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10: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娟娟
論文名稱: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Visual Art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Affect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of Visual Arts in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葉忠達葉忠達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養信念教養環境教養目標教養行為
外文關鍵詞:visual art teacher of elementary schoolnurture beliefnurture environmentnurture goalnurture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7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一、了解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基本背景之現況;二、調查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之現況;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的差異情形;四、歸納研究結果,作為視覺藝術教師教養子女視覺藝術學習參考的依據。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以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為研究對象,採自編「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調查問卷」及「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訪談大綱」為工具進行研究。本研究有效樣本共計314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一、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基本背景現況:服務年資以11-20年者最多,年齡以31-50歲佔最多,最高學歷以大學院校畢業者最多,畢業科系以非美術相關科系畢業的人數較多,教學屬性以級任教師兼任視覺藝術教學人數最多,進修時數以0-30小時最多,子女的年齡以7-12歲最多,以及子女沒有就讀(或讀過)美術班的人數較多。
二、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現況
(一)整體而言,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對子女視覺藝術學習有積極正面的教養信念、能提供適當的教養環境、有適切的教養目標和教養行為。
(二)就各分層面而言:以「視覺藝術教師的教養信念」層面視覺藝術教師同意度最高,其次是「視覺藝術教師的教養環境」層面,接著是「視覺藝術教師的教養行為」層面,最後是「視覺藝術教師的教養目標」層面。
(三)就量表最高同意度題項而言:以「孩子有好的作品,我會讚美他(她)」和「我給孩子多讚美和鼓勵他(她)會表現得更好。」題項的同意度最高。
(四)就量表最低同意度題項而言:以「我希望子女將來從事視覺藝術相關工作」題項的同意度最低,傾向「無意見」程度。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的差異情形
(一)美術相關科系畢業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上的影響程度高於非美術相關科系畢業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
(二)子女就讀(或讀過)美術班或相關科系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上的影響程度高於子女沒有就讀(或讀過)美術班或相關科系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
(三)不同年齡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的整體上未達顯著性差異水準;但在「視覺藝術教師的教養環境」層面41-50歲和31-40歲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高於50歲以上和21-30歲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
(四)不同最高學歷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的整體上未達顯著性差異;但最高學歷為專科學校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視覺藝術教師的教養行為」層面得分高於最高學歷為大學院校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和碩士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
(五)進修時數較多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上的影響程度高於進修時數少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
(六)不同服務年資、不同教學屬性及不同子女的年齡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的整體與各分層面上均無顯著差異存在。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學校教育、師資培育機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各界指正與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fourfold. Firstly, to investigate the backgrounds of visual art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Secondly, to inquire situations of visual art teachers affecting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in visual art aspect. Thirdly,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visual art teachers affecting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visual art area. Finally, to list some suggestions for visual art teachers when nurturing their children.
This study adopts both survey and interview approaches to do research. The samples, amounting to 314, are drawn from visual art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They all are asked to complete one questionnaire edited by the researcher and some of them accept an interview for advanced studies. All of the data is analyzed by som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visual art teachers have positive nurturing beliefs, adequate nurture goals, proper nurture behavior, and can make a suitable nurturing environment.
2. The average score in the nurture belief aspect is higher than the other three ones.
3. The item of “When children do a good job, I’ll praise him/her” gets a higher score than the others.
4. The item of “I hope children will do visual art jobs” gets a lower score than the others.
5. The teachers who majored in visual arts have a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children’s growth of learning in visual arts than those who didn’t major in visual arts.
6. The teachers whose children have attended art classes have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children’s growth of learning in visual arts than the ones, who haven’t.
7. The teachers whose ages are 41 to 50 and 31 to 40 perform well than those who are beyond 50 or between 21 to 30 in the nurture environment aspect.
8. The teachers who are from junior colleges perform better than those who are from colleges and masters in nurture behavior aspect.
9. The teachers who attend more further classes have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children’s growth of learning in visual arts than those who do less.
10.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service years, teaching attributions, and children’s ages.
According abov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for practitioners, schools, and some institutions. Besides, some limitations are also listed for further studies to improve the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視覺藝術教師人格特質與專業能力............... 9
第二節 成長階段的藝術學習發展....................... 28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理論....................... 40
第四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基本背景變項現況分析 81
第二節 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現況分析... 8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成長的差異情形... 101
第四節 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成長現況開放性問題及訪談結果分析...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151
一、中文部分............................................ 151
二、西文部份............................................ 159

附錄一 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成長相關因素調查問卷【請教專家意見】...161
附錄二 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其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調查問卷
【預試問卷】.............................................168
附錄三 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其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72
附錄四 「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其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調查問卷」預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176
附錄五 開放性問題分項細目表............................ 177
附錄六「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
訪談大綱................................................ 178
附錄七 質性資料整理.....................................179
一、 中文部分

丁金環(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孔建昌(2003)。我們的那堂兒童美術課:校外教師團體專業成長經驗與意涵。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王文科、林家宇(1995):資深優良特殊教育教師之生涯歷程、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行。
王東華(2003)。我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中國篇。香港:智能教育。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珮玲(1994)。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陳雪霞(1995)。台中市中正國小學生家庭社經水準與人格特質相關性之探討。獨立研究專輯,第4期。
王德育譯(1990)。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三友。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度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何慧芬(1984)。繪畫鑑賞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國銑(1979)。影響我國運動員運動成就之家庭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隆榮(1985)。造形與教育。台北:千華。
呂燕卿(1989)。簡介甄試國小美術資優生之綜合美術性向測驗。 國教世紀,24(6),18-21。
呂燕卿(1992)。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24,5-23。
李孟真(2000)。「理情U 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態度、親子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宜潔(2002)。國小美術班家長與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浩 (1995)。我國啟智教育高職階段職業類科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仁傑(2004)。亞妮的猴子和育立的汽車-論視覺文化環境對美術資優兒童的影響。美育,140,56-71。
林惠雅(1999a)。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惠雅(1999b)。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1,95-141。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
林儷婉(2004)。國小資深視覺藝術教師生涯與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錦昌(2003)。新課程改革階段教師應有的角色。研習資訊,20(2)。
胡立霞(2000)。國小教師教學視導風格選擇取向與教師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宗寅(2002)。網路資訊輔助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教師意願與態度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倪再沁(1991)。「經濟的」美術教育--台灣美術教育的批判。雄獅美術,243,178-186。
孫仲山(1994)。工藝教師的人格特質分析。中學工藝教育,2(2)。
徐秀菊(2003)。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袁志晃(1997)。你也抓得住!-談師範生的生涯發展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3(2),23-26。
袁志晃(2001)。再談「教師生涯發展」的題旨-試疑與釋意。教育研究資訊,9(4),27-42。
馬中峰(2003)。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鈺龍、黃顯祐(2004):陳詩欣,走過荒唐,揮別墮落。聯合新聞網。民93年8月28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40828/15/xjj4.html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113-132。
高震峰、陳秋瑾(2002)。教育學與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輯。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學與師資培育。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教育資料館。
許美美(1984)。國民中學家政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惠君(2000)。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父母對長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武雄(1996)。知覺發展與美勞教育關係之初探。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郭金蓮(2003)。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美勞教學專門能力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豐洲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禎祥(1993)。透過藝術教育達成全國教育之統整。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21。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1999 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8-262。
陳易甫(2000)。父母教養行為宇子女教育抱負之關聯性研究。東吳社會學報,9,31-76。
陳武鎮譯(199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台北:世界文物。
陳信言(1981)。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習主任之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州(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陳昭儀(1991)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7 。211-229。
陳美芬(1995)。父母教養態度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國教之聲,29(1),23-25。
陳重美(1972)。洪恩美術性向測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雪玉(1994)。成人基本教育教師人格特質對教學成效之影響。成人教育,19 。
陳楷(2004)。選手雙親越洋加油,母女同泣。中廣新聞網。2004年8月28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40828/4/xioq.html
陳福利(2004)。兒童藝術教育各發展階段的摘要。兒童視覺藝術教育研究。2004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gtes.ilc.edu.tw/art/ART.HTML
陳榮華(1981)。我國國民中小學學生美術性向之研究。師大學報,26,279-303。
陳箐繡(2001)。美勞科教學知識的建構模式之探討:以嘉義師院美教系學生為研究對象。二00一年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
陳箐繡(2003) 職前藝術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以六位嘉義師院美教系學生為研究對象。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45-69。
陳曉玲(2003)。國民中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科教學與藝術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穎彬(1993)。紅配綠畫童年。臺北:雄獅。
陳錦瑤(2001)。兒童英語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訓練之研究—以台中市兒童英語補習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法。台北:五南。
黃壬來(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黃幸美(1992)。兒童的學習動機目標導向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教師天地,81年2月。74- 76。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3),114-134。
黃國慶(1997)。台北地區國民中學生活教育組長個人屬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堅厚(1982)。教師的多重角色。教育資料文摘,56 。75-91。
黃瑞榮(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素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自強(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 7-28。
楊國賜(1992)。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2(7),15-21。
楊朝祥(1985)。技術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
趙惠玲(2003)。典範與妥協:我國中學階段視覺藝術師資之培育。藝術教育研究,5,49-81。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劉慈惠(2000)。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的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359-374。
劉豐榮(1989)。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潘元石(1989)。幼兒畫教學藝術。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蔣家唐(1994)。資優生的認知發展特質和成功資優教師之教學風格研究。特殊教育學報,9 。267-296。
蔡典謨(1996)。協助孩子出類拔萃-台灣、美國傑出學生實例。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
黎瓊麗(2000)。教師人格特質與學生英文學習成就之探討。美和技術學院學報,18。
盧秀嫚(2002)。音樂教師影響子女音樂學習成長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靜娥(2004)。台北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進修需求與模式調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競聰(l999)。從在職美術教師到學校藝術教育:一個模式的建議。美育,109,115。
鍾啟泉(1998)。教師的「教學能力」與「自我教育力」,上海教育科研,129。
霜田靜志作、蔡金柱譯(1993)。美術教師論。國教天地,96,10-l2。
簡志雄(1999)。多元、統整、創新--邁向藝術教育新紀元的藝術教師。藝術教育,107,45-56。
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塭、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民86),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
魏志菁(2003)。營造讓孩子直接用眼睛觀察的環境-謝榮磻專訪。美育,131,8-11。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芙蓉(1987)。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秋昭(1983)。淺談能力本位的師範教育。國民教育,24(11)。
蘇建文(1976)。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態度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21-23。
蘇郁惠(1998)。藝術資優教育的新走向--由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之草案談起。國教世紀,183,17-21。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光佑文化。










二、 西文部份

Efland, A. (1993).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arts. Art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94(5),
26-29.
Eisner, E. W.(1966).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art at the secondary and college level.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8(1),43.
Howe,M.J.A.(1999). Genius Explained.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ark ,G. & Zimmerman,E.(1981). Toward a discipline of art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63,82-85.
Kindler, A. M. & Rita L. I. (1999). Beyond the school/community and institutional partnerships in art education. V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Lansing, K. M. (1971). Art, artists and art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arsons, M. J. (1999). What we learn through art: habits of mind and multiplicity.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76-91. Tichung: Taiwan Museum of Art.
Pinchas, T. (1988). Subject matter and related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2), 99-110.
Rokeach, M. (1980).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SanFrancisco: Jossey-bassIns.
Shulman, L.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Yochim, L. D. (1976). Perceptual growth in creativity. Pennsylvania: Internation Textbook Company.
Zimmerman, E. D. (1998). Further commentary: Response to Burton’s survey of current research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9(2), 187-189.
Sigel, I. E. (1985).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beliefs. Parental belief systems: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Hillsdale, NJ:Erlbaum.1
Sigel, I. E. (1999). Development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Pajares, M.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3). 307-332.
Super,D.E. (1980).A 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6,282-2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炎鋒,1990,日本浮世繪簡史,臺北:藝術家。
2. 羅秋昭(1983)。淺談能力本位的師範教育。國民教育,24(11)。
3. 魏志菁(2003)。營造讓孩子直接用眼睛觀察的環境-謝榮磻專訪。美育,131,8-11。
4. 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塭、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民86),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
5. 蘇建文(1976)。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態度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21-23。
6. 蕭競聰(l999)。從在職美術教師到學校藝術教育:一個模式的建議。美育,109,115。
7.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
8. 蔣家唐(1994)。資優生的認知發展特質和成功資優教師之教學風格研究。特殊教育學報,9 。267-296。
9.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10. 陳炎鋒,1990,日本浮世繪簡史,臺北:藝術家。
11. 蘇郁惠(1998)。藝術資優教育的新走向--由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之草案談起。國教世紀,183,17-21。
12. 劉慈惠(2000)。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的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359-374。
13.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14. 趙惠玲(2003)。典範與妥協:我國中學階段視覺藝術師資之培育。藝術教育研究,5,49-81。
15.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