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7)。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
李珀(1994)。台北市立私立校長會議手冊。台北市教育局。
李珀(1999)。利用教學視導系統提昇教師之教學品質。課程與教學季刊,(2),58-70。李珀(2000)。教學視導。台北市:五南。
利一奇(2001)。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即其規畫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呂木琳、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進材(1998)。有效的教學行為。師友,370,34-36.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素卿(1999)。行動研究與教育實習。教育實習輔導,5(1),25-30。林惠真(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委員會的運作」。台北市:
國際村。
邱錦昌(198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學視導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論文學,未出版,台北市。邱錦昌(1991)。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邱錦昌(1995)。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邱錦昌(1998)。教學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桂冠。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圖書。
郭蘭(2002)。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台灣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清濱(1996)。教學視導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3(1),頁5-13。張清濱(2002)。同儕視導。菁莪,14(2),2-10。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市:五南。
張添雄(2003)。如何進行「社會領域」有效教學。國教輔導,8-14。張德銳(1991)。教學視導的權變途徑。國立編譯館館刊,22(2),249-273。
張德銳、簡虹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成虹飛(1996)。發展性
教師評鑑系統。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蔡秀媛、許藤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柏佳、陳順和、
馮清皇、賴志峰(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高紅瑛(2002)。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台北市:南宏。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市:師苑。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市:麗文。
陳佩正(譯)(2002)。教學視導:做老師的最佳學習拍檔。Carl D.Glickman(2002)台北市:遠流。
陳添球(2002)。國小鄉土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內容分析。花蓮師院學報,15,53-81。陳進傳(1997)。設治紀念館宜蘭文物史料蒐集暨調查研究。宜蘭:宜蘭縣政府。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
陳國彥(2001)。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高雄市:復文。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明貞(1995)。在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評量。教師天地,79,21-25。莊和雄(1993)。蘭陽歷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侯松茂等(2003)。「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之理論與實踐」。高雄市:復文。
秦葆琦(2005)。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策略與媒材設計。宜蘭:
國教輔導團,2-18。
黃永和(1999)。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師範學報,12,232-260。
黃炳煌等(1997)。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黃炳煌等(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五)。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頁5-14。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梁坤明(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態度、活動形式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台北市:學富。
葉重新(1998)。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楊百世(198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薛慶友(2003)。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內涵及評量實施之探討。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鄧天德(1997)。對國小社會科教育之評述與建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6),185-195。賴政國(2001)。國小教師臨床教學視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歐用生 (1992 )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3)。落實課程和教學視導。研習資訊,10(6),頁1-6。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頁2-12。謝建成(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1999)。教學視導的意義與原則-並以英國教學視導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2),頁1-14。簡毓玲(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二、西文部份
Acheson, K. A. & Gall, M.D.(1996).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ing: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 4th Ed. NY: Longman.
Beach,B.&Reinhartz,J. (1989). Supervision:Focus on instruction .N
Y:Harper & Row.
Bennett, C. K. (1991). Staff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Maslow`s theory.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2 (4), 10-13.
Blase,J.& Blase,J.(1999).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the teachers’ eyes. High School Magazine 7(1).
Colwell,C.J.(1989).A study of peer supervi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job
satisfaction and school climate for select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QDD NO:AAT 9014307.
Cogan, M.(1973). Clinical supervis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Ellis, N.E. (1984). The work-lif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ieans. LA, Apr. 23-27, 1984)
Erffermeyer, E.S. & Martray, C.R. (1990)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Glasersfeld, E. von(1995).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Wasnington, DC:The Falmer Press.
Glatthorn, A. A. (1984). 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pril, 3-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45401)
Glatthorn, A. A.& Fox﹐L.E.(1996).Quality teach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ousand Oaks﹐CA:Corwin.
Galbraith, P., & Anstrom, K. (1995). Peer coaching:An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model for educators of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4 300)
Goldhammer, et al. (1980).Clinical Supervision-Special menthod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eacher(2nd ed.)NY:-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Henderson,J. G. ,& Hawthorne, R. D.(2000).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Upper Saddle River. NJ:Merrill,c2000.
Joyce, B., & Showers, B. (1996). The evolution of peer co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 (6), 12-16.
Muir,L. L.(1980).The rationale,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of a peer supervision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s.PQDD NO:AAT 8028118.
Pfeiffer, I. L. & Dunlap, J. B.(1982).Supervision of teacher: A guide to
improving instruction. AZ: Oryx press.
Wiles,J. & Bondi,J.(1986). Supervision:A guide to practice(2nd ed.)Columbus,Ohio:Charles E. Merrill.
Williams,P. A. F.(1981).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conceptual model
of peer supervision.PQDD NO:AAT 812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