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1: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瑞全
研究生(外文):Jui-Chuan Tsai
論文名稱: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School Adjustment between Taiwan and Migrant Brides’ Offspring
指導教授:林適湖林適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Hu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外籍與大陸配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
外文關鍵詞:Migrant brides’ offspringSchool Adjus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8
  • 點閱點閱:13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4
本研究旨在透過比較研究,以瞭解高年級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相較於本國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情形之好壞。以全省小學五、六年級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並配對抽取相同人數之本國籍配偶子女為對象,從25縣市中隨機抽出五縣市進行問卷調查,施測有效樣本為504人,其中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237人,本國籍配偶子女267人。以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本研究結果如下:
壹、整體學校適應方面
國小高年級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校適應現況顯著落後於本國籍配偶子女。
貳、不同背景變項之學校適應
一、性別
不同性別之本國籍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校適應皆沒有顯著差異。
二、母親國籍
分為台灣、大陸與東南亞。本國籍配偶之子女學校適應顯著優於東南亞籍配偶之子女,本國籍配偶子女與大陸籍配偶子女之學校適應沒有顯著差異,大陸籍配偶子女與東南亞籍配偶子女之學校適應也沒有顯著差異。
三、母親語言能力
國小高年級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不因母親中文能力不同而影響其學校適應。
四、家庭結構
本國籍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雙親家庭學生的學校適應皆顯著優於非雙親家庭。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和本國籍配偶子女家庭結構並沒有顯著不同。
五、社經地位
本國籍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皆不因社經地位的不同而影響其學校適應。本國籍配偶子女家庭社經地位顯著高於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
六、城鄉差距
本國籍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皆不因城鄕差距而影響其學校適應。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hool adjustm- ent between the Taiwanese and migrant brides’ offspring. The subjects who were the grade 5 and 6 students studied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cluded the offspring of nat- ive and mainland were selected by random sampling. The participants of five countr- ies in this study were sampling from twenty-five country to enroll in this questionna- ire. The number of valid samples are 504 included 237 the offspring of the spouse of the foreign or mainland and 267 offspring of native. Analyses of variance and indep- endence t-test were used to detec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varieties.
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the school adjustment
The grade of high students of Taiwanese offspring is to get behind the migrant brides’ offspring.
2. In terms of the school adjustment about student’s background
(1) Gender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aiwanese migrant brides’ offspri- ng.
(2) Citizenship
The citizenship divided into Taiwan, mainland and East-South Asia. One can see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native offspring is superior to East-South Asia; however, th- ere a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ffspring of native and spouse of mainland. In addi- tion, there are also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ffspring of spouse of mainland and the East-South Asia.
(3) Mother’s language ability
In terms of the language ability between the mothers whose offspring are the gra- de of high foreign students and mainland students, they were not affected to adjust the school.
(4) Family structure
One can see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offspring whose family are two parents is super ior to one or less then one parent; however, there a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ffspring of spouse of foreign and mainland in the structure of famil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現況探討……………………………10
第二節 學校適應之探討……………………………………………20
第三節 影響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因素…………………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4
第二節 研究假設……………………………………………………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49
第五節 資料分析……………………………………………………55
第六節 研究流程……………………………………………………56
第六節 實施程序……………………………………………………5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受試學生基本資料分析……………………………………59
第二節 學校適應之分析……………………………………………6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下學校適應之差異情形……………………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90
二、英文部分…………………………………………………………97
附錄
附錄一 內容效度專家名單………………………………………………99
附錄二 國小兒童學校生活適應問卷……………………………………100
附錄三 訪談對象背景資料表……………………………………………106
附錄四 給各校主任的一封信……………………………………………108
附錄五 「國小兒童學校生活適應量表」授權同意書…………………109
表 目 錄
表2-1-1 按國籍別之外籍配偶合法在台居留人數(不包含男性配偶)………12
表2-1-2 民國9九十年至九十四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結婚人數統計…………12
表2-1-3 台閩地區嬰兒出生數依生母國籍分……………………………13
表2-1-4 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學年別分……………14
表2-1-5 國內外籍與大陸配偶相關研究彙總表…………………………15
表2-3-1 結婚人數國籍別按教育程度分之結構…………………………41
表3-1-1 教育程度分級表…………………………………………………50
表3-1-2 職業分類表………………………………………………………50
表3-3-1 國小學童學校適應量表試題分析表……………………………51
表3-3-2 訪談大綱…………………………………………………………53
表3-6-1 研究進度表………………………………………………………59
表4-1-1 各縣市問卷回收份數……………………………………………60
表4-1-2 受試學生基本資料分析…………………………………………60
表4-2-1 台灣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問卷整體分析表………………63
表4-2-2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問卷整體分析表…………63
表4-2-3 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的差異比較………………………………65
表4-3-1 不同性別之台灣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的差異比較
…………………………………………………………………66
表4-3-2 不同性別之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的差異比較…67
表4-3-3 不同母親國籍學生學校生活適應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68
表4-3-4 不同母親國籍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9
表4-3-5 不同母親語言能力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0
表4-3-6 不同母親語言能力學生學校生活適應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
…………………………………………………………………71
表4-3-7 台灣籍配偶子女不同家庭結構學生學校適應各層面差異之比較
…………………………………………………………………72
表4-3-8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不同家庭結構學生學校適應各層面差異比較………………………………………………………………73
表4-3-9 台灣籍配偶子女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家庭結構之比較……74
表4-3-10 台灣籍配偶子女不同社經地位學生學校生活適應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75
表4-3-11 台灣籍配偶子女不同社經地位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6
表4-3-12 外籍配偶子女不同社經地位學生學校生活適應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77
表4-3-13 外籍配偶子女不同社經地位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8
表4-3-14 台灣籍配偶子女和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社經地位之比較……79
表4-3-15 台灣籍配偶子女城鄕差距在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的差異比較
…………………………………………………………………80
表4-3-16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城鄕差距在學校生活適應各層面的差異比較………………………………………………………………81

圖 目 錄
圖3-1-1 研究架構圖………………………………………………………44
圖3-1-2 研究流程圖………………………………………………………56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5)。疼惜臺灣新媳婦--照顧新臺灣之子94年3月1日開始接受申請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申請。2006年7月28取自http://www.moi.gov.tw/pda/pda_news_info.asp?NewsId=1532
內政部戶政司(2006)。台閩地區嬰兒出生數按婚生、非婚生、棄嬰或無依兒童及生母國籍分。2006年3月14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3.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05):94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6年3月14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孔憲法、林峰田、黃萬翔(2003)。台灣城鄕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妙如(2005)。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柏元(1998)。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626,25-31。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玉玲(2001)。澎湖的外籍新娘。西瀛風物,第8期,頁60-75。
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會(2000)。少年暴力犯罪相關因素之研究-家庭結構、動力與社會學習觀點以論。台北: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會。
何秀珠(1993)。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家儀(2003)。國小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俊緯(2004)。展臂迎新―談外籍新娘教育。師友,第441期,頁17-19。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李怡璇(2006)。社會支持課程對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曉晶(2002)。台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佚名(2003)。文化差異與學習障礙是兩大困難――新台灣之子的悲哀。中國財經月刊,113,106-111。
周仁尹(2004)。「新台灣之子」代溝現象對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1,62-80。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君諭(2003)。台北市推動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觀察與省思。社教雙月刊,第113期,頁46-53。
林進財(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照真(2004,1月27日)。認同我別用異樣眼光看我。中國時報,A11版。
林燕宗(2004)。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彦妤、郭利百加等(譯)(1994)。V.J. Derlega & L.H. Janda著。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台北:桂冠。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176-181。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榮正(2003)。展臂迎接新台灣之子。師友,第438期,頁72-74。
祈婉琳(1999)。花蓮地區國小兒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45-92。
徐慕蓮(1986)。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慧雯(2004)。搭起學習的另一座橋—以外籍配偶子女進行課後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涂信忠(2003)。原住民學童接受教養行為與其情緒穩定、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永昑(2003)。由新台灣之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雙月刊,49,22-23。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a)。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b)。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慧貞(2004)。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瓊方(2003)。夢醒鄉關何處?―外籍新娘台灣情。光華(中英文國內版),第28卷,第10期,頁88-95。
教育部(2004)。我國教育政策之現況與未來發展。2006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4/930526.htm#1-5
教育部統計處(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2005年5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report/son_of_foreign/son_of_foreign_93.htm
梁玉芳(2004a,7月26日)。婚姻移民 台灣第五大族群。聯合報,A3版。
梁玉芳(2004b,7月28日)。媽媽的母語 學校沒教。聯合報,A5版。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精華書局。
陳仕宗(2004)。「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及其因應之道。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行政與領導研究所舉辦之「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發展之影響」研討會(頁2-35),花蓮。
陳正憲(2004)。高雄地區外籍配偶國中生子女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68-75。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奎熹(1993)。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2NTNT1096002。
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雅鈴(2004)。新台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陽琪、陽琬(譯)(1995)。N. Goodman著。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黃玉枝(1990)。國中資優學生輿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婉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B. Vinvien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詹素珠(1995)。教師口語行為、國中學生自尊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坤輝(1996)。青少年不良適應行為-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台北:天馬文化。
蔡明富、吳武典(2001)。國小資優學生學校生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41-56。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89NCKU0635006。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美貴(2001)。幼兒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蕭彩琴(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錢宗忻(2004)。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薛承泰、林慧芬(2004)。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2004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4/theme-236.htm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92NTNT1284004。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羅婉麗(2002)。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鐘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第四期,頁251-257。
二、英文部分
Allen, B. P. (1990). Personality, Soci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Cohen, R. J. (1994). Psychology & Adjustment: Values, Culture, and Chang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DuBois, D., Eitel, S. K., & Felner, R. (1994). Effects of family environment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on school adjust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 (2), 405-414.
Harrison, L. J. (2004, November). Do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mselves, their teachers, and school accord with their teachers’ ratings of their adjustment to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Melbourne.
Hughes, D. M. (2004). Human Trafficking: Mail-Order Bride Abuses.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Lloyd, K. A. (2000). Wives for sale: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mail-order bride industry.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Business, 20 (2), 341-367.
Martin, G. L., & Osborne, J. G. (1989). Psychology, Adjustment, and Everyday Living.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Rathus, S. A., & Nevid, J.S. (1995). Adjustment and Growth: The Challenges of Life. (6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Rubin, K. H., Bukowski, W. M., & Parker, J. G. (1998). 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 In N. Eisenberg (Ed.) Handbooks of Child Psychology”Vol. 4.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4th ed., pp. 619-700). New York: Wiley.
Schaeffer-Grabiel, F. (2006). Planet-Love.com: Cyberbrides in the Americas and the Transnational Routes of U.S. Masculinity.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31 (2), 331-356.
Schwebel, A. I., Barocas, H. A., Reichman, W., & Schwebel, M. (1990). Personal Adjustment and Growth: A Life-Span Approach. (2nd ed.). Iowa: Wm. C. Brown.
Zettergren, P. (2003). Schoo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for previously rejected, average and popular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207-2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德銳 (1999)。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13-16。
2. 陳國彥(1998)。邁向21世紀的社會科教育。國教天地,128,8-11。
3. 陳美玉(2004)。生活史分析在新任教師專業發展上意義之探討。國立教育研究院研習資訊,17(2),取自:
4.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5. 吳耀明(2000)。國小教師班級經營與兒童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3),14-19。
6. 吳清山(1996)。追求高品質班級經營與輔導,學生輔導月刊,45,24-31。
7. 張德銳、李俊達(1999)。推動學校本位的教學視導與評鑑。國立台師大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2期,2-6。
8. 歐用生(2000)。教師是轉型的知識份子-聲音的「政策」與「教學」。國民教育,41(2),1-6。
9. 羅清水(2004)。教學視導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國立教育研究院研習資訊,17(2),取自:(2004網路搜尋)取自:
10.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11. 朱玉玲(2001)。澎湖的外籍新娘。西瀛風物,第8期,頁60-75。
12. 周仁尹(2004)。「新台灣之子」代溝現象對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1,62-80。
13. 林君諭(2003)。台北市推動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觀察與省思。社教雙月刊,第113期,頁46-53。
14.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176-181。
15. 張永昑(2003)。由新台灣之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雙月刊,4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