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專書:
1呂訴上編,《台灣風雲》,(第二巻,第五期,1952年8月10出刊。)
2陳嘯高、顧曼莊,〈福建和臺灣的劇種-薌劇〉,《華木戲曲劇種介紹》3集,(上海,新文藝出版,1955。)
3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
4齊如山,《國劇臉譜》,(台北,國立台灣藝術館,1961‧12再版)
5李春池纂修,《宜蘭縣誌》,(巻二,〈人民志〉,1963年出版。)
6杜學知等纂修,廖漢臣整修,《台灣省通誌》,巻六,〈學藝志.藝術篇〉,1971初版。
7張炫文 ,《歌仔戲的音樂》,(台中:台灣省交響樂團,1976)。
8譚達先,《中國民間戲劇研究》,(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
9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初版)。
10李曉,《古劇結構原理》,(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民1989。)
11高戈平,《國劇臉譜藝術.論述篇》,(台北市,書泉,1993.10初版。)
12陳正之,《草台高歌 台灣的傳統戲劇》,(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民1993年出版)。
13楊渡,《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4初版)
14邱婷,《明華園-台灣戲劇世家》,(台北,獨家出版社,1995年。)
15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初版。)
16陳健銘,《野台鑼鼓》,(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再版)
17沈繼生,〈歌仔戲在泉州的傳承〉,《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出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發行1995。)
18莫光華,《台灣歌仔戲論文輯錄》,(台中,培聖企業,1996初版)
19劉美芳,〈兩岸歌仔戲界對傳統老戲的劇本情節結構安排比較-以《陳三五娘》為例〉,《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出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發行,1996年。)
20柯銘峰、陳孟亮、周以謙,《歌仔戲唱腔》,(台北:復興劇校1996。)
21陳世雄,〈歌仔戲及其文化生態〉,《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出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發行1996。)
22曾永義,〈台灣歌仔戲之近況及其因應之道〉,《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初版。)
23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再版)。
24麻文琦、謝雍君、宋波所著之《中國戲曲史》(中國藝術簡史叢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1初版)。
25邱坤良主編,《台灣戲劇發展概說》,(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初版)
26張炫文,《歌仔調之美》,(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出版。)
27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漢光文化,民1998。)
28莫光華,《台灣各類型地方戲曲》,(台北市,南天,1999初版)
29劉南芳,《秋月對歌-台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台灣野台歌仔戲演出類型及其發展途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1月。)30邱坤良,〈內台戲的戲本創作與演出-以拱樂社為例〉,(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傳藝中心籌備處,1999年五月。)
31楊馥菱,《台灣歌仔戲》,(台北,漢光文化,1999初版)
32李秀美,《戲劇電影史奠基者-呂訴上,「台北人物誌」》,(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出版,2000年)
33林麗紅、李國俊,《周永松先生紀念專輯-台灣高甲戲的發展》,(彰化縣文化局,2000.12初版)
34林鶴宜,《台灣歌仔戲》,(台北,聯經,2000初版)
35黃仕忠,《婚變、道德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6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市,南天,2000初版)
37鄭英珠編,《戲弄宜蘭》,(宜蘭,宜縣文化出版,2000初版)
38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角》,(台北市,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初版)。
39呂福祿口述,徐亞湘編著《長嘯-舞台福祿》,(台北,博揚文化,2001年初版。)
40董忠司, 《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11初版四刷。)
41林鶴宜,〈台灣戲劇歷史十二題〉,《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42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台灣傳統戲曲之美》,(台中,晨星2002年出版。)
43楊馥菱,《台灣歌仔戲發展史》,(台中,晨星出版,2002)
44楊馥菱,《台灣歌仔戲史》,(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初版)
45楊馥菱,《歌仔戲史》,(台中,晨星出版,2002)
46劉秀庭,〈賣藥團中歌仔戲的劇目探討〉,(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初版。)
47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2003初版)
48郭吉清主編,《歌仔戲.在高雄》,(高雄歷史博物館發行,2003初版)
49陳江龍,《廣播在台灣發展史》,(嘉義,2004年初版)
50 J.I.Crump著.魏淑珠譯,《元雜劇的戲場藝術》,(台北市,巨流,2001初版)
二、期刊類:
1《台灣地方戲劇月刊》,(第一巻,第二期,1952,9月,頁15。)
2<正廣月刊>,1960.9.25。
3施叔青,〈歌仔戲的沿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11期,(民國1976年),頁88-93。
4陳松民,〈民俗與戲曲-兼談慈濟宮祭祀與歌仔戲的興起和傳播〉,《民俗曲藝》,第72期(民國72年7月),頁146-152。
5周進華,〈從歌仔戲看民族意識〉,《光復大陸》,第208期(民國1984年),頁28-35。
6林茂賢,〈歌仔戲概況〉,《民俗曲藝》,第42期(民國75年),頁48-72。
7邱坤良,〈歌仔戲源流〉,《社教雙樂刊》,第11期(民國75年),頁22-24。
8周榮杰,〈歌仔戲的調表性「歌仔調」及其背景〉,《高雄文獻》,32/33期(民國1988年),頁125-170。
9周榮杰,〈歌仔戲的昨日與今日〉,《國立編譯館館刊》,17.1/2期(民國77年),頁221-234、259-280。
10曾子良,〈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的內容及其反映之思想〉,《民俗曲藝》,第54期 ,1988年7月。
11林茂賢,〈歌仔戲的現況與未來〉,《自立晚報》,(民國79年10月16日),第14版。
12周純一,〈「臺灣歌仔」的說唱形式應用〉,《民俗曲藝》,第81期(民國81年1月),頁108-143。
13曾學文,〈海峽兩岸歌仔戲交流回顧〉,(福建藝術 1995年04期)。
14王耀華,〈近50年台灣傳統文化的流變--以台灣歌仔戲為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02期)。
15劉南芳、陳彬,〈兩岸歌仔戲音樂及表演風格之形成與比較〉,《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出版,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發行,1996年。)
16林茂賢,〈台灣的電視歌仔戲〉,《靜宜人文學報》,第8期(民國85年7月),頁33-41。
17周以謙,〈淺談歌仔戲與七字調〉,《北市國樂》,第45期(民國86年),頁13-14。
18陳耕,〈台灣歌仔戲傳入閩南的時間、地點、人物之爭議〉,(福建藝術 1997年04期)。
19陳世雄,〈歌仔戲及其文化生態〉,(戲劇藝術 1997年03期)。
20吳鳳章,〈加強交流促進兩岸歌仔戲藝術共同發展〉,(福建藝術1997年03期)。
21施芳如,〈歌仔戲電影所產生的社會歷史〉,《新聞學研究》,第59期(民國88年4月),頁23-40。
22李鋒,〈歌仔戲從此有了大專生〉,(戲曲藝術 2000年04期)。
23梁薇,〈音韻清新 高亢委婉--謝月池歌仔戲唱腔賞析〉,(戲曲藝術 2000年03期)。
24曉羅,〈首批歌仔戲大學畢業生在京亮相〉,(中國戲劇2000年07期)。
25鐘樺〈關於歌仔戲與歌仔戲音樂的思考〉(藝術探索 2001年05期)。
26陳新鳳,〈百年歌仔戲 兩岸不老情--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側記〉,(福建藝術,2001年06期)。
27陳新鳳,〈五十年代海峽兩岸歌仔戲改革(改良)之比較〉(人民音樂 2001年04期)。
28陳世雄〈海峽兩岸歌仔戲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國戲劇 2001年11期)
29《台灣傳統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2。
30李鋒,〈成人教育部大專班歌仔戲赴台灣演出〉,(戲曲藝術 2002年04期)。
31李啟鴻,〈歌仔戲唱腔與閩南方言音調〉,(福建藝術 2002年04期)。
32陳世雄,〈歌仔戲藝術的新境界--評新編現代戲《邵江海》〉(中國戲劇 2002年11期)。
33陳偉建,〈台灣歌仔戲第一"苦旦"〉,(台聲2002年02期)。
34曾學文,〈百年歌仔兩岸傳唱--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綜述〉,(台聲 2002年02期)。
35賴達逵,《台灣歌仔戲胡琴音樂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36林顯源,<對現今歌仔戲演出的六點觀察與建議>《台灣戲專學刊第六期》2003.3,頁1-21
37林顯源,<淺談海派京劇對台灣歌仔戲在日治初期前後發展上的幾個影響>《台灣戲專學刊第六期》2003.3,頁115-120
38鄭榮興,<百年歌仔新風貌>《台灣戲專學刊第六期》2003.3,頁7-8
39陳新鳳,〈歌仔戲音樂與人文背景〉,(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0孫海燕,〈孫翠鳳:台灣歌仔戲的掌門人〉,(兩岸關係2003年04期)。
41喻國雄,<淺談戲曲服裝之美學與功能>《台灣戲專學刊第七期》2003.7,頁1-29
42莊村玫,〈本土音樂與文化變遷--兼論閩南歌仔戲(薌劇)〉,(廈門教育學院學報 2004年01期)。
43莊村玫,〈閩南歌仔戲的文化審視〉,(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01期)。
44陳彬,〈歌仔戲《邵江海》音樂設計與創作〉,(福建藝術 2004年05期)。
45陳耕,〈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在廈門舉行〉,(中國戲劇 2004年10期)。
46陳耕、 林志杰、顏梓和在〈廈門歌仔戲生態環境分析〉,(福建藝術 2004年05期)。
47蔡欣欣,〈此花無日不春風--2004年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現象觀想〉,(中國戲劇 2004年10期)。
48曾學文,〈兩岸攜手迎盛會--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盛況〉,(台聲 2004年10期)。
49童灧雯,《台灣戲專學刊》,〈台灣第一個廣播歌仔戲團-嘉義「桂秋雲(眾樂)」歌仔戲團(1950~1970)〉〉,(2005,第10期,頁168-192。)
三、學位論文:
1劉安琪,《歌仔戲唱腔曲調的研究》,(台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1983碩士論文。)2徐麗紗,《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台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1987碩士論文)。3蘇碩斌,《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1992年碩士論文。 )4莊桂櫻,《論歌仔戲唱腔即興方式之應用》,(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92年碩士論文)5洪瓊芳,《歌仔戲坤生郭春美表演藝術與表演美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6林素春,《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7黃雅蓉,《野台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94年碩士論文)8劉信成,《台灣歌仔戲導演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9孫惠梅,《台灣歌仔戲劇團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宜蘭縣職業團歌仔戲劇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1997。)10邱美慈,《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11陳俊玉,《廖瓊枝歌仔戲舞台演出本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98年碩士論文。)12邱秋惠,《野台歌仔戲演員與觀眾的交流》,(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13劉南芳,《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14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9月。)
15楊永喬,《明華園歌仔戲團演藝實踐及經營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16吳孟芳,《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17葉雅宜,《婚禮「四句聯吉祥話」研究》,(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論文,2002。)18葉嘉中,《九0年代台灣地區現代劇場歌仔戲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19賴達逵,《台灣歌仔戲胡琴音樂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2003年碩士論文)。
20張桂菁,《台灣歌仔戲文場樂器的變遷與運用》,(國立台灣師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學組,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