仁(1986):科學教學的過程。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歐雅萍(2002):國小學童設計實驗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龍慧真(2002):學生繪製V圖對國二理化實驗教學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龍麟如(1997):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相關變相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聖校(1995):通識教育中國小自然科的情意學習-以欣賞結合概念學習促進情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鍾聖校 (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顏弘志(2000) :從科學本質看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9,20-25。顏瓊芬(1999):職前生物教師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過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顏瓊芬、黃世傑(2003):學生在開放式科學探究過程中互動模式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141-169。簡利真(2003):國小師生在科學展覽中科學本質表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育任(1992):自然科學實驗的教學設計與評量模式。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數理教育專集。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蘇懿生(1994):高雄市高中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懿生、黃台珠(1999):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4),393-410。
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1989). 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C.:Author.
Collette A. T. & Chiappetta E. L. (1989).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 Columbus, Ohi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Domin, D. S. (1999). A Review of Laboratory Instruction Styl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6(4), 543-547.
Fraser, B. J. (1977). Sele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ttitude scales for curriculum evaluation. Science Education, 61(3), 317-329.
Gardner, P. L.(1975). Attitudes to science: A review.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7, 1-41.
Germann, P. J.(1994). Testing a model of science process skills acquistion:
An interaction with parents’ education ,preferred language,gender,science attitude,cognitive development,academic ability,andbiology knowled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1( 7), 749-783..
Hagarty-Hazel, E.(1986).Lab work SET:Research information for teachers,
number one. Canberra: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 Research.
Haladyna, T. & Shaughnessy, J. (1982).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Science Educaation, 66(4), 547-563.
Hodson, D., & Hodson, J. (1998). From constructivism to social constructivism: a Vygotskian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School Science Review, 79(289), 33-41.
Hofstein, A ., & Lunetta, V.N. (1982). 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teaching:
Neglected aspects of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2(2), 201-217。
Hofstein, A., & Walberg, H. J. (1995).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B. Jfraser & H. J.
Walberg (Eds.), Improving science education (pp.70-89). Chicago: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Koballa, Jr., T. R. (1995).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science. In Glynn,S.M. & Duit, R.(Eds.), 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59-84). 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Lucas, k., & Roth, W .M. (1996).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tudent
learning : Two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 Review in Science Education, 26(1),103-127
Lederman, N. G. (1996).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for a process more tentative than produc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St. Louis. MO.
Lunetta, V. N., & Tamir, P. (1981). An analysis of laboratory activities:
Project physics and PSSC.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 81,230-236.
Mager,R. F.(1968). Developing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Fearon, California.
Meichtry, Y. J. (1995). Elementary science methods: strategies to measure and develop student 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2 448).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Nussbaum, J. (1989). Classroom conceptual chang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 530-540.
Roth, W. M. (1994). Experimenting in a constructivist high school physics
laborato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2), pp. 197-223.
Ryder, J., Leach, J., & Driver, R. (1999). Undergraduate science students’ images of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6(2), 201-219.
Shepardson, D. P. (1997). The nature of student thinking in life science laboratori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omatics, 97 (1), 37-44.
Simpson, R. D. & Anderson, N. D. (1981). Science, students, and school: A
guide for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impson, R. D., Koballa, Jr.T. R., Oliver, J. S., & Crawley, F. E. (1994). Research on
affective dimension of learning. In Gabel, D.L.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221-234).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Tamir, P. (1972). The practical mode: A distinct mode of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6, 175-182.
Tamir, P., & Lunetta,V. N. (1981). Inquiry-related tasks in high school science
laboratory handbooks. Science Education,65(5),477-484.
Tobin, K. G. (1990). Research on science laboratory activities: In pursuit of better question and answers to improve learning.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0(5), 403-418.
Wolfer, A. J., Robinson, J. B., Mason, S. L., Heppert, J. A., & Eills, J. D. (2001). Effect of problem-based inquiry laboratory experience on general chemistry students’s understanding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National Meeting, St. Louis, MO, March 2001.
White, B. Y., & Frederiksen, J. R. (1998). Inquiry, modeling, and metacognition: Making science accessible to all students. Cogni
White, R. T. (1996). The Link between the Laboratory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8(7),761-774.
White, R. T. & Tisher, R. P. (1986). Research on natural science. In M.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Wood, R., Pella, M.O., & O’Hearn, G.(1968).Scientifically and/ or technologically oriented articles in selected newspap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