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02: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俊德
研究生(外文):Chun-Te Wu
論文名稱: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同儕視導之研究-以兩位教師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colleague's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in social domai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exemplifying two teachers
指導教授:陳添球陳添球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2
中文關鍵詞:社會學習領域同儕視導教師進修
外文關鍵詞:Social Learning DomainColleague’s SupervisionTeacher’s further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2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教育改革推行十多年雖爭議很多,但也不會因此停下腳步。而教改主要著力點還是落在教師身上,教師如何以開放心胸接受建議,提昇知識的轉化及專業的能力,成為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同儕視導,藉由不斷進修汲取新知,運用於國小五年級分科社會學習領域視導行動研究,藉以探討的研究目的有三:(1)探討本校實施社會科同儕視導的歷程;(2)探討影響國小教師,實施社會科同儕視導之因素;(3)實施國小社會科同儕視導,分析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改進的情形;(4)歸納社會領域同儕視導的歷程經驗供教師、學校及教育相關人員參考。
本研究選取同儕教師與研究者二位教師,進行的分科同儕教學型態,採用質性研究典範的方法,透過進修、閱讀文獻、教學設計、觀察、專業對談、學生問卷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社會科同儕視導的歷程:
(1)本校教學視導舊經驗對本研究實施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2)同儕成員平等、信任關係必須先建立起來。(3)同儕的支持與信任是催化視導前進的動力。
二、影響本校教師,實施社會科同儕視導之因素:
(1)教師的專業知能、教學信念、人格與合作氣氛、所投注的時間是發展視導最大的影響因素。(2)要避免教師時間與精神的過度耗費,引導教師須擔負起掌握進度、課程改革催化、文獻資料蒐集、計畫進修成長學習等工作。(3)依賴輔助工具的結果,反而易淪為研究進行的絆腳石。
三、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改進的情形:
(1)由同儕教師的回饋進行專業對話、找出改進教學問題的方法。(2)促進教師在「能力指標轉化教學」、「課程統整」、「學校本位教學」、「聯絡統整科技整合」、「多元真實性評量」、「事實概念通則建構學習」、「重大議題的融入」學科專業的實質成長。(3)幫助參與教師改變教學觀念、縮短理論與實踐的差異。(4)可以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業成就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四、成長的動力-教師進修學習
(1)同儕視導要有實質內容,要經由教師進修汲取新知(2)教師進修學習激盪出新的教學技巧或知識,轉化為教學實踐,將新技巧及知識予以內化、自發呈現與彈性運用。

關鍵詞:社會學習領域、同儕視導、教師進修
Research of colleague's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in social domai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exemplifying two teachers
Chun-Te Wu
Abstract
Steps of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shall not be stopped even though a multitude of disputes arise in its advanced process over a decade. The point to put forth effort is still fallen on teachers --- how to accept a proposal with an open mind, and to enhance the sciential transformation and professional capability---becoming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f the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can be successful. The gis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eachers’ supervision and their colleagues’, by means of constant study to obtain new knowledge, and applying it to social learning domain of the fifth grad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o as to divide the subject into three parts: (1). Explore the progress of colleague’s supervision as this school implements the social subject;(2).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colleague’s supervision while teacher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carry out the social subject; (3). Practice colleague’s supervision in the social subjec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analyze teacher’s expert growth and improving status; (4). Generalize the course and experience of colleague’s supervision in social domain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personnel as references.
This research selects two teachers from colleagues and researchers to conduct a branch of instructional forms, adopt the manner of qualitative studying exemplary, and collect the researching data through the study, reference reading, instruction designing, observation, professional dialogue, and student’s questionnaire, etc. The primary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specified as follows:
I. The course of colleague’s supervision in social subject:
(1). The past experience of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in this school has yielded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on this research practice. (2). Equality of colleague’s member; the trusty relation shall be first established. (3). Colleague’s support and trust accelerates supervision’s progressive momentum.
II. Factors affect teachers in this school to practice colleague’s supervision in social subject; (1). The time launched by teachers in expertise, instructional conviction, personality, and cooperative phenomenon is the maximum influencing factor on supervision’s development. (2). It has to avoid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teacher’s time and spirit, introduce teachers to assume and control the scheduled progress, catalyze the course reform, collect reference data, and plan to pursue further education, so as to grow and learn. (3). Relying on the result of ancillary instrument, it could be, instead, becoming a stumbling stone in the researching process.
III.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he instructional improving status:
(1). The manner to improve instructional problem may be proceeded with a professional dialogue by reciprocation of colleague’s teachers. (2). Promote teacher’s substantial growth in subjects and expertise of the “Transformative instruction of the capability index; courses integrity; school’s orientation teaching; integrity of high-tech subject; evaluation of diverse authenticities; structural learning of the factual conception and general principle; and incorporation of the significant issues”. (3). Help teachers to change instructional concept and shorte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4).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on and learning.
IV. Growing momentum---teacher’s further education and study
(1). Colleague’s supervision shall have the substantial content through teacher’s further education and new knowledge.( 2). Teacher’s furthe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may rage over new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turning it into instructional practice, and internalizing the new skill and knowledge to perform spontaneously and exert it flexibly.

Keywords:
Social Learning Domain ;
Colleague’s Supervision ;
Teacher’s further Education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學視導的意涵與發展概況 11
第二節 同儕視導發展理論基礎與功能 17
第三節 同儕視導相關模式與工具 29
第四節 同儕進修增進社會領域教師專業知能 41
第五節 國內同儕視導的相關實證研究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1
第三節 研究工具選擇 78
第四節 研究程序與流程 80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同儕視導的實施歷程 91
第二節 影響社會科同儕視導實施的問題及因素分析 139
第三節 轉變與成長 1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9
第一節 結論 189
第二節 建 議 196
參考書目 200
一、中文部分 200
二、西文部份 203
附錄 205
附錄一 教師教學行為自我檢視表 205
附錄二 有效能教學教室觀察記錄表 206
附錄三 教室觀察者報告表 207
附錄四 學生回饋報告表 208
附錄五 有效能教學教室觀察記錄表 209
附錄六 教室觀察者報告表 210
附錄七 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 211
表次
表 二-1 教師教學視導臨床工具比較表 16
表 二-2 國內與教學視導相關的實證研究 54
表 二-3 社會領域相關教學實證研究 58
表 三-1 能力指標與單元目標與行為目標轉化分析 65
表 三-2 知識、技能、情意與領域內學科統整 66
表 三-3 課程聯絡統整分析 66
表 三-4 教學活動內容中的聯絡式統整 68
表 三-5 改編教科書的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 70
表 三-6三角測量法 87
表 四-1 教室觀察紀錄 118
表 四-2 課程聯絡統整教學 132
表 四-3 教學單元分配時間表 137
表 四-4 讀書報告表 151
表 四-5 學生回饋報告分析表 166
表 四-6 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一 179
表 四-7 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二 179
表 四-8 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三 179
表 四-9 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四 180
表 四-10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五 180
表 四-11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六 180
表 四-12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七 180
表 四-13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八 181
表 四-14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九 181
表 四-15視導規準之有效能觀察紀錄十 181
表 四-16 工具三教室觀察報告一 181
表 四-17 工具三教室觀察報告二 182
表 四-18工具三教室觀察報告三 183

圖次
圖 二-1李珀教學視導的運作過程 34
圖 二-2 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之運作過程 41
圖 三-1 社會科同儕視導式的行動研究架構圖 63
圖 三-2 研究流程圖 81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7)。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
李珀(1994)。台北市立私立校長會議手冊。台北市教育局。
李珀(1999)。利用教學視導系統提昇教師之教學品質。課程與教學季刊,(2),58-70。
李珀(2000)。教學視導。台北市:五南。
利一奇(2001)。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即其規畫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呂木琳、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進材(1998)。有效的教學行為。師友,370,34-36.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素卿(1999)。行動研究與教育實習。教育實習輔導,5(1),25-30。
林惠真(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委員會的運作」。台北市:
國際村。
邱錦昌(198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學視導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論文學,未出版,台北市。
邱錦昌(1991)。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邱錦昌(1995)。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邱錦昌(1998)。教學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桂冠。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圖書。
郭蘭(2002)。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台灣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清濱(1996)。教學視導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3(1),頁5-13。
張清濱(2002)。同儕視導。菁莪,14(2),2-10。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市:五南。
張添雄(2003)。如何進行「社會領域」有效教學。國教輔導,8-14。
張德銳(1991)。教學視導的權變途徑。國立編譯館館刊,22(2),249-273。
張德銳、簡虹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成虹飛(1996)。發展性
教師評鑑系統。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蔡秀媛、許藤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柏佳、陳順和、
馮清皇、賴志峰(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高紅瑛(2002)。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台北市:南宏。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市:師苑。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市:麗文。
陳佩正(譯)(2002)。教學視導:做老師的最佳學習拍檔。Carl D.Glickman(2002)台北市:遠流。
陳添球(2002)。國小鄉土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內容分析。花蓮師院學報,15,53-81。
陳進傳(1997)。設治紀念館宜蘭文物史料蒐集暨調查研究。宜蘭:宜蘭縣政府。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
陳國彥(2001)。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高雄市:復文。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明貞(1995)。在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評量。教師天地,79,21-25。
莊和雄(1993)。蘭陽歷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侯松茂等(2003)。「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之理論與實踐」。高雄市:復文。
秦葆琦(2005)。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策略與媒材設計。宜蘭:
國教輔導團,2-18。
黃永和(1999)。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師範學報,12,232-260。
黃炳煌等(1997)。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黃炳煌等(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五)。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頁5-14。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梁坤明(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態度、活動形式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台北市:學富。
葉重新(1998)。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楊百世(198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薛慶友(2003)。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內涵及評量實施之探討。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鄧天德(1997)。對國小社會科教育之評述與建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6),185-195。
賴政國(2001)。國小教師臨床教學視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 (1992 )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3)。落實課程和教學視導。研習資訊,10(6),頁1-6。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頁2-12。
謝建成(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1999)。教學視導的意義與原則-並以英國教學視導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2),頁1-14。
簡毓玲(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二、西文部份
Acheson, K. A. & Gall, M.D.(1996).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ing: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 4th Ed. NY: Longman.
Beach,B.&Reinhartz,J. (1989). Supervision:Focus on instruction .N
Y:Harper & Row.
Bennett, C. K. (1991). Staff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Maslow`s theory.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2 (4), 10-13.
Blase,J.& Blase,J.(1999).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the teachers’ eyes. High School Magazine 7(1).
Colwell,C.J.(1989).A study of peer supervi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job
satisfaction and school climate for select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QDD NO:AAT 9014307.
Cogan, M.(1973). Clinical supervis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Ellis, N.E. (1984). The work-lif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ieans. LA, Apr. 23-27, 1984)
Erffermeyer, E.S. & Martray, C.R. (1990)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Glasersfeld, E. von(1995).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Wasnington, DC:The Falmer Press.
Glatthorn, A. A. (1984). 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pril, 3-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45401)
Glatthorn, A. A.& Fox﹐L.E.(1996).Quality teach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ousand Oaks﹐CA:Corwin.
Galbraith, P., & Anstrom, K. (1995). Peer coaching:An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model for educators of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4 300)
Goldhammer, et al. (1980).Clinical Supervision-Special menthod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eacher(2nd ed.)NY:-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Henderson,J. G. ,& Hawthorne, R. D.(2000).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Upper Saddle River. NJ:Merrill,c2000.
Joyce, B., & Showers, B. (1996). The evolution of peer co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 (6), 12-16.
Muir,L. L.(1980).The rationale,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of a peer supervision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s.PQDD NO:AAT 8028118.
Pfeiffer, I. L. & Dunlap, J. B.(1982).Supervision of teacher: A guide to
improving instruction. AZ: Oryx press.
Wiles,J. & Bondi,J.(1986). Supervision:A guide to practice(2nd ed.)Columbus,Ohio:Charles E. Merrill.
Williams,P. A. F.(1981).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conceptual model
of peer supervision.PQDD NO:AAT 81213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謝文全(1999)。教學視導的意義與原則-並以英國教學視導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2),頁1-14。
2.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頁2-12。
3. 歐用生(1993)。落實課程和教學視導。研習資訊,10(6),頁1-6。
4. 鄧天德(1997)。對國小社會科教育之評述與建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6),185-195。
5. 莊明貞(1995)。在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評量。教師天地,79,21-25。
6. 陳添球(2002)。國小鄉土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內容分析。花蓮師院學報,15,53-81。
7. 張添雄(2003)。如何進行「社會領域」有效教學。國教輔導,8-14。
8. 張清濱(1996)。教學視導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3(1),頁5-13。
9. 林素卿(1999)。行動研究與教育實習。教育實習輔導,5(1),25-30。
10. 李珀(1999)。利用教學視導系統提昇教師之教學品質。課程與教學季刊,(2),58-70。
11. 何寄澎,〈「史詩」式的文本——我看《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聯合文學》225期,2003/7。
12.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225期,2003/7。
13. 李蕙如,〈簡媜的寫作藝術—評《女兒紅》〉《書評》48卷,2000/10。
14. 沈冬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上)——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84卷7期,1997/7。
15. 沈冬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下)——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84卷8期,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