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4: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忠彬
研究生(外文):Chung-pin Huang
論文名稱:將傳統融入現代-論白先勇小說風格的深化
指導教授:鄭幸雅鄭幸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ng-ya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白先勇藝術技巧主體意識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6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論文以白先勇的小說創作為主,旨在研究白先勇前後期小說風格深化的因素、特色及差異。本文以歸納分析之法,討論白先勇的作品與文學觀呼應之處,期望透過原典的解讀、及重要著作與單篇論文的分析,從作者的外緣因素考察,探討其文學觀的形成及小說風格深化的因素,進而歸納與分析白先勇前後期小說於小說的藝術技巧及小說的主體意識上的深化及特色。經由上述的分析,白先勇的小說風格已清楚呈現,即可由此檢視七○、八○年代文壇對白先勇小說的論斷評價。
 
  第一章緒論。闡明本論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評述與本文欲突破的方向、研究對象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白先勇傳略。探討白先勇的生長背景及其創作歷程,第一節介紹白先勇的成長背景,包括其顯赫的家世、與眾不同的性向、對文學的熱情執著。第二節白先勇的創作歷程,分啓蒙時期、大學時期、出國留學時期,以三個階段來介紹他創作動機與生命歷程對其創作的影響。第三節白先勇的文學觀,以了解其文學觀念如何影響小說風格的深化。第三章小說的主體意識。第一節刻劃的人性,第二節悲憫寛容的人生觀,第三節廣大深刻的世界觀,分析比較白先勇小說前後期主題的特色,及後期小說主題呈現較為深刻之處,同時,亦述及七○、八○年代文壇對白先勇小說的主題所作的評價。第四章小說的藝術技巧。第一節是敘事觀點精確,第二節是人物塑造細膩,第三節是語言藝術獨特,藉文本分析來探討白先勇小說藝術技巧的淵源,及後期小說藝術技巧成熟之處,同時,亦述及七○、八○年代文壇對白先勇小說的藝術技巧所作的評價。第五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作為整篇論文的結束。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前人研究成果述評……………………………………………..2
三、研究對象與範圍………………………………………………..5
四、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二章 白先勇生平略 …………………………………..8
第一節 白先勇的生長背景………………………………...……....8
一、人生如戲…………………………………………………...9
二、對文學的熱情執著……………………………………….12
三、同性戀的確認與同志書寫……………………………….14
第二節 白先勇的創作歷程………………………………………..18
一、啓蒙時期………………………………………………......19
二、大學時期…………………………………………………..22
(一) 夏濟安先生的影響………..………………………….. 22
(二) 現代文學的創刊…………………..…………………...27
三、留美時期 …………………………………………………34
第三節 白先勇的文學觀念………………………………………..35
一、形式重於內容……………………………………………..38
二、傳統融入現代 ……………………………………………42
 
第三章 小說的主體意識…..………………………………48
第一節 刻劃的人性 ………………………………………………50
一、現實的人性………………………………………………..50
二、命定的人性 ………………………………………….....59
第二節 悲憫寬容的人生觀 ……………………………………..64
一、心靈痛楚的撫平………………………………………....66
二、人性尊嚴的保持…………………………………………69
第三節 廣大深刻的世界觀... ……………………………………74
一、人生無常………………………………………………....76
二、歷史滄桑…………………………………………………83
三、文化鄉愁…………………………………………………90
 
第四章 小說的藝術技巧………………………………....101
第一節 敘事觀點精確….………………………………………...102
一、敘事觀點的多元…………………………………………103
二、敘事觀點的取捨 ………………………………………..106
三、敘事觀點的特色…………………………………………109
(一) 敘事技巧的提升..……………………………………….110
(二) 旁觀身份的靈活運用…………………………………...115
(三) 次知觀點的廣泛使用………………………………...…118
第二節 人物塑造細膩..…………………………………………..121
一、鮮明深刻的肖像描繪…………………………..………..123
二、內斂平穩的行動描繪…………………………..………..127
三、融貫中西的心理描繪.…………………………….……..130
第三節 語言藝術獨特…………………………………..…….….136
一、敘述性文字……………………………………...……….138
(一) 文言白話相揉合……………………………………..138
(二) 題材語言相對稱……………………………………..140
(三) 象徵手法的精善……………………………………..143
(四) 對比技巧的純熟……………………………………..147
二、對話……………………………………………………...150
(一) 對話取勝……………………………………………..150
(二) 善用方言……………………………………..……....153
 
第五章 結論…………………………………………..…158
 
附錄一 白先勇小說創作一覽表…..……………………………..161
附錄二 《現代文學》(1960-1984)時期出版之小說著作…….162
 
參考書目………………………………………………….163
一、白先勇原著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市:允晨出版社,2003。
 
白先勇《臺北人》,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台北市:皇冠出版社,1984。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6。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2。
 
白先勇《遊園驚夢》,台北市:仙人掌出版社,1968。
 
白先勇 王文興編《現代小說選》,台北市:現代文學雜誌社,1962。
 
二、專書 (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晉民《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王晉民《白先勇傳》,台北市:幼獅文化,1994。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白少帆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江寶釵《白先勇與台灣當代文學史的構成》,台北:駱駝出版社,2004。
 
朱立民•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導讀》,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5。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 。
 
邵玉銘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 1949-1993》,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胡菊人《小說技巧》,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9。
 
柯慶明《白先勇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
 
袁良駿《白先勇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7。
 
張春興《心理學概要》,台北市:東華書局,1987。
 
張健《古典到現在》,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
 
現文出版社:《現代文學》1-20 冊,台北市:現文出版社,1991。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 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77。
 
程思遠《白崇禧傳》,台北市:曉園出版社,1989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9。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劉俊《悲憫情懷 白先勇評傳》,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6。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0。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市:雅典出版社,1991。
 
鍾肇政《西洋文學欣賞》,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2。
 
三、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拓 <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收錄於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80。
 
王德威<五十年代反共小說新論>,錄於邵玉銘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1949-1993》,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王法耶 潘秀玲<白先勇與青年朋友談小說>,為1979 年9 月14 日的演講記錄,同年刊於《台灣時報》,結集於《明星咖啡館》,台北市:皇冠,1984。
 
王潤華<雙人記-記白先勇的花園>,《幼獅文藝》第523 期1997 .7。
 
白先勇<在廣州中山大學的演講>,載於王晉民著《白先勇傳》,台北市:幼獅文化,1994。
 
白先勇<我的國文老師>,《國文天地》第6 期,1985.11。
 
白先勇<遊園驚夢-小說與戲劇>,《遊園驚夢二十年》,香港:迪志出版社,2001,頁201。
 
江寶釵<現代主義的興盛、影響與去化>,載於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
 
江寶釵<論白先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社會關係與內在心理>,《中國學術年刊》第18 期1997 .3。
 
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中外雜誌》第350 期2001 .7。
 
吳湘文<評白先勇的「冬夜」>,《中外文學》第4 卷第11 期1976 .4。
 
何田田<論「臺北人」的人物和主題>,《文藝月刊》第76 期1975 年10 月
 
何欣 <《現代文學》二、三事>,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5。
 
何欣 <三十年來臺灣的文學論戰>,《當代臺灣作家論》,台北市:東大出版社,1983。
 
何華<從聖芭芭拉到舊金山-加州訪白先勇>,收錄於《樹猶如此》,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何田田<論「臺北人」的人物和主題>,《文藝月刊》第76 期1975.10 。
 
余光中<一時多少豪傑>,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5。
 
余光中<第十七個誕辰>,載於《現代文學》第46 期,1972.3。
 
余秋雨<世紀性的文化鄉愁>,作於1991 年,載於《臺北人》,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
 
余秋雨<風霜行旅>,1988 年4 月寫於上海,結集後載於《第六隻手指》,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6。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戰後台灣文學經驗》,1995,台北市:新地出版社,1995。
 
呂正惠<臺北人「傳奇」>,《文星》第104 期1987 .2。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載於《中西文學的徊想》,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87。
 
李歐梵<追求現代性>一文,載於《現代性的追求》,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6。
 
李牧 <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0 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載於《文訊》第9期,1984.3。
 
周伯乃<現代小說給這一代的苦悶>,《現代小說論》,台北市:三民出版社,1974。
 
周伯乃<精神分析學與現代小說>,載於《現代小說論》,台北市:三民出版社,1974。
 
周伯軍<文學的悲憫與溫情--訪白先勇>,載於《樹猶如此》,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於梨華<白先勇筆下的女人>,《現代文學》37 期,1969.3
 
林懷民<白先勇回家>,1967 年原載於《幼獅文藝》,後結集於《驀然回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
 
金�痚間捸m臺北人》說英語>,中時晚報第八版,1982。
 
施淑 <現代的鄉土 六、七0 年代台灣文學>,收錄於楊澤主編:《從四0 年代到九0 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出版社,1994。
 
柯慶明<六0 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收錄於邵玉銘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 1949-1993》,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350 期2001.7。
 
姚一葦<《現代文學》與我>,收錄於《第六隻手指》,台北市:爾雅,1995。
 
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作於1978 年,收錄於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80。
 
夏志清<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說>,《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出版社,2003。
 
夏志清<白先勇論(上)>,《現代文學》39 期,1969.12。
 
夏祖麗<白先勇訪問記>,《書評書目》42 期,1976.10。
 
夏濟安<致讀者>,《文學雜誌》第六卷第一期,1959.3.20。
 
夏濟安<舊文化與新小說>一文,載於《文學雜誌》第三卷第一期,1957.9.20
 
袁良駿<六十年代崛起的「文體家」>,《白先勇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1。
 
袁良駿<廣收博采,中體西用>,《白先勇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1。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第350 期2001.7。
 
張火慶<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界>,《鵝胡》第132 期1986.6。
 
張素貞<施叔青的『倒放的天梯』>,《細讀現代小說》,台北市:東大出版社,1986。
 
張素貞<現代小說敘述觀點的運用>,《細讀現代小說》,台北市:東大出版社,1986。
 
張素貞<學習對美的尊重--在巴黎與白先勇一席>,原載1996 年1 月5 日-7
 
日《中央日報》,後結集於《樹猶如此》,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張默 <「創世紀」的發展路線及其檢討>,《現代文學》第46 期,1972.3。
 
張靜茹<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論白先勇筆下「臺北人」的挫折應對之道>,《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3 期1999 .3。
 
現代文學編輯社<夏濟安紀念專輯前言>,《現代文學》第25 期,1965.7.1。
 
現代文學編輯社<現代文學一年>,《現代文學》第7 期,1961.3。
 
現代文學編輯社<發刊詞>,《現代文學》第1 期,1960.3。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2 期,2001.8。
 
陳映真<五十年代與「現代文學」>,收錄於丘為君、陳連順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台北市:龍田出版社,1978。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全知觀點與人物刻劃之關係>,載於《小說選讀》,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人物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國文天地》第115 期1994 .12。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中男性的類型及其意義>,《國文天地》第115 期1994.12。
 
陳碧月<從現代主義看白先勇的小說〈悶雷〉>,《明道文藝》第214 期1994.1。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客觀觀點與人物刻劃之關係>,《明道文藝》第228 期1995.3。
 
凱妮<白先勇論中國小說藝術--與李歐梵、鄭樹森的對談>,《中國人》第1 卷第10 期,1979.11.1。
 
曾秀萍<白先勇談創作與生活>,刊載於《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7。
 
曾秀萍<情欲、創作與認同:同志小說與白先勇創作的轉折及定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
 
曾秀萍<從〈月夢〉到《孽子》:創作歷程與短篇作品論>,《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
 
黃慶萱<細品「梁父吟」>,《中央日報》副刊,1976.10.10
 
楊錦郁〈在洛杉磯和白先勇對話-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幼獅文藝》第64 卷第4 期,1986 年10 月。
 
葉維廉<激流怎能為倒影造像 論白先勇的小說>,載於《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 小說批評》,台北市:正中書局,1998。
 
褚昱志<五0年代的《文學雜誌》與夏濟安>,載於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市:正中書局,1993。
 
劉紹銘<懷濟安先生>一文,《現代文學》第25期,1965.7.1。
 
劉紹銘<回首話當年-淺論臺北人>,《小說與戲劇》,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 。
 
劉逍<與白先勇論小說藝術 胡菊人白先勇談話錄>,1976.8.21 於香港假日酒店,載於《驀然回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6。
 
劉 俊<白先勇研究在大陸:1979-2000>,《中外文學》第30 卷第2 期2001.7。
 
歐陽子<寂寞的十七歲>,《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出版社,2003。
 
蔡克健<訪問白先勇>,原載於1988 年7 月號《PLAYBOY》中文版,結集後載於《第六隻手指》,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5。
 
蔡芳玲<五0 年代大陸來台小說家作品論>,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12。
 
蔡雅薰<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小說述論-以於梨華、白先勇、張系國作品為主>,《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
 
蕭蕭<五0年代新詩論戰述評>一文,載於《台灣現代詩史論》,文訊雜誌社主編,1996。
 
謝其濬<一個小說家要懂得人性的孤獨--專訪白先勇>,載於《樹猶如此》,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應鳳凰<白先勇《台北人》之一:歲除>,《明道文藝》第299 期2001.2。
 
簡政珍<白先勇的敘述者與放逐者>,《中外文學》第26 卷第2 期1997.7。
 
顏元叔<白先勇的語言>,《現代文學》37 期1969.3。
 
龔鵬程<台灣文學四十年>,《臺灣文學在臺灣》,台北市:駱駝出版社,1997。
 
Thomas Mann 著 石不莊譯<佛洛伊德在現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載於《現代文學》第3 期,1960.5。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作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
 
何立行《《現代文學》雜誌的中國文學論述》,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0 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4。
 
林幸謙《生命情節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人物及其刻劃》,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楊淑禎 《白先勇短篇小說藝術技巧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錦郁〈在洛杉磯和白先勇對話-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幼獅文藝》第64 卷第4 期,1986 年10 月。
2. 陳碧月<從現代主義看白先勇的小說〈悶雷〉>,《明道文藝》第214 期1994.1。
3.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人物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國文天地》第115 期1994 .12。
4. 張靜茹<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論白先勇筆下「臺北人」的挫折應對之道>,《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3 期1999 .3。
5. 張默 <「創世紀」的發展路線及其檢討>,《現代文學》第46 期,1972.3。
6.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第350 期2001.7。
7. 夏志清<白先勇論(上)>,《現代文學》39 期,1969.12。
8.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350 期2001.7。
9. 柯慶明<六0 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收錄於邵玉銘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 1949-1993》,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10. 李牧 <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0 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載於《文訊》第9期,1984.3。
11. 江寶釵<論白先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社會關係與內在心理>,《中國學術年刊》第18 期1997 .3。
12. 王潤華<雙人記-記白先勇的花園>,《幼獅文藝》第523 期1997 .7。
13. 鐘龍治、廖學誠、陳宛君、劉瓊蓮、陳美惠 (2005) 羅東林區民眾對林業經營的認知與態度。地理研究 43: 1-20。
14. 羅紹麟、童秋霞 (2000) 自然資源經營之利害關係人分析—以林務局人員之意見為例。林業研究季刊 22(4): 45-58。
15. 鄭欽龍、古曉燕 (1999) 社區林經營與公眾參與。中華林學季刊 32(1): 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