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玉珍(2004)。現職教師協助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古富禎(2003)。校長帶領教師成長團體促進數學教學專業成長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余錦漳(2000)。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佩昇(1995)。我國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型態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芝儀、李奉儒譯(Michael Quinn Patton著,1990)(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清基、林淑貞(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做法。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1-32。
呂木琳(2002)。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呂勝瑛(1993)。成長團體的理論與實際。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李文秀(2001)。國小數學科專家教師及新手教師教學行為分析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俊湖(1994)。專業成長涵義之分析。竹縣文教,83(01),85-90李新鄉(2001)。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活動類別與辦理模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大學學報,專刊第十一號,143-155。
李嘉珍(2000)。協同數學成長團體下之教師佈題—以三位二年級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周筱亭、黃敏晃(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面積。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筱亭、黃敏晃(2003)。國小數學教材分析---體積和角度。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林春慧(2003)。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進財(1999)。有效的教育實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20-25。
林瑞欽(1993)。學習團體的理論與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碧珍(2000a):在職教師數學教學專業發展方案的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三期,115-148。
林碧珍(2000b):一個以學童數學認知為基礎的小學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模式。八十八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集,pp.1-34。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碧珍(2001a)。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1b)。數學教學案例-低年級。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2):協助教師撰寫數學日誌以促進反思能力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五期,149-180。
林碧珍、蔡文煥(1999):以學校為中心的小學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模式。1999 數學教師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系。
金鈐、林福來(1998)。準數學教師學習教學之前的的教學觀念及其緣起。科學教育學刊,6(3),219-254柯藍婷(2004)。數學專業成長團體中一位五年級教師的分數專業知識。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高強華(1996)。教育實習輔導的有效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 ,頁29-32。張維順(2003)。數學成長團體下初任教師教學行為轉變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德銳(1998)。以教師同儕合作化解教學專業的危機。教師天地,93 (87.04),12-16。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樂在數學–國民中小學數學教學參考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莫宗佑(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與教育變革接受度相關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修豪(2004)。由數學本質、哲學觀解析我國國小數學課程之內涵。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四十期。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許德田(2001)。國小教師數學專業成長團體之運作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利玲(2001)國民小學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成長—理論與實際。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教育研究所集刊,1996-3(37),39-100。
曾華源和滕青芬譯(Bates,M.,Johnson,C.D.&Blaker,K.E.著,1982)(1988):小團體領導指南。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黃幸美(1997)。透析國小數學新課程與教學。研究資訊,14(2),29-34。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權松(2000)。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甯自強(1993)。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教育學刊,1(1),101-108。楊玉琴(2002)。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一所國小週三進修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美伶(2003)。教師如何因應數學課程的變革。國民教育,44(2),27-31。楊婷雅(2003)。數學成長團體中一位教師的教材分析對其教學佈題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廖瓊雯(1999)。探討四位一年級教師在協同行動研究取向的成長團體之下的數學信念。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劉世閔(1996)。教師專業成長與在職教育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加強實習教師的輔導。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 ,頁74-77。蔡文煥(2001)。兒童每日活動中之數學文化化之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學年度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0-2521-S-134-004)
蔡秉倫(1998)。國民中學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秉倫、湯維玲(1998)。實習輔導工作對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上的影響。教師之友,39(1),22-28。蔡寶桂(2002)。數學成長團體「教師促發者」之行動策略與反思歷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鄭崑瑜、林素嬌、吳淑銀、陳巧芬、林玉琴、王薏涵、林可欣、陳邵雯(2003)。由在職教師自組之教師數學成長團體之實踐活動—大竹經驗。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編著,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台北:心理
謝瑞榮(1999)。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寶梅(1998)。國民小學輔導實習教師之理念與實務。發表於台中師院主辦「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新制教育實習制度學術研討會」。
謝寶梅(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與教學革新上之運用: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主編。
鍾 靜(1999)。落實小學數學新課程之意圖與學校本位的進修活動。課程與教學,2(1),15-34+148-149。
鍾 靜(2000)。學校本位行動研究的實務。教育資料與研究,35,19-24。
鍾靜(2003)。論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之暫行綱要。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之「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研討會」。台北市。
顏慶祥(2000)。臺灣地區新師資教育工作者--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29(2),269-292。
譚寧君(1995 )。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7.8),14-19。譚寧君(2001a)。一位國小數學師資培育者的省思。國民教育,42(1),60-67。
譚寧君(2001b)。「新課程」的經驗vs.「新新課程」的期許。國民教育,41(6),14-23。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urk&Littleton,P.(1995).Reflective journals:enhancing mathematics staff development.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Vol. 1,No. 7,pp. 577-583.
Cooney, T. J.(1994). Teacher Education as an Exercise in Adaptation. In B. A. Douglas &A. F. Coxford(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94 yearbook(pp. 9-22). Reston,VA: NCTM.
Dawson, S. (1999). Charting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Jaworski, B., Wood, T., & Dawson, S.(Eds.),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Critical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 7-13). London: Falmer press.
Glathorn, A. A.(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rdership,45(3),31-35.
Hagger, H.(1990). The impact on the schools. In P. Benton (Eds.), The OxFord.
Holmes Group(1986).Tomorrow’s teacher : A report of the Holmes Group.East Lansing, MI: Author.
Jaworski, B. (1998). Mathematics Teacher Research: Process, Practi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7(1), 3-31.
Kelly, M., Deck, T.,& Thomas J. (1995).Mentoring as a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y . In T. Kerry and A. S. Mayes (Eds.), Issues in mentoring. .pp.253-259. New York: Routledge.
Lin,P.J.(1999).Processes supporting teacher change within a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D: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9(3),99-108.
Maxwell,J. A.(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USA:Sage Publications,Inc.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91).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Rau, J.W.(1990).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ers through a co-development group proc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Schon,D.A.(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London:Jossey-Bass.
Shulman, L.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 tive research methods :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Waxman,H.C.(1995).Classroom observ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In A.C. Ornstein(Ed.),Teaching:Theory into Practice. Bost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