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3: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昭蓉
研究生(外文):Huang Chao-Jung
論文名稱:太魯閣族學童學習型態之民族誌研究
指導教授:劉美慧劉美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多元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太魯閣族學童學習型態民族誌研究
外文關鍵詞:Truku studentlearning styleethnograph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4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討太魯閣族學童的學習型態,採用民族誌的探究方法,進入花蓮縣北部太魯閣族部落裡一所國小進行研究。本研究邀請四年級的十四位學童成為研究參與者,進行為期約九個月的教室觀察,包括語文、數學、自然與科技、電腦資訊、社會、鄉土語言等學習領域,還有教室外的教學活動等。另外再輔以教師、學生與校長等訪談資料,從情意層面、認知思考層面與社會層面,分別探討太魯閣族學童的學習型態。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太魯閣族學童在情意層面的學習型態
1. 太魯閣族學童的好奇心強但堅持力較低,對挫折的忍耐力也低,但是讚美或鼓勵之後學童的堅持力會更好。
2. 太魯閣族學童聯想力強,但為了不被壓抑需要和諧愉悅的教學氣氛。
二、太魯閣族學童在認知思考層面的學習型態
1. 太魯閣族學童在使用國語文做溝通時,常出現語句不完整或倒裝的情形,在閱讀與思考國語文書寫成的文句時,則較需要聽覺的回饋,以幫助理解。
2. 太魯閣族學童在學習時,常依賴熟練者的示範,自己再模仿操作。
三、太魯閣族學童在社會層面的學習型態
1. 太魯閣族學童喜歡在團體中透過互助合作的方式學習,並樂於與他人共享。
2. 太魯閣族學童倫理觀念深,會服從長者或意見領袖的決定。
3. 太魯閣族學童敬畏gaya,這使他們依循倫理、遵守規範較不敢違背。
4. 太魯閣族學童與任課老師之間的感情融洽,互動自然且親切。然而有時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師較易與太魯閣族學童產生文化方面的誤解或隔閡,使學童較易誤解老師的意思。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ruku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It applied ethnography to a Truku elementary school in northern Hualian County. Fourteen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It took nine months for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included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mathematics, computing, social studies, native language,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utdoor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interviewed with school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 principal. This study analyze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from emo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dimensions.
First, learning style in emotive dimension.
(1) Students have strong curiosity but lower sustaining ability and endurance of frustration; moreover, when they have been encouraged, their lower sustaining ability will improve.
(2) Students have good imagination and less restriction when they are in harmonious and delighted atmosphere.
Second, learning style in cognitive dimension.
(1) When students communicate in Chinese, they often appear incompletes or inverted sentences. When they are reading and thinking about mandarin paper work, they need voice assistance to improve comprehension.
(2) During the children studying time, they usually rely on demonstration of proficient, and then they will imitate the procedures by themselves.
Learning style in social dimension.
(1) The students like to learn by helping each other in the team and glad to share with each other.
(2) The Truku students have deeply moral concepts; they obey the decisions of leaders or the senior.
(3) The Truku students respect “gaya”, which let them observe discipline and obey the law, and fear to infringe.
(4) The students have harmonious emotions with classroom teachers; both of them have natural and friendly interaction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三節 名詞界定-----------------------------------------------------------------------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原住民的教育現況----------------------------------------------------------11
第二節 太魯閣族傳統的教育文化-------------------------------------------------17
第三節 學習型態理論----------------------------------------------------------------21
第四節 泰雅族學童學習型態之相關研究----------------------------------------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37
第二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51
第三節 分析資料的方法-------------------------------------------------------------5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56
第一節 太魯閣族學童於情意層面的學習型態----------------------------------56
第二節 太魯閣族學童於認知思考層面的學習型態----------------------------71
第三節 太魯閣族學童於社會層面的學習型態----------------------------------9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36
第一節 結論---------------------------------------------------------------------------136
第二節 建議---------------------------------------------------------------------------142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147

參考文獻-------------------------------------------------------------------------------------162
附錄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6)。戶籍登記現住人口數統計表。台北市:內政部。2006年5月11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6.xls
內政部戶政司(2006)。現住原住民人數統計表。台北市:內政部。2006年5月11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4.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6)。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特性統計分析。台北市:內政部。2006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W3/stat/333/halfway.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6)。「國情統計報告」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概況。台北市:行政院。2006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3/analyse/new91062.htm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伍賢龍(2002)。國小原住民兒童與非原住民兒童學習風格之研究。載於教育部教研會主辦,九十一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421-447)。屏東。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常民文化。
李季順(Tera Yudaw)(2003)。走過彩虹(Muda Hakaw Utux)。台北市:太魯閣族文化工作坊。
吳天泰、吳家瑩(1995)。原住民國小之教育革新:娑婆礑國小個案研究。教育部,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汪光懿(1999)。原住民國小學童動物分類概念發展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呂季霏(2001)。花蓮縣國小低年級泰雅族學生平面幾何概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白涓(2000)。原住民國小校長李來旺(帝瓦伊‧撒耘)族群教育觀之孕育:發展與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明芳(2000)。泰雅族學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探究:以翡翠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逸文(2002)。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麗羨(1996)。泰雅族學童遺傳概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蘭香(1999)。花蓮縣國小一年級泰雅族新生數概念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周德禎(2000)。原漢文化研究之省思:從文化詮釋、文化批判、文化創造之路。原住民教育季刊,18,89-94。
紀惠英(2001)。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俗民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欣瑜(2000)。花蓮縣國小六年級泰雅族學童與平地學童幾何解題表現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高淑芳(1996)。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學習適應與行為困擾概況之調查研究。教育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高淑芳、裘友善、陳惠邦(1999)。八十七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現況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許木柱(1989)。太魯閣群泰雅人的文化與習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調查。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教育部統計處(2006)。學校通訊錄及各類統計:各級學校概況統計表。台北市:教育部。2006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school/index_a1.htm
陳佩周(1999)。變臉中的印地安人:美國原住民文化探索。台北:麥田。
張春興編著(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台灣東華。
郭玉婷(2001)。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靜瑛(2001)。泰雅族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志賢、江福清(1999)。技職學校原住民學生學校生活適應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明志技術學院為例。載於教育部教研會主辦,八十八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73-96)。花蓮。
葛曉東(2000)。花蓮地區國小泰雅族學生van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賈馥茗等編著(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空大。
賈馥茗編著(1999)。教育大辭書。台北:國立編譯館。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室專刊。花蓮。
潘宏明(1995)。花蓮縣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及各族原住民固有文化所具有的幾何概念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84-2511-S-026-006)。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錫麒(1976)。花蓮泰雅族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國教季刊(2),11、12。
劉錫麒(1978)。花蓮泰雅族、布農族和平地兒童的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花蓮師專學報,10,118-124。
劉錫麒(1983)。花蓮泰雅族兒童的泛靈論。花蓮師專學報,9,118-124。
劉錫麒(1983)。花蓮泰雅族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3,620-632。
劉錫麒(1983)。花蓮泰雅族兒童透視協調能力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4,578-586。
謝燕惠(2001)。花蓮市近郊國小二年級泰雅族學童數概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市:師大書苑。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縣:空大。
羅健霖(2002)。泰雅族男童的世界觀:兼論其教育意義。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二、西文部分
Banks, J.A., & Banks, C.A.M. (Eds.)(1995).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unn, R., & Griggs, S. A.( 1998). Multiculturalism and learning style: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adolescents. U.S.A.: Praeger.
Harvey, F.S., Richard, W.S. & Matthew, J.P. ( 2000). So each may learn: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rvine, J. J., & York, D. E. (1995). Learning styles and culturally diverse Macmillan stud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In Banks J.A. & Banks C.A.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 484-497).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Joan, T.T. (1996). Four perspective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U.S.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Levinson, D. (1996).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Henry, Holt.
Ogbu, J, U. (1991).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M. A. Gibson & J. U. Ogbu,(Eds.), Minority status and school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pp.3-33). New York: Garland.
Ogbu, J. U. & Simons, H. D. (1998).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minorities: A cultural-ecological theory of school performance with som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29(2),155-188.
Richard, J. R., & Stephen, G. R. (1998). Cognitive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understanding styl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and behavior.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Stephan, W. (1999). Reducing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in school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ternberg, R. J., & Zhang (2001). Perspectives on thinking, learning, and cognitive styles. London: Mahwah, NJ.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2. 周德禎(2000)。原漢文化研究之省思:從文化詮釋、文化批判、文化創造之路。原住民教育季刊,18,89-94。
3. 劉錫麒(1976)。花蓮泰雅族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國教季刊(2),11、12。
4. 劉錫麒(1983)。花蓮泰雅族兒童的泛靈論。花蓮師專學報,9,118-124。
5. 劉錫麒(1983)。花蓮泰雅族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3,620-632。
6. 劉錫麒(1983)。花蓮泰雅族兒童透視協調能力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4,578-586。
7. 李俊湖(1994)。專業成長涵義之分析。竹縣文教,83(01),85-90
8. 金鈐、林福來(1998)。準數學教師學習教學之前的的教學觀念及其緣起。科學教育學刊,6(3),219-254
9. 高強華(1996)。教育實習輔導的有效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 ,頁29-32。
10. 張德銳(1998)。以教師同儕合作化解教學專業的危機。教師天地,93 (87.04),12-16。
11. 甯自強(1993)。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教育學刊,1(1),101-108。
12. 楊美伶(2003)。教師如何因應數學課程的變革。國民教育,44(2),27-31。
13. 歐用生(1995)。加強實習教師的輔導。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 ,頁74-77。
14. 蔡秉倫、湯維玲(1998)。實習輔導工作對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上的影響。教師之友,39(1),22-28。
15. 譚寧君(1995 )。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7.8),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