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13: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榮哲
研究生(外文):CHEN RONG ZHE
論文名稱:社崇拜及其神話傳說研究
指導教授:鍾宗憲鍾宗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民間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社祭句龍洪水蔣子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9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社崇拜文化是中國古代土地信仰的重要部分,尤其相關的神話傳說背後具有其固定的指涉意涵,透過對「社」的認識、神話傳說的解讀,可以更清晰瞭解農業文明及社文化發展的軌跡,本文共分六章,各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述研究目的、範圍、方法以及歸納前人研究成果,凝聚問題意識作為之後各章的開展。
第二章「社的起源與發展」,從甲骨文著手,釐清社的相關概念。
第三章「神話中的社神」,以被封為社神的句龍、后土、禹為討論對象,歸納之後,發現都與洪水神話有關,進而以水與土的關係來討論治水與農業之間的關係,探究社神神話的思維,可以發現句龍、禹可能都是當時對於農業已經進入到「引水灌溉」一種文明狀態的述說;其次,在此章中也討論息壤和女媧止淫水的「蘆灰」,都可能是隨著引水灌溉而來的污泥,而這污泥是農田的良好肥料,是一種沃土。從神話上也可以發現不管是洪水、神話人物或者農業文明,也都經歷了「創造」、「毀滅」、「再創造」的過程。
第四章「祭地的儀式與文化」,探討三個面向,一個是社祭的儀式,發現在社祭儀式中所呈現的「天/地」相對的一組模式,其次是周人的「封土為社」,「封」字的本身就帶有儀式的意味,天子經由此儀式把土地分封給各個方位的諸侯,「封土為社」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表達對於土地的感恩,還有從地方到中央統治權的運作與象徵,於是,結合政治與信仰的社變成了一股穩定社會的安定力量;第三,討論社與政教的關係,談到社的種種形制,包括亡國之社、軍社、馬社、虎社、人社等等,從其中可以發現社的多樣面貌,除了官方禮制的社以外,還有民間的「民社」、「私社」,民社的發展,也可能與土地公信仰的產生有關。
第五章「祀人為社的思維」,討論傳說中祀於為社的人物,首先探討社崇拜出現具體的人格神崇拜的原因,接著歸納欒布、石慶、宋登以及土地公的民間故事,發現其共通之處都是:1、地方官吏;2、具有良好政績;3、為人民所感念。也可以發現此時社神形象已經從治水的勾龍、后土、禹變為與人民息息相關的人物,是一種以民眾心理祈求安樂為出發點、有選擇性的地方保護神。最末討論蔣子文的傳說,認為蔣子文死後為土地神,可能跟漢代以來「配食縣社」的方式有關。
第六章「結論」,分為兩部分,第一節總結前面各章結論,並補上社日相關的民俗資料,第二節則是探討土地公信仰的產生,很可能是一個由真實或虛構的人因具有特殊能力或特殊功績轉換為神的過程,而這個特殊能力或功績則與土地、農業或該地人民有關。最末補上各時代的土地信仰概況,以清楚呈現土地信仰發展的軌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4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11
第二章 社的起源與發展 ……………………………………… 13
第一節 社與示、土 …………………………………………… 14
第二節 社與祖先崇拜 ………………………………………… 27
第三節 區域性的土地信仰 …………………………………… 35
第四節 社的多層意涵 ………………………………………… 43
第三章 神話中的社神 ………………………………………… 49
第一節 句龍、后土:一個文化詮釋的可能 ………………… 51
第二節 禹 ……………………………………………………… 57
一、禹治水的方式 …………………………………………… 58
二、禹為社神的由來:平九土、主山川、耕稼、祖先神 … 71
三、治水跟農業的關係 ……………………………………… 77
第三節 社神神話的原型 ……………………………………… 79
第四章 祭地的儀式與文化 ………………………………… 87
第一節 社祭的儀式 …………………………………………… 89
第二節 「封」土為社的儀式與象徵 ………………………… 97
第三節 社與政教的關係 ……………………………………… 103
第四節 社文化的意涵 ………………………………………… 110
第五章 祀人為社的思維 …………………………………… 119
第一節 具體崇拜的產生 ……………………………………… 119
第二節 祀人為社的傳說 ……………………………………… 123
第三節 蔣子文傳說 …………………………………………… 130
第四節 社神傳說與民間信仰 ………………………………… 140
第六章 結論 …………………………………………………… 147
第一節 出入雅俗的社文化 …………………………………… 147
第二節 民間信仰中土地公崇拜的淵源 ……………………… 151
附表:中國古代的土地信仰 …………………………………… 155
附錄:Truku族的土地信仰——以崇德部落為例 ……… 159
參考書目舉要 …………………………………………………… 171
一、專書部分

〔周〕左丘明原著,〔魏〕韋昭注:《國語》,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周〕管仲原撰,〔唐〕房玄齡注:《管子》,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台灣:中華書局,1985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王充:《論衡》明刻本,程榮校,台北:新興書局,1968年。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
〔漢〕司馬遷原著,(日)瀧川龜太郎(TAKIGAWA Kametaro,1865 - 1946):《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宋衷注,〔清〕孫馮翼集:《世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班固:《白虎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漢〕班固原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漢〕許慎原著,〔清〕段玉裁:《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
〔漢〕董仲舒原著:蘇輿撰、鍾哲典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漢〕劉安原著,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蔡邕:《獨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上海:上海印書館,1966年。
〔漢〕戴德原著,〔北周〕盧辯注,〔清〕孔廣森補:《大戴禮記補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孔晁注:《逸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清〕阮元刻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80年。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晉〕陶淵明撰:《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南朝‧宋〕范曄原著,〔唐〕章懷太子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出版社,1972年。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南朝‧梁〕宗懍原著,王作榮撰:《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唐〕丘光庭:《兼明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房玄齡敕撰,吳士鑑、劉承幹注:《晉書斠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皇甫謐:《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海本排印。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清〕孔廣陶校註,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宋〕李石:《續博物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平平出版社,1975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陸游,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王夫之撰:《莊子解》,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清〕朱彝尊纂:《詞綜》,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清〕金鶚等撰:《續經解三禮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清〕清聖祖敕撰:《淵鑑類函》,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
〔清〕清聖祖編:《御定全唐詩》,台北:平平出版社,1974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清〕謝旻等監修:《江西通志》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尹建中:《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年。
方述鑫:《甲骨金文字典》,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王小盾:《原始信仰與中國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小盾:《神話‧話神》,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王永謙:《土地與城隍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5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王迅:《東夷文化與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破除迷信全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神考、釋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鑄鼎餘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古添洪、陳慧樺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77年。
曲金良:《後神話解讀——中國民俗幽冥幻象及其藝術精神透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宋兆麟:《中國民間神像》台北:漢揚出版社,1995年。
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宋兆麟:《巫與民間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年。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0年。
周潔:《中日祖先崇拜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邱德修:《上博楚簡〈容成氏〉注釋考證》,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3年。
侯杰、范麗珠:《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修訂版。
苑利主編:《廿世紀中國民俗經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198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郝鐵川:《灶王爺‧土地爺‧城隍爺——中國民間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學粹》,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張文勛主編:《白族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張純一撰:《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張琪亞:《民間祭祀的交感魔力——中國民間祭祀文化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其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1974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出版社,1994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慶浩、王秋桂等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湯貴仁:《泰山封禪與祭祀》,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黃書光等編:《瑤族文學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文化,1982年。
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葉林生:《古帝傳說與華夏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齊治平:《節令的故事》,台北:空中雜誌社,1980年四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劉亞虎:《荒野上的祭壇——中國少數民族祭祀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重印版。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劉錫誠:《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燕仁:《中國民間俗神》,台北:漢欣文化出版社,1998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承傳」、「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6年。
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台北:知書房,2005年。
鍾宗憲:《炎帝神農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一冊,台北:藍燈文化,1987年複印。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五冊,台北:藍燈文化,1987年複印。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七冊,台北:藍燈文化,1993年複印。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弗里德曼(Freedman Maurice .M):《中國東南的宗教組織》(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劉曉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弗雷澤(J.G.Frazer):《金枝》(The golden bough),汪培基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列維‧布留爾(Lévy-Brühl,1857-1939):《原始思維》(Первобытноемышление)丁由據俄文本譯出,英文本校訂,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 - ):《結構人類學—巫術‧宗教‧藝術‧神話》(Structural Anthroplogy),陸曉禾、黃錫光等據美國企鵝圖書公司1963年版(第一卷)和1976年版(第二卷)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
李福清(B.Riftin):《神話與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增訂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Note from a Mud Hut)何穎怡譯,台北:商週書社,2001年。
彼得.J.歐康奈爾(Peter.J.ƠCnnellnn):社會學辭典(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朱岑樓主編,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阿蘭‧鄧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埃利希‧諾伊曼(Neumann. Erich):《大母神:原型分析》(The Great Mother:An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 Erich Neumann),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李以洪據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翻譯。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1874 - 1945):《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as),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于曉譯據美國哈潑兄弟出版公司1946年版譯。
馬伯樂(H.Maspero):《書經中的神話》(Légendes Mythologiques Dans le Chou King),馮浣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比較神話學》(Bijiao Shenhuaxue),金澤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二、期刊論文

王子今:〈息壤神話與早期夏史〉,《中洲學刊》,頁107-111。
王宇信、陳紹棣:〈關於江蘇銅山丘灣商代祭祀遺址〉,北京:《文物》第12期,1973年,頁55-58。
吳俐雯:〈俗諺、歌曲、寶卷中的土地公〉,台北:《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34-40。
宋龍飛:〈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台北:《藝術家》第48期,1979年5月,頁108-122。
李冕世:〈「后土」小考—台灣現存的中國最古神祇之一〉,台北:《史蹟勘考》第4期,1976年4月,頁53-60。
李紹尼:〈白族本主宗教——多民族神祇的源流〉,《民族之林》,頁52。
李錦山:〈燎祭起源於東部沿海地區〉,北京:《中國文化研究》總第7期,1995年,頁37-42。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頁417-454。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台北:《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總255期,1993年8月,頁116-154。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台北:《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年10月,頁183-207。
周延良:〈鯀禹治水與息壤的原始文化基型〉,《文藝研究》第6期,1998年,頁88-92。
岳紅琴:〈商代的方與方國〉,《天中學刊》第20卷第3期,2005年6月,頁103-106。
林國良:〈禮的淵源與始意〉,台北:《吳鳳學報》第10期,2002年5月,頁378-394。
松村武雄:〈神話的定義問題〉收錄於氏著:《神話學原論》上卷(東京,培風館發行)王孝廉編譯,載於《民俗曲藝》第27期,1983年12月,頁90-103。
俞偉超:〈銅山丘灣商代社祀遺址的的推定〉,北京:《考古》第5期,1973年,頁296-298。
韋小明:〈廣西社神探賾〉,《廣西民族研究》第2期,總第48期,1997年,頁51-54。
倉林忠:〈「鯀盜息壤」淺酌〉,《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卷第1期,2002年2月,頁44-48。
凌純聲:〈中國古代社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7期,1964年,頁1-44。
凌純聲:〈中國古代神主與陰陽性器崇拜〉,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期,1959年,頁1-45。
凌純聲:〈中國祖廟的起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期,1959年,頁141-176。
唐仲蔚:〈試論社神的起源、功用極其演變〉,《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期,2002年7月,頁86-88。
徐麗霞:〈土地信仰—后土與土地公(上)〉,台北:《中國語文》第499期,1999年1月,頁106-113。
徐麗霞:〈土地信仰—后土與土地公(中)〉,台北:《中國語文》第500期,1999年2月,頁105-112。
徐麗霞:〈土地信仰—后土與土地公(下)〉,台北:《中國語文》第501期,1999年3月,頁106-114。
浦忠成:〈關於神話之變形〉,花蓮:《花師學報》第5期,1995年6月,頁47-64。
高臻、賈豔紅:〈略論秦漢時期民間的社神信仰〉,山東:《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3年,頁45-48。
崔欣慈:〈田頭田尾土地公——話神界的村長伯〉,台北:《中央月刊》第24卷11期,1991年11月,頁81-84。
張光直:〈中國創世神話之分析與古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期,1959年,頁47-76。
張光直:〈中國遠古時代儀式生活的若干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9期,1960年,頁253-268。
勞榦:〈漢代社祀的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冊,1943年,頁49-60。
曾軍:〈中國神話文本中的不同形貌與符號功能說〉,四川:《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總第63期,2004年,頁97-100。
黃展岳:〈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新資料概述〉,北京:《考古》第12期,總第351期,1996年12月,頁53-61。
楊亮功:〈周代封建制度對于政治文化所產生之影響〉,台北:《大陸雜誌》第57卷第6期,1978年12月,頁1-2。
趙林:〈商代的社祭〉,台北:《大陸雜誌》第57卷第6期,1978年12月,3-13。
劉錫誠:〈梁啟超: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人〉,北京:《今晚報》,2002年7月9日,第18版。
毅振:〈福德正神——土地之神〉,台北:《台北文獻直字》第76期,1986年6月,頁215-226。
鍾宗憲:〈求索文化記憶中的神話拼圖〉,《民間文化論壇》第2期,2005年。
簡榮聰:〈台灣土地信仰面面觀〉,台北:《台灣史蹟》第39期,2001年12月,141-188。
黨藝峰:〈《游俠列傳》及其敘述之外〉,《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1年1月,頁35-38。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三、學位論文

吳俊德:《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周啟松:《中國民間文學中財神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景蘇:《中國古代神話中人神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蔡伊達:《灶神民間故事類型與灶神形象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魯瑞菁:《桑樹文化崇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鍾宗憲:《炎帝神農的神話傳說與信仰》,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凌純聲:〈中國祖廟的起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期,1959年,頁141-176。
2. 凌純聲:〈中國古代神主與陰陽性器崇拜〉,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期,1959年,頁1-45。
3. 凌純聲:〈中國古代社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7期,1964年,頁1-44。
4. 林國良:〈禮的淵源與始意〉,台北:《吳鳳學報》第10期,2002年5月,頁378-394。
5.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台北:《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年10月,頁183-207。
6.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頁417-454。
7. 李冕世:〈「后土」小考—台灣現存的中國最古神祇之一〉,台北:《史蹟勘考》第4期,1976年4月,頁53-60。
8. 宋龍飛:〈社祭之源,里社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台北:《藝術家》第48期,1979年5月,頁108-122。
9. 吳俐雯:〈俗諺、歌曲、寶卷中的土地公〉,台北:《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34-40。
10. 徐麗霞:〈土地信仰—后土與土地公(上)〉,台北:《中國語文》第499期,1999年1月,頁106-113。
11. 徐麗霞:〈土地信仰—后土與土地公(中)〉,台北:《中國語文》第500期,1999年2月,頁105-112。
12. 徐麗霞:〈土地信仰—后土與土地公(下)〉,台北:《中國語文》第501期,1999年3月,頁106-114。
13. 崔欣慈:〈田頭田尾土地公——話神界的村長伯〉,台北:《中央月刊》第24卷11期,1991年11月,頁81-84。
14. 張光直:〈中國創世神話之分析與古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期,1959年,頁47-76。
15. 張光直:〈中國遠古時代儀式生活的若干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9期,1960年,頁25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