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20: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蕙伃
研究生(外文):HUI-YU CHUNG
論文名稱:運用廣播媒體進行學校行銷之研究--以宜昌國小百年校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School Marketing by Utilizing the Radio Media--An Example of Yi-Chang Elementary School Centenary Celebration
指導教授:呂傑華呂傑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廣播媒體學校行銷
外文關鍵詞:radiomediaschool marke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9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現今教育環境,社會人士及家長要求參與學校事務的聲音日漸高漲。為提升辦學績效,建立良好的形象,學校行銷的加強及宣傳活動益形重要。本研究以宜昌國小創校一百週年,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製播名為「2004百動宜昌」節目為例,探討運用廣播媒體進行學校行銷的可行性。執行過程策略、企劃擬定所遭遇之困境,節目製播的執行,及對教師個人成長的影響等為本研究主要探討議題。本文將採個案研究法,配合事後回溯法、資料分析及焦點團體討論等方式進行,主要研究對象為參與製播及主持的教職員。
經研究顯示,善用廣電頻道確實能為學校行銷帶來直接又有效的宣傳結果。建議建立互動平台,透過市場反應及收聽率的調查,校方提供相關研習,設立行銷專責單位,建構社區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必能更有效發揮學校行銷機制。最後運用各種媒介的適度行銷,吸引民眾的興趣與關心,並爭取公眾對教育的關注及參與,以促進校務順利推展,共同戮力達成教育目標。
In nowadays education environment, community and parents’ involvement in schoolings are increasing more than ever.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a program named “Year 2004 Yi-Chang Centenary” conducted at National Education Radio– Hua-Lien Branch to celebrate the centenary of Yi-Chang Elementary School for more than half a year. The strategy adopte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the influence on teachers’ advancement, and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the program as well are the main issues of this study. The methods used include ex-post-facto research, reference exploring, data analyzing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ng. The target members of the research are those staff participating in the broadcasting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utilizing broadcasting media well is definitely an effective way for school marketing. We suggest both the Radio and the school to construct a mutual beneficial interaction platform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arket response and rating, the related workshop offered by the school, the establishment of exclusive marketing se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community. Thus, the school marketing mechanism could be elaborated availability. Finally, manipulating various media to draw community’s concern and interests for their furthermore involvement and attention in schooling to enhance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oul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education altogether.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學校行銷的相關理念 ……………………………………………5
第二節 廣播媒體製作方法與策略…………………………………………16
第三節 教師成長的相關概念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研究步驟 ………………………………………………………32
第三節 研究倫理 ………………………………………………………3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5
第四章 個案現況與分析 ……………………………………………36
第一節 學校情勢分析 ……………………………………………………38
第二節 活動內容簡介 ……………………………………………………46
第三節 參與教師背景分析 ………………………………………………46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49
第一節 運用廣播媒體進行學校行銷之節目企劃策略分析 …………49
第二節 運用廣播媒體進行學校行銷之節目成品控管策略分析 ………58
第三節 媒體操作層面的困境及解決之道 ………………………………65
第四節 學校行政層面的困境及解決之道 ………………………………72
第五節 參與教師層面的困境及解決之道 ………………………………79
第六節 以廣播媒體進行學校行銷之成效 ………………………………86
第七節 對教師個人成長的影響 ………………………………………10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5

參考書目 …………………………………………………………………117
附錄
附錄一 國內學校行銷相關研究 …………………………………………127
附錄二 國內電台類型分類表 …………………………………………142
附錄三 「2004百動宜昌」廣播節目企畫書 ……………………………143
附錄四 焦點團體訪談邀請函 …………………………………………145
附錄五 焦點團體訪談錄音同意函 ……………………………………146
附錄六 焦點團體訪談檢核回饋函 ………………………………………147
附錄七 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148
附錄八 收聽成效問卷 ……………………………………………………150
附錄九 宜昌國小百週年校慶行政籌備會議廣播節目製作相關紀錄彙整 ………………………………………………………………151
附錄十 「2004百動宜昌」廣播節目轉譯稿例(第二集) ……………153

圖目次
圖2-1 學校行銷規劃流程圖 ………………………………………………7
圖2-2 學校行銷的功能 ……………………………………………………10
圖2-3 情勢分析金三角 ……………………………………………………13
圖3-1 研究流程圖 …………………………………………………………33
圖4-1 花蓮縣宜昌國小校園配置圖 ………………………………………39
圖5-1 廣播節目收聽時段分佈圖 …………………………………………87
圖5-2 廣播節目假日收聽時段分佈圖 ……………………………………87
圖5-3 兒童及青少年聽眾之收聽廣播時段分佈圖 ………………………88
圖5-4 兒童及青少年聽眾之週日收聽廣播時段分佈圖……………………89
圖5-5 廣播節目聽眾內容偏好分佈圖 ……………………………………90
圖5-6 廣播節目聽眾音樂類型偏好分佈圖 ………………………………91

表目次
表2-1 國內各大專院校實習電台統整表 ………………………………20
表4-1 宜昌國小最近五年新生入學率與全校在籍人數表 ……………38
表4-2 花蓮縣宜昌國小學生背景分析表 ………………………………42
表4-3 「2004百動宜昌」廣播節目製播小組成員背景表 ……………47
表5-1 「2004百動宜昌」廣播節目內容摘要表 ………………………5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于洪海(1992)。廣播原理與製作。台北:三民。
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1994)。國內媒體自我審查及自我評鑑現況調查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孔誠志、臧國仁(1988)。公關手冊。台北:商周文化。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居卿、張威龍、陳明杰譯(2003)。Bearden, Ingram & LaForge著。行銷學原理與觀點。台北:前程企業。
司徒達賢(2000)。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朱秉欣(1973)。怎樣改善人際關係-坦承團契的理論與技術。台北:光啟。
朱振昌(1987)。教育廣播之研究。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朱裕宏(1972)。廣播實務。台北:幼獅月刊。
行政院新聞局(1999)。廣播電視法。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0)。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4)。電子媒體提供時段頻道播放終身學習節目辦法。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余佩珊譯(1994)。Peter F. Drucker著。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M.Q著。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翠珍、關尚仁(1999)。媒體、公民、素養:媒體公民教育訓練教師手冊。台北:富邦文教。
呂傑華(2001-2002)。我國新聞傳播媒體如何建構地方型像之研究。國科會專案研究。
李天任、藍莘譯(1998)。Wimmer & Dominick著。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Earl Babbie 著。台北:時英。
李欽湧(1996)。社會政策分析。台北:巨流。
周旭華譯(1997)。William Lazer、Priscilla La Barbera、James M. MacLachlan、Allen E. Smith著。優勢行銷。台北:天下文化。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建煌(2002)。行銷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Richard A. Krueger著。焦點團體訪談。嘉義:濤石。
洪賢智(2003)。廣播學新論。台北:五南。
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台北:心理。
胡幼慧主編(1997)。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夢鯨(1997)。終身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夏林清(1994)。大團體動力—理念、結構與現象之探討。台北:張老師。
徐木蘭(2004)。管理零距離—徐木蘭談管理。台北:天下雜誌。
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消費者行為的科學研究。台北:台灣東華。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
袁自玉(1988)。公共關係。台北:前程企業管理。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1998a)。邁向學習社會-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梁偉康(1990)。行政管理與實踐。香港:集賢社。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台北:三民。
莊克仁(1996)。廣播節目企劃與製作。台北:五南。
許士軍(1988)。管理學。台北:東華。
許長田(1999)。行銷學:競爭、策略、個案。台北:揚智文化。
郭進隆譯(1994)。Peter M. Senge著。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東源、陳清河、許文宜編著(2002)。廣播節目概論。台北:空大。
陳清河(1998)。廣播教育的未來發展。政治大學電視學系十週年專刊,台北。
陳義勝(1980)。傳播行為。台北:華泰。
彭家發(1997)。認識大眾媒體。台北:台灣書店。
黃光國(1989)。事後回溯研究。台北:台灣東華。
黃俊英(2003)。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
黃俊英(2004)。行銷學原理。台北:華泰文化
黃深勳(1998)。廣告學。台北:空大。
黃富順(2000)。成人的經驗教育。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必立、陳定國、黃俊英、劉水深、何雍慶(1999)。行銷學。台北:華泰文化。
楊仲揆(1988)。實用廣播電視學。台北:三民。
楊國德(1996)。終身學習與教育改革---終身學習的意義、起源、發展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榮泰生(1997)。行銷管理學。台北:五南。
熊源偉(2002)。公共關係學。台北:揚智。
趙美聲、陳姚真編譯(1999)。遠距教育—系統觀。台北:松崗。
潘正德(1995)。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潘邦順(1999)。組織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
賴祥蔚(2003)。廣播節目企劃與電台經營:培養全方位廣播人。台北:揚智。
龍冠海(1993)。社會學。台北:三民。
羅家德(2001)。網際網路關係行銷。杜文富、張坤震整理。台北,聯經。
嚴祥鸞主編(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期刊論文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之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研究,6,354-376。
江語珊(2004)。公私立小學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孟芬(2004)。道德情緒及其教育蘊義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台北。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吳國泰(1997)。「行銷組合」在非營利成人教育機構推展教育活動上的策略組合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呂恵美(2001)。私立中等藝術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專班碩士論文,高雄。
李小芬(2001)。學校行銷。社教雙月刊,101,55-56。
林水順、莊英慎(2000)。技職學院行銷作為與特性認知分析-以國立勤益技術學院會為例。中華管理學報1(1),33-53。
林佩君(2004)。台灣地區客家廣播電台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彥君(1992)。行銷概念應用於我國公共圖書館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碩士論文,台北。
林泊佑(199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建志(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林春慧(2003)。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林振中(2001)。學校公共關係行銷學理論基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11-18。
林瓊惠(2004)。台東縣國民小學家長對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邱天助(1996)。社會教育的行銷理念。社教雙月刊,71,9-16。
邱明芳(2003)。國民小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彰化。
金樹人(1978)。國中學生動機水準工作難度合作與競爭對工作表現及焦慮狀態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范迪慧(1990)。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徐木蘭(1984)。組織溝通的個案研究---以化學工業研究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9,201-229。
高熏芳、陳美娟(2002)。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素之研究。國北師院學報,15,527-556。
高曉婷(2004)。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效能感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張茂源(2004)。淺析國民小學的學校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85-89。
張郁敏(2004)。整合行銷傳播VS.品牌權益:One Voice策略的應用。第一屆輔大廣告傳播研討會,台北。
張瑛真(2004)。學校行銷策略在國民小學之應用-一所台中市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梁殷禎(1999)。服務員工知覺之內部行銷行為、角色知覺與顧客導向間關係之研究---以旅館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郭喜謀(2005)。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陳信智(2005)。行銷理論應用於學校經營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陳冠允(2003)。教育網站擴散管道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添旺(1997)。以行銷導向提升學校競爭力之討研究—以私立高職為例。私立大葉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陳楚孟(2001)。從報紙煽色腥新聞內容探討報業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雍容(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45-62。
陳聰吉(2002)。高雄市國中生選填志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傅清雪(2003)。廣播節目製播人員成人教育素養與節目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彭玉賢(2000d)。從偏好度、滿意度、欣賞指數下手---世界各國公共電視收視調查趨勢。公視之友,30,47。
彭曉瑩(2002)。教育行銷之理論與實務。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08-119。
湯堯(2001)。論述高等教育經營之策略-以SWOT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147-161。
黃杏文(1998)。內部行銷導向作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黃金地(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現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黃俊英(1984)。莫犯行銷近視病。卓越,創刊號,48。
黃清海(1999)。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義良(2002)。淺析學校行銷策略適用於中小學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5,112-119。
黃靖瑜(2002)。多層次傳銷事業之組織文化與傳播形態初探---以承燕公司為個案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葳威(1999)。台灣地區廣播產業定位分析。1999傳播管理新思潮研討會,台北。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14,25。
黃種世(2003)。高雄市高中職學校行銷現況及可行策略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楊玉絲(2002)。彰化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劉正華(2002)。大學實習電台實施專業認證可行性之研究-以政大之聲學習實習電台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劉德勝(1999)。義工與博物館行銷。博物館學季刊,7,53-63。
潘春龍(2000)。學校經營另一章-學校形象管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研究所報告,屏東。
蔡幸枝(2003)。高級職業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蔡政哲(1996)。非營利機構的服務品質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鄭秀霞(2004)。國中推展學校行銷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鄭禎佩(2002)。師範學院教育行銷研究-以屏東師院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鄭勵君(1998)。學校形象之行銷管理與策略分析。高市文教,6,55-59。
謝瑞榮(1999)。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關尚仁(2002)。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客家廣電傳播政策。論文發表於2002客家公共事務研討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北。
蘇晏健(1996)。社會教育活動方案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蘇莉倩(1999)。策略性行銷應用於非營利機構之研究-以中華大學為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貳、網路部份
教育部(2005)。94年一月份補助資料。取自2005/8/1,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ACCOUNTING/EDU4279001/a94/9401subsidy.htm
黃正宗(2002)。台北客家文化工作論述-台北客家文化工作的「共振效應」。取自2005/8/1,http://www.hakka.taipei.gov.tw/hakka-policy/ Taipei- hakka-column.htm
廣電基金會(2001a)。2000年3-18歲閱聽眾廣電媒體使用行為大調查。取自2006/3/1, http://red.bdf.org.tw/programs/media-research/mr.html
廣電基金會(2001b)。2001年台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大調查。取自2006/3/1, http://red.bdf.org.tw/programs/media-research/mr.html
教育部(2002)。終身學習法。取自2006/3/26,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rty4A/asp?no=1H0080048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rch Libraries(2000).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October 13,2004, from http://www.ala.org/ala/acrl/acrlstandat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htm
叁、英文部份
Aidman, A.(1995). Advertising in the schools. Urbana, IL: ERIC Clearinghouse. (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a389473.)
Aslanian, C. B. & Brickell, H. M.(1988). How American in Transition:Study for College Board.
Bednar, R. L. & Kaul, T. J.(1987)。Conceptualizing group research:A preliminary analysis. Small group behavior, 9, 173-191.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nnett, P.(1995). Dictionary of Marketing Terms. 2nd ed. Lincolnwood, IL: NTC Publishing Group.
Chamber, D. E., Wedel, K. R. & Rodwell, M. K. (1992). Evaluating Social Program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Dardenwald, G. G. & Merrian, S. B.(1982).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 Y. : Harper & Row.
Drucker, P. F.(1990).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Practices and principles.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Gerstberger, R. Gray. D. & Simon, E.(1985). Volume regulatory action of central angiotensin Ⅱ derived from studies in the duck. Journal of Physiology, 79, 518-523.
Goldgehn, L. A.(1990). Are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ying marketing techniques and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overall marketing plan, 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3(1), 5-28.
Gray L.(1991). Marketing Education.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Gruning, E. & Gruning, L, A.(1994). Public relations, media relations, and marketing, 傳播文化, 3, 83-111.
Haskins, J. and Kendrick, A. (1993). Successful Advertising Research Methods. Lincolnwood:NTC Business Books.
Illinois State of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1978). Study of adult learners. Illinois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IBHE), State Advisory Council on Adul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Knowles, M. S.(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ogogy, New York: Cambridge.
Kotler, P. & Andresen, A. R.(1991).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Armstrong. G.(1994).Principles of marketing.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Kotler, P. & Fox, K. F. A. (1994).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Levy, S. J. (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ing, 33(1), 10-15.
Kotler, P.(1982).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hiff, N. J. : Prentice-Hall, Inc.
Kvale, S.(1996).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 Thousand Oaks, CA: Sage.
Litten, L. H.(1980).Marketing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51(1), 40-58.
Minsky, B. D. & Marin, D. B.(1999). Why faculty members use e-mail: the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annel choice.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36(2), 194-217.
Moracco, J. & McFadden, H.(1982).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549-552.
Narkwicz, M. G.(1994). Marketing accep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lecte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East Tennessee State, Tennessee.
Ries, A. and Trout, J. (1972)。The positioning era cometh。Advertising Age。
Robert, K. Y.(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alanick, G. S. & Pfeffer, J.(1978). 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job attitudes and task desig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 224-252.
Strauss, A. & Cirbin, H.(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Wragg, E. C.(1988).Teacher appraisal: A practical guide.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Yin, Robert K.(198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勵君(1998)。學校形象之行銷管理與策略分析。高市文教,6,55-59。
2. 劉德勝(1999)。義工與博物館行銷。博物館學季刊,7,53-63。
3. 黃義良(2002)。淺析學校行銷策略適用於中小學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5,112-119。
4. 湯堯(2001)。論述高等教育經營之策略-以SWOT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147-161。
5. 彭曉瑩(2002)。教育行銷之理論與實務。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08-119。
6. 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45-62。
7. 張茂源(2004)。淺析國民小學的學校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85-89。
8. 徐木蘭(1984)。組織溝通的個案研究---以化學工業研究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9,201-229。
9. 邱天助(1996)。社會教育的行銷理念。社教雙月刊,71,9-16。
10.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11-18。
11. 林水順、莊英慎(2000)。技職學院行銷作為與特性認知分析-以國立勤益技術學院會為例。中華管理學報1(1),33-53。
12. 李小芬(2001)。學校行銷。社教雙月刊,101,55-56。
13. 黃富順(2000)。成人的經驗教育。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台北: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