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0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莉雯
研究生(外文):fabiola
論文名稱:宜蘭碧霞宮扶鸞宣講之研究
指導教授:楊振良楊振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民間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碧霞宮宣講扶鸞善書教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1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宜蘭,早期文風頗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日據時代受異族統治,民間士紳秉於民族意識,深入民間善社與鸞堂,以宣講教化社會大眾,並伴隨著各種社會事業與慈善作為,地方士紳之組織善社、鸞堂,據文獻記載,清末宜蘭士紳曾設有善社「覺善社」與新民堂、鑑民堂等鸞堂,乙未割臺後,官方宣講聖諭停止,新民堂等鸞堂因種種因素停頓,而教化工作則由新成立之喚醒堂、碧霞宮承擔,喚醒堂宣講主事者為盧廷翰;碧霞宮則由呂桂芬(即呂子香)等勸善局人員負責。明治三十八年(1905),盧廷翰去世,喚醒堂暫停宣講,宜蘭地區唯有碧霞宮繼續活動。而宣講勸善過程中,宜蘭碧霞宮、頭城喚醒堂,均相繼闡教著書,碧霞宮民前十六年著《治世金針》,喚醒堂民前十六年著《渡世慈航》,行忠堂著《忠孝集》、《醒世詩》(民前十二年)、《儒不道錄》(民前十年),勸濟堂著《如心錄》(民前十二年),臺北普化堂著《雷霆鑑》(民前十一年),忠義堂著《節義寶鑑》(民前十二年),距今已逾九十年,本省中部、南部、東部均普設鸞堂著書或宣化。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現今臺灣社會變遷,致宣講活動沒落,但迄今仍有眾多廟宇堅持教化社會初衷,於是因應環境變遷,將傳統宣講活動轉型,再者,談及臺灣六O年代以後社會,因教育發達、傳播事業日益精進,臺灣寺廟腳色面臨經營困境,眾多寺廟漸形成以觀光活動為主軸之現況。第二章「蘭陽宣講傳統的形成與影響」,論扶鸞所著作之善書,為一神明意志與人文智慧互相融合之成果,進而探討北臺灣早期鸞堂間之互動,以及碧霞宮在當地移民史上所居之地位,同時探討官方宣講與民間宣講之背景,論述碧霞宮宣教所富含之社會文化意義。第三章「鸞堂歷史與鸞書文化」,分析臺灣鸞堂所作之社會關懷事業與活動,並進而探討蘭陽地區鸞堂發展與演變,最後歸納近年來鸞書所作之研究成果,與探究鸞堂與鸞書之社會教育功能。第四章「碧霞宮之鸞書—《治世金針》、《敦倫經》」,以社會學之觀點,論述善書與社會控制之關係,進而探討碧霞宮扶鸞著作之兩本鸞書《治世金針》、《敦倫經》思想內容與罪福條目;以及鸞書所蘊含之文學性與文化性。第五章「結論」,歸納蘭陽平原之鸞堂發展,實可視為一部小型之移民發展史,而扶鸞信仰文化更可視為臺灣早期宗教之民間集體創作成果;「鸞堂」既為民間教派之一環,其信仰與儀式之內涵文化,在臺灣早期教育未普及之社會環境下,其擔任之社會教育功能至為重要。而碧霞宮,本為臺灣最重要的岳飛信仰廟宇,亦是宜蘭最早有制度化之宣講勸善之地,其功能與地位之重要性自不可言喻。
宣講具有教化大眾之功能,「宣講」活動幾可視為民間地方自治,長期潛移默化下,或許正為臺灣光復後實施地方自治成功之主因。漢人來臺開墾、建莊、立街,發展成臺灣漢文化區域雖僅三、四百年歷史,然則漢人以其「原鄉生活方式」建造新鄉生存環境之時,即傳承與發揚了漢人之文化傳統,承繼漢人歷史縱深之生活方式,各社區之文化景觀,均為延續與貫通於漢人整體文化脈絡之中。反觀現今社會出版業發達,坊間出現許多心靈小品著作,目的即是期許提供現代人一洗滌心靈之管道,宗教為精神文化,理念雖抽象,但功能卻為具體,傳統宗教之「宣講」活動與扶鸞著書之科儀,與今日心靈小品所富含之功能幾乎相同,探究鸞書之文化面相,亦可瞭解當時之社會背景與發展史,不論今昔,宗教所衍生之課題面相,均值得探討省思。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宣講的轉型 3
一、社會變遷與善書現況 3
二、宣講活動之持續與沒落(1950—1980) 5
三、勸善教化之轉型(1980—迄今) 9
第二節 寺廟腳色的移轉 11
一、信仰中心面臨經營困境 11
二、觀光性質漸成主軸 13
第三節 聚落遷徙中的文化發展 16
一、外來人口重建祭祀圈 16
二、外來文化創造新信仰 20
第四節 政治文化的介入 22
一、政教互動中的寺廟文化 22
二、政策下的古蹟保存 24
第二章 蘭陽宣講傳統的形成與影響 27
第一節 神明意志與人文智慧的融合 27
一、區域文化的特質 28
二、民間宗教的集體創作 35
第二節 早期北臺灣鸞堂間之淵源 39
一、碧霞宮在移民史上的地位 39
二、臺灣北部鸞堂的互動 41
第三節 民間宣講的社會功能 46
一、從官方宣講到民間宣講 46
二、宣講人的背景 49
三、宣講的功能 51
四、宣講內容 53
第四節 碧霞宮宣教的社會文化意義 56
一、儒教與社會結合的文化傳播 56
二、宣講中的民俗傳統 62
第三章 鸞堂歷史與鸞書文化 67
第一節 鸞堂的社會關懷 67
一、鸞堂的起源 67
二、鸞堂的活動型態 72
三、慈善救濟工作 75
四、戒鴉片 77
第二節 蘭陽地區鸞堂的發展 81
一、臺灣地區鸞堂的演變 81
二、碧霞宮建廟沿革 88
三、所祀主神—岳武穆王 93
四、碧霞宮的門生制度 96
第三節 鸞書的研究現況 98
一、近年來臺灣學者的善書研究 99
二、國外學者的善書研究 101
第四節 鸞書文化與神道設教 102
一、鸞書是神道信仰與社會結合的傳播方式 102
二、鸞堂、鸞書之社會教育功能 107
第四章 碧霞宮之鸞書—《治世金針》、《敦倫經》 113
第一節 善書與社會控制 113
一、功過格下的道德秩序 115
二、社會心理意涵 120
三、信仰與民俗控制論 123
第二節 《治世金針》、《敦倫經》的思想內容 126
一、罪福條目 127
二、《治世金針》之功過格標準 132
三、《敦倫經》之宗教思想 135
第三節 鸞書的形式與結構 137
一、鸞書的文化性 137
二、鸞書的文學性 139
三、鸞書的敘事體裁 144
第五章 結論 147
參考書目 159
參考書目

壹、典籍:

《治世金針》碧霞宮,1972再版
《正一玅法敦倫經》碧霞宮,1993再印
臺中聖賢堂《玉皇普度聖經》(臺中:臺中聖賢堂,2003年再版)
臺中重生堂《重生鸞篇》(臺中:臺中重生堂扶鸞著作,1981年初版)

貳、專書:

王志宇《臺灣的恩主公信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出版社,1996)
王見川.蔣竹山《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1999)
王見川《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0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2000‧11 )
王秋桂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香出版社,1996)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民俗學會編《中國民間文化》18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包筠雅《功過格》(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古鴻廷,黃書林編《臺灣歷史與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臺北:稻香出版社,2005)
向達《俗講變文與白話小說》(臺北:西南書局,1992)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書局,1995)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香出版社,2000.5)
呂宗力編/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李乾朗《臺灣的寺廟》(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9)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北:揚智文化,2003)
宜蘭碧霞宮《宜蘭縣文武二聖祭祀專輯》(宜蘭:碧霞宮管理委員會,2005‧3)
東海大學哲學系編《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1961)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袁嘯波《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高雙印、吳秀玉著《開蘭始祖—吳沙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1)
徐惠隆《蘭陽的歷史與風土》(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94)
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書局,2003)
張之傑編《臺灣善書小說選》(臺北:漢光文化,1993)
陳孔立《臺灣歷史綱要》(臺北:人間出版社,1996)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
陳其南《婚姻、家族與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6)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93)
葉永文《臺灣政教關係》(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
焦大衛、 歐大年《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2003)
黃新憲《臺灣的書院與鄉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臺北:長青文化出版社,1983)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6)
葉振輝《臺灣開發史》(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1990)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劉俊文主編/許洋主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3)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
蕭登福《道教與民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瞿海源《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8)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4)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88)
鄭志明《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
鄭志明《宗教與文化》(臺北:學生書局,1990)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92)
鄭志明《中國意識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93)
鄭志明《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臺北:大道文化出版社,1996)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扶乩鸞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臺北:大元書局,2005)
盧美松‧陳龍著《閩臺先民文化探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9)
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編《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臺北:學生書局,1992)

參、期刊論文:

王志宇〈儒宗神教統監正理楊明機及其善書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120期(1997.6)
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臺灣的鸞堂—兼論儒宗神教的形成〉《臺北文獻》112期(1995)
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宜蘭的鸞堂〉《宜蘭文獻》23期(1996)
王見川〈關於碧霞宮-兼答林靜怡之質疑〉《宜蘭文獻》27期,(宜蘭:宜蘭文化中心,1997)
王見川〈略論陳中和家族的宗教信仰與勸善活動〉《臺北文獻》直字119期(1997‧3)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臺灣文獻》37卷4期(1986)
小川陽一,〈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98),頁331—340。
方孝謙〈英雄與土匪:日本據臺初期的敘事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七期(2000.3)
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型態變遷的關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6期(1993.9)
石弘毅〈臺灣王爺信仰的歷史意義〉《歷史月刊》(1995.4)
江燦騰〈戰後臺灣傳統佛教的教派發展與現代社會〉《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書局,2003)
江志宏〈善書與社會控制—以清代臺灣社會為例〉《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15期(2002.12)
牟鍾鑒〈儒家宗教觀與新人文精神〉《宗教哲學》第二卷第四期,(臺北:1996.10)
朱瑞玲〈臺灣民間善書的心理意涵〉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本土歷史心理學研究》(臺北:1992)
朱瑞玲〈中國人的慈善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5期(1993)
宋光宇〈中國地獄罪報觀念的形成〉《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第二十六卷(1983)
宋光宇〈從《玉歷寶鈔》談中國俗民的宗教道德觀念〉《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二十七卷(1984)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五卷四期,(1994.12)
宋光宇〈臺灣的善書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大人文中心,1994.12)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5卷4期(1994)
宋光宇〈解讀清末在臺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3分(1994)
宋光宇〈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有關臺灣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臺北文獻》直字111期,(1995.3)
宋光宇〈王鳳儀的性理講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養生、醫療與宗教」研討會,(1999.1)
宋光宇〈臺灣的善書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範大學文學院,(1996)
李世偉〈清末日據時期臺灣的士紳與鸞堂〉《臺灣風物》46卷4期(1996.12)
李世偉〈日治時期臺灣的宣講勸善〉《臺北文獻》直字119期(1997‧3)
李世偉〈日治時期臺灣的宣講勸善〉《臺北文獻直字》第119期(1997)
李茂祥〈略談拜鸞〉《臺灣風物》20卷2期(1970)
李世瑜〈江浙諸省的宣卷〉收於《文學遺產增刊》七輯
余光弘〈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
宜蘭文獻雜誌12《雙月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11)
林永根〈臺灣的鸞堂—一種蓬勃發展的民間信仰與傳統宗教〉《臺灣風物》34期(1984.3)。
林漢章〈清代臺灣的善書事業〉,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臺北:1987‧8)
范純武〈近現代中國佛教與扶乩〉《圓光佛學學報》第三期
柯若樸(Philip Clart)著.林聖授譯〈一部新經典的產生:臺灣鸞堂中的啟示與功德〉《民間宗教》第一期(臺北:1995.12)
酒井 忠夫著‧蔡懋堂譯〈明朝善書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一卷第二期
酒井 忠夫著‧賴旭貞譯〈近現代中國的善書與新生活運動〉《民間宗教》第二輯(1996.12)
陳兆南〈臺灣的善書宣講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本土歷史心理學研究》(1992.2)
陳主顯〈善書的宗教倫理要義初探〉《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論文集》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2)
陳昭英〈臺灣的文昌帝君信仰與儒家道統意識〉《文史哲學報》46期(1997)
康豹〈屏東縣東港鎮的迎王祭典:臺灣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0期,(民國七十九年秋季)
康豹〈臺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六卷四期(1995.12)
康豹〈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64期,(2000.8)
張之傑主講,李小平整理〈民間的善書〉《宗教世界》33期(9卷1期)(臺北:1987.10)
張之傑〈善書與醫療衛生〉《思與言》第30卷第4期(1992.12)
張之傑〈善書歌謠初探〉《國家圖書館館刊》85年第1期(1996)。
張茂桂、林本炫,1992年,〈宗教的社會意象: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課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
楊玉君〈勸善文學與章回小說研究〉收於《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04‧10)
蔡懋堂〈臺灣現行的善書〉《臺灣風物》24卷4期(1974.12)
蔡懋堂〈臺灣現行的善書—獻給善書印贈人及慨贈善書者〉《臺灣風物》25.2(1975)
蔡懋堂〈臺灣現行的善書(續)〉《臺灣風物》26卷4期(1976.12)
鄭喜夫〈從善書見地談「「白衣神咒」在臺灣〉《臺灣文獻》32卷3期(1981)。
鄭喜夫〈清代臺灣善書初探〉《臺灣文獻》33卷3期,(1982‧9)
鄭志明〈臺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臺北文獻》68期(1984)
鄭志明〈遊記類鸞書所顯示之宗教趨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1期,〈民國75年春季〉
鄭志明〈功過格的倫理思想初探〉《中國學術年刊》第10期(1989)
鄭志明〈臺灣善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宗教哲學》第2卷第4期(1996.10)
鄭志明〈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臺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二期,2001年6月。
鄭志明〈臺灣現階段民間鸞書的文學形式〉《漢學研究》第八卷一期
澤田 瑞穗作.蔡懋堂譯〈玉曆鈔傳〉《臺灣風物》26卷1期(1976.3)
謝仲明〈因果報應與宗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166期。
鍾雲鶯〈臺灣扶鸞詩初探—一種民間創作的考察〉《臺北文獻》直字128期(1999.6)
瞿海源、姚麗香〈臺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6》(1986.6),頁655—68

肆、學位論文:

陳兆南《宣講及唱本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麗珠《戒殺放生文之研究—以蓮池大師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永龍《民間文化與蘭陽風教發展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范純武〈近現代中國佛教與扶乩〉《圓光佛學學報》第三期
2. 林永根〈臺灣的鸞堂—一種蓬勃發展的民間信仰與傳統宗教〉《臺灣風物》34期(1984.3)。
3. 李茂祥〈略談拜鸞〉《臺灣風物》20卷2期(1970)
4. 李世偉〈日治時期臺灣的宣講勸善〉《臺北文獻直字》第119期(1997)
5. 李世偉〈清末日據時期臺灣的士紳與鸞堂〉《臺灣風物》46卷4期(1996.12)
6. 宋光宇〈解讀清末在臺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3分(1994)
7.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5卷4期(1994)
8.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五卷四期,(1994.12)
9. 宋光宇〈從《玉歷寶鈔》談中國俗民的宗教道德觀念〉《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二十七卷(1984)
10. 朱瑞玲〈中國人的慈善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5期(1993)
11. 牟鍾鑒〈儒家宗教觀與新人文精神〉《宗教哲學》第二卷第四期,(臺北:1996.10)
12. 石弘毅〈臺灣王爺信仰的歷史意義〉《歷史月刊》(1995.4)
13. 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型態變遷的關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6期(1993.9)
14. 方孝謙〈英雄與土匪:日本據臺初期的敘事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七期(2000.3)
15. 小川陽一,〈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98),頁3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