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4: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民慧
研究生(外文):Chou Min-hui
論文名稱:清代大觀義學
論文名稱(外文):Ching Dynasty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羅清能羅清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科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1
中文關鍵詞:義學臺灣義學漳泉械鬥啟蒙教育傳統啟蒙教材
外文關鍵詞:gratuitous Schoolgratuitous School in Taiwanconflict between both countrysides of Chang and Chuanelementary education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1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論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是以清代臺灣移墾社會背景為基礎,而以板橋大觀義學為例,探討清代臺灣義學啟蒙教育的內涵。研究目的有五:

一、探討臺灣義學的起源與發展
二、瞭解大觀義學與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關係
三、說明大觀義學的沿革與發展
四、分析大觀義學與地方家族士紳的關係
五、提出大觀義學對基礎教育的貢獻與當前語文教育的啟發

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為主,分別自官方記載、各地方志、民間族譜資料、專書、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等方面取得資料,加以分析考證;並輔以田野調查及訪問耆老等方式做此研究。而獲致的結論為大觀義學的存在價值如下:
一、 歷史價值:「大觀義學」因清代臺灣漳、泉兩族械鬥歷史而成立, 更為此段歷史為後人做最真實的見證。
二、 教育價值:(一)、義學為清代啟蒙教育的一環,具初等教育的價值;而大觀義學更是板橋地區文教的發祥地。(二)、傳統的啟蒙教育等同於語文教育,研究之可對現今之語文教育提供經驗與反思的價值。
三、 文廟奉祀與祭典價值:大觀書社本為文教機構,也因著文昌帝君與至聖先師的祭祀,蔚然成為結合教育與宗教之重要古蹟。
四、 建築藝術價值:(一)、為清代中晚期的建築代表。(二)相融了漳、泉兩族的建築特色。(三)、文教與祠廟建築之結合
五、 觀光價值:保留此項珍貴的古蹟,可作為人們週休二日時的光觀景點,在參觀完美侖美奐的傳統中國園林之後,亦可佇足於此,對臺灣以往的歷史作一深情的回眸。

大觀義學是臺灣本土文化瑰寶,樸質地散發和煦歷史之潛藏光芒,希望本研究能提供大家對大觀義學與義學教育制度的認識;更希望本研究能起拋磚引玉的功效,引起更多人對臺灣歷史、文化、古蹟、教育等議題加以關注與研究,以點、線的研究為基礎,最後共同建構出完整面貌的臺灣史。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immigration from China to Taiwan during Ching Dynasty. Take the example of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in Bang Chiao to treat the cultivation of gratuitous School’s in Taiwan enlightenment. There are five objectives in this research:
1. To probe into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gratuitous School .
2. To comprehe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ratuitous School and the colonial societ in Taiwan.
3. To illustrate the history and change of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4.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and esquire families in Bang Chiao.
5. To address the enlightenment and contribution of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to linguistic education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historical study, information and data are elaborated from proces-verbal, local historical literatures, local matrilineage, periodical, and dissertation dividedly. Assisting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to conduct the values of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as follow:
1.Historical: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began from the fight between Chang and Chuan two pedigrees . It also witness the history at that time honestly and completely.
2. Educational: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is one of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Ching Dynasty, it generated the merit of primary education, on top of that,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is the initial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at Bang Chiao. Besides, traditional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s equal to linguistic education. The research provides the introspection and experiences to linguistic education at modern time.
3.Religion value: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was an educationl and cultural establishment. It is now a venue to workship Confucius and the literature god. apparently,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high spot----both on the educational and religional sides.
4. The art of architectu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mid and late Ching Dynasty. Combine the characters of Chang and Chuan two pedigrees. The integration of linguistic education and ancestral temple.
5.Tourism: To maintain the spot of historic and historical interest enables to attract visitors and tourists. Not only appreciate the fine art and beauty of Chinese garden, but also get a review at history of Taiwan.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is one of the treasure of Taiwan local culture. It disperses flames of history. Hopefully, the research can bring up the interest and awareness of Da Kuan gratuitous elementary School and gratuitous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humbly wish that the dissertation cab bring up people’s interests in history, culture, high spot, as well as education, and to compose a real feature of Taiwan history.
Key words:gratuitous School‚gratuitous School in Taiwan‚elementary education‚conflict between both countrysides of Chang and Chuan‚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緣起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 5
第二章 清代臺灣的時局與文教 7
第一節 清代臺灣移墾的社會概況 7
第二節 清代臺灣的科舉考試制度 12
第三節 清代臺灣的教育 25
第三章 廣育群才:清代的義學 53
第一節 義學的起源與發展 53
第二節 清代內地的義學 55
第三節 清代臺灣地區的義學 61
第四章 尚義可風:大觀義學 83
第一節 大觀義學設置之背景 83
第二節 大觀義學與林本源家族之關係 96
第三節 大觀義學之沿革、發展與建築文物 102
第五章 誕敷文德:大觀義學的教育意義 114
第一節 從大觀義學看清代臺灣蒙學的學規、學程與師資 114
第二節 從大觀義學看清代臺灣蒙學的教材教法 138
第三節 從大觀義學看清代臺灣蒙學教育的應世智能 151
第四節 大觀義學對臺灣基礎教育的貢獻 155
第六章 結語 161
附錄……………………………… ………………………………………167
參考書目
【專書】
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編纂出版委員會編,《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湖北教育出版社,民83年。
天下雜誌編輯,《發現台灣(上)》,台北,民81年。
王國璠編,《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印,民74年2月。
王啟宗,《清代臺灣的教育》,臺灣風物,第三十二卷,第二期,第十五次「臺灣研究研討會」紀錄,民71年。
王啟宗,《臺灣的書院》,臺北,文建會,民76年。
王淑慧主編,《走踏臺北縣親近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民88年4月。
王惠琛,《清代臺灣科舉制度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年7月,未出版。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國立編譯館,民70年。
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板橋林家篇),臺北,玉山社,民89年2月。
台北縣板橋市板橋國民小學,《板橋情˙世紀行》(台北縣板橋市板橋國民小學慶祝創校壹百周年特刊),民88年3月13日。
台北廳編,《臺北廳志》,民8年(大正8年)。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卷,東京,刀江書院,1928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上卷,臺北文獻委員會,民75。
伍振鷟,《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三民書局,1982年。
朱漢民,《中國的書院》,臺北,臺灣商務,1993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卷六。
江慶林等譯,《台灣文化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0年。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民87年12月。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51年。
吳鴻瀛,《墾拓臺灣先賢—陳永華之研究》,臺北縣八里國民小學,民87年12月,未出版。
李重耀建築師事務所,《板橋大觀義學整修研究》臺北縣政府,民77年8月。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1年。
李國鈞主編,中國古代教育論著叢書,《清代前期教育論著選》,中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筱峯,《臺灣歷史年表》,臺灣文藝雜誌社,民72年9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三民書局,1993年。
沈茂蔭纂修,《苗栗縣志》,卷九,學校志,義塾,「社學義塾」。
沈起元,《清耆獻類徵選編》,臺北:大通書局,民76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9年,頁36 。
周元文纂輯,《重修臺灣府志》,卷二,規制志,「義學」。
周愚文,〈臺灣近五十年來教育史學發展初探(1949-1998)〉,輯於《教育史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
周鐘瑄,《諸羅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51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錦繡,再版,民82。
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東京,國土社,昭和33年3月30日發行。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民84年。
林玉体,《臺灣教育史》,台北,文景書局印行。民92年9月。
林亦之,《網山集》,卷四,〈光澤尉朱府君墓誌銘〉。
林治金,《中國小學語文教學史》,山東教育出版社,民84。
林品桐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與研究(明治二十九年七月至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90年,頁167-172。
林柏壽發行,《板橋林本源家傳》,林本源祭祀公業印,民64年1月。
林偉盛,《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羅漢腳》,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民82年3月。
林熊祥、李騰嶽,《臺灣省通志稿》,卷5,(教育志)。
林衡道,《臺灣一百位名人傳》,正中書局,民73年。
花松村,《臺灣鄉土全誌》,第二冊,中一出版社,民85年。
柯劭忞撰,《新元史》,卷十五,藝文,民71。
胡傳纂輯,《臺東州采訪冊》,廨署,「義塾」。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1年。
倪贊元纂輯,《雲林縣採訪冊》,他里霧堡,「書院」。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0年,頁33。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卷一百一十三,(選舉一),頁3148。
屠繼善纂修,《恆春縣志》,卷十,「義塾」。
張正藩,《中國書院制度考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上海教育出版社,民81年。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6。
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
戚嘉林,《臺灣史》,台北,農學股份有限公司,民87。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出版社,民68年。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卷三,(習尚),同治十二年刊本,成文出版社,民73年3月。
清,允祿,《欽定大清會典事例》(雍正朝),卷七十。
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民81年。
清,托津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卷三一七。
清,吳雲,《得一錄》,卷十一,〈蒙管條約〉,文海出版社,余蓮村輯。
清,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四七種,臺北,臺灣銀行,民58年6月。
清,周凱,〈內自訟齋文集〉,收於清,丁日健,《治臺必告錄》,,卷二,〈內自訟齋文集˙記臺灣張丙之亂〉。
清,周鍾宣,《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漢俗˙雜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臺北,臺灣銀行,民51年12月。
清,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八種,臺北,臺灣銀行,民46年12月。
清,胡建偉纂修,《澎湖紀略》,卷之四
清,席裕福,《皇朝政典類纂》,卷二三一,頁7145-6。
清,席裕福,《皇朝政典類纂》,卷二三一。
清,徐宗幹,《斯未信齋文集》,「設義塾約」。
清,屠繼善,《恆春縣志》,卷十,「義塾」。
清,屠繼善總纂、陳文緯主修,《臺灣省恆春縣志》,清光緒二十年修,修史廬抄本,成文出版社,民72年3月。
清,崑岡等奉敕著,《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95(禮部106‧學校),第五冊。
清,張廷玉,《新校本明史》,卷六十九,<選舉一>。
清,張燾,《津門雜記》。
清,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卷六十九,(學校七)。
清,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灣文獻叢刊第四一種,臺北,臺灣銀行,民48年5月。
清,謝金鑾,〈蛤仔難紀略˙論證˙附:泉漳治法論˙械鬥〉,收入於清˙丁日健,《治臺必告錄》,卷二,(蛤仔難紀略˙論證˙附:泉漳治法論˙械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臺北,臺灣銀行,民48年7月。
清,魏源,〈聖武紀略˙乾隆三定臺灣記〉,收入於清˙丁日健,《治臺必告錄》,卷一,(聖武紀略˙乾隆三定臺灣記)。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館校註》,卷113,(選舉志),頁3152。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卷六十九,(學校七)。
盛清沂,《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引言部分,臺北文獻委員,民46年。
盛清沂、吳基瑞編纂,《板橋市志》,板橋市公所出版,民77年10月。
莊金德編著,《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第三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62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臺北,臺灣銀行,民51年12月。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正中書局,民43年。
郭輝等纂,《新竹縣志》,(人物志),卷九,民65年。
陳文達,《臺灣縣志》(康熙五十九年),卷五,(選舉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文達纂輯,《鳳山縣志》,卷二,規制志,「義學」。王瑛曾纂輯,《重修鳳山縣志》,卷六,學校志,「書院(即義學)」。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商務印書館,民67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45年。
陳夢林纂輯,《諸羅縣志》,卷五,學校志,「義學(學田附)」。
陳學恂、周德昌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民84年12月。
淀川喜代治編,古舜仁、陳存良譯,《臺北州街庄志(上)--板橋街誌》。
黃新憲《臺灣的書院與鄉學》,北京市,九州出版社,民91年。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出版社,民78年。
葉振輝,《臺灣開發史》,協和臺灣叢刊49,臺原出版社,民84年。
熊明安、徐仲林、李定開主編,《四川教育史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第三十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穆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O種,臺北,臺灣銀行,民52年11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O二種,臺北,臺灣銀行,民50年6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選輯(上),(查辦臺灣清莊事宜疏),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八種,臺北,臺灣銀行,民60年3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選輯(二),(一七O福建巡撫趙國麟奏漳泉及臺灣人情習俗等摺),臺灣文獻叢刊第三OO種,臺北,臺灣銀行,民61年3月。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編,《臺灣教育誌稿》,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民91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11〈學校〉。
諸家著,《臺灣詩鈔》,臺灣文獻委員會,民86。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卷三,學校志,「書院」。
鄧孔昭,《臺灣通史辨誤》,自立晚報社,民80年。
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市政府,民89年。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採訪冊》,丁部,規制,「義學(附番社義學)」。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民88年7月。

【期刊論文】
尹章義,(臺北平原墾拓史),輯於《臺北文獻》,直字第53-54期合刊,1981年。
史威廉、王世慶,〈林維讓先生事蹟〉,收入於《臺灣風物》,24卷4期,民63年12月。
亦耕,〈諷誦涵泳與語文教育〉,中央日報,1981年2月10日,21版。
何思瞇、許禎庭,〈臺灣教育制度的演變-以大觀義學與板橋國小為例〉,收入於《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北縣文化),61期,民88年6月。
吳子光,〈岸社文祠學舍記〉,收於王國璠主編,《吳子光全集》(下)。
吳守璞,〈林本源家小史〉,收入於《臺灣風物》,2卷2期,民41年2月。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卷2期,民67年7月。
李裕德,〈私塾語文教學的利弊〉,收入於《中國語文教學》。
林正芳,〈歷史創造與源起-由楊士芳談起〉,《蘭陽博物》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季刊,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出版,民93年4月。
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臺灣風物》,第五十二卷,2期,民91年6月。
林衡道,(臺北近郊史蹟調查),輯於《臺北文獻》,第二冊,第四期,1963年。
林衡道,〈板橋鎮與林家宅地〉,收入於《臺灣風物》,17卷5期,民56年10月。
金鑠‧吳振芝,〈清代臺灣地方科舉之研究〉,輯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五期,1978年。
孫準植,〈清代臺灣之義學〉,收於《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十五期,1993年12月。
徐麗霞,〈淡北文教淵叢—板橋的「大觀義學」〉,收入於《中國語文》,第81卷,第4期,民86年10月。
旅隼,〈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準風月談》,輯於《魯迅全集》第五冊,頁261-2。本篇文章最初發表於1933年8月18日的《申報》,〈自由談〉。
問樵,〈漳泉械鬥與黃龍安〉,收入於《台北文物》,2卷1期。
張菼,〈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收於《臺灣風物》,第24卷,第4期,民63年12月。
曹永和,(從荷蘭文教談鄭成功之研究),輯於《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
梁庚堯,〈宋代的義學〉,輯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四期,臺北,1999年12月。
盛成,〈沈光文研究(一)〉,《臺灣文獻》,十二卷二期。
盛成,〈荷蘭據臺時代之沈光文〉,刊於《臺灣文化論集》。
許雪姬,〈林本源及其邸園之研究〉,收入於《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畫室規劃,1986年。
陳忠華,(板橋鎮小志),輯於《臺灣風物》,第十七卷,第五期,1967年10月。
陳漢光,〈「大觀書社」與「大觀義學」〉,《臺灣風物》,第17卷,第五期,民56年10月。
黃秀政,(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事件),輯於《臺灣史研究》。
黃秀政,〈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事件之檢討〉,收於《臺灣文獻》,第27卷,第4期,民65年12月。
葉憲峻,〈臺灣初等教育之演進〉,《輯於臺灣教育史》,徐南號主編,師苑教育叢書77,師大書苑發行,民82年。
臺北文獻委員會,〈艋舺耆老座談會〉,《臺北文物》,二卷1期,民42年4月。
樊信源,〈清代臺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收於《臺灣文獻》,第25卷,第4期,臺灣文獻委員會,民63年12月。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認識臺灣論文集》,臺北:師大歷史系,民87年。
羅肇錦,〈清代臺灣書院童蒙教本與教學理念〉,收入於《台灣源流》,第17期,民89年3月。

【學位論文】
宋健行,《我國傳統啟蒙教材研究-以臺灣地區為觀察重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5月。
林孟輝,《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年,未出版。
林姵君,《板橋大觀書社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年6月,未出版。
許世穎,《清代臺灣書院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85/碩士,未出版,民85年。
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92/博士。未出版。民92年。
許楓萱,《清代明志書院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民93年。
曾蕙雯,《清代台灣啟蒙教育研究(168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未出版。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7年,未出版。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9年。
【網站資料】
大觀幼稚園網站:http://mail.jges.tpc.edu.tw/~lay/classweb/Homepage.php?teacher_id=2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秀政,〈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事件之檢討〉,收於《臺灣文獻》,第27卷,第4期,民65年12月。
2. 張菼,〈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收於《臺灣風物》,第24卷,第4期,民63年12月。
3. 徐麗霞,〈淡北文教淵叢—板橋的「大觀義學」〉,收入於《中國語文》,第81卷,第4期,民86年10月。
4. 孫準植,〈清代臺灣之義學〉,收於《國史館館刊》,復刊第十五期,1993年12月。
5. 金鑠‧吳振芝,〈清代臺灣地方科舉之研究〉,輯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五期,1978年。
6. 樊信源,〈清代臺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收於《臺灣文獻》,第25卷,第4期,臺灣文獻委員會,民63年12月。
7. 林衡道,〈板橋鎮與林家宅地〉,收入於《臺灣風物》,17卷5期,民56年10月。
8. 林衡道,(臺北近郊史蹟調查),輯於《臺北文獻》,第二冊,第四期,1963年。
9. 梁庚堯,〈宋代的義學〉,輯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四期,臺北,1999年12月。
10. 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臺灣風物》,第五十二卷,2期,民91年6月。
11. 林正芳,〈歷史創造與源起-由楊士芳談起〉,《蘭陽博物》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季刊,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出版,民93年4月。
12.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卷2期,民67年7月。
13. 吳守璞,〈林本源家小史〉,收入於《臺灣風物》,2卷2期,民41年2月。
14. 何思瞇、許禎庭,〈臺灣教育制度的演變-以大觀義學與板橋國小為例〉,收入於《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北縣文化),61期,民88年6月。
15. 王啟宗,《清代臺灣的教育》,臺灣風物,第三十二卷,第二期,第十五次「臺灣研究研討會」紀錄,民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