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王介言 2000 高雄監獄仁德讀書會。書之旅6(4):9-13。王立文、謝登旺 1998 宗教(佛教)教育與情緒智能的關係。通識教育5(1):41-51王堯民 1999 淺談宗教教誨,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三冊,頁513。台北:法務部。 立法院 2003 立法院第五屆第四會期司法委員會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 1997 佛光山開山三十一週年紀念特刊。高雄:佛光文化。 1999 佛光山:開山31 週年年鑑——佛光世紀三十一年,法水遍灑五大洲。高雄:佛光文化。余安邦 1987 成就動機:文明的動力,收錄於瞿海源編,社會心理學新論,頁341-403。台北:巨流 吳友銘 1999 比例原則與監所管理,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三冊,頁823-825。台北:法務部。 吳正坤 1999 有感社會人力資源之引進監、院、所,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三冊,頁849-851。台北:法務部。 宋鎮照 1997 社會學。台北:五南。 李偉宏 1999 臺灣宜蘭監獄推展讀書會活動。書之旅5(3):26。 李清泉 1999 矯正機構經營管理之意義及其成功關鍵因素,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三冊,頁826-827。台北:法務部。 李進興 2000 澎湖監獄讀書會。書之旅6(6):4-8。 林世英 1999 矯正處遇的民間參與協助,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二冊,頁465-469。台北:法務部。 林秀娟 1998 監獄教化功能與戒護管理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茂榮、楊士隆 1997 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健陽 2002 台灣地區監獄矯治效能之實證研究,收錄於國立臺北大學 犯罪學研究所主編,2002 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頁 369-398。 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獄研室 1999 配合全民道德重整運動強化監獄教化措施,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二冊,頁470-472。台北:法務部。 侯玉波 2003 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夏林清 2003 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收錄於胡幼慧主編,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99-119。台北:巨流。 翁興利、張家麟 2003 團體與國家互動研究——以明德戒治分間教化活動為焦點。真理大學人文學報1:111-162。 高珍珍、朱玉珍 1998 澎湖監獄鼎灣讀書會成長團體評估報告。更生保護4:72-76。 張家麟 2002 宗教團體與監獄宗教教誨——對佛光山在明德戒治分監活動之實證分析。普門學報12:1-53。 張瑞芬 2000 記花蓮監獄讀書會與詩人許願魚。明道文藝295:31-37。 莊金生 1997 從收容人擁擠之現況——談監獄「教誨」和「假釋」問題。警學叢刊27(5):19-36。 陳向明 2003〔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華 2000 反思「參與觀察」在台灣漢人宗教田野的運用:一個女性佛教研究者的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 335-367。 2001 另類典範當代台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295-340。 陳福氣 1999 從宗教宣導活動探討矯治犯罪的功能,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二冊,頁511-512。台北:法務部。 彭冀湘 1990 監獄教化制度之研究。政治作戰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永順 1999 正視監所管理員的流動問題,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三冊,頁821-822。台北:法務部。 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 1985 社會個案工作。台北:五南。 楊士隆、蔡德輝 2004 犯罪學。台北:五南。 葉至誠 1997 社會學。台北:揚智。 蔡維民 2004 宗教信仰與心理諮商——基督教與佛教的初步比較。新世紀宗教研究,頁3(2):60-102。 蔡德輝、楊士隆 2002 獄政政策與管理之評估。收錄於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主編,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頁351-368。 蕭碧涼等 2000 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慈善年鑑,2000 年。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 謝文彥 1999 矯治機構內處遇技術之探討,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三冊,頁480-491。 簡文拱 1999 淺談藝文活動對教化之效果,收錄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編,矯正月刊論文選輯第三冊,頁527-528。台北:法務部。 釋星雲 1994 星雲日記第七冊。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1994A 星雲日記第十冊。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1994B 星雲日記第十四冊。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1994C 星雲日記第十八冊。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1994D 星雲日記第十九冊。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1997A 八大人覺經十講。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1997B 星雲日記第三十八冊。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1997C 星雲日記第三十二冊。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1997D 星雲日記第三十三冊。高雄:佛光文化公司。 釋慧寬 1996 佛教對監獄教誨功能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男性成年收容人為考察對象。諦觀80:97-134。 Blau, Peter 1991 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利,孫非等譯。台北:桂冠。 Broom, Leonard, Bonjesn, Charles M. and Broom, Dorothy H. 1993 社會學,張承漢譯。台北:巨流。 Durkheim, Emile 2003 社會學方法論,許德珩譯。台北:商務。 Dark, Ken R. 2005 理論考古學,劉文鎖、卓文靜譯。長沙:岳麓書社。 Emerson, Richard M. 1980 Social Exchange Theory,黃維憲譯。社區發展季刊9:79-94。 Hendry, Joy 2004 社會人類學。戴靖惠,張日輝譯。台北:弘智。 Mauss, Marcal 1984 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何翠萍、汪宜珍譯。台北:允晨。 Weber, Max 1993 宗教社會學,劉援、王予文譯。台北,桂冠。 Gregory, C. A. 1994 Social Life: Exchange and Reciprocity. In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Tim Ingol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sge. Homans, George Caspar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Malinowski, Bronislaw 1922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arshall, Gordon 1998 A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uss, Marcel 1954 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translated by Ian Cunnison. Glencoe, Ill.: Free Press. Chern, Meei-Hwa 2000 Encountering Modernity: Buddhist Nuns in Postwar Taiwan. A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Temple University Graduate Board. Thibaut, John W. 1991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網路資源 台灣雲林第二監獄網站 2004 http://www.ulp2.moj.gov.tw/history.asp,4 月。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 2003 九十二年法務統計重要指標分析。 http://www.judicial.gov.tw/hq/juds/2_youngth.doc, 11 月。 2004 http://www.moj.gov.tw/chinese/moj_govlist_correct.aspx, 4 月。 2004 http://www.moj.gov.tw/tpms/indicator2.aspx,4 月。 國際中文內觀網站 2004 http://www.chinese.dhamma.org/tindex.htm,4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