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部分
Bocock, R. (1997). The Cultural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In S. Hall, D. Held, D. Hubert, and K. Thompson (Eds.), Modernity (pp.149-183).
Collins, P.H. (2000). Black Feminist Thought. New York: Routledge.
Dill, B. T. (1994). Race, Class, and Gender: Prospects for An All-Inclusive Sisterhood. In L. Stone (Ed.), The Education Feminism Reader (pp.42-56).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Felski, R. (1999-2000). The Invention of Everyday Life. New Formations, 39, 15-31.
Hall, C. (1992). White, Male and Middle-class: Exploration in Feminism and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Hall, S. (1980). 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 Media, Cultural and Society, 2, 57-72.
Hall, S.(1997).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S. Hall, D. Held, D. Hubert, and K. Thompson (Eds.), Modernity (pp.595-634).
Higgins, J. (1999). Raymond Williams: 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Irigaray, L. (1985). The sex which is not on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rigaray, L. (1991). Volume without Contours. In M. Whitford (Ed.),The Irigaray Reader (pp.51-67). Cambridge: Basil Black Well.
Marx, K. (1976). 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B. Fowkes, Trans.). New York: Pengui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67)
Klein, E. (1984). Gender Politics: From Consciousness to Mass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hanty, C.T. (1994). Under Western Eyes:Feminist Scholarship and Colonial Discourses, In P. Williams & L. Chrisman (Eds.),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pp.196-260).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Probyn, E. (1993). Sexing the Self: Gender Position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Scott, J. W. (1992). Experience, In J. Bulter & J. W. Scott (Eds.), 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pp.22-40).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Spivak, G. C. (1994).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In P. Williams & L. Chrisman (Eds.),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pp.66-111).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Stanley, L. & Wise, S. (1993). Breaking out again: Feminist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Steedman, G. K. (1994). Landscape for a Good Woman: A Story of Two Lives.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Wallis, M. (1993). Present Consciousness of a Practical Kind: Structure of Feeling and a Higher Education Drama, In W. J. Morgan & P. Preston (Eds.), 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Education, Letters (pp.129-139).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Weiner, G. (1994). Feminism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 (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 (1991).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n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In C. Mukerjin & M. Schudson (Eds.), Rethink Popular Cultur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cultural studies (pp.407-423).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illiams, R. (1997).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Verso.
Williams, R. (2001). The Long Revolution. Ontario: Broadview Press.
Wolf, M.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ward, K. (1997). 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n K. Woodward (Eds.),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pp.8-61). London: Sage.
Yang, F. -C. (2005). Engaging with Korean Dramas: Discourses of Gender, Media, and Class Formation
Young, M.I. (1997). Intersecting Voice: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inn, M.B. (1994). Feminist Rethinking from Racial-Ethnic Families, In M. B. Zinn & B. T. Dill, (Eds.), Women of Color in U.S. Societ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二、中文部分
上野千鶴子(1997)。 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 台北:時報文化。
王宏仁(1999)。一九五0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36。
王志弘(1999)。 認同的文化政治之一:社會分類/階級、種族、年齡、族群與國家。 載於王志弘(編),文化研究(頁59-78)。 自行出版。
王舜偉(2002)。 廣播賣藥節目研究—媒介系統依賴理論之觀點。私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卡維波(2005)。「減肥瘦身」的女性主義標準答案錯在哪裡?—從「飲食消費與現代性」到「性感美貌的多元與普及」。載於甯應斌(卡維波)(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頁141-195)。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朱嘉琦(1997)。 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秀蓮(1990)。 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
何春蕤(1994)。 豪爽女人。台北:皇冠。
何春蕤(1997)。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
谷鳳翔(1978)。 現代化建設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
谷浦孝雄編(1995)。 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出版社。
杜素豪(1997)。 農家婦女勞動力的新詮釋——理論的回顧與概念的澄清。婦女與兩性學刊,8,265-286。邱清榮(1997)。 我國老年婦女自主性之初探――以台北市居住於社區中的婦女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俊凱(2002)。 七美的婦女與家庭─女性主義民族誌的觀點。國立花蓮師範大學多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國鼎(1975)。 我國的經濟政策。載於陸民仁(編)。台灣經濟發展總論(頁1-14)。台北:聯經。
李筱峰(1998)。 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
李竹君(2002)。 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松燕(2002)。 身體與流體經濟:依蕊格萊的女性形構學。中外文學,362,9-38。林瑞祥(2004)。 戰後台語的發展與論述。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福蓮(1993)。 小琉球的婦女生活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吳乃德(1997)。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和原因。台灣社會學研究1,137-167。
吳書昀(2002)。 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以婦運參與者為例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清輝(2004)。 農地釋出政策之探討--解析「農地釋出」與農地使用管理。國政研究報告。2004年9月16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3/TE-R-093-002.htm。
周月英(1991)。 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怡君(1994)。 化妝實踐中女性認同的構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柯志明(1992)。 糖業資本、農民與米糖部門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27-64。
凃照彥(199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
胡幼慧(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台北:巨流。
胡幼慧、周雅容(1996)。 婦女與三代同堂;老年婦女的經濟依賴與居住困境探索。婦女與兩性學刊,7,27-57。花松村主編(1996)。台灣鄉土全誌 第五冊。台北:中一出版社。
唐雅鈴(2003)。 尋求自主:阿媽的生命故事。私立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宣揚(1991)。 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21-76。徐正光(1990)。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33-47)。台北:巨流。
許嘉猶(1989)。台灣代間社會流動初探:流動表之分析。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265-299)。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張佩瑜(2000)。 傳統婦女之生命週期與生活空間之建構:以澎湖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淑麗(2001)。 當代台灣女性文化評論的過去(未)完成式/未來進行式:豪爽、表演、聒噪、及其他。載於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頁137-171)。台北:巨流。
曾秋美(1998)。 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
游千慧(2000)。 一九五0年代台灣的保護養女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國立清華大歷史研究所學碩士論文。游美惠(2001)。 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形態。兩性平等教育月刊,15,98-100。
詹瑞峰(1998)。 從後頭厝(娘家)到阮家(婆家)---澎湖望安阿媽的生活空間。私立中原大學室內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宣範(1995)。 語言、社會、族群意識。台北:文鶴。
黃麗玲(1995)。 新國家建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社區共同體的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泰山(2005)。 中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台灣政治論述體制分析。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 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廖炳惠(1995)。 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
廖炳惠。 神秘現代:沙門與後殖民文化周旋的幾個案例初探。
趙彥寧(2001)。 戴這草帽到處去旅行。台北:巨流。
葉啟政(1990)。台灣「中產階層」的文化迷思。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葉啟政(1996)。 對資訊科技社會來臨的一些思考。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取自:http://140.109.196.10/pages/seminar/infotec1/paper.htm。
郭文華(1997)。 一九五0至七0年代台灣家庭計畫:醫療政治與女性史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進慶(1992)。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劉進慶、凃照彥、隅穀三喜男(1995)。 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織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
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介紹P. Bourdieu與N. Luhmann的理論。台大社會學刊,26,1-51。
劉士弘(2003)。 同是天涯淪落人—底層階級、社會運動與認同形塑:博愛里違建區的故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燕(1991)。 「迷信」與俗民宗教信仰—一個言說現象的反省與批判。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玉璽(1992)。 台灣的依附形發展。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 菊(1995)。 無聲的世界—她們不知道她們的不知道。載於江文瑜(編)。阿媽的故事(頁2-4)。台北:玉山出版社。
陳光興(2001)。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41-110。
陳光興(2001)。 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Column/chen_kuanghsing13.htm。
陳其南(1990)。 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
陳其南(2003)。 台灣現代意識的軌跡。新世紀智庫論壇,22,44-58。陳芳明(2002)。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
陳清河(2004)。台灣地下電台角色的變遷﹙1991-2004﹚。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蔡錦堂(1991)。日據末期台灣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言,29(4),65-83。蔡瑞明(1997)。台灣階級結構變遷與社會流動。載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頁15-55)。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蔡瑞明(2002)。台灣的社會階層化過程。載於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頁165-200)。台北:巨流。
蔡煌元(2003)。 『賣藥電台』節目與廣告營運之研究—以「華聲電台」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1-54。
謝繼昌(1999)。 中國的家庭文化與功能。載於漢學研究中心(主編), 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頁69-80)。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鄭瑞城(1993)。 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蕭國和(1987)。 台灣農業興衰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蘇紅軍(1999)。 第三世界婦女與女性主義政治。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頁366-378),台北:女書文化。
蘇顯星(2001)。 戰後台灣文化變遷歷史研究:歷史結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瞿宛文(2003)。 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唐山。
龔卓軍(2001)。 性政治中的主體、習性與結構:以何春蕤的性論述為線索。載於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頁183-233)。台北:巨流。
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蘇兆堂譯)(1985)。 台北:聯經。(原著出版年﹕1966年)。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 (俞智敏等譯)(1995)。 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0年)。
丹尼爾‧貝爾(1989)。 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 (趙一凡、浦隆、任曉晉譯)。台北:久大。
布爾迪厄(2004)。 實作理路綱要。 (宋偉航譯)。 台北:麥田。
貝蒂‧傅瑞丹(1995)。 女性迷思。 (李令儀譯)。 台北:月旦出版社。
波德里亚(2000)。 消费社会。 (刘成富、全志铜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威廉士(1985)。 文化與社會:1780至1950年英國文化概念之發展。(彭淮棟譯)。台北:聯經。
馬克思 ﹙2002﹚。 资本论。 ﹙中共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愛德華‧薩依德(1999)。東方主義。 (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
華特‧班雅明(1998)。 說故事的人。 (林志明譯)。 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羅思瑪莉‧佟恩(1996)。 女性主義思潮。 (刁筱華譯)。 台北: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