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4: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華峰
研究生(外文):ranylin
論文名稱: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模式中教與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Process Oriented Composi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
指導教授:許學仁許學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Shuang-j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科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7
中文關鍵詞:歷程導向寫作教學國國小高年級
外文關鍵詞:Process Oriented Compos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要
本研究經歷四年四個階段實施,以下分別就研究者「寫作課程之規畫與發展過程」、「學生寫作表現」「影響學生寫作表現困素」與「學生回饋對研究者寫作教學策略之影響與調整」四方面提出結論,最後提出建議。
壹、 歷程導向寫作課程之規畫與發展過程
一第一階段課程基礎形成階段:
蒐集、閱讀文獻,並透過與指導教授、專家對談及研究者教學省思、學生回饋表現,分析研究者過去作文教學之優劣,形成研究者基本之教學模式,作為未來實驗教學的雛形。
二第二階段課程準備階段:
瞭解研究對象之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 並分析研究對象之寫作課程,最後提出寫作計畫。
三第三階段正式課程實施階段:
從教與學及師生互動的歴程中,描述課程實施的情形。
四第四階段課程實施效檢核階段:
透過新的寫作課程培養並檢核學生各階段寫作能力,同時描述課程實施歷程。
貳、學生寫作表現:
寫作態度及寫作能力均有進步。
参、影響學生寫作表現因素:
一學生寫作之動機
二提供寫作支持的力量
三個人的寫作能力
四提供反思沉澱的機會
肆、學生回饋對研究者寫作教學策略之影響與調整
研究者以「發現問題」,「提出解決策略」「與專家對談」、「實踐行動」、最後「反思檢核結果」的循環模式,調整教學以提高教學的效能。當發現學生回饋反應與研究者的預期有落差時,通常以「利用觀摩與討論,覺察問題」「開啟同儕對話,提出解決策略」,「回顧反思」三個策略指導學生。


伍、建議
一寫作目標應著重在培養學生寫作之思維能力。
二寫作課程的規畫可從閱讀鑑賞能力著手
三教學的策略應善用「同儕間觀摩討論」與「個人回顧反思」
四寫作課程的安排應採鏍旋循環模式
五寫作評鑑的方式除作品外,應包括寫作的運思歷程。
六集結學年作品,編成語文成長小書
Study of Process Oriented Composi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Samples are taken from 5 and 6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ver a 4-year period in 4 segments. These segments includ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mposition Program”;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Composition”; “The Cause and effect in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1. Pla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mposition Program
Stage 1: Fundamental Course
To improve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collecting and reading lectures of professors and professional advisers, and to review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revious teaching methods. Information is also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evaluations.
Stage 2: Preparations
To understan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composition and their performance, followed by further study of students’ composition processes. Presentation the writing plan at the end.
Stage 3: Formal Administration
Description the teaching processes from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Stage 4: Evaluation
Examine students’ abilities to cope with new methods 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results.
2. Findings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abilities and attitude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3. The cause and effect in students’ performance
3.1. Motivation.
3.2. Provide support.
3.3. Individual composition ability.
3.4.Feedback.
4. Adjustment and Evaluation
Adjust and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with regards to “finding problems”, “solving strategies”, “seeking advice”, “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as a cycle. When differences take place, “Inspection and discussion of problems”, “Interaction with colleagues” are used in order to find out solution and “Reflection” is used to improve one’s teaching style.
5. Grading and evaluation should include thinking processes
6. Collection of students’ annual compositions and incorporation into the students’ composition portfolio.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的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研究的基礎—現象學…………..…………………………..7
壹、 現象學探究內涵………………………………………… 7
貳、 現象學思考對本研究課程設計的啟示………………8
參、 小結…………………………………………………………10
第二節 國內寫作教學現況缺失與高年級寫作目標探討……..11
壹、 國內寫作教學問題缺失探討…………………………..11
貳、 高年級寫作目標發展趨勢…………..……………….. 14
第三節 國小寫作教學的指導模式…………………………… …17
壹、 寫作指導模式的類型……………..………………….. .17
貳、 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指導模式的內涵…..……………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9
壹、選擇行動研究的理由………………………………………29
貳、研究的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1
壹、 研究現場描述…………………………………………….31
貳、 研究對象說明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33
壹、 研究者背景介紹 ……………………………………….33
貳、 研究者寫作教學的理念………………………………33
參、 研究的方法 …………………………………………….34
第四節 研究過程 …………………………………………………..36
壹、研究基礎形成階段 ………………………………………36
貳、研究準備階段 …………………………………………….36
參、第一循環正式研究階段………………………………….36
肆、第二循環正式研究階段 …………………………………36
伍、資料分析與撰寫研究報告階段 ……………………….37
第五節 資料收集和編碼 …………………………………………39
壹、 資料的收集 ……………………………………………39
貳、 資料的編碼 ……………………………………………40
第六節 資料分析 ………………………………………………..41
第七節 研究進度甘梯圖 ………………………………………42
第四章 研究歷程…………………………………………………………..43
第一節 研究基礎形成階段………………………………………...43
壹、 五十五屆寫作課程設計理念析……………………..43
貳、 五十五屆寫作課程目標分析…………………………49
參、 五十五屆學生抽樣訪談………………………………54
肆、 五十五屆課程反省與檢討 ………………………….63
第二節 研究準備階段 ……………………………………………66
壹、 五十七屆五年級寫作課程設計理念析..……..........66
貳、 五十七屆五年級寫作課程目標分析 ……………..71
參、 研究對象寫作能力表現概述及分析………………75
肆、 小結……………………………………………………....78
第三節 第一循環正式研究階段…………………………………81
壹、 六年級上學期寫作課程架構說明………………….81
貳、 六年級上學期寫作課程實施流程………………….83
參、 第一循環寫作課程檢討…………………………......116
肆、 提出第二循環寫作教學計畫………………………118
第四節 第二循環正式研究階段…………………………………...120
壹、六年級下學期寫作課程實施流程……………………120
貳、第二循環寫作課程檢討………………………………..1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185
貳、 歷程導向寫作課程之規畫與發展過程………....185
參、 學生寫作表現………………………………………..186
肆、 影響學生寫作表現的因素…………………………186
伍、 學生回饋對研究者寫作教學策略之影響與調整18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8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90
英文部分…………………………………………………194
附錄
第一循環正式研究階段…………………………………………………196
第二循環正式研究階段………………………………………………….220
第二階段研究對象訪談紀錄…………………………………………...242


















表 目 錄
表2-2-1 國小寫作教學研究類型一覽表…………………………12
表2-2-2 國小寫作教學研究發現問題…………………………….14
表2-3-1 四種寫作指導模式的優缺點分析…..…………. 21
表2-4-1 國內學者的階段論………………………………….. 23
表2-4-2 國外學者的階段……………………………………….. 23
表3-5-1 資料的種類及編碼形式……………………………… 40
表3-7-1 研究甘梯圖………………………………………………. ..42
表4-1-1 五十五屆五年級課程設計理念分析…………………..44
表4-1-2 五十五屆六年級寫作課程設計理念分析…………. 47
表 4-1-3 五十五屆五年級寫作課程安排及寫作目標分析表.. 50
表4-1-4 五十五屆六年級課程安排及寫作目標分析表…… 51
表 4-1-5 五十五屆五年級寫作課程安排及寫作目標分析表..53
表 4-1-6 五十五屆六年級寫作課程安排及寫作目標分析表 54
表4-1-7 第一階段:課程基礎形成階段歷程……………… …. 65
表4-2-1 五十七屆五年級寫作課程設計理念分析……….. .. 67
表4-2-2 五十七屆五年級課程安排及寫作目標分析表……. ..72
表 4-2-3 五十七屆五年級課程安排及寫作目標分析表……… 74
表4-2-4 第二階段:課程準備階段歷程………………….. …….79
表 4-3-1 第一循環正式研究階段寫作課程檢核表………… 82
表 4-3-2 <我是文章化妝師二>評語表…………………… 89
表 4-3-3 <我心目中的第一名>……………………………. 90
表4-3-4 五年級作品<勇敢面對困難>自我回顧優缺點表 110
表4-3-5 各組針對議論文標準的報告內容………………….. 112
表4-3-6 我對報導的看法和論點…………………………... 113
表 4-3-7 六上寫作課檢核…………………… …………….. 117
表 4-3-8 第二循環正式研究階段教學計畫與目標分析.……118
表 4-3-9 第三階段:正式課程實施階段歷程..……………….119
表4-4-1 第一組修改策略與修改作品…………………………. 122
表4-4-2 第二組修改策略與修改作品………………………….123
表4-4-3 第三組修改策略與修改作品………………………… 125
表4-4-4 不同程度寫作修策略調查…………………………… 129
表 4-4-5 我的文章審美標準 …………………………………… 132
表4-4-6 寫作程度中上孩子提出的寫作原則…..…………….133
表 4-4-7 寫作程度待加強孩子提出的寫作原則………………133
表4-4-8 我的寫作體會…………………………………………… 144
表 4-4-9 不同寫作程度在各寫作階段歷程的表現……………157
表 4-4-10 語文成長書教學活動架構…………………………… 160
表 4-4-11 小書製作教學活動流程說明……………………………161
表 4-4-12 第一階段小書製作檢討…………………………………163
表4-4-13 2006年《我的語文成長小書》工作提示單……….. 164
表 4-4-14 寫作表現較佳者對自我寫作突破的策略……………176
表4-4-15寫作表現中等者對自我寫作突破的策略………… 178
表4-4-16 寫作表現較差者對自我寫作突破的策略……………180
表4-4-17 第四階段課程實施效檢核階段歷程..…………………184














圖 目 錄

圖1-4-1 歷程導向寫作過程模式……………………………….. 5
圖2-3-1 歷程導向教學流程圖………………………………… 21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0
圖3-2-1 行動研究循環…………………………………………….35
圖3-4-1 研究流程圖……………………………………………… 38
圖4-2-1 寫作成品回顧的思考和行動之循環模式………… .70
圖4-2-2 寫作課程架構概念圖……………………………………80
圖4-3-2 野營指數表……………………………………………… 88
圖4-3-3 綱要魚骨頭…………………………………………… 10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專著
王天福、林君鴻(1991)。《國小語文教師應具備的語文知識及教學能力》。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語文教育及研究中心編印。
方明生 (2002)。《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頁41-31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國梁(1988)。《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周華山(1993)。《意義—詮釋學的啟迪》。頁29。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柯慶明(2000):《文學美綜論》。頁47。台北:大安書局。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立崗(1988)。《蘇聯教育家改革語文教學理論與實驗》。上海教育出版社33頁。
倪文錦、歐陽汝穎(2002)。《語文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晴峰(1989) 《炒一盤作文好菜》三版。台北:東方出版社。
秦麗花(2001)。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瀚林出版社。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伯障(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1983):《潛在課程》。台北:五南。
陳弘昌(1992)。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頁221-281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新仁(1994)。《不同寫作能力國小學童之寫作過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華、石傳平、馬慶發(2001)《課程流派研究》,頁264-265。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黃瑞琴(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雄主譯。Robert C.Bogdan Sari Knopp Biklen(2001)。質性教育研究。台北:濤石。
蔡美麗(1990)。《胡塞爾》。台北:東大書局。
鍾啟泉(2000)。《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序》載枊士鎮、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課程編譯》。江蘇出版社。
蔡清波(1985)。《作文小博士》。高雄:愛智圖書出版社。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鄭樹森(1984)。《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期刊論文
王萬清(1988)。<同儕互動對國小學生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第一期期刊論文。
王萬清 (1990)《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頁20-21。高雄:復文書局。王萬清(1991)。<教師引導討論與小組討論對兒童寫作能力之影響>。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第二十四期期刊論文。
王萬清(1995)。<寫作教師之寫作教學內容知識偏好及結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
李麗霞(1990)。<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國教世紀,25(4),11-18。
江惜美(1997)。<國小作文教學方法探討>。 國教月刊,44 (1),40-45。
李健國(1995)。<現象學的還原、直觀和構造>。四川大學學報,1995年第四期。
周珮儀 研習資訊 第13卷第五期;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
馬群仁(2002)。<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反思>。頁31。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一期。
許學仁(2000)。<語文領域課程綱要設計精神與理念>。語文簡訊。
張肇豐(1998)。<西方寫作教學主要模式及其分析研究>。《課程 教材 教法 》第二期。
黃昆輝:<國民小學語文教學績效之調查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第21輯,230頁。
黃秀文(1999)。<過程寫作如何影響學生的寫作表現:一個語言社會學的分析>載於八十八年師範教育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劉明松(1998)。<「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寫作認知策略教學(CSIW)策略之探討>。高雄文教。87年四月。頁64-66。
潘慶玉(2002)。<開放、務實、創新—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特點當論>。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dagang/biaozhui/0050.htm
鄭博真(1995)。<台南市國民小學國語科作文教學現況調查>。國語文教育通訊。10,42-60。
魏樹東(2002)。<現象學論域中的自我>寧夏大學學報第24卷2002年,第一期。
羅文興、張惠美(2003)。<開啟作文新視界~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國教輔導團。


學位論文
王萬清(1992)。《寫作教學初學者之內容知識結構及其改變歷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麗霞(1999)。《師院語文科教材教法中國小低年級寫作方案研究》。《新竹師院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論文。
李嘉齡(1995)。《修改歷程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嘉義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平(1984)。《作文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影響》。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淑玲(1996)。《「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生寫作策略運用與寫作表現之影響》。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錦釵(1997)。《兒童寫作修改歷程與教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孫麗翎(1988)。《國小兒童作文常犯錯誤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許文章(2001)。《故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記敘文寫作表現與組織能力之研究》。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如(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作文之修辭技巧分析-以嘉義地區為例》。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靜(2002)。《國小低年級實施視覺空間智慧取向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鳳如(1999)。《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秀分(2002)。《高屏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童作文受閩南語影響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慧禎(2001)。《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寫作教學歷程中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雪枝(2001)。《後設認知寫作策略對國小四年級記敘文寫作能力提昇之影響研究》。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尤君(1996)。《台灣地區國小作文教學觀念演變之研究》。台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銘津(1991)。《寫作過程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成效之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榮昌(1979)。《作文教學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泰(1995) 。《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歷程與結果分析》。屏東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金婷(1893)。《國小學童寫作過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大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威德 (1999)。《教師教學信念系統分析及其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鄭博真(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玫芳(1996)。《國小六年級兒童寫作回顧歷程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oki,T.(1988). Toward a dialectic between the conceptual world and the lived world.In W. Piner(Ed.),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402-416. Scottsdale. AZ: Gorsuch Scarisbrick.
Aoki,T.(1993). Legitimating lived curriculum: Towards a curricular landscape of multiplicity.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8(3), 225-268.
Applebee, A. N. (1986). Problem in process approaches: Towar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process instruction . In A. R. Petrosky, & D.
Bartholomae (Eds.)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pp.95-113).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raper V.(1979). Formative writing: writing to assist learning in all subject area (curriculum publication No.3). Berkeley: Bay Area Writing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unkin,M. J. & Biddle, B.(1974). The study of teach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Existential and phenomenological foundations.In W.Piner & M.Grumet.
Flower, L.& Hayes, J.R.(1980)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 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ts.In L.W.Gregg, &E.R.Sternberg(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Flower, L.& Hayes, J.R.(1981) A congnitive process of writing. Colleg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cation, 32, 365-387.
Greene,M.(1975).Curriculum and consciousness. In W.Piner.(ed), 299-321.
Legum, S. E. & Krashen, S. D.(1972).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a composition program. Los Alamitors, Cal.:Southwest Regional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08239.)
Langeveld,M.(1983).The secret place in the life of the child. Phenomenology pedagogy, 1(2), 181-191.
Mazza,K.A.(1982). Reconceptual inquiry as an alternative mode of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A critical study.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4(2), 5-89.
Piner,W.(ed.).(1975). Curriculum theorizing: The reconceptualists. Berkeley: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iner,W.& Grumet,M.(1976).Toward a poor curriculum. Dubuque,IA:Kendal/Hunt.
Pinar,W.F.,Reynolds,W.M.,Slattery, P. & Taubman,P.M.(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N.Y.: Peter Lang.
Rohman, D.G.(1965). Prewriting, the stage of discover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cation, 16, 106-112.
van Manen,M.(1978).Reconceptualist curriculum thought: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curriculum research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5(1), 58-72.
van Manen,M.(1982).Phenomenological pedagogy. Curriculum inquiry,12(3), 283-2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