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專著
王天福、林君鴻(1991)。《國小語文教師應具備的語文知識及教學能力》。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語文教育及研究中心編印。
方明生 (2002)。《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頁41-31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國梁(1988)。《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周華山(1993)。《意義—詮釋學的啟迪》。頁29。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柯慶明(2000):《文學美綜論》。頁47。台北:大安書局。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立崗(1988)。《蘇聯教育家改革語文教學理論與實驗》。上海教育出版社33頁。
倪文錦、歐陽汝穎(2002)。《語文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晴峰(1989) 《炒一盤作文好菜》三版。台北:東方出版社。
秦麗花(2001)。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瀚林出版社。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伯障(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1983):《潛在課程》。台北:五南。
陳弘昌(1992)。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頁221-281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新仁(1994)。《不同寫作能力國小學童之寫作過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華、石傳平、馬慶發(2001)《課程流派研究》,頁264-265。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黃瑞琴(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雄主譯。Robert C.Bogdan Sari Knopp Biklen(2001)。質性教育研究。台北:濤石。
蔡美麗(1990)。《胡塞爾》。台北:東大書局。
鍾啟泉(2000)。《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序》載枊士鎮、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課程編譯》。江蘇出版社。
蔡清波(1985)。《作文小博士》。高雄:愛智圖書出版社。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鄭樹森(1984)。《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期刊論文
王萬清(1988)。<同儕互動對國小學生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第一期期刊論文。王萬清 (1990)《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頁20-21。高雄:復文書局。王萬清(1991)。<教師引導討論與小組討論對兒童寫作能力之影響>。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第二十四期期刊論文。
王萬清(1995)。<寫作教師之寫作教學內容知識偏好及結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
李麗霞(1990)。<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國教世紀,25(4),11-18。江惜美(1997)。<國小作文教學方法探討>。 國教月刊,44 (1),40-45。
李健國(1995)。<現象學的還原、直觀和構造>。四川大學學報,1995年第四期。
周珮儀 研習資訊 第13卷第五期;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
馬群仁(2002)。<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反思>。頁31。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一期。
許學仁(2000)。<語文領域課程綱要設計精神與理念>。語文簡訊。
張肇豐(1998)。<西方寫作教學主要模式及其分析研究>。《課程 教材 教法 》第二期。
黃昆輝:<國民小學語文教學績效之調查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第21輯,230頁。
黃秀文(1999)。<過程寫作如何影響學生的寫作表現:一個語言社會學的分析>載於八十八年師範教育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劉明松(1998)。<「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寫作認知策略教學(CSIW)策略之探討>。高雄文教。87年四月。頁64-66。
潘慶玉(2002)。<開放、務實、創新—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特點當論>。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dagang/biaozhui/0050.htm
鄭博真(1995)。<台南市國民小學國語科作文教學現況調查>。國語文教育通訊。10,42-60。魏樹東(2002)。<現象學論域中的自我>寧夏大學學報第24卷2002年,第一期。
羅文興、張惠美(2003)。<開啟作文新視界~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國教輔導團。
學位論文
王萬清(1992)。《寫作教學初學者之內容知識結構及其改變歷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麗霞(1999)。《師院語文科教材教法中國小低年級寫作方案研究》。《新竹師院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論文。
李嘉齡(1995)。《修改歷程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嘉義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建平(1984)。《作文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影響》。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姜淑玲(1996)。《「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生寫作策略運用與寫作表現之影響》。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錦釵(1997)。《兒童寫作修改歷程與教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孫麗翎(1988)。《國小兒童作文常犯錯誤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許文章(2001)。《故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記敘文寫作表現與組織能力之研究》。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香如(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作文之修辭技巧分析-以嘉義地區為例》。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靜(2002)。《國小低年級實施視覺空間智慧取向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鳳如(1999)。《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郭秀分(2002)。《高屏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童作文受閩南語影響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慧禎(2001)。《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寫作教學歷程中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雪枝(2001)。《後設認知寫作策略對國小四年級記敘文寫作能力提昇之影響研究》。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尤君(1996)。《台灣地區國小作文教學觀念演變之研究》。台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銘津(1991)。《寫作過程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成效之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榮昌(1979)。《作文教學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雅泰(1995) 。《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歷程與結果分析》。屏東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金婷(1893)。《國小學童寫作過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大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威德 (1999)。《教師教學信念系統分析及其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鄭博真(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玫芳(1996)。《國小六年級兒童寫作回顧歷程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Aoki,T.(1988). Toward a dialectic between the conceptual world and the lived world.In W. Piner(Ed.),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402-416. Scottsdale. AZ: Gorsuch Scarisbrick.
Aoki,T.(1993). Legitimating lived curriculum: Towards a curricular landscape of multiplicity.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8(3), 225-268.
Applebee, A. N. (1986). Problem in process approaches: Towar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process instruction . In A. R. Petrosky, & D.
Bartholomae (Eds.)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pp.95-113).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raper V.(1979). Formative writing: writing to assist learning in all subject area (curriculum publication No.3). Berkeley: Bay Area Writing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unkin,M. J. & Biddle, B.(1974). The study of teach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Existential and phenomenological foundations.In W.Piner & M.Grumet.
Flower, L.& Hayes, J.R.(1980)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 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ts.In L.W.Gregg, &E.R.Sternberg(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Flower, L.& Hayes, J.R.(1981) A congnitive process of writing. College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cation, 32, 365-387.
Greene,M.(1975).Curriculum and consciousness. In W.Piner.(ed), 299-321.
Legum, S. E. & Krashen, S. D.(1972).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a composition program. Los Alamitors, Cal.:Southwest Regional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08239.)
Langeveld,M.(1983).The secret place in the life of the child. Phenomenology pedagogy, 1(2), 181-191.
Mazza,K.A.(1982). Reconceptual inquiry as an alternative mode of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A critical study.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4(2), 5-89.
Piner,W.(ed.).(1975). Curriculum theorizing: The reconceptualists. Berkeley: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iner,W.& Grumet,M.(1976).Toward a poor curriculum. Dubuque,IA:Kendal/Hunt.
Pinar,W.F.,Reynolds,W.M.,Slattery, P. & Taubman,P.M.(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N.Y.: Peter Lang.
Rohman, D.G.(1965). Prewriting, the stage of discover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cation, 16, 106-112.
van Manen,M.(1978).Reconceptualist curriculum thought: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curriculum research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5(1), 58-72.
van Manen,M.(1982).Phenomenological pedagogy. Curriculum inquiry,12(3), 28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