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書籍
Peter Collier& H.Geyer-Ryan eds.,Literary Theory Toda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pp221。
Homi Bhabha,Difference, Discrimination and theDiscourse of Colonialism, in The Politics of Theory:Ed.Francis Barker et al ,Colchester:University of Essex Press,1983,pp199-200。
Homi Bhabha,Representation and the Colonial Text:A CriticalExplanation of Some Forms of Mimeticism inThe Theory of Reading,edited by Frank Gloversmith ,Cambridge:Polity Harvester Press,1990,pp221。
Henry Gates Jr. ,Critical Fanonism in Critical Inquiry 17,1991,pp470。
Gayatri C. Spivak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Ed.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88,pp274。
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7,頁206。
Benita Parry, Problems in Current Theoriesof Colonial Discourse, OLR 9.12 ,1989。
Homi Bhabha, Of Mimicry and Man:The Ambivalence of Colonial Discourse in October:The First Decade,1976-1986, edited by Annette Michelsonetal,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1987, 318。
Gayatri C. Spivak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Ed.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1988。
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7,pp206。
Benita Parry, Problems in Current Theoriesof Colonial Discourse, OLR 9.12 ,1989。
Vir Bhart Tawar,New Delhi:Kail for Women,1989。
Charles Tilly,1981,《 As Sociology Meets History》。Acdemic Press,pp.24~26。
Hobsbawn, E.J. 1990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Programme﹐Myth﹐Re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lia Kristeva “Women s Time,”in Toril Moi(ed.), The Kristeva Reader(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pp.187-213。
McClintock, Anne 1997“No Longer in a Future Heaven”:Gender, Race and Nationalism﹐in McClintock﹐Mufti and Shohat(eds.)﹐Gender﹐Nation﹐and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90-112。
Phillips﹐A.(ed.)1998. Feminism and poli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Said﹐Edward W。
Said, Edward,1979,Orientalism, New York:Vintage Books Press.。
Sapiro,V.. 1998“Feminist Studie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Vice Versa”, in Phillips(ed.), Feminism and political,pp.67-89。
Watkin,S.1995 Feminism for Beginners.1997。
中文書籍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1998,李宛蓉譯,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四刷。
小林善紀(Kobayashi yoshinori),2001,賴青松、蕭志強譯,台灣論-新傲骨精神。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
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1997,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矢內原忠雄,1999,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印行。初版。
史明,1996,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社會發展四百年史。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
王曉波,1997,台灣抗日五十年。台北:中正書局印行。初版。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初版。
王乃信等譯,1989a,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四冊.無政府主義運動、民族革命運動、農民運動。台北:創造出版社印行。第一版。
王乃信等譯,1989b,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三冊.共產主義運動。台北:創造出版社印行。第一版。
王乃信等譯,1989c,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二冊.政治運動。台北:創造出版社印行。第一版。
王詩琅譯,1988,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印行。初版。
方孝謙,2001,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模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王昶雄著,林鍾隆譯,1997,奔流。輯於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
王昶雄,「奔流」,原載於《台灣文學》第3卷第2號,1943年7月31日出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257-299。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書局印行。初版。
石之瑜、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誰的知識?誰的國家?。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
白曉紅譯,民83,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石偉平等譯,84,結構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輯於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限公司印行。初版。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二刷。
朱剛,1999,薩伊德。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二刷。
李篤恭(編),1994,賴和先生百年紀念文集-磺溪一完人。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
李世偉,1999,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一刷。
巫永福,陳千武譯,「祖國」,輯於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詩卷Ι。台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80-83。
巫永福,1933,「故鄉」,原載於1933年12月「福爾摩沙」,輯於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詩卷Ι。台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84。
吳新榮,1935,「故里與春之祭」,原載於《台灣文藝》第2卷6號,1935年6月,輯於呂興昌(編),吳新榮選集(一)。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75-80。
吳慶堂,1934,「長別了呵故鄉」,1934年9月7日於崖壁,輯於呂興忠(編),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72-73。
吳濁流,1936,「泥沼中的金鯉魚」,原載於《台灣新文學》第2卷第6號,1936年6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209-226。
吳濁流,1986,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再版。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1993,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印行。第一版七刷。
韋伯,1992,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出版社。
George Ritzer,社會學理論上、下(馬康莊/陳信木譯),1995。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東原,1997,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芳明,1998,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秀政,1995,臺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呂秀蓮,199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1999,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
呂赫若,1944,「山川草木」原載於《台灣文藝》,1944年5月創刊號,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頁470-497。
呂赫若,「石榴」1943a,原載於《台灣文學》第3卷第3號,1943年7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1943b,「合家平安」,原載於《台灣文學》第3卷第2號,1943年4月,輯於林呂赫若,1943c,「月夜」,原載於《台灣文學》第3第1號,1943年1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1942c,「財子壽」,原載於《台灣文學》第2卷第2號,1942年4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頁226-265。
呂赫若,1935a,「婚姻奇譚」,原載於《台灣文藝》第2卷第7號,1935年7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頁91-111。
呂赫若,1935b,「暴風雨的故事」,原載於《台灣文藝》第2卷5號,1935年5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頁62-90。
呂赫若,1935c,「牛車」,原載於日本《文學評論》第二卷1號,1935年1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頁27-61。
呂芳上等編,1977,《近代婦女研究》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呂芳上等編,1978,《近代婦女研究》第五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林瑞明(編),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說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
林瑞明(編),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
林瑞明,1996,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林滿秋,2000,「蔡阿信」,輯於莊永明總策劃,台灣心女人。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52-59。
邱貴芬,1999,「後殖民女性主義」,輯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六刷。頁237-257。
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周定山,1924,「申包胥哭秦」,輯於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353。
周定山,1923,「冬日漫興」,輯於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351-352。
周定山,「鄭成功」,轉引自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上)之代序。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周金波,1941,「水癌」,原載於《文藝台灣》第二卷第1號,1941年3月1日出版,轉引自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初版。頁283-284。
周婉窈,1989,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印行。初版。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洪月樵,「台灣淪陷紀哀」,轉引自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化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122-123。
洪月樵,「痛斷髮」,轉引自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頁282。
施懿琳.楊翠,1997,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施懿琳(編),1996,周定山作品選集(上)(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施叔青、蔡秀女編,1999,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施正鋒,1995,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二刷。
翁鬧,「殘雪」,原載於《台灣文藝》第二卷第8、9號合刊號,1935年8月1日出版,輯於張恆豪(編),翁鬧.巫永福.王雄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頁51-75。
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梁明雄,1996,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初版。
游盈隆編,1996,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台北:日月出版社股份限公司印行。初版。
曹莉,1999,史碧娃克。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許夢青,「破畫」,轉引自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化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110。
許夢青,「過廟有感」,轉引自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化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124。
許南英詩作,1916,轉引自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頁298。
許俊雅,1997,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陳芳明,1997,「殖民地與女性-以日據時期呂赫若小說文中心」,輯於陳映貞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初版。頁248-264。
陳芳明,2000a,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四刷。
陳虛谷,1931,「敵人」,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45號,1931年1月1日,輯於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102-104。
陳虛谷,1930,「落葉」,原載於《台灣民報》第294號,1930年1月1日,輯於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78-82。
陳虛谷,1928,「無處申冤」,原載於《台灣日報》第213至316號,1928年6月17日、24日、7月1日及8日。輯於張恆豪(編),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頁31-47。
陳虛谷,1925,「生作男」,輯於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168。
陳昭瑛,1996,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
陳麗珍,1999,「蔡阿信-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訪談〕個性強烈的阿信醫師-訪問巫永福」,輯於施淑青.蔡阿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40-48。
張文環,「夜猿」,原載於《台灣文學》第二卷第1期,1942年2月出版,並於1943年獲皇民奉公會所頒發的第一屆台灣文學賞,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81-124。
張�睇芋]編),1999a,楊逵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
張恆豪(編),1999b,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
張恆豪(編),1996a,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
張恆豪(編),1996b,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四刷。
張茂桂編,2001,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
黃秀政,1992,台灣割讓與乙末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
葉石濤•鍾肇政(編), 1997c,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
葉石濤•鍾肇政(編), 1997d,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
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北:星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初版。
楊雲萍,1928,「秋菊的半生」,原載於《台灣民報》第217號,1928年7月15日,輯於張恆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頁53-59。
楊守愚(筆名守愚),1933,「決裂」,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96至399號,1933年1月1日、9日、16日、23日出版,詳見《聯合文學》第16卷第12期。頁110-123。 楊守愚(筆名守愚),1930,「誰害了她」,原載於《台灣民報》第204-205號,1930年3月15日、22日出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2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9-27。
楊守愚(筆名瘦鶴),1927,「出走的前一夜」,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43、344號,1930年12月13日、20日出版,輯於施懿琳編,楊守愚選集(上)-小說、民間文學、戲劇、隨筆,頁94-99。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楊澤(編),1994b,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趙剛,1998,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出版社印行。初版。
蔡英文,2001,「國族主義導讀」,輯於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初版。
蔡秋桐(筆名愁洞),1935,「興兄」,原載於《台灣文藝》第2卷第4號,1935年4月出版,輯於鍾肇政.葉石濤(編),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329-340。
蔡秀女,1999a,「蔡阿信-台灣第一位女醫師〔生平〕浩瀚滄桑的一生」,輯於施淑青.蔡阿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22-39。
蔡秀女,1999b,「謝雪紅-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訪談〕與謝雪紅做歷史對談-訪問陳芳明」,輯於施淑青.蔡阿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74-91。
賴和,1932,「惹事」,本文分為兩部分,上半段原載於《南音》第1卷第2號、6號、9、10合刊號,1932年1月17日、4月2日、7月25日;下半段收錄於《台灣小說選》,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一)小說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183-207。
賴和(筆名安都生),1931a,「可憐她死了」,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63-367號,1931年5月9日、16日、23日、30日、6月6日,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一)小說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151-169。
賴和(筆名「安都生」),1931b,「南國哀歌」,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61-362號,1931年4月25日、5月2日。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136-141。
賴和(筆名懶雲),1928a,「無聊的回憶」,原載於《台灣民報》第218-222號,1928年7月22日、29日;8月5日、12日、19日,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229-248。
賴和(筆名懶雲),1928b,「前進」,原載於《台灣大眾時報》創刊號,1928年5月7日,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249-253。
賴和(筆名懶雲),1925,「覺悟下的犧牲」,原載於《台灣民報》第84號,1925年12月20日,全詩共分九小段,本文僅舉二、四、七、八、九段。轉引自,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159-181。
賴和,「讀台灣通史十首」,全詩共分十小段,本文僅舉 一、二、四、十等四段,輯於林瑞明(編),賴和漢詩初編。彰化縣: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254-256。
鄭至慧,1996,「存在女性主義-拒絕作第二性的女人」,輯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六刷。頁71-104。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1997,我的半生記。台北市:楊翠華印行。初版。
龍瑛宗,1943,「蓮霧的庭院」,原載於《台灣文學》1943年,詳見《聯合文學》第16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98-115。 龍瑛宗,張良澤譯,1942a,「一個女人的紀錄」,原載於《台灣鐵道》第364號,1942年10月日出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65-186。
龍瑛宗,陳添富譯,1942b,「不知道的幸福」,原載於《文藝台灣》第4卷第6號,1942年8月20日出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87-200。
龍瑛宗,1941,「貘」,原載《日本風俗》雜誌,1941年10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43-164。
龍瑛宗,1940a,「黃家」,原載於日本《文藝》雜誌第八卷第11號,1940年11月,輯於葉石濤•龍瑛宗,1940b,「黃昏月」,原名「宵月」原載於日本《文藝首都》雜誌第8卷第7號,1940年7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01-126。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六刷。
蘇紅軍,1995,「第三世界婦女與女性主義政治」。輯於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
呂正惠,2001,「陳芳明『再殖民論』質疑」。聯合文學,第18卷,第2期,頁138-163。 邱貴芬,1995a,「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頁6-27。
邱貴芬,1995b,「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頁125-127。 邱貴芬,1995c,「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政治認同」。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頁141-147。 邱貴芬,1992a,「『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頁29-42。 邱貴芬,1992b,「『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頁151-167。 陳昭瑛,1995a,「發現台灣真正的殖民史-敬答陳芳明先生」。中外文學,第24卷,第4期,頁77-93。 陳昭瑛,1995b,「尋找『台灣人』的定義-敬答廖朝陽、張國慶兩位先生」。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頁136-140。 陳昭瑛,1995c,「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頁6-43。 陳芳明,2000c,「台灣新文學史第八章-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第16卷,第11期,頁120-134。 陳芳明,2000d,「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頁156-165。 陳芳明,2000e,「台灣新文學史第七章-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頁156-165。 陳芳明,1995a,「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第23卷,第12期,頁110-119。 陳映真,2000b,「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16卷,第11期,頁138-161。 張燕萍,1999,「好以小網補大魚的漁夫-蔡秋桐與其<興兄>」。聯合文學,第15卷,第12期,頁102-107。 張國慶,1995,「追尋『台灣意識』的定位:透視『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的迷思』」。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頁126-133。 廖朝陽,1995b,「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23卷,第12期,頁105-109。 廖朝陽,1995c,「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頁102-126。 廖朝陽,1992a,「評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 3期,頁43-46。
廖咸浩,1995b,「超越國族:為什麼要談認同?」。中外文學,第24卷,第4期,頁61-76。 劉紹華,1997,「除了政治表達,婦運能為認同之爭提供什麼新的視野?」騷動季刊,第三期,頁93-96。
外文論文
Frantz Fanon著,陳志清譯,1996,<論國家民族文化>。中外文學,第24卷,第12期,頁80-90。
Harding, S. 1992,<女性主義,科學與反啟蒙批判>,江珍賢譯,島嶼邊緣,第一卷第二期,頁57-76
Renan Ernest著,李紀舍譯,1995,<何謂國家?>。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頁4-18。丁鳳珍,1996,《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雲,1992,《「女性與知識」的幾個歷史建構及其比較——以台灣當代、70年代台灣、清末及民初四段時空為背景》。清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吳怡萍,1994,《北伐前後婦女解放觀的改變—以魯迅、茅盾、丁玲小說為中心的探討》。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吳春成,1987,<日據下台灣知識份子之反殖民意識研究-台灣民報1920~1927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意雯,1991,《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姚源明,1999,《解嚴後台灣國族認同論述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輝潭,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清大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 張錦堂,1993,《動員婦女:國共兩黨在廣東省的婦女運動(1924—1927)》。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許惠玟,1999,《巫永福生平及其新詩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鑑明,1995,《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 游鑑明,,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勝冠,1991,《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毓芬,1998,《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慧,1994,《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 ─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清華歷史所碩士論文。 楊翠,1991,《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之研究—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東海歷史所碩士論文。
黃肇輝,2001,《從我群關係看台灣的民主政治》。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報紙
木村德藏著,玉葉女士譯,1926,「兩性異同」。《台灣民報》第90號,1926年1月31日,頁11。
王敏川,「希望智識階級婦女的奮起」。《台灣民報》第三卷第八號,1925年3月11日,頁11-12。
玉鵑,1926,「婦女運動的促進與婦女部的設立」。《台灣民報》第138號,1927年1月2日,頁15-17。
玉鵑,1926a,「一個台灣女性的幾句話-對麗明的台灣女界的祝福」。《台灣民報》第123號,1926年9月19日,頁11-12。
玉鵑,1926b,「印度無鼻猿與衛道家」。《台灣民報》第121號,1926年9月5日,頁13-14。
玉鵑,1926c,「中國婦女運動的狀況-望台灣同胞快跳出「小姐式婦女運動」的界線」。《台灣民報》第121號,1926年9月5日,頁12-13。
玉鵑,1926f,「舊思想的弔鐘-彰化「戀愛問題」的回響」。《台灣民報》第102號,1926年4月25日,頁9-11。
玉鵑,1926g,「猛醒吧!黑甜鄉�婺怐漱k青年!(下)」。《台灣民報》第93號,1926年2 月21日,頁11-12。
玉鵑,1926h,「猛醒吧!黑甜鄉�堛漱k青年!(上)」。《台灣民報》第92號,1926年2月14日,頁9-10。
施文杞,1924,「臺娘悲史」。《台灣民報》第2卷第2號,1924年2月11日,頁15-16。
紅農,1928a,「台灣的婦女運動從哪裡做起」。《台灣民報》第223號,1928年8月26日,頁8。
紅農,1928b,「婦女解放與民族解放運動」。《台灣民報》第220號,1928年8月5日,頁8。
翁澤生,1923,「誰誤汝」。《台灣民報》第6號,1923年8月15日,頁13-14。
張月澄,1927,「婦女運動的認識」。《台灣民報》第145號,1927年2月20日,頁9-11。
張麗雲,1925a,「親愛的姊妹們呀!奮起!努力!」。《台灣民報》第3卷第18號,1925年6月21日,頁12-13。
張麗雲,1925b,「我所希望的台灣女界者」。《台灣民報》第3卷第17號,1925年6月11日,頁9-10。
彭華英,1920,「台灣有婦女問題嗎?」。《台灣青年》第1卷第2號,1920年8月15日,頁60-67。
黃石輝,1927,「婦女解放與社會前途」。《台灣民報》第144號,1927年2月13日,頁9-12。
黃呈聰(號劍如),1923a,「徹底的婦女解放運動」。《台灣民報》第1卷第3號,1923年5月15日,頁3-4。
黃呈聰(號劍如),1923b,「婦人參政運動」。《台灣民報》第1卷第1號,1923年4月15日三號8,頁11。
蔣渭水編輯,1924,「婦女衛生-緒論:婦女衛生的必要」。《台灣民報》第二卷第十二號,1924年9月1日,頁12-13。
「屏東農組支部聯合會開巡迴演講」。《台灣民報》第215號,1928b年7月1日,頁7。
「(大肚)婦女問題演講會」。《台灣民報》第200號,1928c年3月18日,頁7。
「農民組合大甲支部大會,舉行婦女部發會式,夜間再開記念演講」。《台灣民報》第199號,1928d年3月11日,頁5。
「(彰化)農組台中州支部聯合會成立」《台灣民報》第197號,1928e年2月26日,頁7。
「台灣也有黑色青年嗎?父母子四人一同入獄」。《台灣民報》第148號,1927年3月13日,頁5。
「台灣文化協會本部,『台灣文化協會會報(下)』」。《台灣民報》第80號,1925a年11月21日,頁15。
「(台灣近情)彰化盛開文化演講」。《台灣民報》第3卷第3號,1925b年1月21日,頁3。
「台灣文化協會本部,『台灣文化協會會報』」。《台灣民報》第3卷第1號,1925c年1月1日,頁23。
「台灣文化協會會報(創立第三年度第一回報告)」。《台灣民報》第2卷第4號,1924年3月11日,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