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0: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美雪
研究生(外文):LEE MEI HSUEH
論文名稱:學校參與歷史空間保存之研究--以苗栗縣山腳國小家鄉守護行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how the school participates in historic restoration -takes Shan-Jiao Elementary School's hometown-guardian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姚誠姚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0
中文關鍵詞:歷史建築保存家鄉守護社區總體營造學校本位課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係以行動研究之方式,以苗栗縣苑裡鎮山腳國小(Miaoli Country Yuan-Li Town Shan-Jiao Elementary School)保存校園內僅存四棟日治後期傳統宿舍空間(以下稱老宿舍群)的過程(Japanse Period Historic Building)為探討對象,剖析以學校為主體,投入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工作的歷程,肯定學校在歷史空間保存的努力,並讓這樣珍貴的政府—學校—社區合作經驗成為相關案例之借鏡,以期對日後學校單位從事歷史空間保存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老宿舍群的保存與修復的過程。
二、政府教育文化部門相關政策的推動促成老宿舍群保存與修復工作的進行。
三、藉山腳社區參與老宿舍群之保存與修復,探討山腳社區社造成果。
四、老宿舍群的保存與修復對學校課程產生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參與觀察法及三角交叉檢視法等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理解與分析,獲致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時間軸的面向上,探討出在老宿舍群係日式建築移植台灣後因環境變異改良而成以及住宿教師記憶中的生活經驗。環境觀點上,分析出台灣學校在歷史建築保存上的現況以及老宿舍群爭取保存與修復的歷程。觀光的觀點是從社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進行SWOT分析,分別從住宿、餐飲、交通連結、加強解說服務及增加體驗活動等角度,提出發展社區觀光的具體規劃建議。
(二)教育部的家鄉守護理念、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政策,及地方政府的政策配合事項,是老宿舍群保存與修復成功的重要支持。
(三)山腳社區多年的社造工作建立起社區生命共同體意識,政府—學校—社區協力成就老宿舍群保存工作的成功。
(四)學校透過「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的發展與組織,除了學童有豐富的收穫,教師角色從被動的傳統課程傳遞者,變成主動性的設計者、實施者、研究者及學習者,提升整體校園學習氣氛。
二、建議
(一)老宿舍群的永續經營應以教育為本位,兼具發展文化觀光,創造政府、學校、社區及環境多贏的局面
(二)學校、社區、企業三者合作,創造老宿舍群最大價值
(三)學校透過課程的推動,修正實施經驗,繼續實踐家鄉守護的理念
(四)教育部應推動全面清查學校文化資產調查,建立完整資料庫
This study takes Action Research to analyze 4 Japanese Period Historic Buildings in Shan-Jiao Elementary School, in Yuan-Li Town, Miaoli Country. Aiming to know how this school restores those 4 buildings and develops its SBC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under the atmosphere, such as historic spaces reservation,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ment, hometown-guardian. This study confirms school’s effort on reserving those buildings and hopes to share this valu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with further studie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he followings:
1. To know the preservative strategies of old Japanese Period Historic Buildings.
2. To know how government’s cultural policies affect the 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ose buildings.
3. To discuss the community’s performance by reserving and restoring those buildings.
4.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curriculums and historical space reservation.

This essay takes Documentary Analysis, Interview, Participate Observation and Triangulation methods to study it, and ge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Conclusions:
1. In time dimension, this study finds that architectural types of historic buildings are formed by Japanese’s cultur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sidence and buildings. In environment dimension, this study knows how schools handle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he procedure that community and school strive for restoring those buildings. For tourism, this study conclu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accommodations, restaurants, traffic, tour guidance service, and experience activities by SWOT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of this community.
2. Hometown-Guardian,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ment, and Historic building restoration and government’s policies are keys for restoring historic buildings.
3. The effort of “Shan Jiao” community establishes residents’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community attributes the successful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4. Students enrich their learning and teachers shift their roles from passive to active curriculum designers, practicers, researchers, and learners by carrying out SBC.

Suggestions:
1. School’s development should base on education and go along with cultural tourism. And seek to benefit the government, school,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
2.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cooperate for creating great value of old dorms.
3. Schools carry out the Hometown-Guardian by practicing SBC.
4.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uld check school’s cultural properties thoroughly and then set the abundant archiv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鄉土教育的論述 7
第二節 課程改革與教改的衝擊 13
第三節 歷史建築的保存與活化再利用 23
第四節 社區總體營造的再思考 38
第五節 關於家鄉守護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7
第二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61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62
第四節 研究時程 64
第四章 歷史空間的保存背景探討 67
第一節 從時間的觀點分析老宿舍群的保存 67
第二節 從環境的觀點分析老宿舍群的保存 78
第三節 從觀光的觀點分析老宿舍群的保存 97
第五章 以校園傳統宿舍群為核心的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與實施 117
第一節 「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的教材分析與設計理念 117
第二節 「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實施的迴響分析 140
第三節 「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的實施與反省 14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5
參考文獻 175

圖 目 次
圖2-2-1 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示意圖 19
圖2-2-2 九年一貫課程核心價值圖 22
圖2-3-1 宜蘭設治紀念館樣貌 35
圖2-3-2 宜蘭設治紀念館內部空間配置圖 36
圖2-4-1 社區總體營造程序圖 45
圖3-1-1 研究架構圖 60
圖3-4-1 本研究主要工作項目及程序圖 65
圖3-4-1 研究進度表 66
圖4-1-1 老宿舍群修復前狀況 69
圖4-2-1 老宿舍群保存相關權益關係人與影響事件關係圖 92
圖4-2-2 老宿舍群保存相關權益關係人重要性與影響力分析圖 94
圖4-3-1 山腳社區鄰近地方文化館示意圖 113
圖5-1-1 學科各領域教材與鄉土空間相關內容比例圖 132
圖5-1-2 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統整概念圖 134


表 目 次
表2-2-1 九年一貫課程發展制定的歷程表 15
表2-3-1 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沿革整理表 26
表2-5-1 家鄉守護系列研習各梯次時間與地點彙整表 52
表3-4-1 研究進度表 66
表4-1-1 老宿舍群住宿教師任職年代一覽表 71
表4-1-2 老宿舍群增築工事表 73
表4-2-1 台閩地區校園內歷史建築整理表 79
表4-2-2 老宿舍群登錄為歷史建築進程表 88
表4-3-1 山腳社區發展觀光之SWOT分析表 100
表5-1-1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內容分析表 121
表5-1-2 山腳國小九十四學年度五年級學生歷年各領域教材使用版本一覽表 125
表5-1-3-1國語學習領域教材相關鄉土空間內容分析表 126
表5-1-3-2社會學習領域(含生活課程)教材相關鄉土空間內容分析表 127
表5-1-3-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材相關鄉土空間內容分析表 130
表5-1-3-4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材相關鄉土空間內容分析表 131
表5-1-4 「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教學活動設計表 135
表5-3-1 「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實施一覽表 150
表5-3-2 「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參與人員職稱及工作執掌說明表 154
表5-3-3 戴老師與小朋友上課內容問答整理表 158


附 錄
老宿舍群耆老訪談重要敘述句 181
訪談葉主任重要敘述句 186
訪談山腳國小五年級學生(做老屋新生全紀錄的學生) 194
「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影像 200
老宿舍群樣貌演變影像 201
山腳社區剪影 202
「歷史建築—風華再現課程」學習單 203
小朋友學習單作業摘錄 216
參考文獻
一、書目
山腳國小(2002),《山腳國民小學九十週年校慶紀念專輯》,(苗栗:作者)。
王惠君(2001),《歷史建築災害防範及管理維護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浙雲(2003),《從課程出發—學校社區化的再思考》,台北縣社區有教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2004),《歷史建築保存維護再利用執行手冊》,(台北: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台北: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政策白皮書》,(台北: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Ⅱ,》,(台北:作者)。
吳清山、蔡菁芝(2003),《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學校社區化集刊,(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明清(1998),《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李光中(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及大禮大同社區生態旅遊行動計畫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花蓮縣文化局(2003),《建設生活大縣,從這片土地上發想—淺談社區總體營造》,(花蓮,作者)。
林殿傑(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邁向課程發展新紀元(一)--九年一貫課程系列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 本(1960),《生活中心教育之由來、意義及價值》,社會中心教育論叢,(南投:台灣省教育廳)。
林志宏(2001),《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文化資產國際保存活動來思考歷史建築與都市發展》,2000年歷史建築保存與再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夏黎明(1985),《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黃正傑,李隆盛主編之<鄉土教育>,(台北:漢文書店)。
胡又慧(200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遠流)。
姚 誠(1995),《鄉土意識與鄉土教育-一項理論建構的探索》,國小鄉土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姚 誠(1997),《在鄉土發現歷史---論鄉土意識與歷史意識》,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頁115-117。
徐慧民(2001),《歷史建築保存與再利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九十年文化資產年系列活動專題演講及論文發表,(台北:文建會),頁58-66。
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家鄉守護系列研習手冊》,(台北:教育部)。
郭俊沛建築師事務所(2005),《山腳國民小學日式宿舍群修復工程調查研究報告》,(苗栗: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教育部(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陳 板(2000),《社區總體營造v.s.歷史建築》,歷史建築保存與再生研討會手冊,(台南:成功大學)。
教育部(2003),《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2003年編修版》,(台北:作者)。
彭震球(1960),《社會中心教育與鄉土教育》,社會中心教育論叢,(南投:台灣省教育廳)。
陳錦煌、郭程元(2004),《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從人文、環境、產業再出發》,2004好鄰居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財團法人好鄰居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黃世輝、宮崎清(1999),《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從日本看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千葉大學宮崎研究室編,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歐用生(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特色》,邁向課程發展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黃正傑,李隆盛主編之<鄉土教育>,(台北:漢文書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薛琴(2000),《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報告書》,(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鍾永男(2005),《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整體規劃與設計報告書》,(花蓮,作者)。
藺草文化館(2004),《巧手編草—悠游懷舊摺頁》,(苗栗:作者)。

二、期刊文章
王惠君(2000)。台灣文化環境之承續與再生。文化視窗,24期,頁31-39。
王佩蓮(2002)。鄉土教育融入學校教學與社區活動。屏縣教育,9期,頁6-12。
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2003-2004)。日北山腳風貌社區報1-6期。苗栗:作者。
姚 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卷,3期,頁1-16。
黃純敏(2003)。鄉土文化課程的政策、轉換與實際:文化、認同與教育的分析觀點。教育研究資訊,11卷,5期,頁29-58。
葉文輝(2005)。守護家鄉記實—搶救歷史再現風華。
楊子恆(2004)。社會科課程的轉變與發展—論鄉土教育與社區資源的結合。國民教育,44卷,6期,頁48-55。
簡後聰(1997)。社區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師天地,86期,頁16-22。
羅 融(2002)。社區營造活化彰化老社區—家鄉守護向下札根。新台灣新聞週刊,309期。台北:新台灣。
龔祐祿(2004)。台灣鄉土教育之展望—從歐洲的統合到文化認同。國民教育,44卷,6期,頁42-47。
三、論文<>
于國華(2002),<「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探討:全球化趨勢下的一種地方文化活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正國(2002),<宜蘭縣員山鄉阿蘭城社區觀光發展潛力分析>,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何致中(2001),<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曉菁(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研習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高湘韻(2001),<鄉土教育融入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研究-以《花蓮縣國民小學鄉土在地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苑(2003),<台灣歷史建築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地震災區歷史建築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素紅(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宛詩(2005),<教育農園辦理校外鄉土教學活動之研究-以花蓮市農會辦理[水稻文化體驗活動]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英文部分
Miles, M.B., & Huberman, A.M.﹙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五、網路
台閩地區歷史建築資訊網http://hb.cro.cca.gov.tw/,[ 2005.12.11]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2005.5.26]
宜蘭設治紀念館http://www.ilccb.gov.tw/history/memorial/,[ 2005.8.8]
澎湖開拓館http://info.phhcc.gov.tw/phkt/index.htm ,[ 2005.8.8]
遠流博識網http://www.ylib.com/search/int_show.asp?BookNo=Q6802 ,[ 2005.1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