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23: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國基
研究生(外文):kuo chi chen
論文名稱:在國小自然科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四個學期的反省與記錄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f multiple assessment aiming at the primary school natural science subject----self-examination,revision and recording in four school terms
指導教授:劉聖忠劉聖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多元評量行動研究自然科
外文關鍵詞:multiple assessmentaction researchnatural science subje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描述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法,針對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實施多元評量所進行的反省與記錄。資料的蒐集上有教室觀察、省思札記、正式與非正式訪談錄音、口頭報告錄影、學生與教師評量文件蒐集等。期望透過不斷的省思、修正與檢驗的歷程以解決自然科多元評量上所面臨的問題,同時經由評量實施讓研究者對教學的掌握及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更多的瞭解。實施期間自民國八十九年二月至九十一年一月。
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實施多種評量方式:在整個研究歷程中,研究者藉由『一句話的回饋』、『333集點式』、『評量基準表』、『檢核表』、『學生自評』、『同儕互評』、『科學博覽會』等評量的設計與運用中,獲得學生回饋的訊息,解決教學問題,讓學生應用從自然課所學的經驗,展現自我能力。
二、經過四學期的評量實施組合更替,研究者對不同評量方式的應用與了解增加,評量能蒐集的資訊增廣。故研究者認為多元評量實施的操作原則是,對評量方法的理解要越多越好;而既定教學目標下評量消耗的資源要越少越好。
三、透過多元評量的實施,學生在自然課中的學習表現:
(1)實施多化評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包括:注意、專心、參與等面向;
(2)學生正向學習態度增加,包括:整理資料、與人合作、批判思考等方面;
(3)並能將自然課程所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應用在其他情境中。
四、實施多元化評量的歷程中,教師的成長:
(1)研究者角色由『安份的教師』到『評量知識消費者』再轉變為『具反省能力的實踐者』,能對教學省思、解讀評量結果、運用不同評量方式。
(2)教學實施由「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研究者課堂角色由『授業』轉變為『解惑』;
(3)由多元評量的實施作為改善教學的切入點,可以促進學生學習,並幫助評量、學習、教學合而為一;
(4)遵循『說明、示範、互動、回饋』模式可提升教學效能;
(5)教師教學實踐的改變由『外在動力』轉變為『內在動力』。

關鍵字:多元評量、自然科、行動研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how researchers can conduct self-examination and record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 aiming at the primary school senior year natural science subjec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includes classroom observation, self-examination notes, formal and informal interview tape recording, verbal report tape recording, school and teacher assessment document collection etc. It is hoped to solve problems faced on the multiple assessment on the natural science subject though the course of continuous self-examination, revision and insp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assessment, it can allow the researcher to master the teaching and to obtain more understanding on the learning condition of students.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 starts from February 2000 to January 2002.
Research results findings:
I. 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s many kinds of assessment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the entire research and based o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assessments including 『feedback of one word』, 『3-3-3 points collection style』, 『rubric form』, 『checklist form』, 『student self-evaluation』, 『colleagues mutual evaluation』 and 『science expo』 etc., the researcher can obtain information fed back by students and can solve the teaching problem. This can allow students to apply the experience learned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 subject and to unfold their self-capability.
II.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bination replacement of assessment of four school terms, the researcher can obt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assessment method and that the information of assessment that can be collected is broader.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 is when there is more understanding on the assessment method then it is much better. In addition, under the determined teaching goal, the lesser consumption of resource of assessment the better.
III.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natural subject shall be as follows:
1)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 can enhance the learning motive of students including: attention, concentrated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 etc.;
2) The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of student increases including: information arrangement, cooperation with other person, criticism and contemplation etc.;
3) Can also apply the method of problem solving in the natural science course in other situation.
IV. In the course of multiple assessment, the growth of teacher is as follows:
1)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 will change from a 『content teacher』to a 『assessment knowledge consumer』and further to a 『pragmatic person with self-examination capability』who can then conduct self-examination on teaching, interpret assessment result and utilize different assessment method.
2)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will change from 『teacher as the center』to 『student as the center』. The role of the class of the researcher will change from 『teaching』to 『doubt solving』;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 can be the cut in point for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can promote student learning and can help to combine assessment, learning and teaching as one.
4) Abide by the model of 『explain, demonstrate, interaction and feed back』can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5) The change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er teaching will transform from 『external motion』to 『internal motion』.

Key word: Multiple assessment, natural science subject, action research
在國小自然科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四個學期的反省與紀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元評量在當前教改的定位…………………………..8
第二節 多元評量的意義……………………………………….14
第三節 多元評量的種類與侷限……………………………….22
第四節 多元評量與行動研究………………………………….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情境及背景………………………………………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40
第三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多元評量實施歷程………………………………… 49
第二節 評量組合的更替與重組……………………………71
第三節 多元評量對學生學習的影響………………………75
第四節 研究者的成長…………………………………………78
第五節 多元評量實施的困境與省思………………………86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9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99
二、英文部分……………………………………………….103
附錄……………………………………………………………………104

表 目 次
表2-1十二項教改行動方案 …………………………11
表2-2 民國91年以前行動研究論文統計表…………34
表3-1研究蒐集資料一覽表 …………………………42
表3-2學生訪談資料一覽表 …………………………45
表3-3轉譯符號對照表 ………………………………47
表4-l小蕎學習筆記申的提問反思表………………. 60
表4-2 本研究採用評量內容細目………………………70
表4-3 研究者四個學期嘗試的評量系統表……………72
表4-4評量性質分類表………………………………… 73
表4-5教材內容與評量方式對照……………………… 74


圖 目 次
圖2-1行動研究之流程圖……………………………30
圖2-2 Kemmis螺旋狀行動研究過程圖………………32
圖3-1研究流程圖 ……………………………………4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市 : 五南。
王淑萍(民92):利用多元評量探討國小低年級科學學習成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文慈(民91):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期,3-10頁。
行政院(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朱敬先(民86):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出版社。
何英奇(民79):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97。
李思明(民90):國小自然科實施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咏吟(民87):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心理,台北。
李坤崇(民91):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1期,頁24-36。
李坤崇(民88):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民86):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
吳京(1997):當前教育改革的目標方向及重點策略。研考雙月刊,21(3),7-15
吳清山(民87):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7,66。
吳清山(民87):解嚴以後教育改革運動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32,261-275。
吳毓瑩(民85):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p2-15。
吳毓瑩(民87):我看、我畫、我說、我演、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13-17頁。
吳毓瑩(民90):後現代社會中多元評量之解毒與解讀。取得1月30日,2002從http://www.trd.org.tw/Cpast/9010/901102/5-1.doc
吳金聰(民88):應用數學新課程教學理念於三年級小數教學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4,23-68。
邱美虹(民89):評介美國評量新標準:科學實作部分。科學教育月刊,228,頁2-15。
林正文(民90):大陸素質教育實施內容(三),國教之友,第五十三卷第一期,P94~97。
林清江(民87):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文教新潮,3(4),2-8。
林怡呈(民90):教學歷程中多元評量之迷思、神話、與活化—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洪碧霞(民90):國小數學科教學評量的改革與創新。2004年10月17日,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new-eduweb/08Learning/
洪碧霞(民84):發展教學評量工具時的相關思考。教育研究雙月刊,45,頁4-6
施婉菁(民88):卷宗評量中師生觀點的展露-以小學自然科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絢傑(民90):還原學生學習真象-訪問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劉聖忠教授談全方位、人性化的評量。康軒教育雜誌季刊,43期,頁10-17。
紀惠英.劉錫麒(民89):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2000,65-100。
胡幼慧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夏林清等譯(民89)。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
夏淑琴(民88):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之比較研究-以教師回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9):落實多元智慧的教學評量。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瑞珍(民90):台中地區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評量的困擾與問題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麗麗(民89)。「什麼樣的檔案才值得....?」─談自主學習檔案的基本要素。屏縣教育,4,5-12。
張麗麗(民91)。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現規準。教育研究月刊,93,76-86。
陳文典(民90b)。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教學與教材。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第1116期九年一貫課程種子教師(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研習資料,45-48頁。台北:三峽國教研習會。
陳文典(民90):「生活課程」的特質、功能與設計。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頁27-42)。台北:和財。
陳英豪、吳裕益(民80)。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書局。
陳伯璋(民88):九年一貫讓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
陳佩君(民91):實踐多元化評量於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民89):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6-53
楊瑩(民88):跨世紀的教育改革一我國教育發展的回顧奐前瞻。理論與政策,52,15一40。
游進年(民89):課程統整。台北:學富。
教育部(民9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民90b):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教育部。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詹志禹(民85):評量改革為什麼要進行--回應吳毓瑩「評量的蛻變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45-47頁。
劉玉燕(民83):眾聲喧嘩中,看誰在說話?─我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12):30-33。
劉聖忠(民88):全方位教學評量。載於STS研習會研習手冊,1-19頁。台東:台東師院科學教育中心編印。
劉珀伶(民90):透過教師成長團體促進學校本位教學評量多元化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梅雪(民87):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頁1-5。
賴清標(民88):近十年來的台灣小學教育改革。台中師院學報,13,39-55,
歐用生(民77):價值澄清法,載於黃光雄主編的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民88):多元化評量與方法。教師天地,99期,頁11-17。
戴翠華(民89)。談自然科「類比」教學表徵之應用。國教天地,143,86-89。
戴翠華(民89)。運用「檔案評量」在自然科實際教學之研究。收於2000行動研究~展望本土教育改革學術論文集。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441-457。台北:揚智。

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4). Classroom assessment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loom, B. S., Hastings, J. T., & Madaus, G. F. (Eds). Handbook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 nt Learning. New York:McGraw - Hill, 559-641
children: Celebrating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New York: Merrill.
Cole,G.P., & Chan,L.K.(1987).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In G.P.Cole & L.K.Chan (Eds.),Teach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pp.198-207).New York: Prentice Hall.
Elliott, J. (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 J. (1992). What is action research in schools? In deakin University. The action research reader (pp.121-122)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 A. (1994). Erzbergers dilemma: Validity in action research and science teachers need to know. Science education, 78(1), 83-101.
Hart, D. (1994). Authentic Assessment:A handbook for educator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uckket, M. & Black, J.(1994).Authentic assessment of the young
Stake, Robert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清山(民87):解嚴以後教育改革運動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32,261-275。
2. 戴翠華(民89)。談自然科「類比」教學表徵之應用。國教天地,143,86-89。
3. 詹志禹(民85):評量改革為什麼要進行--回應吳毓瑩「評量的蛻變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45-47頁。
4. 黃政傑(民89):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26-53
5. 楊瑩(民88):跨世紀的教育改革一我國教育發展的回顧奐前瞻。理論與政策,52,15一40。
6. 張麗麗(民91)。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現規準。教育研究月刊,93,76-86。
7. 吳京(1997):當前教育改革的目標方向及重點策略。研考雙月刊,21(3),7-15
8. 李坤崇(民91):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1期,頁24-36。
9. 江文慈(民91):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期,3-10頁。
10. 紀惠英.劉錫麒(民89):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2000,65-100。
11. 林清江(民87):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文教新潮,3(4),2-8。
12. 邱美虹(民89):評介美國評量新標準:科學實作部分。科學教育月刊,228,頁2-15。
13. 吳金聰(民88):應用數學新課程教學理念於三年級小數教學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4,23-68。
14. 吳毓瑩(民87):我看、我畫、我說、我演、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13-17頁。
15. 吳毓瑩(民85):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p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