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雅庭
研究生(外文):Ya-ting Lin
論文名稱:原住民部落參與太魯閣國家公園五間屋地區生態旅遊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Indigenous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ujianwu Area of the Taroko National Park
指導教授:李光中李光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ng-chu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社區參與論壇SWOT分析協同規劃理論
外文關鍵詞:national parkecotourismtheory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SWOT analysiscommunity foru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0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台灣國家公園之劃設仿效於美、加地區的國家公園,其目的在於保護大面積的特殊生態及自然資源,卻忽略照顧在地居民的福祉及權益;然而隨著國際趨勢之演變,其經營管理的方式除了保育生物多樣性外,尚須兼顧在地居民的生活,此即生態旅遊的精神所在。
本研究係選擇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溪沿線的五間屋地區為研究個案,擬基於Healey的協同規劃理論,結合該區的權益關係人,以社區參與論壇的方式,共同研擬三生一體的相關議題,並根據四次論壇(座談會)的內容,進一步分析共同參與生態旅遊發展的潛力與問題,以提供該區及國家公園其他區域共同規劃和管理之參考。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經由多次論壇的效益評估,居民的知識力、社會力及行動力已有所累積;至於在地居民和太管處間的夥伴關係,也漸漸突破多年來的心防,建立互信、互賴的情感。本研究結果乃根據田野及論壇(座談會)內容整理出三大議題加以討論;同時,以SWOT分析架構,針對原住民部落之五間屋地區參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分析其潛力(內部優點與外部機會)與問題(內部弱點與外部威脅)。目前本研究區因土地權屬問題尚待釐清,暫時沒有進一步的進展;期待假以時日,在地居民對生態旅遊參與的期待與太管處提升服務品質的願景能早日落實!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in Taiwan generally follows the paradigm of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in the North America, emphasizing protection of the distinctive ecosystem and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leaving local residents’ rights and interests lack of consideration. However,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states that both the livelihood of local people and biodiversity of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equally.

This study choses the Wujianwu area along the Shakadang River bank as the case study area. Based on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various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of the area as well as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mong them. Four community forums in the local area were conducted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of discussing public issues in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Problems and some strategies were identified and figured out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ke to promot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The potential (internal strengths and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problems (internal weakness and external threat) of indigenous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ujianwu area of Taroko National Park were further analyzed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framework.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intellectual, social, and mobilization capacity had been enhanced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community forums. Furthermore,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local people and Taroko National Park Headquarters had a breakthrough. Some mutual trust had been established between them.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no practical action of ecotourism programe undertaken in the Wujianwu Area mainly due to the unreconciled ownership issues. It is hoped that the local people’s interests of participation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goal of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of Taroko National Park will help to put ecotourism programe into practice in the near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
第四節 、研究者的角色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保護區經營管理的趨勢 5
壹、保護區的定義 5
貳、保護區經營管理理念之演變 5
參、國家公園與原住民互動之演變 7
第二節 、生態旅遊基本概念 9
壹、生態旅遊的定義及特徵 10
貳、生態旅遊與國家公園 11
第三節 、生態旅遊與原住民部落 13
第四節 、公眾參與和溝通 14
壹、公眾參與的定義 14
貳、社區參與等級、模式和步驟 15
參、社區參與與原住民 17
第五節 、國內相關文獻檢討 19
壹、保護區與原住民議題相關文獻 19
貳、太魯閣國家公園五間屋地區相關文獻 23
第三章 、研究理論、方法與架構 25
第一節 、研究理論及架構 25
壹、三生一體架構 25
貳、權益關係人分析 25
參、協同規劃理論 2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8
壹、質性研究方法 28
貳、SWOT 分析 29
第四章 、研究區環境背景及公共議題 33
第一節 、研究區自然環境概述 36
壹、地理位置 36
貳、氣象與水文 37
參、地形、地質與礦產 37
肆、植物、動物與河川生態資源 38
伍、景觀與觀光資源 39
第二節 、研究區人文環境概述 39
壹、遷徙、聚落與族群 39
貳、生活、信仰與民族認同意識 40
第三節 、砂卡礑地區「三生一體」議題 42
壹、生產議題 42
貳、生活議題 43
參、生態議題 44
肆、建立夥伴及體制關係 46
第四節、權益關係人分析 46
第五章 、社區參與論壇的實施與評估 49
第一節 、第一次五間屋居民座談 49
壹、社區參與論壇的籌備過程 49
貳、社區參與論壇的實施過程和討論內容 49
參、社區參與論壇的成效評估 53
第二節 、第二次五間屋居民座談 54
壹、社區參與論壇的籌備過程 54
貳、社區參與論壇的實施過程和討論內容 54
參、社區參與論壇的成效評估 57
第三節 、第三次五間屋居民座談 58
壹、社區參與論壇的籌備過程 58
貳、社區參與論壇的實施過程和討論內容 59
參、社區參與論壇的成效評估 62
第四節 、第四次五間屋居民座談 63
壹、社區參與論壇的籌備過程 63
貳、社區參與論壇的實施過程和討論內容 64
參、社區參與論壇的成效評估 67
第六章 、社區參與論壇後之重要議題追蹤及討論 69
第一節 、重要公共議題追蹤與分析 69
壹、五間屋公廁與遊客服務 69
貳、五間屋產業轉型與整體規劃 70
參、砂卡礑溪護溪 72
第二節 、五間屋原住民參與生態旅遊之SWOT分析 74
壹、內部優點 74
貳、內部弱點 75
參、外部機會 76
肆、外部威脅 7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壹、社區參與論壇的效益和限制 79
貳、原住民參與五屋間地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與問題 80
參、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權 81
肆、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對內及對外的整合與協調 81
第二節 、建議 81
壹、對本研究主要權益關係人的建議 81
貳、生態旅遊遊程、規範(守則)、生態廁所及配套措施 82
參、後續研究建議 83
參 考 文 獻 86
附錄 一:砂卡礑原住民社區生態旅遊公約(草案) 91
附錄 二:砂卡礑五間屋地主會商紀錄(一) 93
附錄 三:砂卡礑五間屋地主會商紀錄(二) 95
附錄 四:砂卡礑五間屋地主會商紀錄(三) 97
附錄 五:砂卡礑五間屋地主會商紀錄(四) 99
一、中文部分
太管處(2003)。第二次通盤計畫。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王敏 (2002)。太魯閣國家公園與當地原住民互動型態轉變之研究。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王鑫(2001)。保護區管理的新作法-參與和國家系統規劃。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王鑫 (2005)。保護區規劃與經營的國際發展趨勢。2005年社區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師院。
石正人 (2003)。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之願景。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4-12。
石佩琪(2005)。由社區聯繫力探討原住民社區對觀光發展之認知—以可樂部落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行政院新聞局(2005)。2005台灣年鑑。2006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gov.tw/EBOOKS/TWANNUAL/show_book.php?path=3_001_013
朱惟君 (n.d.)。參與式經營管理(2)──開創雙贏新價值。http://np.cpami.gov.tw/park/2004081101.asp
余文德(2003)。原住民觀光休憩產業永續經營之研究—以雪霸國家公園雪見地區為例。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吳卓夫(2004)。原住民觀光休憩產業永續經營之研究—以雪霸國家公園雪見地區為例(二)。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吳宗瓊 (2003)。部落觀光與生態旅遊。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15-18。
吳宗瓊(2002)。淺談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54-59。
宋秉明(2001)。美國與加拿大國家公園與原住民互動關系之比較,國家公園學報,11(1),96-114。
李光中 (2003a)。生態旅遊的定義與發展背景。鄉間小路,29(1),81-84。
李光中(2003b)。世界遺產潛力點太魯閣研究資料蒐集計畫。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李光中、王鑫 (2004a)。建立和評估自然保護區社區參與論壇之研究—以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36,1-22。
李光中、王鑫 (2004b)。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及大禮大同社區生態旅遊行動計畫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李光中、王鑫、張蘇芝、林雅庭 (2005)。建立社區參與論壇以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大同和大禮地區為例。2005年社區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師院。
李靜雯 (1999)。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保留地發展與經營課題之研究。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林永發(2005)。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之永續經營管理。第八屆海峽兩岸國家公園研討會論文集。國家公園學會。
林晏洲(2003)。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細部計畫。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林宛諭(2000)國寶魚護魚隊成軍。聯合報,2000年3月9日。取自http://db1.sinica.edu.tw/~textdb/test/921eq/txt/U0020/28540.txt
林貞智(2003)。國家公園公眾參與機制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湖地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林曜松(2001)。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國家公園學會。http://biodiv.niu.edu.tw/download/list.asp?unid=101
洪廣冀(2000)。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紀俊傑、王俊秀(1995)。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紀俊傑、王俊秀(1996)。環境正義之比較研究:原住民與國家公園之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紀駿傑(2002)。原住民與國家公園/保護區共同管理之發展歷史、現況與個案之探討。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草案)及國土復育條例(草案)(2005)。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http://www.cepd.gov.tw/business/business_sec1.jsp?topno=1&linkid=7
張石角 (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大同、大禮聯外交通設施工程之工程地形和地質之調查分析與可行性評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張玲玲(2004)。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許木柱(1989)。太魯閣群泰雅族的文化與習俗。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央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報告。
陳淑珣(2003)。太魯閣國家公園與當地原住民進行參與式互動之探討。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陳嘉章、彭香格(2005)。東森電影頻道之節目行銷策略研究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2005/EC-R-02005-005.htm
曾晴賢(1995)。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溪魚道規劃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游登良(2002)。太魯閣步道。貓頭鷹出版社。
皓宇工程顧問公司(1991)。太魯閣國家公園三棧、神秘谷整體規劃研究報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湯宏忠(2002)。鄒族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以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經驗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嘉義。
黃躍雯(2000a)。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模式的建構—一個方法論的初擬。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8,55-75。
黃躍雯(2000b)。雪見地區發展生態文化旅遊運作模式之研究。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黃躍雯、王鑫、黃宗成(2001b)。在台灣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的概念架構與實踐,國家公園學報,11(2),192-212。
楊鈴慧(1995)。部落、族群與行動—太魯閣人和地區原住民的階序性認同。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農委會自然保育網(2006)。台灣地區自然保護區域設置概況。
http://preserve.coa.gov.tw/habitat/ha1.htm
裴家騏 (2002)。砂卡礑部落地圖繪製計劃。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蔡佩雯(2001)。部落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阿里山鄉山美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鄭賢女(1996)。太魯閣國家公園情境中太魯閣人—政權、觀光與原住民的網路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盧道杰 (2001a)。參與、共管與自然資源的經營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盧道杰(2001b)。保護區管理的新趨勢-西方現代保護區學說之演進與發展回顧。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盧道杰 (2001c)。參與式自然資源管理與部落地圖。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盧道杰 (2002)。部落地圖與自然資源經營管理。http://www.taroko.gov.tw/VIRTUAL/data/2002/0613/13050231/04.htm
盧道杰(2004a)。峽谷段部落變遷。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盧道杰(2004b)。台灣現地保育的治理—1990年以來一些新興個案的回顧。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8(1):13-27。
盧道杰(2004c)。宗教團體與保育團體宜以多元開放的態度來討論原住民的狩獵。http://green.ngo.org.tw/hunt/2005/ht05010101.htm
盧道杰(2004d)。從國家、市場到社區—在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機制。http://seed.agron.ntu.edu.tw/agdiversity/human.htm
樹茂工程顧問公司(1992)。太魯閣國家公園民宅建築物設計暨神秘谷細部規劃設計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鍾丁茂(2004)。大霸尖山北稜以共同經營模式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簡慧慈(2004)。權益關係人解讀保護區「共管機制」之研究—以芻議中之馬告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蘇拾忠(2005)。策略規劃指南。台北。遠流出板社。

貳、西文部分
Drumm A and Moore A.(2002)Ecotourism Development-A Manual for Conservation Planners and Manager Volume 1.The Nature Conservancy.
Healey,P. (1997) Collaborative Planning: Shaping Places in Fragmented Societies. London: Macmillan. http://www.web.net/ortee/scrp/20/21 making.html.
IUCN (2004)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Cambridge:IUCN.
IUCN (2005) 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 Switzerland: IUCN.
IUCN (2005) 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agories.
ODA (1995a) Note on Enhancing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Aid Activities,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ODA (1995b) Guidance Note on How to Do Stakeholder Analysis of Aid Projects and Programmes,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Sitarz,D.(2002)The Ecotourism Training Manual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rs,Zschortau/Germany:DSE-ZEL.
Sitarz,D.(2004) Agenda 21-the earth summit to save our planet(綠色希望 -地球高峰會議藍圖, 2005林文政譯,天下文化出版社)。
Strasdas, W. (2002) The Ecotourism Training Manual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rs, Zschortau/ Germany: DSE-ZE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