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素珍(譯)(1998)。花婆婆。台北:三之三。(芭拉.庫尼)。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19701。
王千倖(2004)。繪本教學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以「班級經營」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0(1), 205-234。王淑俐(1999)。生命教育學校可以這麼做。台灣立報,8-9版。
台北市立興華國小師生著(2002)。打開一本書-興華國小師生共讀紀錄/兩性教育、生活成長。台北:遠流。
朱湘吉(1993)。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育科技與媒體,2,15-20。
朱源泉(2002)。從小扎根─談繪本教育的重要性。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8月13日,網址:http://www.chibs.edu.tw/lib/sissue/html/p39_54.htm。
江淑惠 (2004)。繪本導讀初論。國民教育,43,40-4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繪本美術館(1999)。認識繪本。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16日。網址:http://children.cca.gov.tw/children/gallery/know.php。
何秀珠(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實施之省思-從國小全校性「護蛋活動」談起。研習資訊雙月刊,19(5),80-87。何奕達(譯)(2000)。神奇變身水。台北:上誼。(Kent, Jack)。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ctworld.org.tw/monthly/065/g02.htm。
余治瑩(譯)(1999)。會愛的小獅子。台北:三之三。(吉爾斯.安卓亞)。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81日。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26255。
吳淑玲(2001)。談圖畫書在治療上的運用-以單親兒為例。美育,122,15-19。吳瓊芬(譯)(1999)。我到底怎麼了。台北:遠流。(Peter Mayle )。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Q3502。
吳瓊洳 (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紫芸(2001)。兒童繪本閱讀融入小學國語課程之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25,43-52。房柏成(2004)。舞動兒童心靈-闡析兒童繪本的教育價值。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8月12日。網址:http://www.hle.com.tw/bookmark/edu/9306-edu12/edu12-1.htm
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51-170)。台北:寰宇。
林真美(1999)。走入繪本的世界。人本教育札記,88,94-97。林敏宜(1999)。我不喜歡我自己-談圖畫書中的自我追尋。學前教育,11,61-63。松居直(1996)。讓他感覺妳愛他。唸圖畫書給孩子聽。精湛,27,32-36。邱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6,289-316。
施香如(1999)。珍愛生命-談青少年自殺防治與輔導。高中教育,7,26-31。柯倩華(譯)(1998)。媽媽的紅沙發。台北:三之三。(Vera B. Williams)。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owllibrary.org.tw/book/book-19.htm。
高秀君(2002)。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張永達、黃碧祈、何淑媛、丁澤民 (1999)。棄太問題與國中生命價值教育之研究,STS科學教育研討會 (II) 論文彙編,109-11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教處。
張惠卿(譯)(1994)。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桂冠。(Adler, M. J.; & Doren, C. V.; Paperback)
張湘君(2000,5月7日)。以童書推行生命教育。國語日報,12版。
張湘君、葛琦霞(2000)。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曹俊彥(1999)。什麼是「本土」圖畫書?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5(1),11-13。許慧貞(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頁102)。台北:天衛文化。(艾登˙錢伯斯)
郭志丕(2003)。載於劉清彥、郭恩惠(著),圖畫書的生命花園(頁viii-xi)。台北:宇宙光。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陳明和、郭靜芳(2002)。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教師之友,45(3),45-51。陳浙雲(2001)。 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3。陳騰祥(2002)。國小階段推展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國教輔導,41(5),38-41。彭柑綾(2005)。從繪本「威廉的洋娃娃」談家庭中的性別教育。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8月19日。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0/index.htm。
曾吉雄(2000)。學校生命教育的推展。國教之友,52(1),73-78。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等著(1999),享受生命-生命教育。台北:聯經。
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黃明珠、林倩如、王淑娟、林霞、吳美珠 (2001)。「幼兒生命教育」行動研究—圖畫書之應用,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觀摩暨研討會,51-64。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同作者,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義良 (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寰宇。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黃慶惠(2003)。繪本裡的美麗新世界。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8月13日。網址:http://www.tienwei.com.tw/BOOKMESSAGE.asp?標題=繪本裡的美麗新世界%20。
楊茂秀(譯)(1999)。《星月》。台北:和英。(珍妮兒.肯儂)。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4book.com.tw/PublisherBookPage/ShowPublisherSingleBook Page.hi?SSN=1108)。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著(1998)。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趙美惠/著,崔永嬿/繪(1999)。《超級哥哥》。台北:國語日報。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mdnkids.com.tw/info/history/05_1_8.asp。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鳳芯(譯)(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小魯。(Perry Nodelman)
鄭小慧 (2003)。 與生命對話—照顧動、植物,蒙特梭利,47,41-43。
鄭文安 (2001)。 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養殖」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11-19)。台北:心理。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1-26。錢永鎮(2002)。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作法。現代教育論壇,6,646-655。
鍾敏華(2004)。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師友,442,74-78。
鍾雲(譯)(1999)。《我從哪裡來》。台北:遠流。(Peter Mayle )。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Q3501。
鍾聖校(2000)。生命教育的另類可能--談情意溝通理論在大學之實踐發現。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67-87)。台北:寰宇。
鍾鳳玲(2004)。遨遊繪本的國度。師友,439,71-72。
羅文基(2002)。再談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廣。翰林文教雜誌,26。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7月25日。網址:(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6/26_02.htm)寶石國小、玉峰國小、竹北國小、坪林國小等著(2004)。生命教育不同教學策略與成效分析之研究。未出版,新竹縣。
西文部分:
Beane, J.A.(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lliot, J. (1997).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ction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S. Hollingsworth (ed.),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 casebook for educational reform, pp. 17-29. London: Falmer Press.
Kemmis, S & Grundy, S. (1997).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in Australia: 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 In S. Hollingsworth (ed.),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 casebook for educational reform, pp. 1-16. London: Falmer Press.
Miller, D. (1994). Using literature to build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The Clearing House, 67(4), p207.
Noffke, S. (1997). Themes and tensions in US action research: Towards historical analysis. In S. Hollingsworth (ed.),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 casebook for educational reform, pp. 1-16. London: Falmer Press.
S. Hollingsworth (ed.) (1997).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 casebook for educational reform. London: Falmer Press.
Tyler, R.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