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1.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增訂新版)。台北市:五南。
2.方德隆(2001)。行動研究的行動研究:研究歷程的反思。台北市:揚智
3.全國健康促進學校94年度生活技巧教學研討會教學教材手冊。
4.行政院衛生署(2002)。促進國民健康體能指引。
5.行政院衛生署(2005)。國家癌症防治五年計畫。
6.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7.花蓮縣政府94年度推動轄區健康促進學校活動實施計劃(2005)。
8.花蓮縣部落小學檳榔防制課程教育輔導計畫檳榔防制教材(2005)。
9.花蓮縣部落小學檳榔防制課程教育輔導計畫研究報告(2005)。
10.花蓮縣(2003)。公共衛生年報。花蓮縣衛生局。
11.秦麗花編著(2000)。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市:翰林。
12.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13.張春興、林清山(198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14.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南宏。
15.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16.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17.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18.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19.教育部(199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20.張繻方、龍芝寧(2005)。生活技能在健康教學上的應用(國中版)。行政院
衛生署/教育部。
21.楊鈞圭(2004)。國高中生嚼檳榔、吸菸、飲酒之認知、態度之測量及相關因素探
討。高學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22.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
23.顏秀玲(2004)民眾心理健康與檳榔、菸、酒使用行為之關係-以南部民眾為例。高
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24.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25.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26.蔡娟君(2004):國人檳榔、菸、酒使用與氣喘、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潰瘍
之相關性探討。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二)期刊
1.李明憲、李國明、謝明賢(2005)。邁向部落健康促進學校之路:以花蓮縣春日國小檳
榔防制教育計劃為例。台灣教育,634,38-45
2.林壯沛(1995)。山坡地栽植檳榔的水土流失問題探討。科學月刊,26(9),738-747。
3.陳錫琦(1997)。坐禪與健康促進。華梵學報第4卷第1期 頁45-534.陳寶玉(2005)。許學生一個健康的未來-共創一個以生活技巧為導向的健康
促進學校:以宜蘭縣冬山國中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為例。台灣教育,634,
31-37
5.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ㄧ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
9,319-342
6.鄭斐芬(2002)。屏東縣國中學生對嚼檳榔之知識、態度及嚼食行為研究。衛生教育學
報18,167-183
7.韓良俊(2005)。台灣檳榔防制的里程碑-記主編「口腔癌專輯」經過及其他。
健康世界雜誌,2005年11月號,87-90
(三)報紙
1.林進修(2002/12/03)。檳榔族易得癌。民生報,A4版/生活新聞。
2.施靜茹(2005/11/27)。檳榔族年輕化-口腔癌增多。聯合報,健康E2版。
3.莊瑞琳(2005/07/09)。不當紅唇族,咽喉癌少來。自由時報,健康醫療E8版。
4.更生日報(2005/11/11)。檳榔及口腔癌防治。醫療服務網。花蓮。
5.許禮安、林裕勳(2005/7/11)。紅唇族的命運。更生日報,醫療服務網,慈濟
醫療。
6.許麗珍(2002/12/03)。紅唇族易得癌。聯合報/7版/話題。
7.蔡靚萱、許麗珍(2002/12/03)。檳榔族年輕化-半年就會病變。聯合報/7版/
話題。
8.國民健康局(94/10/12)。「戒」概有理!戒檳全民圓夢活動 活動手冊
(四)電子資料
1.口腔與檳榔(2005/3/14)。http://w3.loxa.edu.tw/ga85023/web/pp.htm
2.中山教育學程國文科網站(2005/11/21)。http://www2.nsysu.edu.tw
3.台灣健康促進學校(2005/10/15)。http://www.allschool.com.tw
4.連熙隆(2005/8/15)。談口腔癌病防治與檳榔之關係。青年健康大使網站。
http://gkds.cyc.org.tw/~websitel
5.閻愷正(2005/12/22)。自我篩檢 全民防治口腔癌。
http://www.buddhanet.com.tw/
6.檳榔專題網(2005/1/5)。http://w3.loxa.edu.tw/ga85023/web/
7.檳榔與健康(2005/11/28)。http://www.choes.ylc.edu.tw/searchdata/601.htm
二、外文部份
1.Altrichter, H.posch,P. & Somekh.B(1993):Teachres InvestigateeirWork.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2.Bennett,D.L.&William,M.(1993).Adolescent Healthcar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al Health,6,69-74
3.Carr,W.& Kemmis,S(1986).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Knowledge,and action
research.London:Falmer.
4.Densin,N.K.(1970).The Research Act in Sociology.London :Butterworths.
5.Dever,G.E.Alan(1976),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lth policy socia Indicators
research 2,543-466,1976
6.Gans,J.E.&Blyth,D.A.(1990).America’sadolescents:How healthy Are they ?
Chicago: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7.Herson, J.(1981).Experiential research methodolody.In P Reason &J.Rowan (Eds.):
Human inquiry :a sourcebook of new paradigm research. New York, NY:John
Wiley and Sons.
8.Hurrelmann,K.,Leppin,A. & Nordlohne,E.(1995).Promoting health In schools:
The German example.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0,121-131
9. Kemmis,S.&McTaggart,R.(1988).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0.Skilbeck,M.(1984)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Harper & Row.
11. Viviane,MJ.R.(1993).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action research.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7(3),26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