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8: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芳瑋
研究生(外文):HSU FANG WEI
論文名稱:台灣同人活動歷程及創演經驗初探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itiative Exploration About the Creation of Doujinshi and the Activities of Cosplay in Taiwan.
指導教授:呂傑華呂傑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多元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8
中文關鍵詞:同人活動同人誌COSPLAY網際網路電腦技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20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台灣地區的同人創演概念,源自於日本,目前同人創演形式主要以「同人誌」(Doujinshi)與「角色扮演」(Cosplay)為主。其創演題材則來自於流行文本,如知名動漫畫、電玩、布袋戲、影視戲劇等等。
本研究試以流行文化觀點,針對台灣地區之同人創演活動進行觀察與討論,希望能瞭解在本地已發展十數年的同人活動,其脈絡歷程為何,並藉此達到以下兩個目的:一、同人活動對於同人創演者個人的經驗意義。二、網路與電腦技術的發展對於同人活動的影響。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之參與觀察和訪談的方式,來探討台灣地區的同人活動發展歷程,但同人誌創作與角色扮演實為不同領域,看似同質性高,卻無法相提並論:同人誌創作內含漫畫、小說兩體系;而角色扮演則依ACG、布袋戲、與視覺系樂團三方並行而起,故兩者創演題材來源相仿,卻自成脈絡、各自發展。
透過訪談了解受訪者參與同人活動的背後動機、及其自身意義;瞭解科技進步使同人創演產生的變動。本研究亦討論、歸納網際網路的興起為同人創演環境帶來的利與弊;電腦技術的進步與使用,為不同的創演者帶來不同的影響,並探討台灣同人環境至今有所變與不變。
本研究發現同人創演經驗為這群創演者帶來自信心與成就感;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同人訊息流通更加迅速、提供創演平台;但也帶來如情色污名化、著作權等爭議;電腦技術使同人創作更便利、更專業,邁向商業化的跑道。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the creation and activities of Doujinshi in Taiwan comes from Japan. It mainly shows by Doujinshi and Cosplay, and the source materials comes from popular contexts such as famous animation, comic books, videogames, puppet drama and TV drama and so on.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observe and discuss the creations of Doujinshi and the activities of Cosplay in Taiwan by the point of popular culture,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evolution of Doujinshi activities that has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here are two purposes that we’d like to achieve: one is the meaning of the Doujinshi activities toward individual Doujinshi creator, the other is the aff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computer toward the Doujinshi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progress of Doujinshi activities in Taiwan by interviewing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Doujinshi creation contains comic books and novels, while Cosplay contains ACG ,puppet drama, and visual rock. They seem similar, but actually Doujinshi creation and Cosplay are in different areas, they are in different areas and each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motives and the self-meaning of participating Doujinshi activities by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in Doujinshi activities that comes with the science progress. The research discusses and conclud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to Doujinshi activities and the variety affection to different Doujinshi creators with the usag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uter. After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ujinshi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variation in Doujinshi activities by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同人與同人文化之意涵 5
第二節 流行文化 9
第三節 相關研究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5
第二節 研究的進行 28
第四章 台灣地區同人發展歷程 35
第一節 同人文化概說 37
第二節 同人誌 40
第三節 角色扮演 49
第四節 同人販售會 57
第五節 同人界常用語 62
第五章 同人創演經驗探究 67
第一節 同人創演者的個人經驗 67
第二節 電腦與網路對同人的影響 107
第三節 「變」與「不變」之間 13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55
參考書目 157
附錄一 165
附錄二 166
中文部分
VAIO(2006)。台灣COSPLAY活動的緣起與發展。COS mania,春季號,98-10。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增訂新版)。台北:五南。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Danny L.Jorgensen著。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北:弘智。
古孟釗(2004)。漫畫同人誌在台灣的發展~休閒與文化產業的觀點。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SHU00571015。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憲鎮(2004)。漫畫同人誌創作者的閱讀與書寫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宋丁儀(2002)。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衣雲(1996)。斷裂與再生—對台灣漫畫生產的初探—。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姿瑤(2004)。「動漫」御宅族的幻想世界-以台灣的同人創演活動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美華/等(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研究法(下)(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
李朝陽(2004)。台日漫畫產業發展比較研究~以流通制度與環境為考察中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KIT5079003。
林文懿(2001)。時空遞嬗中的布袋戲文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FJU00023005。
林依俐(2003a)。同人文化講座七「性愛表現、稅金問題、著作權侵害」。。Frontier開拓動漫誌,3(7),68-71。
林依俐(2003b)。同人文化講座九「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Frontier開拓動漫誌,3(11),68-71。
林怡璇(1998)。漫畫同人誌成員之特質、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6PCCU1382012。
林羿妏(2003)。尋找藏寶圖中的秘密:漫畫同人誌創作者學校內外藝術學習歷程關連性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
洪德麟(1994)。台灣漫畫40年初探。台北:時報
胡幼慧(1999)。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治本(2003)。虛擬空間中的低虛擬性。當代,74,38-49。
席珍(2006)。從過去到現在(布袋戲COSPLAY)。COS mania,夏季號,72-73。
朗文編輯部(2000)。朗文當代高級辭典。台灣:朗文(黎銘總代理)。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梁榮華(2003)。從FLASH網路動畫看台灣動畫產業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正國(譯)(1993)。Fiske, J. (1989)著。瞭解庶民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台北:萬象。
陳仲偉(2002)。網際網路與動漫社群的再現---網際網路是否帶來動漫畫社群新的可能性?。當代,181期,34-59。
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
陳仲偉(2006)。台灣漫畫文化史。台北:杜葳廣告。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拯(2004)。以符號學觀點分析動畫角色圖像的象徵性。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龍廷(1999)。五十年來的台灣布袋戲。歷史月刊,139,6-11。
湯芝萱(1997)。閱讀漫畫行為調查報告。文訊雜誌,135期,44-47。
童婉芬(2001)。青少年漫畫閱讀文化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兩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也真(2005)。次文化藝術之心象呈現。長榮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志湧(1996)。漫畫市場流行風。動腦,7月,78-81。
黃秋碧(1998)。漫畫閱讀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以世新、政大學生為例。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傻呼嚕同盟(2005)。COSPLAY˙同人誌之秘密花園。台北:大塊。
蒂芬妮(1999)。神啊! 請多給我一點漫畫。臺北:幼獅
詹宏志(1989)。城市觀察。台北:遠流。
趙家齡(2004)。青少年電視使用行為與流行文化偏好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培華(2001)。台灣青少年對日本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平君(2003)。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君仲( 2001)。我迷,故我在—流行音樂樂迷和流行音樂文本互動關係之探索。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導航基金會(主編)(2003)。街舞與同人誌。台北:巨流。
蕭湘文(2000)。漫畫的消費行為與意義:漫畫迷與非漫畫迷之比較。民意研究季刊,213,55-89。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市:五南。
賴怡伶(2000)。台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館林見晴(2005a)。從新人獎看漫畫。挑戰者,12,160-166。
館林見晴(2005b)。從新人獎看漫畫〈小咪漫畫的時代〉。挑戰者,13,168-182。
薛絢(譯)﹙1999﹚。Wertheim,Margaret著。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 a history of space from Dante to the Internet)。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謝佳凌(2001)。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之關聯性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4CCU00438003。
譚天、吳佳真譯(1998)。Sherry Turkle著。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Life on The Screen)。台北:遠流
蘇微希(1998/08/11)。次文化中的次文化——《漫畫同人誌》。中央日報,23版。
蘇蘅(1994)。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與行為研究。新聞學研究,48,123-145。
〈COSPLAY〉,魅力站Idler Gear Theory電子報 第六期,2003/09/03,取自於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file/elielin/20030903071811.html
〈OVA〉(2006)。2006/06/09,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OVA
BLUEBLOOD(2004)。視覺系搖滾的起源與變遷。2006/05/10,取自http://blog.donews.com/zijin1983/category/11588.aspx?PageNumber=2
comScore Networks(2006)。全球上網人口達6.94億 網際網路普及率有14%。2006/05/17,取自http://www.find.org.tw/news_disp.asp?news_id=4280
Hideko(2003/09/03)。視覺系歷史回顧。發表於看板《VROCKdiscuss》精華區,取自telnet://cia.hinet.net http://comic.sina.com.cn/x/2004-04-19/18657.shtml
leafyton(2000/02/28)。童的CW10記事【1】。發表於看板《SOB_COSPLAY》精華區。取自telnet://ptt.twbbs.org
Ruka(2003)。相關名詞解釋—Cosplay角色扮演部分。2003/10/11,取自漫畫寶貝論壇同人COS區http://www.comicbaby.com/ipb/
YXL(1996/11/07)。日本「視覺系」搖滾樂團的造型與性意識之探討—以樂團「X」(現名X JAPAN)為例。發表於看板《J-Rock》精華區。取自telnet://bbs.me.ncku.edu.tw
Zaphdealle(2000/11/30)。曝光率高的扮演角色。發表於看板《SOB_COSPLAY》精華區。取自telnet://ptt.twbbs.org
台視新聞(2005)。大溪人偶節。2005/10/23,取自http://www.ttv.com.tw/news/html/094/10/0941023/09410234344302L.htm
司黛蕊(2003)。「霹靂布袋戲」。交通大學。取自2003/03/04 http://www.cecs.nctu.edu.tw/ec-06/ec6-2.html
台灣網路大事紀(2005)。2006/05/06,取自http://www.nethistory.org.tw/html/event2.htm
同人誌常用語(2005)。2005/11/20,取自http://98.to/themix/
朱苾舲(1997)。素還真v.s.史艷文──談霹靂的時代演進特色。2006/05/08,取自http://culture.pili.com.tw/media/media_002_p1.php
朱苾舲(1998)。霹靂現象 新興文化。2006/05/08,取自http://culture.pili.com.tw/media/media_003_p1.php
吳偉明(2006)。日本同人誌今昔。2006/05/06,取自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index.php?job=art&articleid=a_20060107_215924
林依俐(2005/06/30)。御宅族的分析3進化論與既定論。2005/06/30,取自http://elielin.chu.jp/blog/?cat=5&paged=3
修淑芬(2002)。同人誌穿梭台大校園 嚇壞阿嬤。2002/08/10,取自http://yam.chinatimes.com/ctnews/focus/news/200208/N918104012335814.html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2005/12/18,取自http://www.cc.nctu.edu.tw/~cpsun/page1c.htm
陳俊辰(2004/08/31)。同人誌 原創風氣漸開。聯合報,2004/09/04,取自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1&f_SUB_ID=22&f_ART_ID=2085
郭碧純、盧俊明(2006)。同人誌爭奇鬥艷 周六日聚集台大體育館。2006/04/29。http://www.ettoday.com/2006/04/29/91-1935650.htm
開皇人‧漢青編門下走狗(2003/04/07)。同人文化淺介。2003/04/08,取自www.creating-online.com.tw 書評相關文學討論區
黃慧櫻(1997)。從TANet BBS發展脈絡,探討跨出虛擬空間的「異議BBS」。2006/05/05,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agenda.htm
楊維中(2004)台灣十年網路分享史。2006/05/20,取自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overStory/2004/12/03/338_4cover/index1.html
楊德宜(2004/10/31)。人偶霹靂踩街 大溪千人同樂。聯合報。2004/10/31,取自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2322851.shtml
簡力言(2005/05/16)。90年代初期崛起日本樂壇 濃妝搖滾造成震撼視覺系粉墨蛻變。發表於看板《VROCKdiscuss》精華區,取自telnet://cia.hinet.net
蘇微希(2004a)。台灣同人活動發展概要。2005/03/15。取自http://www.cc.nctu.edu.tw/~cpsun/suweixi-tongren.pdf
蘇微希(2004b)。「文化全球化與在地生活實踐」講座(十二)。2005/11/20,取自http://www2.thu.edu.tw/~trc/page11-12.htm
Bielby, K. D., Harrington, C. L & Bielby, W. T. (1999). Whose stories are they? Fans' engement with soap opera narratives in three sites of fan activity.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3(1), 35-52.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NY: Unwin Hyman.
Glesne, C. & Peshikin, A. (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Longman.
Jenkins, Henry(1992).Conclusion “in my weekend-only world… ”: reconsidering fandom,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Mark, Poster.(1998). Virtual ethnicity: Tribal identity in an ag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s, In jones, Steven G., Cyberspace2.0: Revisit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 CA: Sage Publications.
Sebald, H. (1984). New age romanticism: The quest for an alternative lifestyle as a force of social change, Humboldt Journal of Social Relations, 11(2), 106-126.
Seidman, I. (1998).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Winnicott, D.W. (1971). Playing and reality. NY: Routled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