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朱憲等(2000)。《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美術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編譯(1997)。Schumacher,S.著。《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金永等譯(2000)。Padgett,D.K.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王秀雄(1989)。〈怎樣教「美術批評」─美術鑑賞教學之研究〉。《美育》,第4期,頁7-13。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秀雄(2002)。〈美學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王偉光(1994)。《如何引導兒童欣賞美的世界》(初版二刷)。台北:培根文化。
王維梅(1990)。〈解說員─教育尖兵〉。《博物館學季刊》,第4卷,第3期,頁13-16。毛連塭、陳麗華編譯(1987)。Guskey, T. R.著。《精熟學習法》。台北:心理。
包遵彭(1970)。《博物館學》。台北:正中書局。
左曼熹、鄭惠英譯(1989)。〈世界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專業訓練所訂定的基本課程標準〉。《博物館學季刊》,第3卷,第2期,頁31-38。
李美蓉(2002)。〈美的激勵與體驗對教師的意義〉。《美育》,第126期,頁51-55。呂秀玉(2002)。〈國立故宮博物院學生優質導覽探析〉。《博物館學季刊》,第16卷,第3期,頁77-91。呂燕卿(1989)。〈探討美術鑑賞教學之教學策略〉。《美育》,第2期,頁22-24。吳國淳(2005)。《理解與詮釋: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杜麗燕(1995)。《皮亞傑》。台北:東大。
周天賜譯(2003)。Robert Delisle著。《問題引導學習PBL》。台北:心理。
周功鑫(1986)。〈博物館的教育與導覽工作〉。《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第12期,頁110-113。林吉峰(1993)。〈略述美術館出版品(一)─美術館導覽〉。《現代美術》,第48期,頁33-34。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范振豐(2005)。我與藝術小天使的成長故事-大元國小美術館兒童志工培訓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胡龍騰等譯(2003)。Ku mar, R.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高炯琪(2004)。博物館導覽解說效果研究─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徐秀菊(2003)。〈從教師的問卷調查分析台灣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現況〉。徐秀菊等著。《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秀菊、黃秀雯(2004)。〈通識教育藝術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徐秀菊主編。《藝術領域的課程設計與實踐》。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徐蓉蓉(1996)。〈博物館教育功能中的直接參與性導覽活動〉。《現代美術》,第66期,頁38-44。徐瑱慧(2004)。美術館觀眾參與當代藝術導覽活動經驗之探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陳秋菊(2003a)。〈由美術館教育論導覽解說的功能: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2期,頁79-93。陳秋菊(2003b)。美術館藝術品的解說理論與應用初探。碩士論文未出版。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陳玲萱(2003)。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陳奕穎(2004)。國小藝術鑑賞課程設計研究─以結合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資源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陳嘉成(2004)。〈教育心理學概述〉。秦夢群主編。《教育概論》。台北:高等教育。
陳嘉皇等譯(2004)。Schunk, D. H. & Zimmerman, B. J.著。《自我調整學習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嘉彌(2005)。《國小跨年級同儕師徒制教學策略之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郭美文(2003)。博物館低年級兒童藝術鑑賞教學資源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及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所。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台北:文景。
郭禎祥譯(2002)。Eisner, E. W.著。《藝術視覺的教育》(二版)。台北:文景。
郭麗娟(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植物解說能力培訓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張玉燕(2004)。〈教學〉。秦夢群主編。《教育概論》。台北:高等教育。
張美郁(2004)。問思導賞法應用在美術館家庭觀眾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張添洲(2002)。《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初版二刷)。台北:五南。
張麗齡(1992)。〈美術導覽心得散記〉。《現代美術》,第44期,頁66-68。許功明譯(1995)。〈美術館觀眾的社會學調查與分析〉。《博物館學季刊》,第9卷,第1期,頁67-77。
黃壬來(1990)。《啟發兒童美勞知能與人格成長的教學取向初探》。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二版二刷)。台北:五南。
黃光男(1993)。〈美術館的導覽工程〉。《現代美術》,第46期,頁6-9。黃光雄、蔡清田(2000)。《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初版二刷)。台北:五南。
黃光雄等譯(2004)。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濤石文化。
黃志成(1998)。《兒童發展》(二版)。台北:啟英。
黃政傑(1996)。〈教育研究的倫理〉。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宣範等編譯(1990)。Procter, P.主編。《朗文當代英漢雙解辭典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香港:朗文。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詹羽菩(2005)。美術館資源融入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楊佳蓉(2003)。〈創作靈感與繪畫賞析─統整藝術人文教學〉。《美育》,第135期,頁89-95。楊馥如(1998)。〈鄉土美術鑑賞教學之研究〉。《美育》,第93期,頁31-44。葉玉珠(2004)。〈動機與學習〉。黃國彥總校閱。《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葉玲瑤(2000)。國中美術教師鑑賞領域教學策略運作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廖天聰(2001)。美術館導覽員角色功能與其專業素養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廖敦如(2003)。〈新世紀藝術教育思潮的展望─兼介一個「館校合作」的案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蔡幸伶(2003)。國小教師與美術館導覽互動之理論與實務─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蔡怡君(2004)。〈從崎嶇教改路反思我國教師之博物館經驗:台灣與英國個案之比較研究〉。《博物館學季刊》,第18卷,第1期,頁29-40。劉仲嚴(2004)。《藝術教育學新論:後現代藝術教育》。香港:新天地設計。
劉婉珍(1992)。〈美術館導覽人員之角色與訓練〉。《博物館學季刊》,第6卷,第4期,頁43-46。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南天。
劉豐榮(2002)。《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二版六刷)。台北:水牛。
戴莉如(2004)。視覺藝術課程標準與綱要演變下國小教師的教學因應策略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顏元叔主編(2001)。《時代英英英漢雙解大辭典》。台北:萬人。
羅美蘭(1995)。《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羅美蘭(2005)。課程講義未出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羅寶珠(1992)。〈概述導覽與導覽員〉。《現代美術》,第44期,頁64-66。蘇振明(1996)。〈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研究〉。陳錫祿、周湘玲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蘇振明(1997)。〈美術館的導賞教育與社會功能〉。《現代美術》,第70期,頁34-41。蘇振明(1999)。〈強化藝術推手,落實美術館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廣組編。《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文化。
外文部分:
Barrett, T.(1992). Criticizing art with children. In Johnson, A. (Ed.), Art education: elementary. Reston: NAEA.
Feldman, E. B.(1970). Becoming human through art─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school.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esek, L.(2000). "Let me explain":Students as colonial history docents. Social Education. Iss.8, pp.M2-4.
Hopper-Greenhill, E.(1994). Learning in art museums: stratrgies of interpretation. In Hopper-Greenhill, E.(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Hein, G.(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London:Routledge.
Lo, M. L.(200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rt teac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Englan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Aesthetic Domain.Unpublished Ph.D.thesis. University of Surrey Roehampton.
Mason, J.(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Mickish, V. & Zeller, P.(1988). Elementary docents─Simply dazzling. School Arts. 87(8),pp.36-37.
Stokrocki, M.(1997). Qualitative forms of research methods. In S.La Pierre& E.Zimmerman(Ed.), Research methods and methodologies for art education. Reston: NAEA.
Taylor, R. (1989). Critical Studies in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Passing Fashion or the Missing Element? In Thistlewood, D. (Ed.) Critical Studies in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Essex: Longman.
Taylor, R.(1999). Understanding & investigating art: bringing the National Gallery into the art room.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ふじえみつる(2004). 鑑賞教育の「言說」をよむ.美育文化. 54(6), pp.13-17.
網站部份: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
http://teach.eje.edu.tw/9CC/declare/content.php?ID=202(2005/04/28瀏覽)
文建會文化建設白皮書
http://www.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files/1-3-1.pdf(2005/05/02瀏覽)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2006/05/15瀏覽)
花蓮市M國民小學
http://www.mleps.hlc.edu.tw/(2005/05/06瀏覽)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hlc.edu.tw/2005/(2006/04/30瀏覽)
經濟部人才網
http://hirecruit.nat.gov.tw/chinese/html/taiwan_05_02.htm(2005/02/28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