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部分
〔周〕左丘明原著,〔魏〕韋昭注:《國語》,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周〕管仲原撰,〔唐〕房玄齡注:《管子》,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台灣:中華書局,1985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王充:《論衡》明刻本,程榮校,台北:新興書局,1968年。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
〔漢〕司馬遷原著,(日)瀧川龜太郎(TAKIGAWA Kametaro,1865 - 1946):《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宋衷注,〔清〕孫馮翼集:《世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班固:《白虎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漢〕班固原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漢〕許慎原著,〔清〕段玉裁:《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
〔漢〕董仲舒原著:蘇輿撰、鍾哲典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漢〕劉安原著,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蔡邕:《獨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上海:上海印書館,1966年。
〔漢〕戴德原著,〔北周〕盧辯注,〔清〕孔廣森補:《大戴禮記補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孔晁注:《逸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晉〕陶淵明撰:《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南朝‧宋〕范曄原著,〔唐〕章懷太子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出版社,1972年。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南朝‧梁〕宗懍原著,王作榮撰:《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唐〕丘光庭:《兼明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房玄齡敕撰,吳士鑑、劉承幹注:《晉書斠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皇甫謐:《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海本排印。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清〕孔廣陶校註,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宋〕李石:《續博物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平平出版社,1975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陸游,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王夫之撰:《莊子解》,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清〕朱彝尊纂:《詞綜》,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清〕金鶚等撰:《續經解三禮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清聖祖敕撰:《淵鑑類函》,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
〔清〕清聖祖編:《御定全唐詩》,台北:平平出版社,1974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清〕謝旻等監修:《江西通志》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尹建中:《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年。
方述鑫:《甲骨金文字典》,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王小盾:《原始信仰與中國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小盾:《神話‧話神》,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王永謙:《土地與城隍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王迅:《東夷文化與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破除迷信全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神考、釋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鑄鼎餘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古添洪、陳慧樺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77年。
曲金良:《後神話解讀——中國民俗幽冥幻象及其藝術精神透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宋兆麟:《中國民間神像》台北:漢揚出版社,1995年。
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宋兆麟:《巫與民間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年。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0年。
周潔:《中日祖先崇拜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邱德修:《上博楚簡〈容成氏〉注釋考證》,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3年。
侯杰、范麗珠:《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修訂版。
苑利主編:《廿世紀中國民俗經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198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郝鐵川:《灶王爺‧土地爺‧城隍爺——中國民間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學粹》,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張文勛主編:《白族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張純一撰:《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張琪亞:《民間祭祀的交感魔力——中國民間祭祀文化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其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1974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出版社,1994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慶浩、王秋桂等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湯貴仁:《泰山封禪與祭祀》,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黃書光等編:《瑤族文學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文化,1982年。
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葉林生:《古帝傳說與華夏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齊治平:《節令的故事》,台北:空中雜誌社,1980年四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劉亞虎:《荒野上的祭壇——中國少數民族祭祀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重印版。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劉錫誠:《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燕仁:《中國民間俗神》,台北:漢欣文化出版社,1998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承傳」、「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6年。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台北:知書房,2005年。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一冊,台北:藍燈文化,1987年複印。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五冊,台北:藍燈文化,1987年複印。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七冊,台北:藍燈文化,1993年複印。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弗里德曼(Freedman Maurice .M):《中國東南的宗教組織》(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劉曉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弗雷澤(J.G.Frazer):《金枝》(The golden bough),汪培基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列維‧布留爾(Lévy-Brühl,1857-1939):《原始思維》(Первобытноемышление)丁由據俄文本譯出,英文本校訂,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 - ):《結構人類學—巫術‧宗教‧藝術‧神話》(Structural Anthroplogy),陸曉禾、黃錫光等據美國企鵝圖書公司1963年版(第一卷)和1976年版(第二卷)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
李福清(B.Riftin):《神話與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增訂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Note from a Mud Hut)何穎怡譯,台北:商週書社,2001年。
彼得.J.歐康奈爾(Peter.J.ƠCnnellnn):社會學辭典(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朱岑樓主編,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埃利希‧諾伊曼(Neumann. Erich):《大母神:原型分析》(The Great Mother:An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 Erich Neumann),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李以洪據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翻譯。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1874 - 1945):《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as),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于曉譯據美國哈潑兄弟出版公司1946年版譯。
馬伯樂(H.Maspero):《書經中的神話》(Légendes Mythologiques Dans le Chou King),馮浣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比較神話學》(Bijiao Shenhuaxue),金澤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二、期刊論文
王子今:〈息壤神話與早期夏史〉,《中洲學刊》,頁107-111。
王宇信、陳紹棣:〈關於江蘇銅山丘灣商代祭祀遺址〉,北京:《文物》第12期,1973年,頁55-58。
吳俐雯:〈俗諺、歌曲、寶卷中的土地公〉,台北:《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34-40。宋龍飛:〈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台北:《藝術家》第48期,1979年5月,頁108-122。李冕世:〈「后土」小考—台灣現存的中國最古神祇之一〉,台北:《史蹟勘考》第4期,1976年4月,頁53-60。李紹尼:〈白族本主宗教——多民族神祇的源流〉,《民族之林》,頁52。
李錦山:〈燎祭起源於東部沿海地區〉,北京:《中國文化研究》總第7期,1995年,頁37-42。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頁417-454。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台北:《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總255期,1993年8月,頁116-154。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台北:《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年10月,頁183-207。周延良:〈鯀禹治水與息壤的原始文化基型〉,《文藝研究》第6期,1998年,頁88-92。
岳紅琴:〈商代的方與方國〉,《天中學刊》第20卷第3期,2005年6月,頁103-106。
林國良:〈禮的淵源與始意〉,台北:《吳鳳學報》第10期,2002年5月,頁378-394。松村武雄:〈神話的定義問題〉收錄於氏著:《神話學原論》上卷(東京,培風館發行)王孝廉編譯,載於《民俗曲藝》第27期,1983年12月,頁90-103。
俞偉超:〈銅山丘灣商代社祀遺址的的推定〉,北京:《考古》第5期,1973年,頁296-298。
韋小明:〈廣西社神探賾〉,《廣西民族研究》第2期,總第48期,1997年,頁51-54。
倉林忠:〈「鯀盜息壤」淺酌〉,《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卷第1期,2002年2月,頁44-48。
凌純聲:〈中國古代社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7期,1964年,頁1-44。凌純聲:〈中國古代神主與陰陽性器崇拜〉,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期,1959年,頁1-45。凌純聲:〈中國祖廟的起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期,1959年,頁141-176。唐仲蔚:〈試論社神的起源、功用極其演變〉,《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2002年7月,頁86-88。
徐麗霞:〈土地信仰—后土與土地公(上)〉,台北:《中國語文》第499期,1999年1月,頁106-113。徐麗霞:〈土地信仰—后土與土地公(中)〉,台北:《中國語文》第500期,1999年2月,頁105-112。徐麗霞:〈土地信仰—后土與土地公(下)〉,台北:《中國語文》第501期,1999年3月,頁106-114。浦忠成:〈關於神話之變形〉,花蓮:《花師學報》第5期,1995年6月,頁47-64。
高臻、賈豔紅:〈略論秦漢時期民間的社神信仰〉,山東:《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3年,頁45-48。
崔欣慈:〈田頭田尾土地公——話神界的村長伯〉,台北:《中央月刊》第24卷11期,1991年11月,頁81-84。張光直:〈中國創世神話之分析與古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期,1959年,頁47-76。張光直:〈中國遠古時代儀式生活的若干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9期,1960年,頁253-268。勞榦:〈漢代社祀的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冊,1943年,頁49-60。
曾軍:〈中國神話文本中的不同形貌與符號功能說〉,四川:《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總第63期,2004年,頁97-100。
黃展岳:〈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新資料概述〉,北京:《考古》第12期,總第351期,1996年12月,頁53-61。
楊亮功:〈周代封建制度對于政治文化所產生之影響〉,台北:《大陸雜誌》第57卷第6期,1978年12月,頁1-2。趙林:〈商代的社祭〉,台北:《大陸雜誌》第57卷第6期,1978年12月,3-13。劉錫誠:〈梁啟超: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人〉,北京:《今晚報》,2002年7月9日,第18版。
毅振:〈福德正神——土地之神〉,台北:《台北文獻直字》第76期,1986年6月,頁215-226。
鍾宗憲:〈求索文化記憶中的神話拼圖〉,《民間文化論壇》第2期,2005年。
簡榮聰:〈台灣土地信仰面面觀〉,台北:《台灣史蹟》第39期,2001年12月,141-188。
黨藝峰:〈《游俠列傳》及其敘述之外〉,《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1年1月,頁35-38。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三、學位論文
吳俊德:《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周啟松:《中國民間文學中財神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林景蘇:《中國古代神話中人神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蔡伊達:《灶神民間故事類型與灶神形象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魯瑞菁:《桑樹文化崇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鍾宗憲:《炎帝神農的神話傳說與信仰》,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