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佩蓮(1999)。全國國小生態教學資源現況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311-346。
王素貞(2004)。台南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環境教育分項能力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王順美(2000)。永續校園論壇-可持續的綠色學校伙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0-35。
王順美(2003)。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伙伴計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專欄文章。
王順美(2006)。為校園環境把脈。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王俊秀(1999)。綠色學校伙伴計畫的理念。台灣省環境保護處委託計畫期末報告。
王聖欽(2004)。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懋雯(1996)。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石明卿(1990)。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學報,3,267-309。
朱經明(2001)。教育統計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行政院環保署(1988)。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畫。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行政院環保署(1999)。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課程編制理論。台北:行政院環保署。
江東佑(2001)。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巫偉鈴(1989)。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永展(1998)。永續環境規劃之新思維。環境教育,37,25-34。
李永展(2000)。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宜勳(2004)。開放空間學校學生校園環境知覺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時英。
李淑真(2002)。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俊德(1994)。教育部推行環境教育計畫及推動現況。環境教育季刊,20,1-5。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市:聯經。
何錦尚(2005)。再造綠色清新校園。臺東文教簡訊,9。
車參賢(1995)。台北市國中生對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京一(1996)。我國都會地區高中職學生對於能源枯竭之意識:與日本、英國比較說起。師大學報,40,419-442。吳京一、王佩連、張瑞香、呂美芳(1996)。我國學生的能源意識─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師大學報,41,367-392。
吳文財(1989)。國小六年級兒童的環境行動策略調查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英帛(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消費者知識理解情形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輝龍(199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環境教育執行成果報告。環境教育季刊,21,2-12。
吳易凌(2002)。從新校園運動探討教學空間規劃與環境教學之研究─以台中縣土牛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鵬兆(2001)。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之環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43,18-34。
林生復(2001)。引導國小學生環境行為的建構模式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數理教育研究所院碩士論文。林芳蓉(2005)。營造福原綠校園分享。臺東文教簡訊,9。
林秀君(2000)。國民小學環境教育實施之研究─以台北縣成功案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瞳(1996)。環境相關科系學生之環境典範、知識及行動意向調查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家平(2001)。國小學童光合作用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建棕(2001)。營造綠色校園。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校園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p43-48。
林麗惠(200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的認知風格、推理表現與問題解決表現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平地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義國(1998)。台北市高職工科應屆畢業生的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邵道光(2004)。桃園地區國小學童對國家公園認知、情意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柯俊欽(2004)。南投縣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洪俐玲(1998)。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麗晴(1995)。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徐永鑫(2004)。苗栗縣綠色學校伙伴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環境敏感度、環境議題知識及環境行為表現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自然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晏涵文、劉潔心、陳富莉(1992)。台灣地區高職學生環境知識態度行為意向及調查,公共衛生,19(1),50-60。梁啟峰(2003)。以科學寫作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環境保護知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秀株(1995)。某國小學生家長節約用水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1992)。環境教育要項。環境教育,16,14-16。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世璋(1998)。環保團體成員負責任行為的預測變項之比較研究。計劃編號:NSC 88-2511-S-126-001。
許文勇(2001)。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傅木龍(1990)。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據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正文(1995)。應用網際網路推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電子佈告欄系統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議事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瑞成(2005)。以戶外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高美濕地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慧貞(2005)。應用STS理念教學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耀慧(2004)。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乾全(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曾俊凱(2004)。國內環保網站內容對使用民眾環境認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影響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子超、王順美、梁明煌及柯淑婉(1999)。綠色學校伙伴推廣研究。台灣省環境保護委託計畫期末報告。
張邵勳(2000)。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惠元(1996)。某國小學生家長節約用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筱雲(2005)。國小學童對校園景觀設施認知與環境學習機會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陳正昌(2002)。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是瑩、曾怡禎(1991)。台灣地區國小教師環保意識調查研究。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1-18。台北: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陳思利(2002)。環境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秋澕(1998)。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佩正等(1994)。影響環境行為的變數分析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游雅如(2001)。花蓮縣國小學生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游靜宜(2003)。營造綠色學校伙伴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市大湖國小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靳知勤(1994)。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23,31-39。
鄒東明(2001)。中山大學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以生科系和企管系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國樑(1996)。台北市國中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之研究。衛生教育雜誌,16,1-19。楊昌翰(2005)。從校園整潔活動的實施探究彰化縣國小學生的環境行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楊冠政(1992a)。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季刊,15,10-24。楊冠政(1992b)。環境教育概述。台北市:教育部。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志能(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立翠屏國中環境教育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廖凌欣(2001)。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生活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佳芝(2001)。學校行政人員參與台灣綠色學校伙伴計畫之研究─推行環境教育的動機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玉慧(1996)。高雄市國小學生學校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孟宜(2000)。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蔡碧螢(2004)。地方教育局對推動綠色學校計畫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慧敏(1994)。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執行概況。環境教育季刊,21,19-35。
鄭時宜(2004)。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鄭晉昌(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視聽教育學報,(1),61-91。
蕭新煌(1986)。新環境典範與社會變遷:台灣民眾環境價值的初探。台大社會學刊,18,81-134。
蕭新煌(1999)。台灣環境意識與價值研究1999。調查研究,7,79-82。臺東文教簡訊(2005)。綠色學校伙伴在臺東。臺東:臺東縣政府。
臺東縣政府教育局(2005)。臺東縣94年度中等學校暨國民小學分組表。臺東:臺東縣政府。
臺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2004)。臺東縣環境保護計畫。臺東:臺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賴銀海(2004)。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伙伴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顏如君(2002)。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文基(2001)。運用知識管理帶動知識革新。翰林文教雜誌, 21,4-5。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鍾瑞斌(2005)。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在自我觀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rcury, T. A. (1990).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Human Organization, 49, 300-304.
Bradley, J. C., Waliczek, T. M. ,& Zajicek, J. M.(1999).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3), 17-25.
Chawla, L.(1999). 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 (1), 15-27.
Culen, G. R., & Volk, T.(2000). Effects of an Extended Case Study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Associated Variable in seventh-and Eight-Grade Students.(2002).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2), 9-15.
Eagles, P. F. J., & Demare, R. (1999).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4), 33-37.
Eagles, Paul F. J. & Muffitt, Susan (1990). An Analysis of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Anima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Fishbein, M. & Ajzen, I. (1974). Attitudes toward objects as predictors of single and multiple behavioral criteria. Psychological Review. 81:59-74.
Hines, J.(1985). 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198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6(3):655A.
Honnold, J. A. & Nelson, L. D. (1980). A prediction model of support for resource conservation, a report of two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Man-Environment Relations.1(2):15-31.
Hounshell, P. B. & Liggett, L.(1973),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2),28-30.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rtland, Maine: Weston WaIch Press.
Huang,H.P., & Yore, L.D.(2002).A Comparative Study of Canadian and Taiwanese Grade 5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ttitudes, Concerns, Emotional Dispositions, and Knowledge. Taiwan:RIESP.
Kronus, C. L., & Van Es, J. C. (1976).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1), 19-25.
Kuhlemeier, H., Bergh, H. V. D., & Lagerweij, N.(1999).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Dutch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2), 4-14.
Liou, J.C.(1993).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intention, and behavior of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Taiwa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D-ROM].Abstract from:ProQuest Film: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9314264.
Marcinkowski, T. J.(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677- A.
Marcinkowski, T. J., & Rehring, L. (1995). The Secondary School Report: A Fin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Pilot Testing, Valida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 Research funded by th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amsey, C. & Rickson, R.(1976).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Education,8(1):10-18.
Rickinson, M. (2001). Learners and Lear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7(3), 207- 316.
Rillo, T. J. (1974). Basic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6(1), 52-55.
Roth C.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Columbus, Ohio: ERIC/ SCMEE.
Scott, D., & Willits, F. K. (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Pennsylvania stud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2), 239–260.
Sia, A. P. , H. R. Hungerford, & A. N. Tomera(1985/86)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 An 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2) , 31-40.
Trisler, C.E.,(1994) Character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locus of control and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the third-grade students. [CD-ROM]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m: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9427819.
三、網路資料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http://www.greenschool.org.tw/index.htm。
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xecutive Yuan, R. O. C.),http://www.epa.gov.tw/main/index.asp。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m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綠色學校伙伴首頁,http://greenschool.ecc.org.hk/default.asp。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網站(2002.4.25)綠色學校伙伴摺頁。http://www.giee.ntnu. edu.tw/greenschool/main2/dm-gs8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