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紫薇(1993)。國中教師氣憤情緒相關因素分析暨氣憤情緒管理策略成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方紫薇(1997)。與氣憤情緒共舞--氣憤情緒管理策略。學生輔導雙月刊,51,62-73。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合記圖書。
王淑俐(1996)。心中有藍天─讓你我的情緒更清新。台北:師大書苑。
王淑俐(1997)。教師的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上)。師友,356,17-20。
皮玉鳳(1988)。生氣控制訓練對國小高攻擊性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彥君(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素卿(譯)(2002)。Richard S. Lazarus & Bernice N. Lazarus合著。感性與理性─了解我們的情緒。台北:五南。
李瑞玲(1993)。以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探討生氣歷程對血壓心理生理機制之影響。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周百營(2002)。國民中小學學生認知扭曲、生氣情緒與攻擊行為關係之探討。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心茹(譯)(2004)。Boreen , Johnson , Niday & Potts合著。啟導初任教師。台北:遠流。
林秀玲(1991)。『生氣』與『攻擊』。諮商與輔導,70,34-35。林明傑、劉小菁(譯)(2000)。Robert E. Freeman-Longo & Murray Cullen合著。如何好好生氣。台北:張老師文化。
邱文彬(1995)。憤怒的生理現象與因應之道。大家一起來生氣─憤怒管理。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施顯烇(1998)。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與青少年所面臨與呈現的挑戰。台北:五南。
徐大偉(1998)。氣憤情緒的探討及其輔導策略。教育資料文摘,42(6),154-176。徐大偉(1999)。國小學生生氣情緒及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徐大偉(2003)。別讓生氣發飆:談如何有效管理生氣情緒。學生事務,42(3),35-43。張怡筠(1996)。 EQ:其實很簡單。台北:希代。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1996)。D.Goleman著。EQ。台北:時報文化。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作者。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6-39。許慈倩(譯)(1996)。Ron Potter-efron著。棄氣人生。台北:立寶文化。
許靜怡(1996)。自尊、內外控、控制歷程與生氣表達的關係。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雪靜(1999)。認知因素對國小學童生氣情緒影響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華源、郭靜晃(譯)(1998)。Chris L. Kleinke著。健康心理學—跨越生活危機。台北:楊智文化。
游恆山(譯)(1988)。Philip G.Zimbardo著。心理學。台北:五南。
游恆山(譯)(1993)。K. T. Strongman著。情緒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楊智。
黃嘉倫(2001)。國民中小學實施統整課程的難題與解決對策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德祥(1993)。大學生刺激尋求、憤怒與性格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93-119。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綉英(譯)(2000)。馬修‧馬偕和帕特里克‧菲寧和金‧帕列格和黛那‧藍廸斯合著。何必對孩子動怒。台北:新廸文化。
楊惠芳(1998)。談教師生氣因應之道。教師之友,39(1),31-34。楊坤堂(2004)。情緒穩定與穩定情緒:教師情緒管理初探。研習資訊,21(2),5-15。
葉重新(1998)。心理學。台北:心理。
葉雅馨(1998)。你是生氣一族嗎?大家健康,154,8-11。
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淑瀅(1996)。已婚婦女在家庭事件中的生氣情緒諮商之改變歷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歐申談(譯)(1993)。Thomas Gordon著。教師效能訓練。台北:新雨。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黎亮吟、劉兆明(譯)(1992)。Paul Hauck著。心平氣和之道 如何避免生氣。台北:張老師。
盧蘇偉(1998)。情緒教育100 招。台北: 世紀。
盧蘇偉(1999)。教師情緒管理一百招─老師為什麼會生氣。當代幼教管理雜誌,1,98-99。戴晨志(2004)。不生氣,要爭氣。台北:時報文化。
謝青峰(譯)(2000)。Gayle Rosellini & Mark worden合著。你當然可以生氣。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世修(2002)。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中男生生氣情緒管理效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饒見維(1994)。國小教師資格檢定項目之研究。教育部專題研究。
饒見維(2003)。情緒涵養。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lschuler, C. F., & Alschuler, A. S. (1984). Developing health responses to anger:The counselor’s rol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 September, 63, 26-29.
Averill, J. R. (1982). Anger and aggression: An essay on emo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verill , J. R. (1983). Studies on anger and aggression: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8, 1145-1160.
Fabes, R .A., & Eisenberg, N. (1992). You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interpersonal anger. Child Development, 63 (1), 116-128.
Fabes, R. A., & Eisenberg, N. (1995). The rel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vivarious emotional responding to social competence, regulation , and emotionality. Cognition and Emotion, 9(2), 203-228.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 Bantam Books.
Goleman, D. (1998).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 Bantam Books.
Juvonen, J. (1992). Negative peer rea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cto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314-321.
Lazarus , R .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S., & Lazarus, B. N. (1994). Passion and reason : 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da, L. & Janet P. (1996). Waging peace in our schools. Boston : Beacon Press.
Murphy, B. C., & Eisenberg, N. (1996). Provoked by a peer: children’s anger-related respons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ocial functioning. Merrill-Palmer Qarterly, 42(1), 103-124.
Novaco, R. W. (1976). Treatment of chronic anger through cognitive and relaxation control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4(4), 681-690.
Novaco, R. W., & Robinson, G. L. (1984). Anger and aggression among military personnel. In R. M. Kaplan, V. J. Konecni, & R. W. Novaco(Eds),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Youth (pp.209-247). Boston: Martinus Nijhoff.
Tavris, C. (1989). Anger : the misunderstood emotion. New York : Simon & Sch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