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6: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慧瑩
研究生(外文):Hui-ying Liou
論文名稱:後殖民論述的性別意涵:以日據時代的台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Postcolonialism and Its Gender Imp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egime
指導教授:周平周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ing Z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後殖民論述帝國主義女性主義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西方帝國主義強權利用軍事侵略的手段所建立的殖民霸業,雖然隨著本世紀各殖民地的主權獨立,已經趨於瓦解而成為歷史,可是這種痛苦的歷史經驗卻帶來嚴重的後遺症,導致各地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現象。邁入當前的後殖民時代,西方世界則轉用後現代文化的國際化策略,取代以往暴力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繼續主宰全球的命脈。在那些飽受殖民舊患新創雙重煎熬的第三世界國家裡,一批知識分子對不滅的西方中心神話不禁產生種種質疑,他們根據各自的民族文化傳統與國家歷史背景,提出不同的後殖民主義批評論述,來對抗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霸權支配。從巴峇(Homi K. Bhabha)、斯皮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薩伊德(Edward W. Said)等後殖民學者的研究,可見他們意圖擺脫西方殖民陰影並重塑自我文化身分的努力……
  The west imperialism might use military aggression method establishes colonizes the tyrant industry, although is independent along with this century various colonies sovereignty, already tended to disintegrates becomes the history, but this kind of painful historical experience actually brought the serious sequela, caused each place race group opposition and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phenomenon. Steps into current after to colonize the time, after the western world diverts the modern cultur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the substitution former violence political oppression and economical plundering, continues to control global the life. Fully suffers in these colonizes the old trouble newly creation dual suffering in third world country, one group of intellectuals to the western center myth which does not extinguish unable to restrain to have all sorts of questions, they according to respective national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national history background, proposed the different after colonialism criticism elaboration, resists the western culture imperialism the hegemony control. From Pakistan Homi K. Bhabha、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Edward W. Said after and so on colonizes scholar''s research, obviously they purport to get rid of the west to colonize the shadow and to remould the self- cultural identity diligently......
第一章 緒論 1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問題意識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西方後殖民與女性主義的發展 18
 第一節 殖民/後殖民話 18
 第二節 女性主義的後殖民論述 26
 第三節 後殖民論述的盲點 29
 
第三章 日據時期男性反殖民論述的想像與形塑 32
 第一節 台灣人民反「皇民化」的束縛 33
 第二節 日據時代台灣反殖民運動 38
 第三節 殖民地的男性形象 46
 
第四章 反殖民團體的女性論述與性別意涵 50
 第一節 早期反殖民主義的女性形象 52
 第二節 早期反殖民女性的論述 59
 第三節 女性參與反殖民運動的理念 68
 
第五章 結論 7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4
 第二節 期望與反省 76
 
參考書目 79
外文書籍
 
Peter Collier& H.Geyer-Ryan eds.,Literary Theory Toda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pp221。
 
Homi Bhabha,Difference, Discrimination and theDiscourse of Colonialism, in The Politics of Theory:Ed.Francis Barker et al ,Colchester:University of Essex Press,1983,pp199-200。
 
Homi Bhabha,Representation and the Colonial Text:A CriticalExplanation of Some Forms of Mimeticism inThe Theory of Reading,edited by Frank Gloversmith ,Cambridge:Polity Harvester Press,1990,pp221。
 
Henry Gates Jr. ,Critical Fanonism in Critical Inquiry 17,1991,pp470。
 
Gayatri C. Spivak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Ed.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88,pp274。
 
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7,頁206。
 
Benita Parry, Problems in Current Theoriesof Colonial Discourse, OLR 9.12 ,1989。
 
Homi Bhabha, Of Mimicry and Man:The Ambivalence of Colonial Discourse in October:The First Decade,1976-1986, edited by Annette Michelsonetal,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1987, 318。
 
Gayatri C. Spivak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Ed.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1988。
 
Mich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7,pp206。
 
Benita Parry, Problems in Current Theoriesof Colonial Discourse, OLR 9.12 ,1989。
 
Vir Bhart Tawar,New Delhi:Kail for Women,1989。
 
Charles Tilly,1981,《 As Sociology Meets History》。Acdemic Press,pp.24~26。
 
Hobsbawn, E.J. 1990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Programme﹐Myth﹐Re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lia Kristeva “Women s Time,”in Toril Moi(ed.), The Kristeva Reader(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pp.187-213。
 
McClintock, Anne 1997“No Longer in a Future Heaven”:Gender, Race and Nationalism﹐in McClintock﹐Mufti and Shohat(eds.)﹐Gender﹐Nation﹐and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90-112。
 
Phillips﹐A.(ed.)1998. Feminism and poli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Said﹐Edward W。
 
Said, Edward,1979,Orientalism, New York:Vintage Books Press.。
 
Sapiro,V.. 1998“Feminist Studie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Vice Versa”, in Phillips(ed.), Feminism and political,pp.67-89。
 
Watkin,S.1995 Feminism for Beginners.1997。
 
 
中文書籍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1998,李宛蓉譯,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四刷。
 
小林善紀(Kobayashi yoshinori),2001,賴青松、蕭志強譯,台灣論-新傲骨精神。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
 
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1997,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矢內原忠雄,1999,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印行。初版。
 
史明,1996,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社會發展四百年史。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
 
王曉波,1997,台灣抗日五十年。台北:中正書局印行。初版。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初版。
 
王乃信等譯,1989a,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四冊.無政府主義運動、民族革命運動、農民運動。台北:創造出版社印行。第一版。

 
王乃信等譯,1989b,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三冊.共產主義運動。台北:創造出版社印行。第一版。
 
王乃信等譯,1989c,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二冊.政治運動。台北:創造出版社印行。第一版。
 
王詩琅譯,1988,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印行。初版。
 
方孝謙,2001,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模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王昶雄著,林鍾隆譯,1997,奔流。輯於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
 
王昶雄,「奔流」,原載於《台灣文學》第3卷第2號,1943年7月31日出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257-299。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書局印行。初版。
 
石之瑜、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誰的知識?誰的國家?。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
 
白曉紅譯,民83,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石偉平等譯,84,結構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輯於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限公司印行。初版。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二刷。
 
朱剛,1999,薩伊德。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二刷。
 
李篤恭(編),1994,賴和先生百年紀念文集-磺溪一完人。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
 
李世偉,1999,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一刷。
 
巫永福,陳千武譯,「祖國」,輯於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詩卷Ι。台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80-83。
 
巫永福,1933,「故鄉」,原載於1933年12月「福爾摩沙」,輯於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詩卷Ι。台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84。
 
吳新榮,1935,「故里與春之祭」,原載於《台灣文藝》第2卷6號,1935年6月,輯於呂興昌(編),吳新榮選集(一)。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75-80。
 
吳慶堂,1934,「長別了呵故鄉」,1934年9月7日於崖壁,輯於呂興忠(編),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72-73。
 
吳濁流,1936,「泥沼中的金鯉魚」,原載於《台灣新文學》第2卷第6號,1936年6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209-226。
 
吳濁流,1986,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再版。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1993,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印行。第一版七刷。
 
韋伯,1992,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出版社。
 
George Ritzer,社會學理論上、下(馬康莊/陳信木譯),1995。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東原,1997,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芳明,1998,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秀政,1995,臺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呂秀蓮,199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1999,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
 
呂赫若,1944,「山川草木」原載於《台灣文藝》,1944年5月創刊號,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頁470-497。
 
呂赫若,「石榴」1943a,原載於《台灣文學》第3卷第3號,1943年7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1943b,「合家平安」,原載於《台灣文學》第3卷第2號,1943年4月,輯於林呂赫若,1943c,「月夜」,原載於《台灣文學》第3第1號,1943年1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1942c,「財子壽」,原載於《台灣文學》第2卷第2號,1942年4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頁226-265。
 
呂赫若,1935a,「婚姻奇譚」,原載於《台灣文藝》第2卷第7號,1935年7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頁91-111。
 
呂赫若,1935b,「暴風雨的故事」,原載於《台灣文藝》第2卷5號,1935年5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頁62-90。
 
呂赫若,1935c,「牛車」,原載於日本《文學評論》第二卷1號,1935年1月,輯於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五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第三刷。頁27-61。
 
呂芳上等編,1977,《近代婦女研究》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呂芳上等編,1978,《近代婦女研究》第五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林瑞明(編),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說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
 
林瑞明(編),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
 
林瑞明,1996,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林滿秋,2000,「蔡阿信」,輯於莊永明總策劃,台灣心女人。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52-59。
 
邱貴芬,1999,「後殖民女性主義」,輯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六刷。頁237-257。
 
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周定山,1924,「申包胥哭秦」,輯於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353。
 
周定山,1923,「冬日漫興」,輯於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351-352。
 
周定山,「鄭成功」,轉引自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上)之代序。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周金波,1941,「水癌」,原載於《文藝台灣》第二卷第1號,1941年3月1日出版,轉引自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初版。頁283-284。
 
周婉窈,1989,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印行。初版。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洪月樵,「台灣淪陷紀哀」,轉引自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化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122-123。
 
洪月樵,「痛斷髮」,轉引自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頁282。
 
施懿琳.楊翠,1997,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施懿琳(編),1996,周定山作品選集(上)(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施叔青、蔡秀女編,1999,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施正鋒,1995,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二刷。
 
翁鬧,「殘雪」,原載於《台灣文藝》第二卷第8、9號合刊號,1935年8月1日出版,輯於張恆豪(編),翁鬧.巫永福.王雄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頁51-75。
 
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梁明雄,1996,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初版。
 
游盈隆編,1996,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台北:日月出版社股份限公司印行。初版。
 
曹莉,1999,史碧娃克。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許夢青,「破畫」,轉引自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化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110。
 
許夢青,「過廟有感」,轉引自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化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頁124。
 
許南英詩作,1916,轉引自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頁298。
 
許俊雅,1997,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陳芳明,1997,「殖民地與女性-以日據時期呂赫若小說文中心」,輯於陳映貞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初版。頁248-264。
 
陳芳明,2000a,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再版四刷。
 
陳虛谷,1931,「敵人」,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45號,1931年1月1日,輯於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102-104。
 
陳虛谷,1930,「落葉」,原載於《台灣民報》第294號,1930年1月1日,輯於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78-82。
 
陳虛谷,1928,「無處申冤」,原載於《台灣日報》第213至316號,1928年6月17日、24日、7月1日及8日。輯於張恆豪(編),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頁31-47。
 
陳虛谷,1925,「生作男」,輯於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168。
 
陳昭瑛,1996,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
 
陳麗珍,1999,「蔡阿信-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訪談〕個性強烈的阿信醫師-訪問巫永福」,輯於施淑青.蔡阿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40-48。
 
張文環,「夜猿」,原載於《台灣文學》第二卷第1期,1942年2月出版,並於1943年獲皇民奉公會所頒發的第一屆台灣文學賞,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81-124。
 
張�睇芋]編),1999a,楊逵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
 
張恆豪(編),1999b,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
 
張恆豪(編),1996a,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四刷。
 
張恆豪(編),1996b,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四刷。
 
張茂桂編,2001,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
 
黃秀政,1992,台灣割讓與乙末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初版。
 
葉石濤•鍾肇政(編), 1997c,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
 
葉石濤•鍾肇政(編), 1997d,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
 
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北:星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初版。
 
楊雲萍,1928,「秋菊的半生」,原載於《台灣民報》第217號,1928年7月15日,輯於張恆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五刷。頁53-59。
 
楊守愚(筆名守愚),1933,「決裂」,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96至399號,1933年1月1日、9日、16日、23日出版,詳見《聯合文學》第16卷第12期。頁110-123。
 
楊守愚(筆名守愚),1930,「誰害了她」,原載於《台灣民報》第204-205號,1930年3月15日、22日出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2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9-27。
 
楊守愚(筆名瘦鶴),1927,「出走的前一夜」,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43、344號,1930年12月13日、20日出版,輯於施懿琳編,楊守愚選集(上)-小說、民間文學、戲劇、隨筆,頁94-99。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楊澤(編),1994b,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
 
趙剛,1998,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出版社印行。初版。
 
蔡英文,2001,「國族主義導讀」,輯於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初版。
 
蔡秋桐(筆名愁洞),1935,「興兄」,原載於《台灣文藝》第2卷第4號,1935年4月出版,輯於鍾肇政.葉石濤(編),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329-340。
 
蔡秀女,1999a,「蔡阿信-台灣第一位女醫師〔生平〕浩瀚滄桑的一生」,輯於施淑青.蔡阿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22-39。
 
蔡秀女,1999b,「謝雪紅-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訪談〕與謝雪紅做歷史對談-訪問陳芳明」,輯於施淑青.蔡阿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初版一刷。頁74-91。
 
賴和,1932,「惹事」,本文分為兩部分,上半段原載於《南音》第1卷第2號、6號、9、10合刊號,1932年1月17日、4月2日、7月25日;下半段收錄於《台灣小說選》,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一)小說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183-207。
 
賴和(筆名安都生),1931a,「可憐她死了」,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63-367號,1931年5月9日、16日、23日、30日、6月6日,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一)小說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151-169。
 
賴和(筆名「安都生」),1931b,「南國哀歌」,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61-362號,1931年4月25日、5月2日。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136-141。
 
賴和(筆名懶雲),1928a,「無聊的回憶」,原載於《台灣民報》第218-222號,1928年7月22日、29日;8月5日、12日、19日,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229-248。
 
賴和(筆名懶雲),1928b,「前進」,原載於《台灣大眾時報》創刊號,1928年5月7日,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249-253。
 
賴和(筆名懶雲),1925,「覺悟下的犧牲」,原載於《台灣民報》第84號,1925年12月20日,全詩共分九小段,本文僅舉二、四、七、八、九段。轉引自,輯於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出版社印行。初版一刷。頁159-181。
 
賴和,「讀台灣通史十首」,全詩共分十小段,本文僅舉 一、二、四、十等四段,輯於林瑞明(編),賴和漢詩初編。彰化縣: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印行。初版。頁254-256。
 
鄭至慧,1996,「存在女性主義-拒絕作第二性的女人」,輯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六刷。頁71-104。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1997,我的半生記。台北市:楊翠華印行。初版。
 
龍瑛宗,1943,「蓮霧的庭院」,原載於《台灣文學》1943年,詳見《聯合文學》第16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98-115。
 
龍瑛宗,張良澤譯,1942a,「一個女人的紀錄」,原載於《台灣鐵道》第364號,1942年10月日出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65-186。
 
龍瑛宗,陳添富譯,1942b,「不知道的幸福」,原載於《文藝台灣》第4卷第6號,1942年8月20日出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87-200。
 
龍瑛宗,1941,「貘」,原載《日本風俗》雜誌,1941年10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43-164。
 
龍瑛宗,1940a,「黃家」,原載於日本《文藝》雜誌第八卷第11號,1940年11月,輯於葉石濤•龍瑛宗,1940b,「黃昏月」,原名「宵月」原載於日本《文藝首都》雜誌第8卷第7號,1940年7月,輯於葉石濤•鍾肇政(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三版。頁101-126。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六刷。
 
蘇紅軍,1995,「第三世界婦女與女性主義政治」。輯於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初版。
 
呂正惠,2001,「陳芳明『再殖民論』質疑」。聯合文學,第18卷,第2期,頁138-163。
 
邱貴芬,1995a,「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頁6-27。
 
邱貴芬,1995b,「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頁125-127。
 
邱貴芬,1995c,「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政治認同」。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頁141-147。
 
邱貴芬,1992a,「『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頁29-42。
 
邱貴芬,1992b,「『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頁151-167。
 
陳昭瑛,1995a,「發現台灣真正的殖民史-敬答陳芳明先生」。中外文學,第24卷,第4期,頁77-93。
 
陳昭瑛,1995b,「尋找『台灣人』的定義-敬答廖朝陽、張國慶兩位先生」。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頁136-140。
 
陳昭瑛,1995c,「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頁6-43。
 
陳芳明,2000c,「台灣新文學史第八章-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第16卷,第11期,頁120-134。
 
陳芳明,2000d,「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頁156-165。
 
陳芳明,2000e,「台灣新文學史第七章-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頁156-165。
 
陳芳明,1995a,「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第23卷,第12期,頁110-119。
 
陳映真,2000b,「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16卷,第11期,頁138-161。
 
張燕萍,1999,「好以小網補大魚的漁夫-蔡秋桐與其<興兄>」。聯合文學,第15卷,第12期,頁102-107。
 
張國慶,1995,「追尋『台灣意識』的定位:透視『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的迷思』」。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頁126-133。
 
廖朝陽,1995b,「再談空白主體」。中外文學,第23卷,第12期,頁105-109。
 
廖朝陽,1995c,「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頁102-126。
 
廖朝陽,1992a,「評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 3期,頁43-46。
 
廖咸浩,1995b,「超越國族:為什麼要談認同?」。中外文學,第24卷,第4期,頁61-76。
 
劉紹華,1997,「除了政治表達,婦運能為認同之爭提供什麼新的視野?」騷動季刊,第三期,頁93-96。
 
 
外文論文
 
Frantz Fanon著,陳志清譯,1996,<論國家民族文化>。中外文學,第24卷,第12期,頁80-90。
 
Harding, S. 1992,<女性主義,科學與反啟蒙批判>,江珍賢譯,島嶼邊緣,第一卷第二期,頁57-76
 
Renan Ernest著,李紀舍譯,1995,<何謂國家?>。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頁4-18。丁鳳珍,1996,《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雲,1992,《「女性與知識」的幾個歷史建構及其比較——以台灣當代、70年代台灣、清末及民初四段時空為背景》。清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吳怡萍,1994,《北伐前後婦女解放觀的改變—以魯迅、茅盾、丁玲小說為中心的探討》。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吳春成,1987,<日據下台灣知識份子之反殖民意識研究-台灣民報1920~1927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意雯,1991,《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姚源明,1999,《解嚴後台灣國族認同論述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輝潭,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清大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
 
張錦堂,1993,《動員婦女:國共兩黨在廣東省的婦女運動(1924—1927)》。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許惠玟,1999,《巫永福生平及其新詩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鑑明,1995,《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
 
游鑑明,,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勝冠,1991,《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毓芬,1998,《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慧,1994,《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 ─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清華歷史所碩士論文。
 
楊翠,1991,《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之研究—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東海歷史所碩士論文。
 
黃肇輝,2001,《從我群關係看台灣的民主政治》。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報紙
 
木村德藏著,玉葉女士譯,1926,「兩性異同」。《台灣民報》第90號,1926年1月31日,頁11。
 
王敏川,「希望智識階級婦女的奮起」。《台灣民報》第三卷第八號,1925年3月11日,頁11-12。
 
玉鵑,1926,「婦女運動的促進與婦女部的設立」。《台灣民報》第138號,1927年1月2日,頁15-17。
 
玉鵑,1926a,「一個台灣女性的幾句話-對麗明的台灣女界的祝福」。《台灣民報》第123號,1926年9月19日,頁11-12。
 
玉鵑,1926b,「印度無鼻猿與衛道家」。《台灣民報》第121號,1926年9月5日,頁13-14。
 
玉鵑,1926c,「中國婦女運動的狀況-望台灣同胞快跳出「小姐式婦女運動」的界線」。《台灣民報》第121號,1926年9月5日,頁12-13。
 
玉鵑,1926f,「舊思想的弔鐘-彰化「戀愛問題」的回響」。《台灣民報》第102號,1926年4月25日,頁9-11。
 
玉鵑,1926g,「猛醒吧!黑甜鄉�婺怐漱k青年!(下)」。《台灣民報》第93號,1926年2 月21日,頁11-12。
 
玉鵑,1926h,「猛醒吧!黑甜鄉�堛漱k青年!(上)」。《台灣民報》第92號,1926年2月14日,頁9-10。
 
施文杞,1924,「臺娘悲史」。《台灣民報》第2卷第2號,1924年2月11日,頁15-16。
 
紅農,1928a,「台灣的婦女運動從哪裡做起」。《台灣民報》第223號,1928年8月26日,頁8。
 
紅農,1928b,「婦女解放與民族解放運動」。《台灣民報》第220號,1928年8月5日,頁8。
 
翁澤生,1923,「誰誤汝」。《台灣民報》第6號,1923年8月15日,頁13-14。
 
張月澄,1927,「婦女運動的認識」。《台灣民報》第145號,1927年2月20日,頁9-11。
 
張麗雲,1925a,「親愛的姊妹們呀!奮起!努力!」。《台灣民報》第3卷第18號,1925年6月21日,頁12-13。
 
張麗雲,1925b,「我所希望的台灣女界者」。《台灣民報》第3卷第17號,1925年6月11日,頁9-10。
 
彭華英,1920,「台灣有婦女問題嗎?」。《台灣青年》第1卷第2號,1920年8月15日,頁60-67。
 
黃石輝,1927,「婦女解放與社會前途」。《台灣民報》第144號,1927年2月13日,頁9-12。
 
黃呈聰(號劍如),1923a,「徹底的婦女解放運動」。《台灣民報》第1卷第3號,1923年5月15日,頁3-4。
 
黃呈聰(號劍如),1923b,「婦人參政運動」。《台灣民報》第1卷第1號,1923年4月15日三號8,頁11。
 
蔣渭水編輯,1924,「婦女衛生-緒論:婦女衛生的必要」。《台灣民報》第二卷第十二號,1924年9月1日,頁12-13。
 
「屏東農組支部聯合會開巡迴演講」。《台灣民報》第215號,1928b年7月1日,頁7。
 
「(大肚)婦女問題演講會」。《台灣民報》第200號,1928c年3月18日,頁7。
 
「農民組合大甲支部大會,舉行婦女部發會式,夜間再開記念演講」。《台灣民報》第199號,1928d年3月11日,頁5。
 
「(彰化)農組台中州支部聯合會成立」《台灣民報》第197號,1928e年2月26日,頁7。
 
「台灣也有黑色青年嗎?父母子四人一同入獄」。《台灣民報》第148號,1927年3月13日,頁5。
 
「台灣文化協會本部,『台灣文化協會會報(下)』」。《台灣民報》第80號,1925a年11月21日,頁15。
 
「(台灣近情)彰化盛開文化演講」。《台灣民報》第3卷第3號,1925b年1月21日,頁3。
 
「台灣文化協會本部,『台灣文化協會會報』」。《台灣民報》第3卷第1號,1925c年1月1日,頁23。
 
「台灣文化協會會報(創立第三年度第一回報告)」。《台灣民報》第2卷第4號,1924年3月11日,頁14。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龍瑛宗,1943,「蓮霧的庭院」,原載於《台灣文學》1943年,詳見《聯合文學》第16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98-115。
2. 邱貴芬,1992b,「『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頁151-167。
3. 陳昭瑛,1995a,「發現台灣真正的殖民史-敬答陳芳明先生」。中外文學,第24卷,第4期,頁77-93。
4. 邱貴芬,1992a,「『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頁29-42。
5. 邱貴芬,1995c,「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政治認同」。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頁141-147。
6. 邱貴芬,1995b,「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頁125-127。
7. 呂正惠,2001,「陳芳明『再殖民論』質疑」。聯合文學,第18卷,第2期,頁138-163。
8. 楊守愚(筆名守愚),1933,「決裂」,原載於《台灣新民報》第396至399號,1933年1月1日、9日、16日、23日出版,詳見《聯合文學》第16卷第12期。頁110-123。
9. 陳芳明,2000c,「台灣新文學史第八章-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第16卷,第11期,頁120-134。
10. 陳芳明,2000d,「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第16卷,第10期,頁156-165。
11. 陳昭瑛,1995c,「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頁6-43。
12. 陳昭瑛,1995b,「尋找『台灣人』的定義-敬答廖朝陽、張國慶兩位先生」。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頁136-140。
13. 陳芳明,2000e,「台灣新文學史第七章-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頁156-165。
14. 陳芳明,1995a,「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第23卷,第12期,頁110-119。
15. 陳映真,2000b,「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第16卷,第11期,頁138-161。