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06:0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周湘玲
論文名稱:
裝置藝術在國小視覺藝術領域之教學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f installation art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primary school visual art:a case study of seniro grades in primary school
指導教授:
葉俊顯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裝置藝術
、
行動研究
、
課程統整
外文關鍵詞:
installation art
、
action research
、
integrated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0
點閱:1293
評分:
下載:316
書目收藏: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台灣當代裝置藝術之發展與脈絡,分析其內涵及價值,藉由文獻探討的過程中整理出「裝置藝術」在國小高年級的視覺藝術領域中實行的意義,來建構以「裝置藝術」為主軸核心的藝術統整課程。研究者採用行動研究法,以桃園縣行動國小(化名)五年級一個班級學生,進行一個學期的教學研究。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反省、發現問題,最後依據教學結果探討裝置藝術課程之適用性及教學策略,並且提出未來裝置藝術在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建議。茲將主要研究結論摘要如下:
(一) 台灣當代裝置藝術之發展脈絡
台灣裝置藝術的發展是經由詭譎變化的社會轉型,而蘊育出來的其中的成因大略可以歸納以下幾點:1、海外歸國學人帶動的新藝術觀念;
2、三大現代美術館的成立;(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3、南部及北部國立藝術學院的設立;4、替代空間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興起;5、本土論戰與文化自覺;6、國際雙年展的參與與舉辦;
7、公私立藝術基金會成立;8、藝術補助條款設立;9、公共藝術的設置;
10、策展人風潮;11、國際化趨勢及全球化狂潮;12、藝術村的設置;
13、藝術家出國駐村計畫;14、美術獎項的鼓勵;15、相關藝文雜誌的推行。
(二)當代裝置藝術之內涵特質在國小高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中之價值
裝置藝術之特質強調在自我及環境的反省思辨,以及深入了解社會,充分展現人文關懷的情操,而在創作時更展現其跨領域的表現手法,所以將裝置藝術作為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教學主題是相當契合其精神與理念。
(三)建構以裝置藝術為核心的統整藝術課程,進行教學研究,結果如下:
教材內容多元多樣化,學習興趣提高;對環境反省關照,提高認識與瞭解;學生可養成主動探索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了解如何與他人表達溝通並學習分享;獲得統整的知識;提昇對於自己與他人作品的鑑賞能力;體會到藝術源於生活也融入生活的藝術教育基本理念;促進學生自我概念、自我尊重、自我紀律的管理。
(四)裝置藝術統整課程之建議
設計課程時要先評估所需要的時間,彈性規畫教學時數,並配合學校活動,或結合外界資源,應用更多元、更完整的評量方式,教師更要適當引導學生並增加學生自信與自主態度,主動積極投入裝置藝術課程。未來可研發橫向及縱向連貫的裝置藝術課程實施於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contemporary installation art in Taiwan, and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and value of theart; it was expected that by summarizing the meaning of practicing installation art in the field of visual art in primary senior grad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an integrated art curriculum using” installation art” as the core would be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for conducting an one-semester teaching research on students of a fifth grade class of Action Primary School (Anonym) in Taoyuan County. During the course of research, the author repeatedly reflected on shortcomings and identified problems, and lastly discussed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asing on the research outcomes, on top of that, the researcher also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ing installation art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cultural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the. The following is 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utcome and conclusion:
(1)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contemporary installation art in Taiwan:
The development of installation art in Taiwan took place through the treacherou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auses of the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points: 1) the stimulation of new artistic concepts brought by the return of Peoples studying abroad;2)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major contemporary fine art Museums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and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3)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colleges of fine Art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Taiwan;4)the rise of the using replacing spaces And spare spaces;5) the rise of localism and cultural self-awareness;6) the
Participation and hosting of international bi-annual exhibition; 7) the establishments
And spare spaces;5) the rise of localism and cultural self-awareness;6) the Participation and hosting of international bi-annual exhibition; 7) the establishmen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fine art foundations;8) the establishment of art subsidizing acts; 9)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arts; 10) the trend of strategic exhibition; 11)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surging wave of globalization; 12) the establishment of fine art villages; 13) the plan of overseas village stationing of artists; 14) the encouragement of awards for art; 15) the promotion of relevant artistic magazines.
(2) The value of content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installation art in the art and cultural curriculum in senior grades of primary high schoo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tallation art stress the reflection of self and the environment , and the spirit of fully displaying the care for the culture through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ety. Furthermore, the techniques for creating are often trans-fields. Therefore, the use of installation art as the theme for teaching art and cultural curriculum corresponds to the spirit and philosophy.
(3) The results for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establishing an integrated art curriculum with installation art as its core are as following:
The highly diverse teaching contents stimulated the interest for learning; the Reflection and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elevated the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s had Developed the abilities of actively exploring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the students Gradually learned the way of expressing to and sharing with others; integrated Knowledge was obtained; the students developed the ability of examining works of Themselves and of others; the students experienced the basic art educating concept that art originates from life and merges with life: the sense of self-concept, self-respect, and self-discipline were enhanced in students.
(4)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installation art:
The times needed should be estimated before designing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hours should be designed flexibly. School activities or extram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used for a more multi-faceted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he teachers should appropriately guide the students, increase their sense of confidence and independence, and help them to actively involve in the curriculum of installation art. In the future, the practice of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linked installation curriculum in the primary school art and cultural field could be developed.
目次
摘要 Ⅰ
Abstract Ⅲ
目次Ⅴ
圖次 Ⅶ
表次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台灣當代藝術脈絡發展分析 10
第二節 台灣當代裝置藝術之研究分析 35
第三節 國小裝置藝術課程設計理念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課程設計 6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7
第二節 研究步驟及時間流程 7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4
第四節 教學研究資源 76
第五節 教學單元設計 77
第四章 教學單元的過程研究與分析 90
第一節 「認識你真好」教學過程與分析探討 91
第二節 「舊愛重生」教學過程與分析探討 98
第三節 「化妝大師」教學過程與分析探討 112
第四節 「是我!是我!還是我!」教學過程與分析探討 124
第五節 第一類接觸--校外教學參觀過程與檢討 139
第六節 「我思故我在」教學過程與分析探討 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9
參考文獻 185
附錄 189
附錄一 台灣歷史年譜 189
附錄二 教學單元設計表 197
附錄三 教師評量檢核 210
附錄四 校外教學預約導覽單 211
附錄五 學習單及問卷 212
附錄六 校外教學通知單 213
附錄七 裝置藝術問卷調查 214
參考文獻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嘉驥(2001)。臺灣的位置--1990年代臺灣當代藝術的狀態。典藏今藝術,100期, 頁160-163。
王嘉驥(2003)。困溺在臺灣之中的臺灣當代藝術。大趨勢,10,頁78-79。
王純貞 (2004)。 皮亞傑[Jean Piaget]與發展認識論。親子教育雜誌,3, 頁14-15。
石瑞仁主持、張端君紀錄(2003)。影像時代與科技社會中的臺灣當代藝術觀察--臺新藝術獎2002藝術趨勢年終論壇輯要。典藏今藝術,125,頁58-61。
石瑞仁主持(2002)「臺灣當代藝術的處境」座談會。典藏今藝術,112, 頁150-155。
皮亞傑(1998)。 皮亞傑&維高斯基的對話。幼教天地,2, 頁1-5 。
朱敬先(1996)。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台北市:藝術家。
車文博(1996)。西方心理學史。台北:東華。
吳惠娟(2002)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2000)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 。國立編譯館, 48期, 頁2-9。
呂燕卿(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轉化與實踐--以視覺藝術問題探索與表現之教學示例。國教世紀,202期,頁5-18。
呂燕卿(1999)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統整性課程設計之觀念。教師天地,100 期,頁40-51。
林惺嶽(1997)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
林惺嶽(2000)「從歷史悲情走向自主與自信的大道-百年的回顧與前瞻」。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圖錄」。台北市:藝術家。
周麗容(2005)觸感意象引導國小學生視覺藝術表現的教學行動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繼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瑞中(2003)。台灣裝置藝術。台北縣:木馬文化。
姚瑞中(2001)「立異—九○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導覽手冊
胡秀芬(2000)。 潮浪之島的本土演化。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圖錄」。台北市:藝術家。
南方朔(2000)「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美術一九八八-一九九九」導覽手冊
倪再沁(2004)台灣當代藝術之美。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倪再沁 (2001)。臺灣美術史的展現與斷代。大趨勢,1,頁74-78。
教育部 (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少宗(2003)。開創裝置藝術的新世紀風格。大墩文化,21,頁13-14。
陸蓉之(1998)誰的裝置藝術為誰。藝術家,287,頁358-365。
許瑛玿 洪榮昭 (2003)。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師大),260, 頁2-9 。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像取化。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陸蓉之(2000)看誰在說話--「臺灣當代美術中的個人與社群關係」座談會摘錄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79, 頁73-81 。
黃海鳴 (2003)。 臺灣當代美術體系之發展與擴張--八0年以來臺灣藝術生態變動與建構過程初探 。藝術家,335, 頁477-481。
黃海鳴(2002) CO2臺灣前衛文件展。藝術家,330 ,頁496-497 。
黃海鳴 (1999) 九十年代的臺灣新潮美術(1990-1996),傾向:文學人文季刊,12, 頁107-162。
黃光男 (1995) 出席CIMAM國際美術館會議報告文件--臺灣當代藝術之發展及其面貌。現代美術,4, 頁2-4 。
黃光男 (2003) 文化政策運作舉隅:再訪法國 。 博物館學季刊 , 17, 頁77-83。
黃譯瑩 (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學科。8 (4):頁616-633。
許淑虹(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淑姿(2001)「臺灣美術百年回顧」座談會紀實。藝術家,308,頁332-338。
楊熾均 (2001)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華文世界的兒童文學創作。兒童文學學刊, 6(下), 頁175-195。
鄭明憲 (1999) 兒童審美反應教學的演變與基本認識。332, 頁13-18, 國教輔導。
謝東山(2002)。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台北市:藝術家。
謝里法(1992)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
謝東山 (2002)。90年代裝置型藝術對臺灣藝術體制的影響。 史評集刊 (1) 頁93-156
謝東山(2002)。裝置藝術還能作什麼?--為複合媒材藝術向文化單位進言。大趨勢,6,頁71。
蕭瓊瑞(2004)撞擊與生發--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 。台灣美術,56, 頁30-49。
羅美蘭(1993)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華山藝文特區)http://www.art-district.org.tw/ (2004.11.6)。
文建會台灣美術發展概說網站http://www.cca.gov.tw/tdg/index3.htm(2004.10.1)。
王淑津(2003)日本殖民地時代台灣美術史的「地方色彩」論題http://www.artouch.com/story.asp?id=200303165135296(2005.11.12)
台灣歷史網站http://www.leksu.com/(2004.9.27)
台北市立美術館http://www.tfam.gov.tw/(2004.11.6)
台北當代藝術館http://www.mocataipei.org.tw/chinese/00_index/index.asp?system=ch(2004.11.6)
台北國際藝術村http://www.culture.gov.tw/culture/ArtistVillage/info.asp(2004.11.6)
李中和(2002)視覺藝術統整式課程對國小美術學習態度的影響 http://content.edu.tw/primary/art/ch_js/action/plane-2-1.htm(2004.10.3)
陳箐繡 (2004)台灣當代藝術的人文檢視。嘉義大學數位學習網http://www.elearning.ncyu.edu.tw/(2004.10.3)
國立台灣美術館http://www.tmoa.gov.tw/welcome.php(2004.11.6)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等網站http://www.ncaf.org.tw/index.asp(2004.11.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九年一貫網站http://www.sec.ntnu.edu.tw/ (2004.11.16)
教育部國教司網站http://www.edu.tw/EDU_WEB/Web/EJE/index.htm(2005.11.12)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
2.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
3.
超現實圖畫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
4.
觸感意象引導國小學生視覺藝術表現的教學行動研究∼以台中市文心國小為例
5.
造形遊戲應用於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課後班為例
6.
應用環保素材於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以台中縣大甲國小為例
7.
應用網路專題導向式學習於國小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
8.
兩性平等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
9.
國小統整課程之設計與實施──一位職前教師的行動研究歷程
10.
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民權國小為對象
11.
九年一貫課程變革行動研究一所國小課程發展委員會運作的探究
12.
國小教師課程探險之旅~妙妙國小統整課程發展之協同行動研究
13.
雕琢--從課程統整到統整課程
14.
以STS教育理念發展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
15.
應用資訊科技於國小課程統整專題導向式學習之行動研究
1.
張強仁。(1998)。新編國中英語之特色、教法與可斟酌之種種。英語教學,22(4),39-49。
2.
張玉芳。(2002) 。 國小英語教學師資、教材選用及學童學習現況調查研究—以苗栗縣為例。英語教學, 26(4), 19-37.
3.
Tang, H. G. (唐璽惠). (1989). 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其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 教育學刊, 8, 110-27.
4.
Guo, C. C. (郭重吉), (1987). 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 資優教育季刊, 23, 7-16.
5.
Guo, C. C. (郭重吉), (1987). 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 資優教育季刊, 22, 2-8.
6.
謝東山(2002)。裝置藝術還能作什麼?--為複合媒材藝術向文化單位進言。大趨勢,6,頁71。
7.
謝東山 (2002)。90年代裝置型藝術對臺灣藝術體制的影響。 史評集刊 (1) 頁93-156
8.
謝里法(1992)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
9.
鄭明憲 (1999) 兒童審美反應教學的演變與基本認識。332, 頁13-18, 國教輔導。
10.
黃光男 (2003) 文化政策運作舉隅:再訪法國 。 博物館學季刊 , 17, 頁77-83。
11.
黃光男 (1995) 出席CIMAM國際美術館會議報告文件--臺灣當代藝術之發展及其面貌。現代美術,4, 頁2-4 。
12.
黃海鳴 (1999) 九十年代的臺灣新潮美術(1990-1996),傾向:文學人文季刊,12, 頁107-162。
13.
黃海鳴(2002) CO2臺灣前衛文件展。藝術家,330 ,頁496-497 。
14.
黃海鳴 (2003)。 臺灣當代美術體系之發展與擴張--八0年以來臺灣藝術生態變動與建構過程初探 。藝術家,335, 頁477-481。
15.
許瑛玿 洪榮昭 (2003)。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師大),260, 頁2-9 。
1.
麒麟隊資源在國小高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教學研究—以新竹縣新埔國小為例
2.
藝術故事教學影響四年級兒童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從美術史的藝術故事導入色彩的學習
3.
鄉土視覺藝術教育之研究-以桃園市檜稽地區為例
4.
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研究-以台北縣藝術與人文十八條學習路線之「海山線」為例
5.
以數位學習輔助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溫度與熱」概念的成效研究
6.
以校園裝置藝術形塑兒童人文素養之研究
7.
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
8.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行動研究
9.
展覽活動在藝術與人文教學應用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學府藝廊為例
10.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
11.
建構在Web環境以元件為基礎的即時互動合作學習平台
12.
裝置藝術教學運用於 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
13.
當代博物館展示的非洲呈現-以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進非洲-原始藝術特展》為例
14.
《巴西布布》互動裝置藝術之探討與創作
15.
國小藝術教育結合社區資源之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忠孝夜市主題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