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萬鳴,1992,〈我國獎勵投資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從獎勵投資條例到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于宗先、王金利,2003,《一隻看的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台北:聯經,頁23-31。
王健全,1999,《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優惠措施實施成效評估及其修正方向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引自網頁資料: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g/sag14.htm(於2005/5/8查詢)
王信人,2005,〈免稅魔術數字?1700億少數人瓜分大餅〉,《工商時報》,2005年9月19日,版四。
王作榮,1981,《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公司。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
1997,〈跨國界經濟形成的治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國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7年9月,頁4。
王千美,1992,《利益團體遊說活動對政策影響》,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牛可,2002,〈美援與台灣戰後經濟的改造〉,《美國研究》,第三期。
尹仲容,1962,《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台北:行政院經社會。
李莉珩、鄭育容,2005,〈產業巨人 稅負侏儒 財政重擔誰挑〉,《聯合報》,2005年2月23日版A10。
李明政,1998,《意識形態與社會政策》,台北:洪葉文化。
李佳哲譯,1990,《亞洲四小龍的政經分析》,台北:駱駝。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Michael E. Porter原著,《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天下遠見:頁18。
李濠仲,2005,〈當稅改碰到政治,下場只有慘!〉,《新新聞》,859期,頁45 李漢林、渠敬東、夏傳玲、陳華珊,2005,〈組織和制度創新與變遷的社會過程:一種擬議的綜合分析〉,《中國社會科學》,第一期。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頁14、16。
李國鼎,1987a,《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台北:聯經。
1987b,《工作與信仰: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的見證》,台北:天下文化。
2005,《我的台灣經驗-實戰智慧》,台北:遠流。
朱雲漢,2000a,《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台北:桂冠。
2000b,〈探索新政府統治危機的根源〉,《中國時報》,2000年10月23日,第二版。
林立婷,1997,《證券交易所得稅復徵過程中之利益團體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惠林,2002,〈免稅並非促進投資良方〉,《實用月刊》,頁21∼24。 吳 定,2000,《公共政策》,台北:中華電視。
徐仁輝,1995,〈新制度經濟學與公共行政〉,《世新學報》,第五期,頁 273~288。
1999,〈制度變遷與美國預算改革〉,《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二十四期,頁89~113。
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32期,頁95~170。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第十六卷第四期,頁15∼40。 胡至沛,2001,〈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省〉,《中國行政評論》,第十一卷一期,頁145~162。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十六期,頁86∼95。 高希均、李誠主編,1995,《台灣經驗再定位》,台北:天下出版社
孫克難,2000,〈賦稅制度與經濟發展-台灣經驗的探討〉,《財稅研究》,32卷,頁41∼58。2002,〈稅制改革的政治經濟分析〉,《經濟前瞻》,第82期。
孫克難、王健全、楊雅惠、蔡坤宏,1998,《科技專案經費分配模式之探討》,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頁27∼55。
孫 煒,2002,〈教育政策的治理結構:新制度論的觀點〉,《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2期,頁169-186。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報》,第三十一期,頁171~198。 郭宏志,2005,〈賦稅優惠政策不公不義〉,《新新聞》,第937期,頁48~50。
陳維增,2000,《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與經貿法律體系互動之考察》,台北:元照,頁153。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台北:偉伯文化,頁89∼90。
趙文衡,2004,〈全球化與賦稅改革〉,《台灣日報》,2004年2月20日版七
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
趙既昌,1984,《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出版社,頁175∼201。
趙少康,1995,〈尋求環保與經濟的平衡點〉,收錄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的《台灣經驗再定位》,台北:天下出版社,頁395。
湯俊湘,1990,《經濟政策》,台北:三民,頁20-22。
董更生譯,1997,John Kenneth Galbraith著,《經濟治國社會不公的透視與改革》,台北:智庫。
楊 照,2005,〈期待新稅制拉近貧富差距〉,《新新聞》,第937期。
門洪華譯,2002,RobertO.Keohane &JosephS.Nye著,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仁德、胡貝蒂,2005,〈台灣租稅獎勵實施成效的評估〉,《財稅研究》,三十七卷第二期,頁26-37。 黃耀輝,1997,〈租稅政策與經濟發展〉,《中華經濟研究院》,1997年7月,頁169。
張正坤,2002,《我國所得稅租稅減免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頁111。 曾建元,2003,〈歷史制度探源〉,《世新大學學報》,十一卷:頁195-206。
曹逸雯,2005,〈願景台灣╱租稅優惠 經濟部:帶動景氣 活絡產業發展〉,東森新聞報,引自網頁資料:http://www.ettoday.com/2005/01/23/91-1745207.htm(於2005/3/22查詢)
葉家興譯,2003,Todd Sandler原作,《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Economic Concep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先覺,頁317。
鄭琪芳,2005,〈促產優惠 今年稅收損失709億〉,《自由時報》,2005年3月13日,版7。
劉孟奇,2005,〈現代性、市場經改濟與社會革〉,《當代雜誌》,225期5月號,頁50∼66。 劉瑞華譯,1994,Douglas C. North原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5,〈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Douglas C. North原著,台北:時報出版社。
劉敏誠、左洪濤,1982,《改善投資環境》,台北:聯經出版社。
劉后安譯,2002,Michael G. Roskin等著,《政治學的世界》,台北:時英,頁245。
謝俊義,2000,〈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第68期,頁1~22。 顏愛靜譯,2001,Eric G.Furubotn Rudolf Richer原著,《制度與經濟理論》,(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台北:五南,頁48∼57。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
蕭全政,1989,《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簡龍鳳,1997,〈城鄉產業發展差距之政策與理論初探〉,《台灣經濟》,第250期,頁54。
統計資料:
財政部統計年報,2005,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歷年減免稅額,台北:財政部
轉引自網頁資料:http://www.mof.gov.tw/ct.asp?xItem=9565&CtNode=133&mp=1
(於2006/7/1查詢)
三、英文部分
Battigalli,P.& G.Bonanno.1997. "The Logic of Belief Persistence.",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Journal13:39-59.
DiMaggio, Paul J. and Walter W. Powell. .1991. "The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ouglas, Mary .1986. "How Institutions Think.",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Immergut, E.M..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 26:5-34.
Haggard, Stephan Mark. 1983. "Paths from the Periphery: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226~346.
Jepperson, Ronald L. 1991. "Institutional, Institutional Effects, and Institutionalism, "in Powell, Walter W. and DiMaggio, Paul J.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1~38.
Kranser, Stephen D.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 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 223-246.
Koelble, T. A. 1995.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Review article". Comparative Politics 27: 231–243.
Lukes, Steven. 1974. "Power:A Radical View",.London:Macmill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rch, James G., 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 1991. "The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lson, Q. James. 1992. "American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Lexington, Mass :D.C. Heath,114.
North ,C . Douglas .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lsen, Johan P.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 APSR, Vol.78:734~749.
Peter A , Hall and C.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Vol.44: 936~958.
Peters, B. Guy. .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 The New - Institutionalism. " London
Pang Chien Kuo. 1960.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FRUS, Vol.19, 643.
Pontusson, J. 1995. "From Comparative Public Policy to Political Economy: Putting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Their Places and Taking Interests Seriousl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8(1): 117-147.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Nye, Jr. 1977. "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 W. Richard. 1994.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and Organization". Thousand Oaks. Sage Press.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